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可以治理乱世不可治国

Posted 法家

篇首语:不怕读得少,只怕记不牢。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只可以治理乱世不可治国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只可以治理乱世不可治国

2、清朝史上平定三藩能臣 齐家治国一代名相李光地

只可以治理乱世不可治国

许多人把中国两千年来的治国史看成是“内法外儒”,意思是说,口头上都大肆宣扬儒家思想,行动上却实践法家思想,或者通俗地说,就是“两手都要硬”,一手抓法家思想,一手抓儒家思想。这个硬道理是后继者从秦始皇的“统治偏瘫”病总结而来的。

始皇独独青睐法家,在依法得天下之后,又依法治天下,从而让法家从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红极一时,因此,法家可以说是胜者。然而大秦帝国的衰落,与采用法家思想“苛政于天下”不无干系,法家又可以说是失败了。

汉朝独尊儒术,从此儒家独步历史的舞台,法家成了没有名分的幕后杀手。距离韩非时代整整两千多年后,五四新文化运动再次提出了反对儒家思想的口号。从历史的长河来看,也难以给法家胜也败也一个定论。

史册有证,秦自孝公以后的历代君主,几乎都是“法治主义”者。这种传统的形成并非因为秦国的君主代代都是天生的“法治主义”者,其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商鞅变法使“法治主义”在秦国扎下了深深的根。

公孙鞅第一次向秦孝公说以“帝道”,秦孝公昏昏欲睡,怪他是“妄人”;第二次说以“王道”,秦孝公仍不感兴趣;第三次说以“霸道”,秦孝公愈听愈朝前靠,听得有味,“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听了几天,还要听。

于是公孙鞅得君行道,大变其法。

他的基本理论是:

“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诸至德者,不和子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公孙鞅的变法,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又最成功的一次变法。但是他自己最后被兔死狗烹,车裂以殉。这是法家思想胜而提出者亡的第一个历史讽刺。

真正把法家推向独尊地位的是韩非。韩非在批判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学习吸收了法家前辈和道家前辈的思想,将法家思想发展到了一个巅峰,牢牢地吸引住了秦始皇。

韩非原是韩国的国姓爷,可是没有机会得君行道,于是他出了一本十几万字的书,以抒抱负。这书很快流传到秦国,被秦始皇看到了,秦始皇深为喜爱,当即表示“但恨不见古人”。李斯说:“韩非不是古人,是我的同学。”于是,秦始皇就向韩国发兵抢人,就这样,韩非到了秦国。为了得到一个人才而专门发动了一场战争,这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秦始皇是多么重视韩非的法家理论。但到了秦国,韩非被秦始皇捧了一阵,便因为李斯的妒嫉,冤陷而死。韩非死后十二年,秦始皇统一了天下。这是法家思想胜而提出者亡的第二个历史讽刺。

究竟,法家的什么魅力打动了秦始皇呢?

其一,法家的政治理想是寻找一个具有“法治”思想的铁血君王,让他去收拾天下的残局。在法家看来,一个平易近人、感情丰富,或者一个慈悲为怀、懦弱无能的君王,根本无从承担起推行“法治”的重任。这位铁血君王应是这样的英雄:他能够用最强力的手段去奴役民众,然后使民众获得解放。据法家说,寰宇要想“大定”,海内要想“清一”,苍生要想“获救”,天下人就得先忍受这位“救世主”的奴役。法家学派为了制造这类英雄,拼命鼓吹“明君独断”、君主极权。有学者认为,秦始皇嗜权成痴的个性与攻击性极强的人格力量,容易与“严而少恩”的法家理论一拍即合。秦始皇从年轻时代起就被秦国的特殊的文化环境熏陶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法家人物,从而表现出极强的“法治主义”精神,他如饥似渴地阅读法家理论,对法家大师韩非钦佩得五体投地,四处网罗各国的法家人物,坚决按照法家的“君主极权论”和“暴力万能论”来建构新国家的模型,坚决推行武力统一中国的铁血政策。

其二,法家崇尚统一,即“法令由一统”、“政令皆出于上”。这种大一统的思想与秦始皇的宏伟理想不谋而合。在法家理论合法化的指导下,秦始皇统一了天下,统一了货币,统一了度量衡,统一了文字。

其三,法家思想主张“法治”重刑罚,这与秦始皇“治乱世用重典”的信念又非常一致。在统一国家草创之初,基于六国初定,人心未稳的局面,为确保大一统局面而严刑峻法治天下,定人心,诛叛逆,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那么,法家的遗憾又在哪里?

关键在于,秦始皇对于法家的理解与篡改。换句话说,法家从来都没有作为一个完整体被采用过。

公孙鞅在主张“重刑”的同时,没有忘记“去刑”、“重赏”。不过,公孙鞅的“重刑主义”在秦国后来的政治实践中很快就发生了形变,他的“重罚厚赏”逐渐演变成“重罚轻赏”。而韩非本人也极力鼓吹“重罚少赏”了。他说:“重罚少赏,上爱民,民死赏;多赏轻刑,上不爱民,民不死赏。”即是说,在坚持恩威并施的“赏罚论”的前提下,把重点有意转移到突出“罚”的作用上。不过韩非也保留警告:“用赏过者失民,用刑过者民不畏。”不过,秦始皇采纳的更干脆。他认为“法治主义”的最大威力就在于它的“重刑主义”,主张“专任刑罚”的“重刑不赏”。他的宠臣李斯则更露骨:“名主圣王之所以能久处尊位,长执重势,而独擅天下之利者,非有异道也,能独断而审督责,必深罚,故天下不敢犯也。”

法家思想的另一个致命缺陷是只能严厉处罚违法的臣民,却不能保障守法的臣民不受到非法的伤害。换句话说,韩非的法治对于臣民来说只会受其害不会受其惠。连商鞅、韩非本人都无法依法保护自己的生命,难免会受到臣民的反对。

为了落实被精简为重刑的法治,秦帝国制定出了名目繁多、让人毛骨悚然的“法”条。以死刑为例,有戮刑、磔刑、弃市、定杀、生埋、赐死、枭首、腰斩、凿颠、抽肋、绞、剖腹、族刑、具五刑等等。

在《史记・张耳陈余列传》中有段这样的记载:当时有个范阳令,他在任十年,“杀人之父,孤人之子,断人之足,黥人之首,不可胜数。然而慈父孝子莫敢公之腹中者,畏秦法耳”。在执行过程中,一个小小的县令竟然如此凶残横暴,其他的各级官员就更不在话下了。

“法治主义”彻底成了一把虎虎生风的统治工具,秦始皇挥舞着它,鞭笞着他的还没有完全脱离奴隶命运的子民,按照他的绝对意志,去建造宏伟的宫殿,去修筑豪华的骊山墓,去赶筑举世震惊的万里长城,去铺筑四通八达的驰道,去远征匈奴和南越,去巡游全国,去寻找长生不老药,去妄杀无辜和焚书坑儒……

但是,严刑峻法只可当一时而不能持久,把在战场上用来对付敌人的办法拿来对付自己统治下的民众,势必会导致“民不堪命”的后果,无异于自掘坟墓。

清朝史上平定三藩能臣 齐家治国一代名相李光地

《礼记》有云:“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意思是说,治理国家之所以要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是因为自家都管不好而能管教好别人的人,是没有的。因此,有修养的人在家里就接受到治理国家方面的教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思想赋予中国人的最高价值境界。处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李光地,深受儒家文化熏陶,自然也是追求家与国的两全其美。

李光地先从身边的家人和族人开始,以制定家训族规的方式,教导他们要治学、向善,不能仗势欺人,为非作歹,起到了有效的约束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保全了自己的晚节,也保护了其身后的李氏后辈。紧接着,李光地又订立乡规民约,震慑不法之徒,革除社会陋习和不良风气。从这一点来说,李光地做到了“齐家”。

李光地生于明末清初,当时正是中华大地改朝换代、兵荒马乱之际,阶级、民族等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尖锐复杂。在近50年的从政生涯中,李光地积极参与国家大事,以天下为己任,将自身的荣辱得失置之度外,竭力辅助朝廷,帮助平定了三藩之乱,完成了祖国统一大业。应该说,李光地在陷入两难困境的时候,总能审时度势,做出顺应历史潮流的正确选择,促进了国家的统一,维护了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在这一点上,李光地做到了“治国”。

相关参考

依法治国和以法治国的区别

1、概念不一样: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以法治国是用法律治理国家,法律就是一部真理。2、历史背景不同:依法治国是对新中国历史经验进行

清朝史上平定三藩能臣 齐家治国一代名相李光地

《礼记》有云:“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意思是说,治理国家之所以要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是因为自家都管不好而能管教好别人的人,是没有的。因此,有

清朝史上平定三藩能臣 齐家治国一代名相李光地

《礼记》有云:“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意思是说,治理国家之所以要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是因为自家都管不好而能管教好别人的人,是没有的。因此,有

历史人物 三十年只上朝两次,为什么明朝万历皇帝能将国家治理好

万历皇帝,即朱翊钧,明朝的第十三位皇帝。万历皇帝不早朝,即使是不了解明朝历史的人都知道的事情。这件事并不是万历开的先例,他的爷爷嘉靖帝晚年基本上就没怎么上过早朝,由此可以推测,万历就是和他爷爷学的。>

什么是依法治国意义和实质是什么

实质: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还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保障。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

历史人物 老公只会喝酒把妹,她全心治国却被儿子讨厌…贵为大清国太后,慈禧心中不为人知的遗憾

慈禧太后应该可以说是被污名化相当严重的政治家,不论是电影或是某些史书,都把慈禧太后贬抑成一个只图享乐,不顾大清国死活的女人。但是,她绝对不是一个毫无本事的女人。她,从一个普通官员的家中被选秀女入皇宫,

历史人物 老公只会喝酒把妹,她全心治国却被儿子讨厌…贵为大清国太后,慈禧心中不为人知的遗憾

慈禧太后应该可以说是被污名化相当严重的政治家,不论是电影或是某些史书,都把慈禧太后贬抑成一个只图享乐,不顾大清国死活的女人。但是,她绝对不是一个毫无本事的女人。她,从一个普通官员的家中被选秀女入皇宫,

中华五千年,哪位皇帝才是治国理政第一高手

中华五千年,哪位皇帝才是治国理政第一高手?中国古代几千年几百个皇帝,历代王朝都要面临着国家治理问题,宋真宗是治理国家的第一高手。996年,北宋财政2224万,户口451万,1021年,北宋财政1508

怎样理解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建设法治国家,坚持依法治国是核心,同时也要坚持以德治国。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选择。一、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坚持依法治国是核心治国方略问题是指导国家治理与

嬴政在秦王朝的治国方针有理论的建树,却带来了不可挽救的灾难

本文系作者俊仔说娱乐独家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后,就确定了以法治国的方针,并且形成了较好的法制社会环境。在统一全国后,由于各个诸侯国家并不是都像秦国那样实施以法治国的方针,这就必须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