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国家”错了

Posted 左拉

篇首语:观书散遗帙,探古穷至妙。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是“国家”错了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是“国家”错了

2、杀错了一个人,放错了一个人

是“国家”错了

一百年前的法兰西,正义的一天――
  1898年1月13日,著名作家左拉在《震旦报》上发表致共和国总统的公开信,题为《我控诉》,将一宗为当局所讳的冤案告之天下,愤然以公民的名义指控“国家犯罪”,替一位素昧平生的小人物鸣不平……
  此举震撼了法兰西,也惊动了整个欧洲。
  事件源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1894年,35岁的陆军上尉、犹太人德雷福斯被诬向德国人出卖情报,被军事法庭判终身监禁。一年后,与此案有关的间谍被擒,证实了德雷福斯的清白。然而,荒谬登场了。受自大心理和排犹意识的怂恿,军方无意纠错,理由是:国家尊严和军队荣誉高于一切,国家不能向“个人”低头。这个坚持得到了民族主义情绪的响应。结果,间谍获释,而德雷福斯“为了国家利益”继续当替罪羊。
  面对如此不义,左拉怒不可遏,连续发表《告青年书》、《告法国书》,披露军方的弥天大谎,痛斥司法机器滥用权力,称之为“最黑暗的国家犯罪”,称法兰西的共和荣誉与人权精神正经历噩梦。尤其《我控诉》一文,如重磅炸弹令朝野震动。
  左拉坚信自己的立场:这绝非德雷福斯的一己遭遇,而是法兰西公民的安全受到了国家权力的伤害;拯救一个普通人的命运就是拯救法兰西的未来,就是维护整个社会的道德荣誉和正义精神。
  然而,令人悲愤的一幕又出现了:同年7月,军方以“诬陷罪”起诉左拉,结果,左拉被判罪名成立流亡海外。
  左拉远去了,但这个英勇的“叛国者”形象,却像一粒尖锐的沙子折磨着法国人的神经。这毕竟是有着反强权传统,签署过《人权宣言》的民族……终于,敏感的法兰西被沙粒硌疼了,渐渐从“国家至上”的恍惚中醒来:是啊,不正是“个人正义”守护着“国家正义”吗?不正是“个体尊严”组建了“国家尊严”吗?国家惟一让国人感到骄傲和安全的,不正是它对每个公民做出的承诺与保障吗?假如连这点都做不到,国家还有什么权威与荣誉可言?
  愈来愈多的民意开始倒戈。在舆论压力下,1906年7月,即左拉去世后第四年,法国最高法院重新宣判:德雷福斯无罪。
  军方败诉。法院和政府承认自己的过失。
  在法兰西历史上,这是国家首次向“个人”低下了它高傲的头颅。
  德雷福斯案画上了公正的句号。这是世界人权史上的一次重要战役,在对“人”的理解和维护上,它建起了一座里程碑。
  权力会出错,领袖会出错,政府会出错。躲闪抵赖本来就可耻,而将错就错、封杀质疑就更为人不齿,也丢尽了权力的颜面。有无忏悔的勇气,最能检验一个团体、政府或民族的素养与气量。
  1992年11月,教皇约翰・保罗二世为17世纪被教廷审判的伽利略正式平反,不久又致函教皇科学院,为达尔文摘掉了“异端”罪名。
  1997年,美国总统克林顿正式为士兵艾迪・卡特平反,并向其遗属颁发了一枚迟到的勋章。艾迪是一位非洲裔美军士兵,曾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立下战功,后被误控有变节行为,停止服役。1963年,艾迪抑郁而终,年仅47岁。事隔半个世纪,美国政府终于良知醒来,并向亡魂道歉。
  不得不承认,当今世上,让政府向个体认错,大人物向小人物认错,大国向小国认错……确属不易。
  关键是能否有一种良好的理性的制度,一套健全的社会价值观和文化心理――既要有严密的法律保障,又要有公正的民心资源和舆论环境。要坚信:错了的人只有说“我错了”时,才不会在精神上惨败,才不会在道德和尊严上输光。
?
国家

杀错了一个人,放错了一个人

诸葛亮一生犯下的二件大错:杀错了一个人,放错了一个人! 看到这个标题,大部分会想到的是马谡。当然也有一部分人会想到是魏延,但另一个人你们肯定猜不到。 首先,为什么会说杀错魏延?不是我们要为魏延翻案,而是魏延实在是被误读地太离谱。 记得老版的《三国演义》中演魏延投诚于刘备时,当时诸葛亮说他脑后有反骨,此人绝不可用。其实这纯属是无稽之谈。史书中没有丝毫记载,而之后刘备、诸葛亮对魏延也一直都是信任有加,到后来诸葛亮北伐,也一直让魏延独立领军,并任命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还假节,可谓是位高权重。 但是魏延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跟关二爷一样狂傲,而一般这种人都不太好相处,估计结仇也不少,不过有一个人极为关键,唯杨仪不假魏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意思是和当时坐镇军中的杨仪势如水火。 当时杨仪的角色大概就是诸葛亮躺在摇椅上闭目养神的时候,他已经对着地图规划出大致作战方案,并且将军需后勤安排妥当。但杨怡性格上也有很严重的缺陷,骄傲自负,心眼小,爱发牢骚。 所以诸葛亮会说,"亮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但奇怪的是,诸葛亮死前和杨仪、费祎、姜维定下了策略,让魏延断后,姜维其次,如果魏延不愿意走,那就把他留在那里。 《三国志》的记载是:"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然而以诸葛亮对魏延的了解,肯定知道他不会给杨仪断后,从诸葛亮的遗嘱也可以明显的看出在对付魏延,因为立遗嘱不叫魏延这样一个重要人物参加甚至撤军计划也不告诉他,这表明诸葛已经预料到魏延肯定在自己死后不听话,所以一定要除掉魏延,魏延的死,总的来说还是蜀汉的不幸,甚至间接影响了蜀汉的命运。 另一个就是益州集团的代表人物谯周,诸葛亮把握朝政的时候就看到了这个问题,认为这对蜀汉政权稳定来说是一个隐藏的威胁,开始有除掉此人的想法,但后来为了改善跟益州本族之间的关系,打消了这个思想。 结果这邓艾兵临城下,当时这家伙带着全部益州人士劝降(也有可能是逼降),因为他们和曹魏并没有什么深仇大恨,只是作为蜀汉的臣子,为了在蜀汉混的好,也只能喊着反贼的口号。 因此,当灭国危机到来之时,这些人巴不得魏国赶快灭掉这个朝廷,好让益州人通过政治的重新洗牌,再次坐回益州这块地区的主人,更何况当时曹魏的九品中正制,对这些世族大家这么有吸引力,但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天下一统之后的西晋实在是坑爹,若是谯周地下有灵,想必只会觉得真是日了狗了。若曹操,刘备、诸葛亮等人地下有灵,想必只会觉得真是日了你司马全家的狗了。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梁武帝只因为看错了人,活活被自己手下的人饿死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动荡的一段时期,从东汉末年开始分裂的国家虽然被司马家短暂统一,但是没多久就遭遇了五胡乱华,晋朝南渡,南朝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跟跌。近年来关于南北朝历史题材的电视剧越来越多

杀错了一个人,放错了一个人

诸葛亮一生犯下的二件大错:杀错了一个人,放错了一个人!看到这个标题,大部分会想到的是马谡。当然也有一部分人会想到是魏延,但另一个人你们肯定猜不到。首先,为什么会说杀错魏延?不是我们要为魏延翻案,而是魏

隋朝为何这么短命原来是因为选错了国号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期,这个阶段不但有波澜壮阔的统一战争、农民起义、国际战争,也诞生了影响中国千年的科举制度,可以说是中国的强大时期,唐不用说,由于其强大,现在海外华人还自称唐人,美国、东南亚

史籍写错了

对于经典剧《神探狄仁杰》,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里面的一些人物,让我们记忆犹新,尤其是狄仁杰,他的推理断案,让我们难以忘怀,更被世人称为东方福尔摩斯。虽然他身为唐朝宰相,但为官清廉,更是铁面无私。因为他

史籍写错了

对于经典剧《神探狄仁杰》,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里面的一些人物,让我们记忆犹新,尤其是狄仁杰,他的推理断案,让我们难以忘怀,更被世人称为东方福尔摩斯。虽然他身为唐朝宰相,但为官清廉,更是铁面无私。因为他

司马懿篡位成功是因为曹操把接班人选错了

曹操弃曹植而选择曹丕,究竟是对还是错?有人认为曹魏最终失败缘于曹操把接班人选错了,如果当初选择曹植情况就不一样,曹植假如当了皇帝就没有司马懿、陈群这些人什么事了,司马氏夺权的一幕肯定不会出现。这样说似

司马懿篡位成功是因为曹操把接班人选错了

曹操弃曹植而选择曹丕,究竟是对还是错?有人认为曹魏最终失败缘于曹操把接班人选错了,如果当初选择曹植情况就不一样,曹植假如当了皇帝就没有司马懿、陈群这些人什么事了,司马氏夺权的一幕肯定不会出现。这样说似

唐玄宗信错了哪三个人

  安史之乱的发生,唐玄宗自己总结了原因:“托任失人”,承认自己用人错误。至于他说的“托任失人”是什么人?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  李林甫是什么人?他是唐朝皇族,堂弟、长平王李叔良的曾孙。此人“善音

袁世凯倒台是因为站错了队伍

袁世凯是个很有意思的人,不光因为这个人有意思,更因为袁世凯的一生浓缩了中国特色四个字,他的成功与失败都与中国特色息息相关。袁世凯也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人,他到底是窃国大盗,还是强国枭雄?一直说不清,很多

隋朝为何这么短命原来是因为选错了国号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期,这个阶段不但有波澜壮阔的统一战争、农民起义、国际战争,也诞生了影响中国千年的科举制度,可以说是中国的强大时期,唐不用说,由于其强大,现在海外华人还自称唐人,美国、东南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