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为什么要重用曾国藩等汉臣

Posted 满人

篇首语:春衣少年当酒歌,起舞四顾以笑和。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慈禧为什么要重用曾国藩等汉臣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慈禧为什么要重用曾国藩等汉臣

2、清朝一牛人,曾国藩不敢惹,亲手处死李鸿章侄子,李鸿章还得赔笑

慈禧为什么要重用曾国藩等汉臣

慈禧重用曾国藩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满人入关的时候,清朝是个异族政权,由此在清朝的政治体制中,“重满抑汉”一直是清朝皇帝坚持的原则。清朝的“重满抑汉”主要体现在官员的任用上,比如朝廷的中央六部便设立双尚书侍郎,满汉各一,以满为主(如之前的户部,满尚书为肃顺,汉尚书为周祖培,实权掌握在肃顺手中)。这种制度,在中国的历朝历代都没有出现过。

为了巩固政权,清廷也尽可能地吸纳汉族士人参政,但一些重要的职位如军机大臣,特别是首席军机大臣,一般只能由满人担任;而各地的总督、巡抚也大多为满人。由此,满人往往在朝廷和地方上占据重要职位,地位远较汉人要显赫。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曾经精明强干、建功立业的满人贵族相继去世,他们的子孙往往不学无术,沦为纨绔子弟,满人的整体素质也大为下降,大多数的政务和军事活动最后还是要依赖汉人,譬如康熙平三藩、雍正征噶尔丹策零,最后都是依靠汉人才得以成功;而那些满族子弟早已沦为老爷兵,靠边站了。更要命的是,这种趋势到晚清更是愈演愈烈,八旗子弟往往成天遛狗斗鸡,出入戏院茶楼,肃顺曾说,“满人大多是浑蛋多”,大概就是这么回事。

对于本朝“重满抑汉”的祖制,慈禧不可能不知道,但她垂帘听政后各地军情急如星火,太平军仍旧盘踞江东,捻军和回乱也时时威胁着清廷的心脏地区,这些心腹大患,无一天不让她悚然心惊,坐卧不安。可是,再看看身边的那些满族亲贵,除了妄自尊大便是颟顸无能,真正有才华、能够治国安邦、统兵作战的满人官员几乎是凤毛麟角。

慈禧想到这里,不免叹了口气,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自己的丈夫咸丰在的时候,这天下都治不好,何况自己一个女人呢?但叹气归叹气,该承担的责任还得去承担,慈禧仔细一想,自从太平军起后,国内战祸绵延达10年之久,而清廷还没有垮台,这又是为什么呢?

从各项奏报来看,不是八旗,也不是绿营,而是汉人的团练武装抵挡住了太平军的进攻,而这些汉人将领,如胡林翼、曾国藩、左宗棠等,他们原本都是读书人,但战乱的年代,却将他们锻炼成了军中领袖。这些人从小熟读儒家经典,应该是值得信任的。

该到了重用他们的时候了。早在咸丰的时候,像曾国藩这样的优秀人物就该被提拔,可因为种种原因,却让这位“湘军”的创始人一直郁郁不得志。据说,民间常有曾国藩是“癞龙转世”的说法,让曾国藩屡屡被猜忌。比如1854年湘军攻占武汉后,咸丰帝大喜,说:“不意曾国藩一书生,乃能建此奇功!”他一时兴奋,要任命曾国藩署理湖北巡抚。结果旁边有个人插了一句:“曾国藩以侍郎衔在籍丁忧,现在还是个平头百姓。一个平头百姓能够一呼蹶起,这恐怕不是国家之福啊”。咸丰听后一个激灵,让曾国藩做巡抚的事就不再提起。

咸丰的担心并不是没有道理,万一曾国藩这些汉人官僚势力坐大,拥兵自重,那清廷岂不是同样危在旦夕?不到万不得已,怕是不能授予汉人过大权力的。对此,慈禧不是不知道,但中国士大夫最忌讳的是有功不赏、有禁不罚,曾国藩心里当然憋屈,他的门生弟子、亲朋好友也一个个为他喊冤抱屈:在镇压太平军中,曾国藩作为湘军的首创者和领袖,他的一些朋友和将领如胡林翼、刘长佑等一个个都封了总督巡抚,而曾国藩东奔西跑,却只得些钦差大臣之类的虚衔。

清朝一牛人,曾国藩不敢惹,亲手处死李鸿章侄子,李鸿章还得赔笑

导读:清朝中期之前,满清皇帝为了防止汉人掌权,对于汉臣几乎很少重用。但是,到了清朝晚期,原来的八旗军几乎丧失了战斗力,为了平定太平天国等运动,朝廷不得不倚重汉臣。曾国藩和李鸿章,很快就脱颖而出,成为朝廷重臣,慈禧太后也不敢小看他们二人。

因为立下显赫的功劳,曾国藩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而李鸿章,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更是成为慈禧太后身边的红人,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

客观来说,当时的曾国藩和李鸿章,可谓是权势滔天,手握实权,除了皇帝的和慈禧太后,几乎所有人都要看他们的脸色行事。不要说得罪他们了,巴结来来不及呢。可是,就有这么一位官员,虽然官职和权力都比不上曾、李二人,却不畏权贵,曾国藩都不敢惹他。更令人佩服的是,此人亲手处死李鸿章的亲侄子,李鸿章不仅不敢动他,还要笑脸相迎。如此牛的人物,究竟是谁呢?

彭玉麟,字雪琴,与曾国藩、左宗棠并称大清三杰,湘军水师的创建者,被称为中国近代海军的奠基人,素有“雪帅”之美誉。公元1850年,彭玉麟应曾国藩劝邀,创办水师,后因功绩显著,很快得到了升迁,并被任命为首任长江巡阅使,实为“得专杀戮,先斩后奏”的钦差大臣。

作为曾国藩一手提拔起来的官员,彭玉麟从不徇私情。针对曾国藩弟弟曾国荃滥杀无辜之事,彭玉麟多次上书朝廷,把曾国荃斩首示众,却都被曾国藩给阻止了。有人认为,彭玉麟脑子肯定进水了,居然敢得罪曾国藩,绝对的情商有问题。另外,由于对某些问题的不满,彭玉麟一生六辞高官,这不是一般人能有的魄力。

不仅不怕得罪曾国藩,就连当时慈禧太后身边的第一红人李鸿章,彭玉麟也没有丝毫的畏惧,将他的亲侄子果断斩杀。有一次,彭玉麟出差经过合肥,当地百姓拦住了他的坐骑,状告李鸿章的侄子李秋升。原来,李秋升仗着叔叔李鸿章的势力,可谓是无恶不作,欺压百姓,强抢民女之事更是罄竹难书,当地官府也没人敢管。

彭玉麟查明真相后,果断将李秋升逮捕,并亲自审问。李秋升相当狂妄,直接承认了自己的劣迹,而且还嚣张的说道:“这些事情都是我干的,你能拿我怎么样?赶紧乖乖地把我放了,否则后果自负。”彭玉麟二话不说,就命人往死里打,丝毫不留一点情面。

当时的安徽巡抚听说李秋升被抓后,火速驱车赶来,想他给救下,这样就可以向李鸿章邀功了。彭玉麟听闻此事后,果断命人将奄奄一息的李秋生拉出去斩了,丝毫不给安徽巡抚说情的机会。不但如此,在斩了李秋升后,彭玉麟还给李鸿章写了一封信,大意如下:“李中堂,你侄子打着你的名号为非作歹,这绝对有损的你的名誉。我知道你日理万机,没时间处理此事,所以就替你把侄子给斩了。作为同僚,感谢的话就不要对我说了,这也是我应该做的。”

李鸿章看完信后,差点气吐血,但却无法反驳,也不敢把彭玉麟怎么样。不仅如此,他还含泪写了一封“感谢信”,内容大概如下:“对于你帮我教训侄子之事,我内心无比感谢,有时间一定要登门拜访。”从此之后,彭玉麟就被同僚称为“活阎王”,谁见了他都躲着走,生怕一不下心不他抓住了把柄,将会死的很惨。

彭玉麟为官一生,一直坚持“三不要”原则,即“不要官、不要钱、不要命”。曾任翰林院编修的著名学者俞越称其为“咸丰、同治以来诸勋臣中始终餍服人心,无贤不肖交口称之,而无毫发遗憾者”的唯一一人”,评价之高,足见彭玉麟名声之重。

相关参考

清朝一牛人,曾国藩不敢惹,亲手处死李鸿章侄子,李鸿章还得赔笑

导读:清朝中期之前,满清皇帝为了防止汉人掌权,对于汉臣几乎很少重用。但是,到了清朝晚期,原来的八旗军几乎丧失了战斗力,为了平定太平天国等运动,朝廷不得不倚重汉臣。曾国藩和李鸿章,很快就脱颖而出,成为朝

慈禧因何杀顾命大臣? 辛酉政变之谜

纵观历史,辛酉政变是哪一年开始,清政府权力的集中和混乱就从哪一年开始,江河日下的清朝末期几乎是在慈禧独揽朝权中走到终点。虽然慈禧统治的四十七年里不无建树,实行变法新政、重用汉臣,兴办女学等举措还是利国

慈禧因何杀顾命大臣? 辛酉政变之谜

...中和混乱就从哪一年开始,江河日下的清朝末期几乎是在慈禧独揽朝权中走到终点。虽然慈禧统治的四十七年里不无建树,实行变法新政、重用汉臣,兴办女学等举措还是利国利民,但是她的出发点是维护满清族对中国的统治利...

慈禧因何杀顾命大臣? 辛酉政变之谜

...中和混乱就从哪一年开始,江河日下的清朝末期几乎是在慈禧独揽朝权中走到终点。虽然慈禧统治的四十七年里不无建树,实行变法新政、重用汉臣,兴办女学等举措还是利国利民,但是她的出发点是维护满清族对中国的统治利...

重用汉臣 真实的萧太后

据《文汇读书周报》报道:景爱先生继《历史上的金兀术》之后,又撰写了《历史上的萧太后》(中国社科出版社出版),金兀术和萧太后都是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的著名人物,一个是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名将,一个是契丹族建立的...

重用汉臣 真实的萧太后

据《文汇读书周报》报道:景爱先生继《历史上的金兀术》之后,又撰写了《历史上的萧太后》(中国社科出版社出版),金兀术和萧太后都是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的著名人物,一个是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名将,一个是契丹族建立的...

他是整个满清获最高荣誉的汉臣,曾国藩都没份,眼馋得直流口水

孔子俗话说,盖棺定论。这就是说,人死了,这个人的一生就彻底交代了。等盖上棺材板,就可以评价此人的一生了。古人是很重视这种人生评价的,为何?利益和荣誉所驱使。因为对自己评价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子孙的发展。

牵涉慈禧曾国藩与太平军

总督被刺杀本来就罕见,何况又纠结着湘军、太平军、捻军海盗甚至传教士等众多集团,牵扯到慈禧、曾国藩、丁日昌等重要人物,包含着反清、报仇、夺妻等诸多传奇元素,怪不得说法蜂起、真相难求。也许正因为太受关注,

曾国藩过生日,收到一份特殊礼物,曾国藩看后大惊,立马把它烧掉

满清刚入关的时候,八旗军的战斗力称得上强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就成了烂泥扶不上墙的军队,几乎被敌军吊打。到了清朝晚期,朝廷不得不重用汉臣,曾国藩就从众人中脱颖而出,逐渐受到了赏识,官至直隶总督、武英殿

为何说张廷玉是满清第一汉臣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国,同时也是一个非汉族人统治的王朝。清朝帝王多次强调“满汉一家亲”,尽管汉族大臣受重用的不少,但仍然是有区别的。  就拿配享太庙的大臣来说吧,几百年的统治历史中,就出了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