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德公迁雍――以伏记暑开嬴秦创霸之基
Posted 宫殿
篇首语:八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二成丢。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第八节 德公迁雍――以伏记暑开嬴秦创霸之基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第八节 德公迁雍――以伏记暑开嬴秦创霸之基
秦武公死了之后,按理应传位于儿子白,但不知何故,白却不得继承其父的国君之位,继承国君之位的却是武公的弟弟德公。如果联系秦人“择勇者而立之”以 及“兄终弟及”的君位继承制,那么,我们可以设想,大概是秦武公的儿子白不够孔武,不能担当起率领秦人开拓疆土的重任吧! > 不过,虽然这时秦国已经开始实行县制,但是用“裂土”而居的办法来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方法还没有完全废除,所以,按照先祖成例,秦德公就把新都选定在“雍”(yōn)这个地方,让白继续居住在平阳。 > > 秦德公在位时间不长,只有短短的两年,但他却做了几件很了不起的事,给秦的历史和中国历史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 > 前面讲过,秦德公登上君位不久,就把都城定于雍。“雍”即现在陕西省的凤翔县,其地理位置处于关中平原西部。从秦德公元年(前677)到秦献公二年(前 383),雍城作为秦国的都城长达294年,历经19个国君。在这漫长的近300年的岁月里,秦国一代又一代的国君以雍城为中心,殚精竭虑, 呕心沥血,巩 固奴隶制政权,为向封建制过渡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可以说,秦的兴起是从定都雍城开始的。 > > 雍城遗址位于今凤翔县城南。《史记·秦本纪》 曰:“德公元年,初居雍城大郑宫……卜居雍,后子孙饮马于河。”秦献公“二年,城栎(yuè)阳”。从德公元年(前677)到献公二年(前383)的 290余年间,雍城一直是秦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经过19位国君的苦心经营,为后来 秦始皇统一全国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作为国都,雍城筑起了规 模巨大的城垣,修建了壮丽宏伟的宫殿,成为当时全国发达的大都市之一。秦献公东迁后,雍城虽然失去了政治中心地位,但作为故都,列祖列宗的陵寝及秦人宗庙 仍在此地,许多重要祀典还在雍举行。 > > 早在20世纪30年代,我国考古工作者就对雍城进行过调查,50年代又进行了试掘工作。1973 —1986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对雍城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钻探和发掘,初步摸清了雍城的位置、形制规模,以及城内的三大宫殿区和城郊宫殿等建筑遗 址,还有城南发现的规模宏大的秦公陵园和小型墓葬区。 > > 雍城城垣,位于今凤翔县城南,雍水河之北,纸坊河以西的黄土台塬之上。平面呈不规则的方形,东西长3300米、南北宽3200米,面积约10.56平方千米。 > > 雍城城外除东、南以纸坊河、雍水等自然河流为天然屏障外,还在西垣外挖掘人工城壕作为防御设施的一部分。 > > 雍城城内在 春秋战国时先后建有姚家岗附近宫殿区,马家庄附近宫殿区和铁沟、高王寺三大宫殿区。姚家岗在城内中部偏西,发掘出可以藏冰190多立方米的凌 阴(冰窖)遗址和一处宫殿遗址。宫殿遗址仅发现西南部分,从发现的夯土基、铜质物体、凌阴、窖藏等的形制来看,姚家岗可能是春秋时秦康公、共公、景公居住 的雍高寝。 > > 马家庄遗址位于雍城中部偏南,是保存较好的春秋中晚期大型宫殿宗庙区,可能是秦桓公居住的“雍太寝”之所在。铁沟、高王寺 宫殿区位于雍城北部,发掘了凤尾村遗址和高王寺铜器窖藏。窖藏内出有鼎、镶嵌射宴壶、盘等十余件中原和吴、楚等国铜器。其中一鼎内铸“吴王孙无土之鼎”。 这批中原、吴楚之器在雍城出土,反映了秦和吴楚之间交往的关系。此宫殿区可能是秦躁公时的“受寝”。 > > 在雍城郊外还发现有秦人宫殿和其他遗址。蕲(qí)年宫是秦代著名的宫殿,秦王政曾经在此行加冕礼。出土有“蕲年宫当”和汉代文字瓦当。推测其建造年代为战国中晚期,直到西汉仍沿用。 > > 秦公陵园在雍城西南的三畴塬。1977年以来,发现了44座各种类型的大墓(包括圆形陪葬坑)。陵区东西长约7千米,南北宽近3千米,总面积约21平方 千米。陵区的西南、北侧均发现有宽2—7米,深2—6米的隍壕作为其防护屏障,44座大墓根据其形制可分为中字形、甲字形、凸字形、刀把形、目字形和圆形 六个类型。墓共分属13个陵园,陵园均坐西朝东。布局以右为上,中字形的大墓作为主墓居右。陵园周围及部分中字形墓的周围设有中隍和内隍。 > > 雍城地处关中西部的渭北高原,东凭横水河,西依灵山,南临河、渭水,北靠君坡山,河川纵横,土地肥沃,而且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据说,德公最初选定雍 为都城的时候,曾经用用牛、羊、猪各300头在祭祀天地,占卜居住在雍地是否适宜,占卜的结果是,后代子孙将到黄河边上去饮马,也就是向东发展,能够 问鼎中原的意思。果然,位于现在山西临晋的梁国国君梁伯、陕西大荔的芮国的国君都赶来朝见。以后秦发展的史实也好像印证了卜辞的灵验,秦德公入主雍城之 时,秦人口约在70多万,军队在万人以上,水草丰茂的河流域和肥沃的渭河平原,为秦国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条件,因而,在秦人建都雍城后的几十年间, 秦国就把领土扩展到今天的甘肃边境和陕北地区,后来又向东发展,渡过黄河进击晋国,跻身于战国七雄之列。 > > 除了定都于雍,秦德公还做了 一件前人没有做过的事,那就是在他在即位的第二年,开始以“伏”记暑,并且“以狗御蛊(ǔ)”。德公之前,没有三伏之节,六月三伏之节自秦德公时用以记 节气,所以称之为“初伏”。所谓“伏”的本意,是隐伏起来躲避盛暑。什么是“伏”呢?按照古人的说法,就是“金气伏藏之日”。按照阴阳五行学说,一年四季 的循回交替,都以按金木水火土五行的运行四时相克相生:立春,木代水,水生木;立夏,火代木,木生火;立冬,水代金,金生水;立秋,以金代火,庚日属金, 所以到达庚日一定要“伏”,也就是“躲避”一下,以免被“火气”伤了“金”。为了消解“火”对“金”可能造成的伤害,秦德公还想出一个禳解的办法,那就是 “磔(zhé)狗御蛊”,具体做法是“祠社,磔狗邑四门也”。秦人眼中的“蛊”,就是热毒恶气为害伤人。为了防止和消解热毒恶气,秦人想出用狗血洒之于都 城的四门。“磔”,是祈禳的意思,古人认为狗是阳气甚刚的家畜。用狗血洒于城之四门,有向“蛊”表明其“伤人”的目的已经得逞,不要再来伤害人了的意思。 这种迷信色彩很浓、在我们看来甚至是幼稚可笑的做法,在春秋时代的秦人看来,却神圣无比,以至于要“祠社”,就是专门在祖宗的祠社里举行隆重的仪式。现在 所遵行的入“伏”自农历六月二十五日起,每“伏”十天,共三“伏”,七月二十五日出“伏”,当然,现在只是将其作为一个节时来看待,至于洒狗血等风俗已经 湮而不闻了。晋朝历史 第八节 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时,赵王伦年近七十,也没有什么本事,诛杀贾后夺权等一系列行动实际上都是他的中书令孙秀策划、执行的。一时间,这个出身小吏的孙秀成为全国最有势力的人。“八王之乱”的战事竟始于一个小人物,倒也有趣。> > 当时和赵王伦争夺最高执政权最有力的人是淮南王司马允,赵王伦极不放心,就封他为骠骑将军,领中护军。孙秀还是不放心,写了一封“诏书”要淮南王削兵 权。淮南王允一看“诏书”竟是出自孙秀的手笔,便勃然大怒,当即率所统七百精兵向皇宫杀去。宫门紧闭,淮南王无法攻入,便转而围攻赵王伦的府第。这一仗打 了近四个时辰,最后赵王伦派了一支外军诈称“有诏助淮南王”,乘其不备杀死淮南王允。这次事变,连同被牵连而死的有好几千人。这个小战役只是宗室内战的第 一仗。打败淮南王允之后,赵王伦篡位的企图日益明显。他蹈袭曹魏代汉、晋代曹魏的先例,给自己加“九锡”,另外扩充府兵达到三万人。> > 一切准备就绪,永康三年(公元301年)正月,赵王伦宣布称帝,并将惠帝废在金墉城。早就磨刀霍霍的各地诸侯趁机以讨贼的口号造反,杀奔京城。这里面较有 实力的是镇守邺的成都王司马颖、镇守关中的河间王司马颐、镇守许昌的齐王司马。常山王司马义的势力不大,加上和成都王颖接邻,于是把自己的军队作为成都 王颖的后军,随同出征。> > 四王三军,齐腾腾杀奔洛阳。朝廷的赵王伦派了两支军队前去“平叛”,都被杀得大败。成都王颖的军队很快就渡过 黄河,直逼洛阳。宫廷内陷入一片恐慌和混乱,禁卫军为了自保首先叛变,他们杀死孙秀,逼赵王伦写退位诏书,恭迎惠帝复位。第二天,惠帝复位,派人迎请四王 入京。只做了几天皇帝的赵王伦羞愧交加,用巾帕蒙着脸哭道:“是孙秀害了我!是孙秀害了我!”他的命运从兵败的那一日就定了下来,赵王伦被赐自杀,伪朝廷 所用的官员全部斥免。> > 这一场“叛乱”和“平叛”持续两个月,共造成十万人死亡,洛阳城台府库存遭到严重破坏。这仅是皇族大混战的第一个段落,进入洛阳的四王很快就开始了内讧。> > 惠帝根据这次“平叛”的功劳,给四个王论功行赏。齐王同为大司马,加九锡;成都王颖为大将军、录尚书事,也加九锡;河间王颐为侍中、太尉,加三锡;常山 王义为抚军大将军,领左军,不久又改封为长沙王。这四个人中,成都、长沙二王都是惠帝的亲兄弟,是年轻王子;齐王是惠帝的堂弟兄,时当中年;而河间王则比 惠帝和上述三王都长一辈。成都王颖和齐王同并非亲兄弟,但却平起平坐,当时有人劝齐王同说:“如果不能与成都王同心辅政,就该剥夺他的兵权。”长沙王义偏 向亲兄弟,就劝成都王颖一举除掉齐王同。几派在暗暗较劲,成都王决定以退为进,以母亲程太妃身体欠佳为理由,须回邺侍病,让齐王独掌朝政。朝臣一看,成都 王退让有孝,还吩咐士兵收敛败军赵王伦士兵的遗骨,是个贤王。反观留在朝中的齐王同独专朝政,兴造府第,宴乐无度。两相比较,大臣们不禁叹息,并且预感会 有大事发生。> > 惠帝永宁二年(公元302年),河间王率先发难,他上表请求同为执政的长沙王剥夺齐王的权力,迎请成都王辅政。上表的 同时,河间王派了一支军队往洛阳进发。洛阳内的长沙王反应很快,率领一支一百多人的禁军以惠帝名义讨伐齐王同。齐王放火烧了宫门,并派人到处喊:“长沙王 矫诏”。但是没有人听他的了,该怎么杀还是怎么杀。齐王同被杀,长沙王成了朝廷的执政。这是“八王之乱”的第二个阶段。> > 长沙王在洛阳 掌权后不久,很快就和成都王司马颖不和。他的亲兄弟成都王就联合河间王派军讨伐。成都王出兵二十万,河间王出兵七万,浩浩荡荡就往洛阳进发。长沙王有些 胆怯,决定扛出那个几乎被忘掉的惠帝司马衷,御驾亲征。长沙王颖虽然势大,却是屡战屡败。他的领军将领是著名的江东才子陆机,陆机显然不擅长领兵,北方的 将领都看不上这个江东来的文人将军,不愿意协同配合。成都王颖的监军宦官孟玖和陆机、陆云兄弟有些私怨,趁军队打败仗时向成都王颖进谗言。成都王颖不辨是 非,派人逮捕陆机和陆云。当时很多人都对成都王颖劝谏,说陆氏兄弟是被诬陷,成都王没有听进去,糊里糊涂地就杀掉了一代名士。> > 洛阳城 被围,时间长达半年,城里发生了饥荒。长沙王这方面越来越支撑不住,军队越打越没有信心。在这样的情形下,城内又发生了内讧。长沙王义的盟友东海王越发动 兵变,将长沙王扣留,并请惠帝下诏,两军停战。这场历时半年多的围城战打了半年,战死、饿死的人不计其数。长沙王义被交给河间王颐的部将张方,在前线吃尽 苦头的张方为了泄恨,竟把长沙王义放到炭火上活活烤死了。> > 获得胜利的成都王颖得意洋洋,被封为皇太弟。这个微妙的称号表明:成都王也有称帝的野心。于是,这场大混战过去不久,东海王越宣布讨伐成都王颖,把战事继续扩大。> > 东海王越本意是趁成都王元气还没恢复一举将他打败,来个“渔翁得利”。但是没有想到,成都王虽然在和长沙的大战中损失过半,但他的部将石超竟作战勇猛, 抵抗住了东海王的进攻,两军陷入长期的厮杀。在混战中,皇帝被抢来抢去,竟也中箭受伤。文官嵇绍(嵇康的儿子)为了保护皇帝被乱军所杀,“血溅帝衣”。惠 帝虽然低能,还有点良心,一直保存这件血衣作为纪念。> > 这场混战之后,东海王越成了最终的胜利者。成都王颖被打败诛杀;河间王本来是要投降东海王,但还是在半路上被杀。这次连皇帝也不能幸免,这个在乱世中做了十几年皇帝的司马衷被东海王越毒杀,他的弟弟司马炽即位,是为晋怀帝。> > 至此,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内战终于结束。加上贾南风时的争斗,这场历时近二十年的混乱被称作“八王之乱”。这八王分别是: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同、长沙王司马义、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东海王司马越。相关参考
当一个政权存在强大外患的时候,往往是这个政权最团结的时候,也是真正能够任人唯贤的时候。险恶的外部环境,恰恰是司马懿这样的才智之士发展事业的黄金阶段。>> 所以,尽管司马懿是诸葛亮的头号劲敌,但诸
“八王之乱”时,赵王伦年近七十,也没有什么本事,诛杀贾后夺权等一系列行动实际上都是他的中书令孙秀策划、执行的。一时间,这个出身小吏的孙秀成为全国最有势力的人。“八王之乱”的战事竟始于一个小人物,倒
松耶柏耶?> 住建共者客耶?>>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这是齐国灭亡之后,齐国遗民创作的一首讽刺齐王建昏庸误国的民歌,大意是,这是松树呢还是柏树?住在共这个地方的建是齐国的君王呢,
在“七国之乱”中,景帝大胆任用新将领,周亚父是最成功的一个,正是正确起用周亚父,才让“七国之乱”的烽火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燃烧。周亚父是第一代军功集团代表人物周勃之子。此时,军功集团势力已大不如前,
秦惠文王在位27年,无论是从政治体制建设还是军事斗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特别是打破六国联合,瓦解齐楚联盟,不但缓解了当时的政治危机,变军事劣势为优势,而且为以后秦国攻灭六国奠定了政治和军事基
有个成语叫“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最早的出处是张华的《鹪鹩赋》,赋中形容鹪鹩这种小鸟“上方不足而下比有余”。>> 魏晋时的老庄之学很盛,“竹林七贤”就是这一门学问在当时的代表。张华也不能例外,他
历史人物 秦德公的主要事迹 秦德公的人物生平 秦德公的人物简介
本名:嬴嘉 别称:秦德公 所处时代:春秋www.cha138.com 民族族群:华夏族 主要成就:迁都雍城秦德公——迁都雍城 秦德公,嬴姓,赵氏,名不详,是秦宪公(亦作秦宁公)秦德公之子
龐德公,字尚長,東漢末年名士、隱士。諸葛亮的“臥龍”,龐統的“鳳雛”,司馬徽的“水鏡”都是龐德公給他們起的名號。龐德公與龐統是叔侄關係,龐統早年剛出山之前,沒有名氣,後來得到龐德公的舉薦才得以受到重用
汉朝历史 《汉兴八十年》第一卷 嬴秦缘起>第三章 秦皇一统,海内大同
> 秦庄襄王也没有在位多久,三年的时间便去世,于是千古一帝即位。>> 此时,秦国已经开始呈现对六国的欺压之势。与“合纵连横”时期不同,那时候六国联合起来是强于秦国的,而此时六国联合起来也已经抵挡不
汉朝历史 《汉兴八十年》第一卷 嬴秦缘起>第二章 秦国六世之烈
> 到了战国时期,晋国一分为三,强大的挡路石不复存在,秦国终于开始有了逐鹿中原的机会。>> 其实他们一开始还是不顺,分晋之后的魏国在魏文侯、魏武侯两代贤君的治理下,成为了第一个强大起来的三晋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