晚清重臣李鸿章一顿便饭要吃掉多少银子

Posted 银子

篇首语:智慧并不产生于学历,而是来自对于知识的终生不懈的追求。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晚清重臣李鸿章一顿便饭要吃掉多少银子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晚清重臣李鸿章一顿便饭要吃掉多少银子

2、曾缔造镇南关大捷 晚清重臣重修祖宅只花6两银子

晚清重臣李鸿章一顿便饭要吃掉多少银子

和自己的老师曾国藩相比,李鸿章是个不计较小节的人。他敢于任事,勇于担当,不怕吃苦,不怕挨骂,但也不亏待自己。曾国藩一辈子过着苦行僧一般的生活,虽说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但从世俗的角度讲,生活质量并不高,尤其是亏欠了自己的胃。李鸿章的生活水平就高多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他的一顿普通晚饭要吃掉多少银子。

甲午战败后,李鸿章被革职,闲居贤良寺。之后,趁着这段闲暇时光周游欧美诸国。抵达美国后,《纽约时报》记者采访了李鸿章的随从。

记者问:李大人的身体如何?

随从说:中堂大人的身体很好,因已74岁,我们都很注意他的饮食。

记者问:那李大人晚饭都吃什么?

随从说:鱼翅、燕窝、烤鸡和米饭。他每顿饭几乎都这么吃,他的生活极为简单。

另据李鸿章的亲信幕僚吴永的记载,李鸿章闲居贤良寺时的生活是这样的:

早间六七钟起,稍进餐点,即检阅公事,或随意看《通鉴》数页,临王《圣教》一纸。午间饭量颇佳,饭后更进浓粥一碗,鸡汁一杯。少停,更服铁水一盅。即脱去长袍,短衣负手,出廊下散步,非严寒冰雪不御长衣。予即于屋内伺之,看其沿廊下从彼端到此端,往复约数十次。一家人伺门外,大声报曰:“够矣!”即牵帘而入,瞑坐皮椅上,更进铁酒一盅,一伺者为之扑捏两腿……凡历数十百日,皆一无更变。

其中,鸡汁是由两只老母鸡熬成的。铁水和铁酒,则是用人参黄芩等配制的补品。

据记载,李鸿章一年的生活费是一万多量银子,折合成现在的人民币大约150~200万。而李鸿章的生活又极其规律,由此,基本就可以算出一顿饭所花费的银两了。

曾缔造镇南关大捷 晚清重臣重修祖宅只花6两银子

他是与张之洞、左宗棠等人齐名的晚清重臣;他曾率兵取得晚清历史上唯一的对外战争的胜利——镇南关大捷;抵御八国联军,他战至一兵一卒,最后吞金殉国……他就是被誉为“北直廉吏第一”的重臣——李秉衡。然而,为何他最后却成为“国之罪人”?近日,记者对已被列为大连市重点保护建筑——李秉衡故居进行了走访。

小村庄内,保留晚清重臣故居

鞍子山乡黄柏树村后石嘴屯位于庄河市东约35公里处,这是一座不足百户人家的小村庄。村东头一套青砖瓦房的院落,便是有着“北直廉吏第一”的晚清重臣李秉衡的故居。走进这套院落,只见正门两旁立有两个巨大的石狮,门口悬挂着一副对联:旷野荒村凝就武略文韬主,茅屋草舍闯出惊天动地人。院内有正房,东西厢房各五间,正房前立有李秉衡的半身塑像。

房内已无任何当年旧物,鞍子山乡文化站站长姜琴介绍,故居除了房基石是过去的东西,以前的物件基本都没有了。据了解,李秉衡19岁那年离开家乡,以前这里都是茅草屋,房子在土改时分给了老百姓,鞍子山乡政府后来花钱买了下来。

李秉衡有一支旁系后人如今仍生活在鞍子山乡,日

前,记者在鞍子山乡见到了李秉衡弟弟李秉中的重孙李温烈老人,目前李秉衡故居由这位70岁的老人看护。李温烈告诉记者,2008年,当地政府修缮李秉衡的故居,院内的塑像便是那时立起来的,塑像高约两米,设计者为沈阳鲁迅美术学院的专家,当时大约花了几万块钱。

李温烈告诉记者,塑像面部依据的是一张李秉衡的照片,这张照片得来实为不易。“我们这一支与我老太爷(李秉衡)的后人一直没有联系,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才辗转联系上。我知道的,老太爷的后人仅温字辈的就有六七位,分别居住在沈阳、丹东、河南,还有一位已经出国。老太爷的后人曾到鞍子山来过两次,一次是2000年以后,当时他们过来认祖归宗,还有一次是乡政府为我老太爷立像时。这张照片就是那时他们带过来的。”

为官清廉,6两银子重修祖宅

李秉衡字鉴堂,1830年出生,卒于1900年。李秉衡的父亲李德辉在腐奢之风泛滥的晚清官场上是一位少见的清官,李德辉的品行操守深深影响着李秉衡。即便官至正一品、尚书、总督、五省钦差大臣等,李秉衡仍保持着俭朴之风。李秉衡受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影响很深,将包拯、海瑞、岳飞、文天祥等历史人物作为自己学习的楷模。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的几年里,朝廷曾多次下旨,由国库出银,让李秉衡重修石嘴村祖宅。但他均以“不敢奢费”为由,婉拒了圣恩。后来李秉衡想到了一个折中的办法,他命人找石匠做了两对大夹杆石,找木匠做了两个大旗杆,立在故居茅屋大门两侧,以示此处乃是官家之宅。就这样,仅花费了6两银子,便算是重修祖宅了。李秉衡的清廉,也使得他留下了“北直廉吏第一”的历史美名。

临危受命,缔造镇南关大捷

在晚清历史上,唯一一次对外战争的胜利是镇南关大捷。长期以来,史学界普遍认定这场战役是老将冯子材指挥的,实际上,临危受命的李秉衡才是镇南关大捷的缔造者。公元1883年,由于法国侵略越南,进而侵略中国引发了中法战争。两年后,战事进入白热化,法军大举登陆,而时任广西巡抚潘鼎新主张求和,不战而退,溃败的清兵沿途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此时李秉衡任广西按察使之职,主要负责战场上的后勤事务,在这期间,李秉衡受到了两广总督张之洞的赏识。经张之洞一再举荐,李秉衡在战事最吃紧之时,被朝廷临危受命,取代潘鼎新成为广西布政使兼护理巡抚,全权负责指挥广西前线战事。

李秉衡命令沿途各州县拦住溃兵,将漫山遍野的残兵败将聚拢在一起,防止他们出没害人。他给溃兵发放口粮,在野战医院里,李秉衡制定了不按军阶高低,一律平等就医的制度。凡来医院就医者,均以伤病轻重用药,入院疗伤的士兵十分感动,表示痊愈后尽快返回战场杀敌报国。

随后,李秉衡将一些畏战求和的将领革职,并力邀年过七旬的老将军冯子材出山,担任全军指挥官。并采取多种举措,提升了部队士气,迅速扭转了战局,取得了自鸦片战争以来清军唯一一次重大胜利“镇南关大捷”。

以身殉国,抹杀功绩且不立传

八国联军大举入侵,李秉衡进京勤王,抗击八国联军战役中,慈禧太后先是同意主战,后又倒向主和派的李鸿章,并对已在前线浴血奋战的李秉衡釜底抽薪,断绝了武器与军粮供应。李秉衡凭借满腔的爱国热情,做有如螳臂当车般的殊死搏击,战至最后一兵一卒,吞金殉国,为其清廉爱国的一生,画上一个悲壮的句号。据介绍,李秉衡殉国后,清廷对其曾经有过追封,不仅谥号“忠节公”,而且荫及子孙。

可是,八国联军攻进北京城后,一切都变了。由于西方列强对李秉衡恨之入骨,于是要求清政府“惩治祸首”。清廷为了讨好洋人,将“罪过”都推到李秉衡身上,不但将其平生功绩一笔抹杀,且下了一道“国史不立传”的谕旨。

相关参考

李鸿章在签不平等条约时 因挨了一枪为中国节省一亿银子吗

近来,不少网络文章在谈及晚清重臣李鸿章参加马关谈判时,因为挨了日本刺客一枪,上演“苦肉计”,迫使日本从索赔3亿两银子到索赔2亿,为中国节省了1亿两白花花的银子。这是真的吗?李鸿章参加马关谈判,是真的;

揭开晚清重臣李鸿章的另一场战争

这大概是对李鸿章与甲午战争最准确的评论。甲午战败,李鸿章失去权力,也失去了北洋海军;对于晚清,30年自强运动,至此,全盘破产。对于这个国家,这是真正的惨败。120年后,我们仍然以极大的投入来研究它,其

揭秘晚清官员一年花多少银子才算是活得不错

清朝灭亡前,1860到1900年前,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生活相对安宁的,物价上涨也不夸张,对于当时的富裕阶层来说,生活还是很宽裕的,那么,在19世纪末的中国城市,什么样的生活品质才算是富裕的?我们找到当

晚清重臣的文斗与武斗

导读:左宗棠和李鸿章,这两个人可以说是从洋务运动之后整个中国后来90年的引领者,这两人属于不同阵营,却出自同一集团,都出于曾国藩的湘军大帐之下,不过当李鸿章还只是一介文书的时候,左宗棠就已经是杨秀清的

晚清重臣李鸿章在历史上曾流过哪三次眼泪

李鸿章之泪从17世纪中叶起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随着资本主义的出现和发展,西方列强的崛起都走了一条向外殖民扩张、掠夺别国资源、占领世界市场的发展道路。无论是19世纪以前西方列强发动的侵略亚、非、拉各国的

哪位晚清重臣被日本人评为当世五大伟人第三

导读:甲午海战之前,日本人评出当世五大伟人,分别是: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美国废奴总统林肯、中国大臣李鸿章、意大利统一者加里波第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李鸿章居于顺位第三,力压伊藤博文两肩,令人惊诧。李鸿章

晚清幕府专题四——从幕府制度看晚清重臣张之洞政治贡献与地位

张之洞,字孝达,号香涛,河北南皮人。先后历任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晚年入阁拜相,官至体任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光绪年间南洋张之洞派系与北洋李鸿章派系形成双峰对峙的局面。与传统

实至名归的“夜猫子” 晚清重臣张之洞

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提到中国晚清历史,必谈张之洞,但是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他的作息与常人不同,每天下午二时睡觉,晚上十时起床办公。因为这事,还时常遭到别人的弹劾!张之洞(18...

实至名归的“夜猫子” 晚清重臣张之洞

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提到中国晚清历史,必谈张之洞,但是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他的作息与常人不同,每天下午二时睡觉,晚上十时起床办公。因为这事,还时常遭到别人的弹劾!张之洞(18...

清末权势最为显赫的封疆大吏

  李鸿章简介:李鸿章(1823——1901)晚清军政重臣,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字子黻、渐甫,号少荃、仪叟。安徽合肥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中进士。李鸿章简介知多少?我们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