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弘历怎样为登上帝位做好准备的

Posted 皇子

篇首语:只有那些精神愉快的人,知识才像荷花花瓣似得舒展开来。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少年弘历怎样为登上帝位做好准备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少年弘历怎样为登上帝位做好准备的

2、弘时未能登上帝位是因为他缺乏政治野心吗?

少年弘历怎样为登上帝位做好准备的

乾隆处乱不惊成为官方记载的一部分,后来成为他的一段传奇。这个年轻人冷静地盯着向其猛扑过来的愤怒的熊的故事,象征着乾隆拥有特殊的力量来统治国家,他注定会面临帝国内外同样凶残的敌人。

《乾隆帝》【美】欧立德(MarkC.Elliott)

让时光回到1735年。4月,乔治国王最喜欢的作曲家乔治・弗雷德里克・亨德尔(Gee Frideric Handel)创作的歌剧《阿尔西纳》(Alcina)在伦敦的考文特花园(Covent Garden)首次公演。9月,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的第11个儿子约翰・克里斯蒂安(Johann Christian)出生在莱比锡,他后来成为莫扎特(Mozart)的老师。就在小巴赫出生后不久,瑞典著名的自然学者林奈乌斯(Linnaeus)在荷兰莱顿出版了他的伟大的分类学著作《自然系统》(Systema Naturae)的第一版。在费城,年轻的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正在忙于撰写《穷查理年鉴》(Poor Richard’s Almanack)中的新篇章。在江户(今东京),德川幕府的将军统治下的植物学家成功地进行了培植甜土豆的农业试验,解决了日本长期的食物供应危机。而在那年10月的北京,世界上最富有且人口最多的国家的统治者雍正皇帝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帝王之死

经年累月的过度劳累给这位57岁天子的身体造成了巨大的伤害。雍正四年时,他已积劳成疾。然而,雍正身边的大臣仍然难以说服他松弛紧凑的日程来休息一下。通常,雍正每天清晨五点钟开始第一次朝会,午夜时起草最后一份谕旨。现在,他又出现了不适的症状。起初他还能在病榻上处理国事,但在24小时后,他突然变得非常虚弱,除了接见他的两个已经长大成人的皇子(其中一个是宝亲王)外,无法处理其他任何事情。他的两个儿子整天都焦虑地陪伴在他身边。夜间,他的情况进一步恶化。弥留之际,雍正帝在其居住的圆明园召他的两个兄弟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至寝宫。没过多久,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领侍卫内大臣丰盛额、讷亲,内大臣、户部侍郎海望等五人也被召至这里,这些人都是朝廷重臣和皇亲国戚。雍正告诉他们,他该宣布继任者了。

在清朝这样一个不正式公布合法继任者的国家,权力的传承是一件可怕而又不可预测的事情。清朝的满洲统治者不像前代王朝的汉人统治者那样,自动立长子为皇储,而是以与其政治传统相近的蒙古和突厥人的方式来解决权力的继承问题:一个统治者死后,他的至亲与上层贵族一道,召开会议来决定在皇帝之子或其他男性亲属中谁最有资格成为继任统治者。尽管这种方式有爆发争斗之险,但也有利于确保领导权落入能人之手。雍正帝之前的所有清朝帝王都是通过这种方式被推选登基的。但是,雍正除外。

多年以前,雍正之父康熙帝背离了满洲的这种传统。他宣布立其嫡长子允为太子。但因为太子的暴虐无道和滥用职权,这一权力继承方式以悲剧而告终。太子的命运遭到了巨大的逆转,康熙不仅下令废除其太子之位,还将其逮捕并圈禁起来。康熙帝幡然醒悟,痛苦地发誓他再也不会建储。而在康熙帝于1722年驾崩时,对于20多位皇子中谁会继位存在很多猜测。因此,当时北京的气氛非常紧张,在继任者成功浮出水面之前实行了一周的军事管制。直到今天,这一权力承继事件仍然存在很多不解之谜。这个继任者就是康熙帝的四子胤,即后来的雍正皇帝。

当时一些人认为雍正的即位存有争议。因此,雍正登基后,首要任务就是找到解决办法,以免将来再出现同样的风波,同时也可以避免因公开建储而产生的诸多问题。雍正想到的解决方法是秘密建储,即由他自己而不是由八旗旗主会议共同选出继任者,然后将其立储这一事实公之于众。但是对继任者的确切身份予以保密,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潜在的继承者之间的争斗。在雍正即位的第一年即1723年9月,他在紫禁城召集众臣,告知他们他已选定继承者,并将他的名字书于密诏,密封于一个小的锦匣内,然后将锦匣置于乾清宫中。但绝非随便放在一个地方,而是置于十米多高的宫中最高处、王位之上的“正大光明”匾额后面。群臣皆知锦匣所置之处,也知道匣内所放何物,但是,时辰未到,谁也不能开启锦匣。

雍正住在圆明园时,还将写有继承者名字的内容相同的一份密诏随身放于圆明园,此事只有近臣张廷玉和鄂尔泰知晓。雍正七年,雍正患病,虽于次年病愈,但为防万一,他还是采取了预防措施。如今,雍正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遂令总管太监前往内府取出密诏。密诏外用黄纸固封,背后书一“封”字。片刻之后,密诏取来,众人聚集于雍正寝宫,张廷玉当着皇上的面,大声宣读了新皇之名。四个时辰之后,雍正驾崩。

在极为悲恸而政治局势又非常严峻的情况下,皇家侍卫迅速返回大内,次日拂晓前新君的身份将在这里予以确认。在群臣面前,领侍卫内大臣先在“正大光明”匾额后取出锦匣,然后庄严地呈递给雍正四子宝亲王。在父亲辞世前几天和几个时辰前他被宣布为新君之时,他都陪伴在父亲身边。对于即将发生的事情,他已胸有成竹。在他两边是他的两个叔叔(允禄、允礼)以及父亲的两个军机大臣――汉人张廷玉和满洲人鄂尔泰,他们前一夜也都守候在即将驾崩的雍正身边。24岁的宝亲王跪下,打开锦匣,取出了里面的诏书。随后,他启开封条,打开了雍正于雍正元年所书之遗诏。如同拨云见日,雍正所写的继承者的名字正是宝亲王。放松之余,新任天子瘫软在地(官方记载称他在悲恸之中)。但在向朝廷重臣宣布他即位之时,他已恢复了平静。

培养皇子

尽管一切显得极富戏剧化,但是,没有人会对此感到非常惊奇。众人皆知宝亲王弘历最受雍正宠爱,其祖父康熙也最喜欢他。他接受了最好的教育,还接受了严格的军事以及绘画、文学和书法训练。1733年,他被授予亲王衔,这不仅增加了他的个人威望和收入,同时也赋予了他新的责任。其他皇子虽然也被授予官职,有些还被封为亲王,但是,没人像弘历那样受宠。

未来的乾隆帝出生于1711年9月25日后半夜的北京,此时正值另一位著名的国王、普鲁士的弗雷德里克大帝(Frederick the Great)出生整整一年。弘历的父亲已经有了三个孩子,他们虽然都度过了幼儿期,但是到1711年时,有两个已经离世,只有7周岁的弘时存活下来。家族中另一个潜在的男性继承者的到来自然令人颇为激动和欣慰。弘历的生身母亲当时还只是一个低级嫔妃,而在精英家庭中,生母的地位常常会影响到一个人一生的发展,但是,这一事实并没能准确地预测出她儿子的未来。弘历最终继位使得他的母亲成为中国历史上受到颂誉最多的女性之一,本书第三章中将会对此进行详细阐述。

除了保留皇室所有成员完整家系的“玉牒”中记载的出生日期外,我们对于乾隆的早期生活知之甚少。毋庸置疑,他的父母、乳母以及照管抚育幼儿的家族其他成员都对他非常关心。乾隆帝在5(虚)岁时就开始接受正式的教育,很多幼儿此时可能才刚开始学习认字。在中国,这一过程远比简单地背诵字母表要复杂得多。年轻的学生们(几乎都是男孩)开始要熟记诸如《千字文》这样的古文,其古典韵味与日常口语迥然不同。一开始,学生们只是跟着老师读,他们根本不懂这些文字的含义。只有当学生们可以流利地背诵这些课文时,老师才会教授他们文中每个字的意思,并教他们认字和书写。正常来说,这个起始教育阶段要经历几年,以乾隆为例,用了大约三年。我们之所以知道这一点,是因为乾隆有一次提到他8岁左右就可以阅读了。在拥有了基础的读写能力后,学生们要进一步背诵和学习更具挑战性的儒家经典,这是所有高级教育的基础,也是通过科举入仕的基础。在中华帝国,这可是最为紧要的。

尽管皇家成员并不需要参加科举考试,但是,就像其他富裕精英一样,皇室非常重视皇家年青一代的教育。因为,只有在掌握了中国的贤哲之学、中国的悠久历史和中国的精美诗画后,统治者方能明白天地合一之道。同样,只有通过这种方式,那些辅助皇上之人才能更好地履行其职责。正如乾隆后来在位时所言:“凡修己治人之道,事君居官之理,备载于书。”(当然,他是否真的相信这个道理是另一个问题)因为明白增进才、德可以确保王朝之成功,所以,京城各皇族都为其儿子,偶尔也为其女儿聘请最好的老师。著名的满洲学者福敏就是这样一个老师。他是乾隆第一个,也是教授时间最长的一个老师,从乾隆刚会认字一直教到乾隆之父雍正即位之时。福敏后来还教了乾隆的儿子。在福敏的指导下,乾隆进步飞快,几年内就在历史和文学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来,乾隆又有了其他的老师。12岁时,他已经掌握了《四书》(《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这些始于公元前3世纪的经典自公元1100年左右就成为中华帝国标准课程的主干。

但是,乾隆所受的教育并不局限于此。除了要学习这些严格的汉语课程外,作为一个满洲人,他还要面对另外的挑战。这意味着他还需要学习与汉语语法和书写形式完全不同的满洲语言以及与此相似的另一种阿尔泰语言蒙古语。为了了解满洲的过去,学生们还要学习早期的满洲历史,包括他们的远祖在东北、靠近朝鲜的长白山诞生的传奇;数世纪后,一个蔑视其主子明朝帝王的少数族首领努尔哈赤的崛起;1615年努尔哈赤创建八旗军事组织;1636年,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建立大清;1644年明朝灭亡。清朝在皇太极之弟多尔衮的率领下征服了明朝。对于18世纪初期的乾隆及其同族兄弟们而言,这些并不只是历史课程,更是其家族之故事,因为其中的主要人物都是他们的祖先(皇太极是乾隆的高祖)。乾隆还要接受严格的骑射训练。作为一个有着军事传统的征服民族,满洲人都应该掌握这些技艺,贵族子弟也不例外。确实,他们应该为别人做出榜样。因此,对于乾隆来说,每天都很漫长,一天的生活开始于拂晓前,结束于黄昏后。唯一的假日是春节。

在其父雍正1722年即位之后,乾隆的地位从皇孙(共有一百多个)提升为皇子(共有三个),这就意味着对他的教育更为重要。雍正指定当朝硕学大儒在紫禁城内的上书房教授他的皇子。乾隆从这些老师身上学到了进一步的有关传统经典、历史及对其之评述等多方面的知识,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使其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义务,并向他灌输一个公平、公正的皇子所应有的正确的价值观。无论如何,懒惰和傲慢都是应该规避的缺点。而且,为确保书房内的师生关系符合规范,雍正命令诸皇子要向老师行礼问安,这似乎并无大碍,只是太傅像其他高官一样,自己会提出给皇子行礼(在拜师礼前,皇帝会关照太傅们,皇子过一会儿会向他们行礼,让他们不要去拒绝这种不合常规的礼仪)。乾隆从未忘记过给太傅行礼。太傅们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在1779年近70岁时,曾写了一首长长的“怀旧诗”,在诗中、他像所有老人那样,深情地追忆起了50多年前的学生生活。

弘时未能登上帝位是因为他缺乏政治野心吗?

关于雍正帝的皇三子爱新觉罗·弘时的评价,民间一直褒贬不一。大致声音有两种,一种是说他心胸狭窄,放荡不羁,且胸无大志,不仅看不起出身卑贱的四弟弘历,更有觊觎父皇的后妃之嫌。另一种说法则褒义成分更多,暗指雍正继位初级,为巩固帝位,以严酷手段残害宗室手足,弘时不忿,当面劝谏父皇,继而遭到削爵赐死。如此说来,这位三阿哥倒颇具正义感,乃是因为替几位被囚禁迫害的皇叔鸣不平才遭致杀身之祸的,则不禁令后人油然生出几分敬意。

遥想乾隆称帝后,虽然开创了大清朝最后一个盛世局面,却也因禁锢文人思想,大兴文字狱,造成无数知识分子无端横死的惨剧而被后人所诟病。那么如果当初雍正帝一时改了主意,选择的继承人不是弘历而是弘时,历史又会如何演变呢?不难想象,以弘时的胸襟远见和政治才华,文治武功的乾隆盛世是肯定不会出现了,更不会有珍贵的历史典籍《四库全书》,以及为后人所津津乐道的乾隆六下江南的故事。有的只是一位资质平庸的帝王和他统治下的日渐走向衰亡的大清王朝,这样的结局,岂非同样令人扼腕?

只是历史从来没有假设,英年早逝的弘时最终遗憾地错过了君临天下的机会。然而仔细想想,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幸运,与其身处帝位却终日战战兢兢,身心不得安宁,倒不如及早退出权利角逐,来世不再生在帝王之家。

皇三子弘时

“你既同情逆贼,口出悖逆之言,心中没有你的父亲,那就索性往宗人府,去做允禩的儿子去吧!”说罢,雍正毅然决然地转身,从此了断了父子之情。

天性率真的弘时至死也没有明白,自己那番关于“兄友弟恭”的说辞,怎么就触怒了父亲了呢?

作为诸皇子中较为年长的皇三子,弘时大概是唯一一位对康熙晚年九子夺嫡之宫廷惨剧印象深刻的皇子,不可能全然未察觉到父亲雍正残害手足,觊觎皇位的野心。然而年少单纯的他依然本着血脉宗亲的情感对父亲不共戴天的政敌——允禩等几位皇叔抱有一份同情与好感,这在历经政治斗争的腥风血雨后,终于权柄在握,却依旧战战兢兢的雍正看来,简直是大逆不道的行为!

或许没有这番生死经历的守成皇子永远无法了解,自古政治斗争就是这样你死我活、鲜血淋漓的肉体搏杀,来不得半点仁慈,即使是亲兄弟亦不可论手足之情。换言之,如果当初在那场轰轰烈烈的宫廷政变中胜出的是允禩,或是先帝诸子中其他的任何一位,焉知他们不会对雍正赶尽杀绝。

莎士比亚曾说,戴着皇冠的头颅永远不得安宁,因为黑暗中有太多觊觎王位的野心。这么说来,雍正恨逐弘时,不管是一时气愤还是出于更深层次的政治目的考量,都足以说明儿子心向政敌让他这个身为帝王的父亲深感失望。至于弘时,尽管善良宽厚,然而一个合格的皇位继承者,善于揣摩圣意,正确站队则显得更为重要,弘时显然不具备杀伐决断的魄力和胆识,与皇位无缘,也是情理之中。

弘时没有继位的真实原因

关于雍正皇三子爱新觉罗·弘时没有继承皇位的真实原因,民间一直有很多猜测,比较靠谱的说法是弘时缺乏政治野心,而后更在关键性的“站队”问题上与父亲发生重大分歧,继而招致雍正的厌恶并将他驱逐赐死。也有传闻,性格放任不羁的弘时在聪明才智上输给了一向不受父皇重视的四弟弘历,最终遗憾地与皇位失之交臂。

作为雍正诸子中年长,且是唯一一位在雍正府邸长大成人的皇子,雍正起初丝毫不反感这个儿子,并且还对他寄予厚望,这从雍正为其慎重择师这一点上不难发现。雍正登基后,举家入住紫禁城皇宫,仍许当时已成家立室的弘时同住宫中,共聚天伦,这都说明雍正与弘时的父子之情,在当时并没有破裂。即使在漫长的相处过程中,雍正已然察觉弘时不具备君临天下的才华胆识之时,也对其尚存一分栽培的苦心。

真正断送了弘时大好前程的,是他在先帝康熙灵前所说的一番“大逆不道”的言论。

雍正五年的一天,在宗祠祭祀之时,弘时忽然以“先帝在天之灵,愿目睹手足和睦,兄友弟恭”的说辞,为被雍正囚禁于宗人府的允禩等几位亲王求情,话里话外,直指父亲不顾手足之情,迫害几位皇叔,将令康熙魂魄不安云云。雍正闻言勃然大怒,随即下诏以“言行放纵不谨”的罪名将弘时革除宗籍,而后赐死。由此可见,正是弘时的这些话令雍正清醒地认识到“才智不足,尚可教诲,然此子心怀异志,侍君不忠,对父不孝,则断不可留”。

相关参考

弘时未能登上帝位是因为他缺乏政治野心吗?

关于雍正帝的皇三子爱新觉罗·弘时的评价,民间一直褒贬不一。大致声音有两种,一种是说他心胸狭窄,放荡不羁,且胸无大志,不仅看不起出身卑贱的四弟弘历,更有觊觎父皇的后妃之嫌。另一种说法则褒义成分更多,暗指

弘时未能登上帝位是因为他缺乏政治野心吗?

关于雍正帝的皇三子爱新觉罗·弘时的评价,民间一直褒贬不一。大致声音有两种,一种是说他心胸狭窄,放荡不羁,且胸无大志,不仅看不起出身卑贱的四弟弘历,更有觊觎父皇的后妃之嫌。另一种说法则褒义成分更多,暗指

皇三子弘时未能登上帝位是因为缺乏政治野心吗

关于雍正帝的皇三子爱新觉罗·弘时的评价,民间一直褒贬不一。大致声音有两种,一种是说他心胸狭窄,放荡不羁,且胸无大志,不仅看不起出身卑贱的四弟弘历,更有觊觎父皇的后妃之嫌。另一种说法则褒义成分更多,暗指

皇三子弘时未能登上帝位是因为缺乏政治野心吗

关于雍正帝的皇三子爱新觉罗·弘时的评价,民间一直褒贬不一。大致声音有两种,一种是说他心胸狭窄,放荡不羁,且胸无大志,不仅看不起出身卑贱的四弟弘历,更有觊觎父皇的后妃之嫌。另一种说法则褒义成分更多,暗指

朝鲜绫阳君李倧是怎样推翻前朝登上帝位的?

朝鲜仁祖李倧是宣祖所生的第五个庶子的儿子,宣祖期间发生了壬辰倭乱,当时朝鲜仁祖李倧的父亲李琈一直陪伴在宣祖身边,还曾经一起逃亡到北方去,也就是在他们逃到了黄海道的时候李倧出生了,后来安定下来以后被封为

秦穆公是个怎样的人 秦穆公的最后又是怎么登上帝位的

  秦穆公虽然身上有很多缺点,但是后世之人对他的评价却并不低,秦穆公的人品相当高尚,其人也特别具有魅力。他是个特别具有远见的君王,在任期间,广招贤才,不管是不是秦国的人,只要有才能都可以来到秦国做事,

历史人物 朱棣为什么会造反成功并登上帝位

今天本站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史上藩王造反不在少数,为何只有朱棣成功登上帝位?原因缺一不可,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一说起造反这种玩命的危险行为,从史料之中很容易就能够发现,凡是造反的人不是成为一代帝

历史人物 秦穆公是个怎样的人 秦穆公的最后又是怎么登上帝位的

  秦穆公虽然身上有很多缺点,但是后世之人对他的评价却并不低,秦穆公的人品相当高尚,其人也特别具有魅力。他是个特别具有远见的君王,在任期间,广招贤才,不管是不是秦国的人,只要有才能都可以来到秦国做事,

晋朝历史 第一节 子元秉政

  265年,司马昭病死,享年55岁。司马炎继承相国、晋王位,掌握全国军政大权。经过精心准备,同年12月,仿效曹丕代汉的故事,为自己登基做准备。公元265年,司马炎登上帝位,改元为泰始,国号大晋,史称

后周政权横扫四方,赵匡胤陈桥驿兵变,登上帝位

乾祐三年(公元950年),后汉枢密使郭威发动政变,建立了后周政权。郭威登上帝位仅仅三年,就因病去世。郭威养子柴荣承袭帝位,改年号为显德,开始了四处戡平战乱的征战之路。显德元年,刚刚登上帝位的柴荣野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