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张仪入秦――游说六国用连横而破合纵
Posted 齐国
篇首语:勤勉而顽强地钻研,永远可以使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第八节 张仪入秦――游说六国用连横而破合纵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第八节 张仪入秦――游说六国用连横而破合纵
秦惠文王在位27年,无论是从政治体制建设还是军事斗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特别是打破六国联合,瓦解齐楚联盟,不但缓解了当时的政治危机,变 军事劣势为优势,而且为以后秦国攻灭六国奠定了政治和军事基础。秦惠文王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政绩,这与纵横家 张仪三次相秦的贡献密不可分。 > 张仪是魏国贵族的后代,生年不详,死于公元前310年。张仪曾跟随鬼谷子先生学习纵横之术,学成之后,就去游说诸侯。据《史记·张仪列传》记载,张仪在 楚国期间,曾经陪着楚相喝酒,席间,楚相丢失了一块玉璧,楚相的门客们怀疑是张仪偷走了。门客们说:“张仪贫穷,品行鄙劣,一定是他偷去了宰相的玉璧。” 于是,大家一起把张仪拘捕起来严刑拷打,打得皮开肉绽,但是张仪始终都没有承认,楚相只好释放了他。张仪血肉模糊地回到家后,他的妻子又悲伤又怨恨地说: “唉!你要是不读书游说,又怎么能受到这样的屈辱呢?”可是张仪却很不以为然,他问妻子:“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他的妻子苦笑着说:“舌头还在 呀。”张仪说:“这就够了。”这则小说意味很浓的情节说明,张仪是一个怀抱利器,颇为自负的游士,他自信自己一定能够找到发挥才智的国家,扬名致富。 > > 如果分析一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军事斗争形势,应该说,张仪的自信并不是没有根据的。因为这一时期,各个诸侯国在外交和军事上纷纷采取或“合 纵”,或“连横”的策略,力图自保或有所作为。所谓“合纵”,就是“合众弱以攻一强”,防止强国的兼并;所谓“连横”,就是“事一强以攻众弱”,达到兼并 土地的目的。作为杰出的纵横家,张仪即有“合纵”之才,又有“连横”之能。事实上,张仪出山之时,是做好两手准备的,即为齐楚所用则施“合纵”之才,为秦 所用则施“连横”之能。张仪最早到楚国去游说,就是准备以“合纵”之才换取尊荣富贵的,不料却被诬行窃,断了以“合纵”之才搏取富贵之途,所以,他只好西 向事秦,出现在秦国的政治舞台上。 > > 秦惠文王九年(前329),张仪由赵国西入秦国,凭借出众的才智,被秦惠文王任为客卿,筹划谋略攻 伐之事。但是,张仪刚到秦国时,并没有一炮打响,在秦国究竟是出兵攻打蜀国,还是攻打来犯的韩国这个问题上,犯了急近功利的错误,竟然让秦惠文王出兵讨伐 韩国,得胜之后兵锋直指东周和西周,逼迫周王献出九鼎宝物,秦国占有了九鼎之宝,然后挟天子而向天下发号施令,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应该说,张仪的想法是 好的,但此时的秦国还不具备统一天下的实力,直接灭二周而号令天下,是会引起天下共愤的。所以,秦惠文王听从了司马错的建议,讨伐蜀国,后来灭蜀设郡,使 秦国国力更加富强,为争霸天下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 > 但是,张仪毕竟是纵横捭(bǎi)阖(hé)的游说之士,入秦不久就展现出过人 的才华。秦惠文王十年,张仪和秦公子华(桑)率领秦军围攻魏国的蒲阳(今山西省隰县),攻克蒲阳后,张仪乘机推出自己的连横政策,劝说秦王把蒲阳归还魏 国,并且派公子繇到魏国去做人质,而他将利用护送公子繇入魏的机会与魏王接近,游说魏王投靠秦国。 > > 到了魏国后,张仪对魏王说:“秦国 对待魏国可是真心实意的好啊!得到城邑不要不说,反而又送人质来到魏国,魏国应该想办法来报答一下秦国,这样才不失礼呀!”“如何报答呢?”魏王问。张仪 一看魏王上钩,就开始鼓吹联秦的好处,他说:“魏国如果能送一些地方给秦国,表示诚意,秦国一定会把魏国视为兄弟之国。如果秦魏结成联盟,合兵讨伐其他诸 侯国,魏国将来从别的国家取得的土地肯定会比送给秦国的土地多很多倍。”魏王被张仪的花言巧语说动了心,于是就把上郡15县和河西重镇少梁献给了秦国,从 此秦魏和好。 > > 张仪的连横之策首战告捷。至此,黄河以西地区全部归秦所有。与此同时,张仪又劝说秦惠文王发兵攻赵,杀其将取其地,威慑中原诸国。 > > 第二年,秦国仿效三晋的官僚机构开始设置相位,称相邦或相国,张仪出任秦国的第一任相国,代替了公孙衍的大良造之位。公孙衍离开秦国去了魏国,张仪成了秦国权高位重的首席大臣,参与秦国的军政要务及外交活动。 > > 张仪拜相后,积极为秦国谋划,破纵连横。秦惠文王十三年(前325),张仪又亲自率军攻取了魏国的陕县(今河南省陕县),修筑了上郡要塞,这样一来,秦 军占据黄河天险,对魏形成极大的威胁。对此,魏国君臣莫不惶恐,竭尽心智,想方设法消解秦国的军事压力。公元前324年和公元前323年,魏国接连两次与 齐国会谈,希望魏齐交好,依靠齐国的力量与秦抗衡。张仪为了破坏魏齐联盟,极力拉拢齐国和楚国,由于张仪的作用,齐国不但不帮助魏国,反而和楚国联合起来 攻打魏国。担任魏国相国的公孙衍为了联合六国对抗秦国以自保,就发起了“五国相王”运动。所谓“五国相王”,就是魏、韩、赵、燕、中山五国同时称王,以示 相互尊重,结盟拒齐抗楚,共同对付秦国。可是,公孙衍的“五国相王”运动刚一开始,就受到了楚国的迎头痛击。当年,楚国发兵攻魏,在襄陵大败魏军,占领了 魏国的八座城池。魏惠王对齐、楚两国非常反感,齐、楚、魏 三国的关系相当紧张。山东诸国之间的矛盾,给张仪实现连横之策提供了绝好的机会。公元前323 年,张仪出面邀请齐、楚、魏三国的相国级大臣在挈(qiè)(啮)桑之地(今江苏省沛县西南)会谈,借为魏国调停之机讨好魏国,把魏国从合纵的阵营里分化 出来。果然,魏惠王放弃了公孙衍的合纵政策,接受了张仪联合秦、韩以对付齐、楚的建议。为了表示联盟的诚意,公元前322年,魏国和韩国都派出他们的太子 来到秦国朝见秦国国君,秦、魏、韩三国关系出现了新的转机。正因为如此,当张仪被秦免去相国之位后,他来到魏国,魏惠王就毫不犹豫地任命其为魏国的相国。 > > 张仪相魏以后,积极推行连横政策,确立连秦、韩而攻齐、楚的战略方针。魏国与秦国边境接壤,距秦最近,张仪相魏的最终目的是想让魏国依附秦国,从魏国打 开突破口,拆散六国的合纵之约。张仪为了使魏国进一步臣服于秦国,于是便陈说利害,极力拉拢魏王与秦交好。他先从魏国的地理位置入手,分析魏国周边国家对 魏的态度以及魏国四面受敌的劣势,借以动摇魏王的信心。他说:“魏国土地纵横不到千里,士兵不超过30万。四周地势平坦,各国从四面八方都可以进攻,没有 大山大河的阻隔。从新郑到大梁只有200余里,战车驰骋,士兵奔走,不费多大力气就能赶到。魏国南边跟楚国接壤,西边跟韩国接壤,北边跟赵国接壤,东边跟 齐国接壤,士兵驻守四面,守卫边防堡垒的不少于10万人。魏国的地势,原本就是战场。如果魏国向南亲附楚国而不亲附齐国,那么齐国就会来攻打它的东面;向 东亲附齐国而不亲附赵国,那么赵国就会来攻打它的北面;不和韩国合作,那么韩国就会来攻打它的西面;不和楚国亲近,那么楚国就会攻打它的南面,这就是所谓 四分五裂的地理位置。”为什么张仪要残樗里疾 张仪和樗里疾是什么关系
张仪、樗里疾都是春秋战国时期出名的人物,尤其是张仪,作为魏国贵族后裔,张仪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入秦,他在秦国出任丞相,先后游走六个国家,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将苏秦合纵六国对付秦国的局势,转变为联合六国纵横亲秦的局面,虽然,为了达到目的,他不择手段,但却不可否认他为秦国同一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他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樗里疾,他的出生年月不详,名疾,又称樗里子、严君疾,战国中期秦国宗室、也是一名优秀的将领。他是秦孝公的儿子,庶子出身。秦惠文王异母弟,樗里疾的母亲为韩国人。因足智多谋,人送绰号“智囊”,又被后世尊称为“樗里先师”,为何樗里疾会被称为先师?因为樗里疾除了每天忧心于国事以外,还会在空余时间研究风水,据说他有预见未来的能力。
晚年的时候,樗里子自己选择了自己的墓地,他说“后百岁,是当有天子之宫来夹我墓”。果然在他死后的,一百年左右,刘邦建立汉朝。刘邦的汉宫就建在樗里子墓地周围。他在渭南建宫殿,其中长乐宫恰好就在墓之东,未央宫在其西,印证了樗里子的预言不假。于是,后世的堪舆家皆将樗里子认为是风水大师的始祖。
那么,张仪和樗里疾又是如何相识的?为何张仪要残樗里疾?樗里疾服务了三代君主,从惠文王到昭王,作为三朝元老,他对秦国意义非凡。而张仪则是秦武王最讨厌的人,秦武王不喜欢张仪认为他太花言巧语了,张仪就被驱逐出了秦国。而在秦惠王时期,张仪是秦国扩张的重 要人物之一。
而张仪一向为了目的而不择手段,从他游走六国游说各君主可以看出,张仪是个为了自己目的不择手段的人,在来到秦国之后,为了能够提高自己的地位,他不惜陷害樗里疾。“张仪之残樗里疾也,重而使之楚。因令楚王为之请相于秦。张子谓秦王曰:”重樗里疾而使之者,将以为国交也。今身在楚,楚王因为请相于秦。臣闻其言曰:‘王欲穷仪于秦乎?臣请助王。’楚王以为然,故为请相也。今王诚听之,彼必以国事楚王。‘秦王大怒,樗里疾出走。“
张仪首先极力提高樗里疾的地位,好让秦王让他出使其他国家,然后又悄悄在私底下游说楚王,让楚王替樗里疾向秦国请求担任相国,这样就有了口实,加之樗里疾又是皇室出身,就有了陷害樗里疾最好的借口,张仪赶紧上报秦王,告诉秦王樗里疾的事情,秦王以为真是这样,当然大怒,秦国的相国什么时候轮到楚国指手画脚,樗里疾就只好逃跑了。可见,张仪真的是一个为了利,不择手段的人。
还记得樗里疾和张仪曾有过一段对话。嬴疾曰:先生来此为名为利?张仪说:天下熙攘皆为利往,庙堂丰盈皆为名来,张仪为名利而来。一句”为利而来“,引发了后世人无限的感慨。
相关参考
张仪、樗里疾都是春秋战国时期出名的人物,尤其是张仪,作为魏国贵族后裔,张仪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入秦,他在秦国出任丞相,先后游走六个国家,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将苏秦合纵六国对付秦国的局势,转变为联
张仪、樗里疾都是春秋战国时期出名的人物,尤其是张仪,作为魏国贵族后裔,张仪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入秦,他在秦国出任丞相,先后游走六个国家,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将苏秦合纵六国对付秦国的局势,转变为联合六
张仪、樗里疾都是春秋战国时期出名的人物,尤其是张仪,作为魏国贵族后裔,张仪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入秦,他在秦国出任丞相,先后游走六个国家,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将苏秦合纵六国对付秦国的局势,转变为联合六
战国中后期,秦、齐为当时两大强国,都极力向中原地区扩张。所谓得中原者得天下。「逐鹿中原」为有雄心者必然之举。张仪与苏秦一起师事鬼谷子,苏秦最早向秦惠王建「吞并诸侯,称帝再治」之计,未被秦惠王接受,
秦惠文君从秦孝公手中接过来的是一个迅速崛起的秦国,同时也是一个已经成为众矢之的的秦国。此时天下形势出现了战国以来的一个重大变化:秦国一国独大的局面已经初步形成,六国之中任何一国都没有能力一再与秦国
战国时代群雄逐鹿,纵横家们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四处游说,可谓“一口倾国”,这其中最显要的人物当属主张“连横”的张仪。学前班:什么是“合纵连横”?看《芈月传》,先要搞懂战国时代的流行词:“连横”与“合纵”。
合纵连横苏秦的故事 张仪与苏秦一起向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 苏秦一开始前往秦国游说秦王行王霸之道,但未被采纳。回到家中,苏秦发奋钻研姜太公(吕尚)所传《阴符经》数年,苦苦思索自己的主张不被采纳的原因
张仪(?-前309年),魏国安邑(今山西万荣)张仪村人,魏国贵族后裔,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张仪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入秦。秦惠王封张仪为相,后来张仪出使游说各诸侯国,以“横”破“纵
智激张仪苏秦在赵国时,秦惠王派犀首攻打魏国,生擒了魏将龙贾,攻克了魏国的雕阴,并打算挥师向东挺进。苏秦担心秦国的部队打到赵国,盟约还没结缔就遭到破坏。于是决定智激同窗张仪入秦,维护萌芽期的联盟。苏秦派
秦国重用张仪,劝说各国帮助秦国进攻其它的弱国,史称「连横」 张仪,魏国人,也是鬼谷子的学生。 他年轻的时候,和苏秦一样,很穷也很不得意。有一回,他参加楚国宰相的宴会,珍贵的和氏璧不见了,宰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