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营里的战鼓

Posted 战俘

篇首语:上下观古今,起伏千万途。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集中营里的战鼓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集中营里的战鼓

2、连杀33人 《春天里的耶稣》油画暗藏重重杀机

集中营里的战鼓

抗日战争时期,在哈尔滨郊外有一座日军专门关押我军战俘和抗日人士的集中营。看管集中营的日军头子是一个在战争中丢掉了双腿的日军大佐,叫田川太郎。这个田川太郎因为被中国军人打断了双腿,所以对待监狱中的中国战俘非常狠毒。在审讯和杀害战俘的过程中,田川太郎发明了许多闻所未闻的酷刑和杀人游戏。其中,最让田川太郎得意的就是他根据中国民间游戏“击鼓传花”发明的杀人游戏。
  每过一段日子,田川太郎便会将集中营里全部的战俘集中起来,让他们围成一个大圆圈,围坐在地上。此时,田川太郎怀中抱一面牛皮小鼓,坐在一处由圆木搭建起来的台子上面。随后,被蒙上双眼的田川太郎将敲响牛皮小鼓,围坐在地上的那些中国战俘们要随着鼓声相互传递一朵用白布扎成的大白花。田川太郎的鼓声停下后,手中持有大白花的战俘,将被日军拉出来当众用刺刀挑死。一场“击鼓传花”下来,便会有十几个或者几十个战俘变成血肉模糊的尸体。
  这天,一名不幸被捕的国民党军队上校被送进田川太郎的集中营里,这位上校名叫李国栋,被捕前是186旅的旅长。送李国栋来的日军军官对田川太郎说:“李国栋是中国军队里的高级军官,军部命令要想尽一切办法,让他说出自己所掌握的中国部队里的军事情报。”
  可李国栋软硬不吃。于是,有人对田川太郎说:“这个李国栋自己视死如归,却爱兵如子。所以,我们可以……”
  第二天一大早,戴着脚镣、手铐的李国栋便被日本兵押到了集中营的广场上,日本兵让他坐在田川太郎敲鼓用的那个圆木台子上,并递给他一个牛皮小鼓。
  田川太郎说:“咱们来玩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李旅长你来敲鼓,鼓声停下来后,花传到谁的手里,就让谁死。”
  李国栋举起牛皮小鼓就要砸,却被拦住了。田川太郎说:“根据游戏规则,鼓如果坏了那些战俘就会全部被杀死;如果李旅长因为生气不再敲鼓,那么每过三分钟就会有一个战俘被拉出来杀死……”李国栋脸色铁青地拿起了鼓槌。
  李国栋年轻的时候,在村里的乐器班待过,所以也算是精通乐器。他舞动鼓槌,一曲接着一曲地敲打出铿锵的鼓乐。《将军令》、《滚核桃》、《遗风战鼓》……直把在场的官兵们听得热血沸腾、热泪盈眶,跟着李国栋的鼓点齐声高唱。田川太郎很有兴趣地说:“让他敲下去。不让他吃饭、不让他喝水,我倒要看看他能坚持敲上几天。”
  一个小时过去了,鼓声没有停下来。半天过去了,鼓声没有停下来。李国栋心里已经想好了,要把自己累死在这三尺圆台上。
  就这样,鼓声一直响到第二天早晨。阳光下,李国栋面如纸白,鼓声也越来越小,鼓点也越来越杂乱无章起来。坐在院子里的士兵们开始坐不住了,终于有一个士兵再也忍不住了,他突然站起来哭着喊道:“旅长,别敲啦!我们和小日本拼啦!”那个士兵的话音刚落,早已架在周围的日军机枪就用子弹把他打得血肉模糊。本来早已经精疲力竭的李国栋听到枪声猛地起身,用尽气力喊道:“大家不要冲动……不要做无谓的牺牲……中国必胜……”话没有说完,李国栋便一头从圆木台子上栽倒了下来。
  也是一天一夜没有合眼的田川太郎发出狼一样的笑声。几个日本兵扑进士兵的大圆圈里,准备把拿到大白花的人拉出来杀掉的时候,却傻了眼。原来,一夜之间国军士兵们已经把那朵白布扎成的大白花撕成了上百根白布条,每个人的手里都紧紧地握着一根白布条,个个视死如归!
?
青蛙小牛鸭子鹦鹉狐狸灰狼考研逃犯古代玄武门

连杀33人 《春天里的耶稣》油画暗藏重重杀机

叶卡捷琳娜二世(1729—1796),俄罗斯帝国女沙,为政期间改组中央政权,高度集中沙皇专制权力,大力发展军备和扩张,使俄罗斯跨进了世界列强行列。

叶卡捷琳娜二世曾把一幅油画送给宠臣大卫·奥尔洛夫,结果导致其家族26人死于癌症;该油画后被捐赠给苏联政府博物馆后,结果导致7名管理员死亡。那么,这幅画为何会害死这么多人呢?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呢?

1967年,日采科夫出生于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3岁时,他的父亲因一桩莫须有的罪名被逮捕,在西伯利亚服刑期间失踪。年轻守寡的母亲丢下他,嫁给一个匈牙利男人。年幼的他由叔父养大,他对叔父有着一种无比深厚的感情。叔父是一位退伍军人,终身未娶,对惟一的侄儿视同己出,叔侄两人相依为命。

苏联解体前,日采科夫在一家国营化工厂当化验师。1991年苏联解体,他所在的化工厂倒闭了,他失业了。1993年,经在圣彼得堡博物馆当管理员的叔父介绍,日采科夫进了这家博物馆当清洁工。

1999年,叔父忽感身体不适。弥留之际,他告诉侄儿:“孩子,我相信我是被那幅油画杀死的。在我之前的6位油画管理员,都死于原因不明的病症。”

悲痛的日采科夫把叔父的临终遗言整理成一篇报告,希望馆方立刻撤下那幅杀人的油画,让它以后不再害人。

博物馆馆长却认为这幅叫做《春天里的耶稣》的画是“镇馆之宝”,它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成就,深得观众喜爱。从1953年起,它便在博物馆公开展出,被陈列在展厅的正中央。所以他拒绝了身份卑微的清洁工的建议。

日采科夫决定自己解开这个谜。他在博物馆的资料室看到此画的档案。原来,这幅画属于罗曼诺夫王朝的一个贵族家庭,创作于1764年春天。1947年,画主人将它无偿地献给国家博物馆,从1953年开始,在圣彼得堡博物馆展出。由于这幅画的主人奥尔洛夫家族在罗曼诺夫王朝地位显赫,而且这个家族的几次兴衰都与王朝有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这幅画又是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赐给奥尔洛夫的,因此它就有了非同一般的历史意义。

就画作的艺术成就而言,这是一幅超凡绝世的珍品。虽然有评论家认为画作的整体风格不太一致,怀疑为多人合作,但这并不影响它日益崛起的声誉。

日采科夫还发现,档案里有一封信。在信中,日采科夫发现了该画捐赠者的联系地址——里海边一个叫舍甫琴夫的小城。写信人是这幅画的捐赠者,名字叫做斯维尔德·米伊·奥尔洛夫。信中回答了博物馆馆长关于这幅画是否曾有过什么“灵异现象”的提问。斯维尔德回信很简单:“这幅画在家族里流传了200多年,是家族的传家宝。”

日采科夫设法找到了80多岁的斯维尔德,斯维尔德向他讲述了家族的历史。1762年,斯维尔德祖先大卫·奥尔洛夫兄弟都是彼得三世皇家卫队的高级军官。在大卫·奥尔洛夫兄弟等人的帮助下,叶卡捷琳娜发动政变,成功夺取皇位,囚禁了彼得三世,1762年7月17日,彼得三世神秘死亡。

由于大卫·奥尔洛夫兄弟在政变过程中立下了大功,叶卡捷琳娜二世赐给大卫兄弟高官厚禄,并把油画《春天里的耶稣》送给他们。从此,这个家族成为显赫的贵族,一直延续到“十月革命”。

可是,从18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奥尔洛夫家族有26名成员死于癌症,导致这个家族一直没有兴旺起来。1917年“十月革命”,居住在古比雪夫城的最后3位奥尔洛夫家族成员被苏维埃政权处决,而当时还在襁褓中的斯维尔德被母亲抱着,逃到中国的哈尔滨。1947年,30岁的斯维尔德回到苏联。他回到自己家的城堡,仔细研究了家族图书馆的文件。他发现所有死于癌症的26位祖先都曾经在同一间卧室居住过,这间卧室墙上挂着那幅《春天里的耶稣》的油画。

他毅然决然地把这幅画捐赠给了政府。斯维尔德也不是存心想害人,他认为这幅画也许附着什么阴魂,把它捐赠给政府,阴魂也许就不会害人了。

日采科夫追踪到古比雪夫郊外奥尔洛夫家族的城堡,去查看其家族图书馆。在那里,他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文件记载,这幅画由3位画家共同创作,其中一位叫做克比。资料证明,克比出生于贵族哈坦加家庭,父亲德克克勋爵原来是彼得三世的贴身警卫官,在叶卡捷琳娜发动政变中为了保卫沙皇被杀。联想到帮助叶卡捷琳娜二世发动政变的皇家卫队军官大卫·奥尔洛夫兄弟,日采科夫忽然悟到了什么。

他历尽艰辛,找到了克比所属的哈坦加家族居住地——高加索山区的一个古老的城堡。在这里,日采科夫得知离这里不远的一座山谷,被当地人称为“死亡谷”。那里草木葱茏,却没有任何动物,人去了,回来就会生病。

日采科夫不顾别人的劝阻,独自来到“死亡谷”。正是早春时节,但这里的草木早已郁郁葱葱,他登上山顶,向下望去,发现山谷里有一处类似陨坑的坑。他走近那个坑,忽然感到身体一阵不舒服,好像要呕吐,头昏脑胀。他看了一下手表,发现表上的指北针在疯狂地旋转。他意识到这里存在巨大的辐射场,对人体十分危险,他迅速地逃走了。

那天夜里,住在乡村的小旅馆里,日采科夫失眠了。他构思了一个古老家族的复仇情节:德克克勋爵在叶卡捷琳娜发动的政变中被杀后,他的画家儿子克比立志报不共戴天的杀父之仇,在给叶卡捷琳娜作画时,他在颜料里拌入从“死亡谷”里取来的土石物质。于是,在画中就产生了一种能致人于死地的辐射能量场。而叶卡捷琳娜把这幅画送给了大卫·奥尔洛夫,造成了这个家族300多年来的悲剧。

日采科夫买了一个小桶,冒险来到“死亡谷”,取了一桶土石样本,来到莫斯科,找到一位核物理学家——帕维尔教授。教授经过试验发现,这些土石材料有一种强大的能量场。这种能量场之强大,远远超过了一台远距离军用雷达所产生的能量,足以对人体产生破坏性作用。

帕维尔教授向俄罗斯国家文物管理局作了汇报,提出对圣彼得堡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春天里的耶稣》进行研究。得到批准后,2002年12月,研究小组进驻博物馆。

研究小组的工作进展很快。帕维尔教授先请油画鉴定专家对此画进行鉴定,专家认为这幅画分左、中、右3部分,分别属于3个人的创作风格。而中间部分,尤其是耶稣脸上的颜料格外的厚,从艺术表现手法而言,这是没有必要的。

帕维尔教授获得博物馆同意后,从画上耶稣脸部刮下一点点颜料粉末,经过化验研究,颜料的成分几乎与日采科夫带回来的样本相同。

研究小组发现,在画作的5米之内,确实存在一种巨大的能量场,指北针在这里偏离了方向,小白鼠在这里显得躁动不安,拒绝进食。最令人不解的是,把一杯水放在画像前,10分钟后,这杯水就带上了电荷,能够吸引碎纸屑。将这杯水与一杯普通的水分别倒入两个装有麦种的碗里,用前者浸泡过的那碗小麦长势更好。这样的试验反复多次,结果都一样。

研究小组认为:油画的确能产生一种强大的能量辐射,这种辐射能使人的大脑高频率振动,这种振动并非每个人都能承受。经试验表明,暴露在油画面前的人容易出现高血压、全身不适与头疼。如果长期遭受辐射,人就会大脑衰竭或患癌症死亡。

一个古老的复仇故事由此初见端倪,最后试验小组一致认为:这幅《春天里的耶稣》正是杀死博物馆7名管理员的凶手,加上之前杀死的26名奥尔洛夫家族成员,这幅画至少杀死了33人。2003年8月30日,《春天里的耶稣》这幅画从圣彼得堡博物馆的展厅里撤走了。

至此,通过日采科夫等人的步步深入研究,最终运用科学方法,揭开了“油画杀人”的奥秘。

相关参考

兄弟,向我开枪

拉尼和艾克在集中营里相识。这是一座特殊的集中营,这里集中了纳粹多名生化专家,他们利用集中营里的关押人员,夜以继日地进行生化武器试验……端掉这个生化武器制造厂营救所有人出去,成了他们伟大的目标。  拉尼

连杀33人 《春天里的耶稣》油画暗藏重重杀机

叶卡捷琳娜二世(1729—1796),俄罗斯帝国女沙,为政期间改组中央政权,高度集中沙皇专制权力,大力发展军备和扩张,使俄罗斯跨进了世界列强行列。叶卡捷琳娜二世曾把一幅油画送给宠臣大卫·奥尔洛夫,结果

连杀33人 《春天里的耶稣》油画暗藏重重杀机

叶卡捷琳娜二世(1729—1796),俄罗斯帝国女沙,为政期间改组中央政权,高度集中沙皇专制权力,大力发展军备和扩张,使俄罗斯跨进了世界列强行列。叶卡捷琳娜二世曾把一幅油画送给宠臣大卫·奥尔洛夫,结果

历史人物 奶妈是女性第二古老职业

  2008年中国奶粉的三聚氰胺事件引起了世界关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说,2007年全世界有150万儿童死亡,这个数字相当于死在奥斯威辛纳粹集中营里的人数。如果是母乳喂养的话,本来是可以避免这样的悲剧的

历史人物 奶妈是女性第二古老职业

  2008年中国奶粉的三聚氰胺事件引起了世界关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说,2007年全世界有150万儿童死亡,这个数字相当于死在奥斯威辛纳粹集中营里的人数。如果是母乳喂养的话,本来是可以避免这样的悲剧的

中国历史 《铁脸将军狄青》的历史故事

铁脸将军狄青西夏王朝建立后,频频出兵骚扰北宋边境。北宋被他们搞得疲于奔命,由于北宋的军队都是分散在各个堡垒里的,总人数虽然多,但各个堡垒里的人却很少。而西夏人每次作战都是集中优势兵力,攻宋军一点,加上

给我一段黄龙溪的历史

黄龙溪的历史,可追溯到先秦时代。战国时期,黄龙溪就是扼守成都的水陆要冲和军事重镇。古蜀王开明十二世曾在此地与秦军激战,兵败身亡。三国蜀汉时期,诸葛亮在此操练兵马,演习阵法。野史记载中黄龙溪“时常战鼓齐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偃旗息鼓是什么意思

出自《三国志·赵云传》  成语解释  偃:仰卧,引申为倒下。放倒军旗,停敲战鼓。指秘密行军,不暴露目标。现多指停止战斗,也比喻停止批评和攻击。 &nb

逃出德军集中营

二战中,德国人将位于萨克森州寇地兹的一座城堡,改造成为“被俘军官集中营”,即寇地兹堡集中营。该集中营戒备森严,守卫人员比战俘多,德国人吹嘘其为“逃不出去的集中营”。  屡逃屡挫奇招百出  为了逃出寇地

波兰威斯康辛集中营历史简介

你说的是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吧?奥斯维辛集中营包括:奥斯威辛集中营:最先建立的集中营,是整个奥斯威辛地区集中营的最主要的管理行政中心。这里杀害了波兰境内知识份子、红军战俘和德国境内同性恋者及罪犯。由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