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铁脸将军狄青》的历史故事
Posted 狄青
篇首语:越工作越能工作,越忙碌越能发明出闲暇。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国历史 《铁脸将军狄青》的历史故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历史 《铁脸将军狄青》的历史故事
铁脸将军狄青
西夏王朝建立后,频频出兵骚扰北宋边境。北宋被他们搞得疲于奔命,由于北宋的军队都是分散在各个堡垒里的,总人数虽然多,但各个堡垒里的人却很少。而西夏人每次作战都是集中优势兵力,攻宋军一点,加上战斗力强过宋军,所以很少吃败仗。
皇帝没办法,只好下诏让各地挑选精壮士兵奔赴边境守卫疆土,狄青当时是个小军官,也被派往了前线。狄青每次和西夏人作战之前,都会在脸上戴个铁面具,把头发披散,然后拿上一根长枪冲入敌阵,左冲右突,十分勇猛。西夏人没有见过这样打仗的宋军,都以为天神下凡,还没交手腿就软了,不是狄青的对手。别的将领老吃败仗,而狄青却总是获胜。他在边境和西夏打了4年仗,大大小小的战役打了25次,受了8次箭伤,但他从来没有害怕过,每次作战仍然身先士卒。狄青有一次在安远和敌人交战,身负重伤,但当敌人卷土重来的时候,他马上一跃而起,忍住伤痛跨上战马继续杀敌。将士们都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纷纷跟着他杀敌。狄青立下了不少战功,西夏人“闻狄色变”。
尹洙担任经略判官的时候,狄青去拜见他。尹洙和狄青交谈了很久,认为他是个奇才,向经略使韩琦和范仲淹推荐说:“这个人有大将之才。”韩琦和范仲淹一见到狄青就十分惊奇,待他非常热情。范仲淹还送了一部《左传》给他,对他说:“身为大将却不知道历史,那只是匹夫之勇。”狄青从此改变了自己的志向,开始发愤读书,逐渐掌握了用兵之道。狄青战功累累,升迁得很快。
宋仁宗听说狄青是员良将,想见见他。正好赶上渭州被侵犯,狄青必须率部迎敌,所以没有能参见皇帝,宋仁宗就命令他画一幅形势图呈交上来。西夏和北宋和好后,狄青调任到其他地方担任重要军职。
狄青是士兵出身,当时为了防止士兵当逃兵,在每个士兵脸上都要刺字。狄青当然也不例外。他经过十几年的打拼,取得了尊贵的地位,可他脸上的字迹还在。很多人觉得这样让他很没面子,皇帝也下令让他用些药把脸上的字迹消除掉。狄青对皇帝说:“陛下是以军功把我提拔上来的,并没有看我的出身门第。我之所以有今天,都是从有这个刺字开始的。我宁可留着它来勉励我的部下,告诉他们,只要为国效忠,他们也能和我一样,所以请允许我保留这些字迹。”皇帝很欣赏他的话,把他提拔为枢密副使。(武将不允许担任枢密使,所以枢密副使是北宋武将能够担任的最高官职。)
宋辽澶渊之盟
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辽国皇太后和辽圣宗以收复瓦桥关南十县为名率兵南犯宋境。十一月,抵达重镇澶渊城北,直接威胁宋朝的都城东京开封。北宋朝野人心不定。宰相寇准临危不乱,力请宋真宗亲征澶渊。宋军在澶渊前线射杀了辽军统军使萧挞凛,辽军士气受挫。宋真宗在寇准的催促之下登上澶州北城门楼以示督战,宋军士气大振。两军出现相互对峙的局面。辽军因为折将受挫,表示同意与宋议和。同年十二月,双方达成以下协议:一、宋辽各守疆界,互不侵犯,约为兄弟之国,辽帝称宋帝为兄,宋帝称辽帝为弟。二、宋朝每年给辽绢20万匹,银10万两,称为岁币。三、双方人户不得交侵,对于逃亡越界者,双方都要互相遣送。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势力均衡条件下的产物。此后宋辽形成了长期并立的形势,两国之间不再有大的战事。
不久,云南侬智高发动叛乱,率领部下攻下了很多城池,给北宋的统治造成极大威胁,还把广州围了起来。别的将领去征剿了很久,但毫无作用。宋仁宗非常焦虑,这个时候狄青站出来请求让他带兵出征,他说:“我是士兵出身,如果不去打仗的话就没有办法报效国家了。所以请给我一支军队,我一定能剿灭叛军!”皇帝认为他很有勇气,把征讨侬智高的事情交给他全权处理。

西夏王陵
西夏王陵是西夏历代帝王和达官贵戚的埋葬地。陵园内有九座西夏帝王陵墓,近二百座陪葬墓似众星拱月布列其周围。西夏王陵糅合了汉族传统风格与本族特色,气势宏伟,号称塞外戈壁的“金字塔”。
在此之前,宋军几个将领都因为轻敌而战死,极大损害了宋军的名誉和士气。狄青告诫部下,千万不要轻易和敌人交战,一定要听从他的安排。广西当地一个将领陈曙乘狄青未到,擅自率领8000人和叛军交战,结果在昆仑关被敌人杀得大败。狄青知道这事后非常生气,他把陈曙抓了起来,又叫出当时临阵脱逃的30个将领,向他们询问当时的情况,然后把他们拖出去斩首,部下都吓得直哆嗦。
狄青下令全军休息10天,那些跑来侦察的敌人回去说宋军不会马上进攻。谁知道第二天狄青就带领骑兵,乘夜攻下了昆仑关,在归仁铺摆下了阵势。敌人没有想到宋军如此神速,再加上失去了昆仑关这个险要的地势,士气大落,但也没有办法,只好出动全部军队和宋军交战。战事非常激烈,宋军前锋孙节不幸阵亡,敌人士气大振。狄青手执白旗,指挥骑兵从两翼杀出,出其不意,攻入敌阵侧翼,大败敌军,一直追杀了50里,杀了数千人。侬智高只好在晚上的时候放了一把火逃走,当时有士兵发现一具尸体身上穿着龙袍,大家都说那是侬智高,想把这个消息上报给朝廷,狄青说:“万一是假的怎么办?宁可让侬智高跑了,也不能欺骗朝廷来换取赏赐和功名!”
狄青出发的时候,宋仁宗很担心他的人身安全,说:“狄青向来声名显赫,敌人一定怕他。他身边的人一定都得是亲信,即使是小事也不能疏忽,应该防备敌人用卑鄙手段暗害他。”于是派人飞马赶去告诫他。等到得知狄青已经平定叛乱后,宋仁宗对宰相说:“赶紧讨论封赏的事,迟了就不足以表示鼓励了。”
狄青为人谨慎周密,不爱多说话,他计划一件事情一定会非常详细,看准时机才会提出来。他带兵打仗之前一定会先整顿军纪,赏罚严明,和士兵同甘共苦,大家都乐于为他效命。狄青还不喜欢贪图功劳,经常把功劳推让给手下的将士。当年推举他的尹洙后来被贬官,死在贬所,狄青尽自己全力周济他的家人。
狄青后来因为嘴唇上的毒疮发作而去世。几十年后,宋神宗考察了近代将帅,认为狄青虽然出身低微,但很有谋略,是一个难得的将才。于是怀念狄青,下令把狄青的画像挂在宫里,厚待了他的后人。
相关参考
北宋虽然提倡重文轻武,却因为常受到邻近国家侵扰,也诞生不少名将。狄青就是北宋名将之一,不过他16岁时,因为和人起冲突被捕入狱,接受「黥刑」充军,却意外让他当上将军。不过宋仁宗却不喜欢狄青脸上的刺青,希
北宋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将军,他叫狄青。或许我们听说过他的名字却不太了解他。先来简单介绍下狄青:狄青(1008年—1057年),字汉臣,汾州西河(今山西)人,面有刺字,善骑射,人称“面涅将军”。他出身贫寒
北宋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将军,他叫狄青。或许我们听说过他的名字却不太了解他。先来简单介绍下狄青:狄青(1008年—1057年),字汉臣,汾州西河(今山西)人,面有刺字,善骑射,人称“面涅将军”。他出身贫寒,宋仁宗宝...
面涅将军――狄青 狄青,生于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卒干嘉二年(1057年),字汉臣,身长八尺有余约为(1.89米),浓眉大眼,姿态雄伟,胸襟广阔。汾州西河(山西汾阳)人,北宋大将。狄青
狄青是北宋时期名将,生于公元1008年,去世于公元1057年,字汉臣,籍贯汾州西河。因为脸部刺字,人称“面涅将军”。 狄青出身贫寒,是普通农民出身。在他十六岁的时候,兄长
中文名:狄青 别名:狄汉臣 国籍:北宋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汾州西河 出生日期:1008年 逝世日期:1057年 职业:将军、枢密使、同平章事(丞相) 主要成就:前后25战,大破西夏
面涅将军——> ,生于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卒干嘉佑二年(1057年),字汉臣,汾州西河(山西汾阳)人,大将。出身贫寒,16岁时,因其兄与乡人斗殴,狄青代兄受过,被「逮罪人京,窜名赤籍」,
狄青是北宋一代名将,曾立下无数军功,被人们称为“面涅将军”。不过宋仁宗还是会频繁猜忌狄青,狄青出门打仗宋仁宗就派一名副官要跟着狄青,始终放不下这份戒心。其实宋朝武将的日子都不好过,对于武将的猜忌也成了
狄青是北宋一代名将,曾立下无数军功,被人们称为“面涅将军”。不过宋仁宗还是会频繁猜忌狄青,狄青出门打仗宋仁宗就派一名副官要跟着狄青,始终放不下这份戒心。其实宋朝武将的日子都不好过,对于武将的猜忌也成了
出身低微的狄青是怎么上位的?狄青为什么叫铜面将军?下面本站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西夏反宋自立之后,宋廷派韩琦、范仲淹来到陕西主持大局,他们刚到的时候,有人向他们推荐,当地军官中有个狄青,英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