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拾曾国藩的胞弟斩了李鸿章侄儿

Posted 水师

篇首语:你既认准这条路,又何必在意要走多久。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收拾曾国藩的胞弟斩了李鸿章侄儿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收拾曾国藩的胞弟斩了李鸿章侄儿

2、历史秘闻 晚清名将彭玉麟真的杀掉了李鸿章的侄儿吗

收拾曾国藩的胞弟斩了李鸿章侄儿

彭玉麟是清朝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与曾国藩、左宗棠并称“大清三杰”,与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并称大清“中兴四大名臣”,他是湘军水师创建者、中国近代海军奠基人,官至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兵部尚书等。他曾六次辞去高官,为世所罕见。他还画万幅梅花以纪念心中永远的梅姑,而且每幅必自题一诗,无一雷同,而句意必有所托。每成一幅,必盖一章曰“伤心人别有怀抱,一生知己是梅花”。可谓痴情奇绝,遗世独立。

他不负曾国藩之厚望,率领湘军水师于湘潭之战击败太平军,后随军攻陷岳州,在武汉、田家镇连败太平军水师。后来他率领的湘军水师在江西湖口被石达开打败。于是他整顿水师,配合陆军大败太平军于樟树镇、临江等地。接着,他率领的湘军水师与杨载福的部队一起攻占湖口、九江、安庆,升任水师提督,兼兵部右侍郎。在攻占天京(今南京)的战役中,他亲率水师策应曾国荃的陆师沿长江东下,堵截天京护城河口。第二年他与杨载福等攻下江浦、九洲、浦口,断绝了天京粮道,成为攻陷天京的大功臣。在剿灭了太平天国后,他一心扑在清军的长江水师的建设中,为清军的这支水师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后来倾注了彭玉麟无数心血的长江水师被李鸿章全盘接收,成为北洋水师最主要的力量,近代海军起步于斯。

彭玉麟曾作一联,时人津津乐道,上联“烈士肝肠名士胆”,下联“杀人手段救人心”。他打仗以“不要命”而著称,“日日争命于锋镝丛中”。

彭玉麟对官场腐败深恶痛绝,下决心不与腐败官员为伍。他任长江水师提督治理水师及兵部尚书的时候,秉公办事,疾恶如仇,严惩恶势力,甚至不惜得罪清廷高官大红人曾国藩和李鸿章。曾国荃是曾国藩亲弟,彭玉麟发现曾国荃的陆军部队纲纪废弛,还抓住了曾国荃手下的两名吸鸦片的战将。曾国藩是彭玉麟的恩师,对他可谓恩重如山,但是彭玉麟却不顾师生情谊,毅然提笔三次弹劾曾国荃,致使曾国藩大怒写信给他责问自己弟弟到底哪里得罪了他。

有一年,彭玉麟路过安庆,忽然有人拦马喊冤,状告当地恶霸李秋升。李秋升是李鸿章的堂侄儿,仗着权倾朝野的李鸿章的势力横行乡里、夺人妻女,当地老百姓敢怒不敢言。经调查,彭玉麟掌握了足够证据,把李秋升抓来审讯,李秋升竟然藐视彭玉麟不敢把他怎么样而供认不讳。彭玉麟断然下令:“此人不除,安庆难安宁。”这时,安徽巡抚闻讯,风疾火急地赶来求情,彭玉麟开栅迎接,密令手下速将恶少斩首。巡抚还在字斟句酌,恶少业已命赴黄泉。事后,彭玉麟致书李鸿章,只是轻描淡写:“令侄坏公家声,想亦公所憾也,吾已为公处置讫矣。”李鸿章阅毕对彭玉麟恨之入骨,却还只得回信道谢!

彭玉麟任职期间还先后弹劾处置了腐败无能官吏一百余人,其中不乏高官。此外,彭玉麟的一个外甥曾任知府,由于贻误军机也被他杀了。他的所作所为在当时的民间流传下一句佳话:“彭公一出,江湖肃然。”安庆候补副将胡开泰召娼杀妻,彭玉麟怒而杀之;湖北总兵衔副将谭祖纶诱劫朋友发妻,还杀人灭口,州、县官员与他沆瀣一气,连总督都袒护他,但彭玉麟照样绳之以法而斩之。

彭玉麟以一介书生投身湘军水师,由于他智勇双全,在攻打田家镇、湖口等战役中屡立战功,便逐步擢升至水师统领,成为湘军水师统帅。先后被朝廷授为金华知府、广东按察使、安徽巡抚、太子少保、漕运总督、水师提督、兵部右侍郎、署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兵部尚书。他视富贵如浮云,一生中曾六辞高官。所以当时民谚有“彭玉麟拼命辞官,李鸿章拼命做官”。

历史秘闻 晚清名将彭玉麟真的杀掉了李鸿章的侄儿吗

网络上一直流传着一个故事: 有一年,彭玉麟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奉命巡阅沿江水师。他来到安徽安庆境内时,听说李鸿章的侄儿李秋升在当地作恶多端,横行无法,将李秋升抓捕归案。李鸿章弟弟李奎闻讯赶来求情,也没有用。随着彭玉麟一声令下,执刑人手起刀落,将李秋升就地正法。 不仅如此,彭玉麟还给李鸿章写信,通报了这件事。李鸿章心里苦啊,可他没有办法,只好回信一封,感谢彭玉麟杀了自己的侄子。 这个故事是真的吗? 我先说结论:这个故事是虚构的。因为李鸿章没有一个叫李奎的弟弟,也没有一个叫李秋升的侄儿。 李鸿章一家是安徽合肥的望族,在各种历史文献上有较为详细的记载。李鸿章的父亲叫李文安。李文安一共生育了6个儿子,即李瀚章、李鸿章、李蕴章、李鹤章、李凤章、李昭庆。李鸿章在兄弟6人里面,排行第二。 很明显,李鸿章没有一个叫李奎的弟弟。 李鸿章兄弟6人的子女情况是怎样呢? 李瀚章生育能力很强,一生共生育了11个儿子:长子李经畲、次子李经楚、三子李经滇、四子李经湘、五子李经沅、六子李经澧、七子李经沣、八子李经湖、九子李经淮、十子李经粤、十一子李经淦。 李蕴章不甘人后,生子7人:长子李经世、次子李经邦、三子李经衡、四子李经钰、五子李经达、六子李经褆、七子李经禄。 李鹤章共有3个儿子:长子李经奎、次子李经羲、三子李经馥。李经羲官至云贵总督,且是清朝最后一任云贵总督。 李凤章一生先后迎娶了5位夫人,子女却不多。亲生儿子只有一个,即李经祜。 李昭庆一共生育了4个儿子:长子李经方、次子李经榘、三子李经叙、四子李经翊。长子李经方过继给李鸿章,四子李经翊过继给李凤章。 算起来,李鸿章有20多个侄儿,里面却没有一个叫李秋升。 在古代,人们取名字时,一定会遵守辈分规律,不会乱取。比如,李鸿章几兄弟,绝大多数都是「 ”李某章”(李昭庆也不例外,他其实叫李章昭)。李鸿章的下一辈,一定是「 ”李经某”。所以,通常是3个字。李奎和李秋升根本就不符合这种取名的规律。 在网上查了一下,所谓「 ”彭玉麟怒杀李鸿章侄儿”的故事,其实是小说家言。故事出处来自赖小瑜所著长篇小说《会贤堂》。《会贤堂》里面,确实有「 ”彭玉麟怒杀李鸿章侄儿”的情节: 「 ”晨,彭玉麟水上行辕,帅旗高悬。彭玉麟、傅川石、张大人等都换上了朝服。李秋升、李秋君、汪晓红、龚长水等一干人犯全部押解在案,五花大绑的跪在地上。大道上,尘土飞扬。巡抚和布政使大人,得知李秋升被捕的消息,带着兵丁骑马飞奔而来。‘看谁敢动我!’李秋升仰天大笑。彭玉麟一声令下,李秋升人头落地。民众欢呼起来,孩子们又唱起了顺口溜:‘八脚怪兽黑心肠,横行霸道不知天,看你猖狂能多长,餐桌上面作膏黄……’” 「 ”彭玉麟怒杀李鸿章侄儿”的情节绘声绘色,非常精彩,读来大快人心,让人对嫉恶如仇的彭玉麟大生好感——然而,这个情节毕竟是作家虚构,不是真实发生的历史。 【参考资料:《合肥李氏宗谱》《晚清第一牛人:怒怼曾国藩,斩杀李鸿章侄儿,弹劾200高官》《会贤堂》等】

相关参考

晚清名将彭玉麟真的杀掉了李鸿章的侄儿吗

网络上一直流传着一个故事:有一年,彭玉麟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奉命巡阅沿江水师。他来到安徽安庆境内时,听说李鸿章的侄儿李秋升在当地作恶多端,横行无法,将李秋升抓捕归案。李鸿章弟弟李奎闻讯赶来求情,也没有用

曾国藩告诉李鸿章 和洋人打交道 记住这四个字就够了

李鸿章是曾国藩非常看重的一个弟子,也正因如此,曾国藩处处压制李鸿章,并非为了打压,而是为了教育和引导,期望日后李鸿章能够有一番作为。  在之前分享的故事里,曾国藩曾就吃饭迟到这件小

曾国藩一生为何只信任李鸿章一人真相盘点

导读:对于曾国藩而言,如果是别人的建议,他可能就不理不睬了,但是李鸿章的建议,他是一定要听的。要知道,曾国藩一生位极人臣,那真是桃李满天下,以至于到了最后,但凡是一个官员,就敢称曾国藩为老师,并且以其

李鸿章三次顶撞老师曾国藩,关键时刻让步让曾国藩感激涕零

清朝末世沉沦,惨遭列强蹂躏,船坚炮利皆不如世界列国,而能斡旋多年,苟延残喘,所恃者只有一个李鸿章,李鸿章力主洋务,雄心大才却步步维艰,受内外掣肘之害,致使北洋海军军费长期不足,武器战备陈旧落后,甲午一

清朝一牛人,曾国藩不敢惹,亲手处死李鸿章侄子,李鸿章还得赔笑

导读:清朝中期之前,满清皇帝为了防止汉人掌权,对于汉臣几乎很少重用。但是,到了清朝晚期,原来的八旗军几乎丧失了战斗力,为了平定太平天国等运动,朝廷不得不倚重汉臣。曾国藩和李鸿章,很快就脱颖而出,成为朝

彭玉麟曾三次请诛曾国荃的经过

彭玉麟和曾国荃,一个是曾国藩的故交知己,一个是曾国藩的至亲胞弟,两人又分别作为湘军水师和湘军陆师的重要将领,按理说应该和衷共济、同心同德才是,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以刚直著称的彭玉麟曾经三次要求诛杀曾国

同为晚清名臣,曾国藩李鸿章之间是什么关系

晚清既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不堪回首的黑暗时代,但也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光辉时代。曾国藩、李鸿章,同为晚清中兴名臣,前者出生于1811年,逝世于1872年,享寿61岁;后者出生于1823

二、曾国藩与李鸿章

  勿庸置疑的确是满清命运的挽救者而则是晚清命运的支持者二人关系清末五十年的大局。两人都出现在历史舞台上时正值太平天国上下一片欢欣鼓舞。确切地说,两人都是靠了镇压太平军起家的。两人的关系在当时、后来也

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谁的官最大,位最高,权最重

晚清虽然腐朽,但仍有几位能影响国运走向的能干权臣,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是曾国藩、左宗棠以及李鸿章三人。这三人之间的关系时好时坏,彼此牵连极深,但又经常磕磕绊绊,就这么别别扭扭地走完了一生。那么,他们3

湘军统帅曾国藩和淮军统帅李鸿章的师徒之路 献给教师节

曾国藩和李鸿章都属于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两个人都是以平定内乱的军功起家,一个创立了湘军,一个创立了淮军,都是汉族官僚在清朝的代表,在政治格局上都主张开眼看世界,两个人达到了在异族统治下汉族官僚所能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