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克南京后曾国藩为什么不当皇帝

Posted 湘军

篇首语: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攻克南京后曾国藩为什么不当皇帝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攻克南京后曾国藩为什么不当皇帝

2、中国古代战争 苏浙联军攻克南京之战

攻克南京后曾国藩为什么不当皇帝

1863年曾国藩攻下南京后,爵封一等侯(除开清初的三藩,一等侯爵是清王朝对汉员的最高礼遇,左宗棠军功盖世,也只封为二等侯)。就军事实力而言,他比清政府已经超出了很多,若曾国藩振臂一呼,从满朝人的手中夺回统治权,应当说并不困难,但但他没有这么做。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据传,曾国藩握有制衡东南半壁的兵权后,动了异心。主要是帝王学大师王]运极力怂恿他拥兵自重,自立为王,与清王朝和太平天国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以彼为鹬和蚌,听其相争,自为渔翁,坐收其利。

不过曾国藩权衡再三,觉得风险实在是太大,没有答应。

一、怀有报恩之心

其实,曾国藩从一个艰苦立学的农家子弟到京城高官,其被提拔之快,在整个清代都少见,这显然与满清的特殊重用密不可分。因此他对满清皇朝,心存感激。曾国藩的晚年接受了道家的思想。道家有个很重要的思想,就是功成身退。攻克南京以后,曾国藩脑子里想的就是如何功成身退,而不是怎样造反。他在劝他的弟弟回家的时候,送给他弟弟很多诗,诗的内容全部贯穿着一个内容,即功成身退。

二、手中无王牌

我们知道“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因此,想要当皇帝,就必须拥有一支属于自己的精锐部队。

曾国藩手里就有一支军队---湘军。

曾国藩的四个弟弟

作为湘军的创始者,曾国藩将湖南各地团练整合成湘军,形成了书生加山农独特的体制,成为清政府与太平天国起义军作战的主要军事力量。满清政府虽然对地方汉族武装不信任,但不得不倚重于湘军。曾国藩同时又借助了安徽本土力量,发展了淮军,并培养了淮军首领李鸿章。湘军不但消灭了太平天国,还参与了清廷与各地其他起义军的作战,挽救了清王朝,而且使兵权落入汉族,改变了当时清朝的政治格局。

不过,满清朝廷也不是吃素的,为牵制曾国藩的势力,清政府利用湘军内部矛盾,不断分散湘军实力。

曾国藩墓地

还提拔湘军中的重要人物,使之与曾国藩的地位平衡。左宗棠提拔为闽浙总督后,由此而使两万多军兵从湘军中分离出去。南京破城前夕,近十万湘军围困孤城,急需军资给养,前线曾国荃一日三催,急求军饷。但清政府却在江西省的厘金收入中再三为难湘军,杯水车薪,扣除近半。曾国藩日夜坐立不安。

此外,在全国军队布局上,清政府作了精心的安排。前线由湘军围城作战。西面由满族大臣官文为钦差大臣,督师二十万众据守武昌,掌控长江上游,目的就是监视曾国藩湘军动向;东面以富明阿等满族大员分据镇江、扬州等地,堵住长江下游;北面更是有著名悍将僧格林沁于安徽、湖北一带屯集重兵驻防,虎视天京,名为协同湘军作战,实际上就是提防湘军北进。只要曾国藩有风吹草动,各路防军便一紧形成包围之势。更何况京畿直隶后方还有几近百万的朝廷大军!

再者,此时的湘军,已是弊端丛生,将士贪腐之风日渐形成,厌战思归疲软拖沓。根本就是散沙一盘。

曾国藩湘乡老家的大宅子富厚堂

因为弟弟曾国荃赏太子少保、一等伯爵,此起曾与平定太平天国战功居次之湖广总督官文双方形成集团政争白热化。为了打消清政府疑虑,八月,曾国藩奏准裁撤湘军25000人。

纵观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主旨,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成为晚清一代重臣。

中国古代战争 苏浙联军攻克南京之战

    苏浙联军攻克南京之战
    清宣统三年(1911年)八月武昌起义后,各省革命党人纷纷响应。驻南京的新军第 9镇受到旧军歧视,被迫奉命移师秣陵镇,遂转向革命。
    九月十八日,该镇统制徐绍祯率所部 7000人攻取南京,因弹药不足,被江南提督张勋等部击溃,退往镇江。徐绍祯赴沪与上海都督陈其美及江浙起义军将领会商,决定组建联军会攻南京。徐绍被被推为总司令,司令部设于镇江。联军计有刘之洁统带的江苏军近 3000人;朱端统带的浙江军3000余人;黎天才统带的淞军 600人;洪承典统带的沪军 1000人;林述庆、柏文蔚统带的镇江军四五千人;以及徐宝山统带的扬州军和一些零星部队。此外还有投向革命的清海军舰艇 14艘,共约1.4万余人。
    当时,驻守南京的主要是旧军,计有张勋的江防军20营;江宁将军铁良新练的步兵一标、炮兵一营;赵金鹏的巡防5营;王有宏的新防军 (又称缉私队)10营及督署卫队等共约 2万人。此外,在各城门、要地均配有火炮多门, 指挥部设于北极阁。
    联军会议确定兵分三路先扫外围,攻取要塞、高地,再围攻南京城。十月初,联军在镇江及其西南地区集结完毕。初四晚,北路淞军及浙军一部里应外合攻占乌龙山炮台,次日晨又占幕府山炮台,随即炮击北极阁,清军慌作一团。与此同时,中路浙军进至马群,与清军展开激战,突破敌四道防线,毙王有宏,歼敌千余人,直抵紫金山南麓。初六,张勋率江防营组织反扑,被浙军、镇江军击回。初七,南路江苏军攻占上方镇,进逼雨花台。十一日,浙军、镇江军、沪军近万人合攻紫金山天保城,全歼清军700余人,控制了可以俯瞰全城的制高点,并发炮轰击富贵山、太平门、朝阳门(今中山门)清军营垒。
    当夜,张勋等军政大员纷纷出逃。联军组织炸药队、地雷队、缘梯队分路进攻通济(今光华门)、朝阳、太平、神箸、仪凤各门,清军困守城内,顿时动摇,遂开城投降。十二日,联军占领南京。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曾国藩到底有多少军队呢 为什么有这么多人都希望他造反呢

曾国藩到底有多少军队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公元1864年,曾国藩的湘军攻克南京。攻克南京也意味着持续了1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但同时标致

中国古代战争 苏浙联军攻克南京之战

   苏浙联军攻克南京之战   清宣统三年(1911年)八月武昌起义后,各省革命党人纷纷响应。驻南京的新军第9镇受到旧军歧视,被迫奉命移师秣

晚清重臣曾国藩为何多次拒绝黄袍加身做皇帝?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具影响得人物之一。他从湖南一个偏僻得小山村以一介书生进京赶考,二十八岁便靠中了进士,从此以后,他一步一个台阶地走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

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不当,成曾国藩政治命运转折点

弱国无外交。曾氏处理此案的苦衷,就因当时的清王朝实际上只有一个空架子。以曾氏的为人,能不知其后果?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实属无奈。1870年6月21日发生的天津教案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教案之一,它涉及法国

曾国荃在攻破南京后在王府抢劫了什么宝物?

关于湘军在攻破天京城之后,得到了什么稀奇宝贝,民间一直有各种各样的传说,而李伯元的《南亭笔记》也有相关记录。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带着士兵进入天王府,迎面就看见天王殿上悬挂着四盏圆形的巨灯,里面有黑色的柱

曾国荃在攻破南京后在王府抢劫了什么宝物?

关于湘军在攻破天京城之后,得到了什么稀奇宝贝,民间一直有各种各样的传说,而李伯元的《南亭笔记》也有相关记录。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带着士兵进入天王府,迎面就看见天王殿上悬挂着四盏圆形的巨灯,里面有黑色的柱

曾国藩为何决定在南京杀害他? 李秀成之死

1864年7月19日(同治三年六月十六日),曾国荃督湘军从太平门攻入南京,太平天国都城天京失陷。第二天清晨,忠王李秀成带一千多人,护着幼天王从太平门冲出。这一着确是高招,一百年后,毛泽东登上太平门,盛

曾国藩为何决定在南京杀害他? 李秀成之死

1864年7月19日(同治三年六月十六日),曾国荃督湘军从太平门攻入南京,太平天国都城天京失陷。第二天清晨,忠王李秀成带一千多人,护着幼天王从太平门冲出。这一着确是高招,一百年后,毛泽东登上太平门,盛

曾国藩出生时其曾祖做一个梦注定他不能当皇帝

在近代史上,有两个关于皇帝的迷,一个是袁世凯为什么要当皇帝?一个是曾国藩为什么不当皇帝。两个都是军权在握,都被视为清朝的最后顶梁柱。两人的选择却不同。比如,是不是要把平叛进行到底。曾国藩把平定太平天国

曾国藩为什么决定在南京杀害李秀成 李秀成之死

1864年7月19日(同治三年六月十六日),曾国荃督湘军从太平门攻入南京,太平天国都城天京失陷。第二天清晨,忠王李秀成带一千多人,护着幼天王从太平门冲出。这一着确是高招,一百年后,毛泽东登上太平门,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