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倒台是因为站错了队伍
Posted 大总统
篇首语:倘若心中愿意,道路千千条。倘若心中不愿意,理由万万个。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袁世凯倒台是因为站错了队伍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袁世凯倒台是因为站错了队伍
袁世凯是个很有意思的人,不光因为这个人有意思,更因为袁世凯的一生浓缩了中国特色四个字,他的成功与失败都与中国特色息息相关。袁世凯也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人,他到底是窃国大盗,还是强国枭雄?一直说不清,很多人把他比作三国时的曹孟德,也有人说他是企图拯救中国的伟人。袁世凯也是一个纠结的人,矛盾重重,当时中国的一切矛盾几乎都浓缩在他身上。要说清楚这样一个人,确实很不容易。
袁世凯五短身材,却是中国近代第一个职业军人;他主张维新变法,家里却一妻九妾;他对西方的军事和科技很热衷,然而对迷信和风水更痴迷;他拥护戊戌变法,最后却不得不背叛维新派;他号称民屠,无情镇压义和团,却是为了防止列强侵略;他费尽心机和日本人周旋,最后却因为签订二十一条背上卖国贼的骂名;他一生鼓吹立宪,最终却称帝。有人说袁世凯骨子里是个流氓无赖,心狠手辣,机关算尽。有人说袁世凯做事认真,脚踏实地,不徇私舞弊,可谓是智勇双全。有人说袁世凯八面玲珑,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是个货真价实的厚黑高手。还有人说他敢作敢为,能屈能伸,是中国少有的政治强人。
袁世凯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现在还没有定论。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他像变色龙一样随时随地地揣摩着环境和潮流,为的是总站在正确的一边。应该说,他的一生大多数时候都站对了边,只是最后一次站错了位置。这一次错了,全盘皆输。输的不光是权力和地位,连性命也丢了。在称帝之前,袁世凯是权力场中的无敌高手,是比曾国藩、李鸿章更牛的成功人士。从落第秀才到投笔从戎,期间也走过不少坎坷路。直到奔赴朝鲜,他那压抑已久的能量才爆发出来,因为在朝鲜的出色表现,回国后朝廷将练兵的重任交给他。戊戌变法期间,袁世凯站在维新派一边,险些毁掉政治前途,甚至差点赔上性命。幸亏他办事认真,为人机警,才侥幸逃过一劫。
其后,袁世凯一路平步青云,当上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成为晚清最后一个权臣。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和革命党人联合,卖掉大清,顺理成章地当上大总统。当上大总统后,袁世凯发现中华民国远远比清政府难治理,这时他又站在了十字路口,一边是华盛顿,一边是曹操。袁世凯作出了什么选择,大家都已经知道。袁世凯就像一个精明的舵手,闯过许多大风大浪,就在快要靠岸的时候,在阴沟里翻船。一失足成千古恨,用在袁世凯身上最合适。我们就用这本书来解读他的成功与失败。
为了让清朝倒台袁世凯对隆裕太后说了什么
世上的事情都是在不断变化之中,政客的立场随着利益的变化而变化。辛亥革命爆发之后,袁世凯与南方革命党人几轮谈判之后,达成了南北统一,袁世凯出任总统的共识之后,如何让满清王朝体面地逊位,就成为袁世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让清廷退位,如何让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满清王朝心甘情愿地退出历史舞台呢?如何运作清廷退位是件技术活儿,运作得不好非但总统当不成,国家都会陷入无穷的祸乱之中。
老袁的逼宫游戏从1911年12月下旬早就开始了。老袁不是傻子,他当然不能自己出面去劝隆裕太后退位,这不就成了他自己猴急要篡位了吗?老袁得先营造一种舆论氛围,让清廷亲贵们都感觉到真的是大势已去。袁世凯首先让手下的马仔梁士诒打电报给大清驻俄公使陆徵祥,让这个陆公使串联所有的驻外公使一起打电报给国内,劝说皇帝退位。这个陆徵祥是个自幼接受西方教育的基督徒,他的脑子里都是洋人那点玩意,早就觉得皇帝应该下台了。于是,陆公使真的与所有的驻外公使一起联名给国内发了一封电报,说什么共和已经是大势所趋,恳请皇上退位,和平解决南北争端。
外交界的这个立场让满清朝廷颤抖了,这意味着相当有影响力的一股势力已经抛弃了清廷。老袁出手的第一招成功了!
下一步,老袁就开始搞搞那些冥顽不化的满洲王公了。他先是给朝廷上了个折子,说:“库空如洗,军饷无着,请将盛京大内、热河行宫旧存瓷器发出,变价充饷,以救目前之急。”老袁开始跟朝廷喊穷要钱了!接着,老袁又命部将姜桂题电奏朝廷,请求朝廷饬令亲贵大臣从自己腰包里掏钱,来赞助前线军饷。隆裕太后被老袁这么一将军,还真没办法了,只好令宗人府传知各个王公亲贵,要他们“毁家纾难”。
这些脑满肠肥的王爷,别看各个家资丰厚,但各个也都是铁公鸡,谁愿意把自己的银子往外拿。太后下了懿旨,但肯拿钱的也没几个。巨贪首富王爷奕劻拿出十万两,其余的有三万、两万、几千的不等,还都像剜掉心头肉一般。老袁敲敲这些王爷们的竹杠,不单是为了整几个钱花花,更深层次的用意是在逼迫他们赞成共和,不再当和谈的绊脚石。老袁还不肯罢休,面奏隆裕太后说什么没有军饷,士兵都快哗变了,逼着这个可怜的女人拿出私房钱八万两黄金给老袁当军饷。
这些都不过是老袁逼宫游戏的序曲而已,在南方孙中山那些人明确保证在清廷退位之后,会将总统之位相让的时候,老袁的逼宫游戏才正式开始了。1912年1月16日,袁世凯与内阁大臣联名上折子密奏朝廷。隆裕太后看完这封折子之后,竟然抱着小皇帝溥仪一顿大哭。这是怎样的一封折子呢?是什么内容竟让皇太后如此失态呢?
老袁先是向太后报告了一通议和过程,还告诉太后现在海军都叛变了,前线将士也没有军饷了,日本人还虎视眈眈地觊觎着辽东半岛,外蒙在俄国人的挑动下也是岌岌可危,举国上下可谓人心涣散。老袁说的都是实情,但文笔却是极尽恐怖之能事,这还不吓死可怜的隆裕太后了吗?接着,老袁再笔锋一转,进入正题,说:
“环球各国,不外君主、民主两端,民主如尧舜禅让,乃察民心所归,迥非历代亡国之可比。我朝继继承承,尊重帝系,然师法孔孟,以为百王之则,是君重民轻,圣贤业已垂法守;且民军亦不欲以改民主,减皇室之尊荣。况东西友邦,因此次战祸,贸易之损失已非浅鲜,而尚从事调停者,以我只政治改革而已。若其久事争持,则难免无不干涉。而民军亦必因此对于朝廷感情益恶。读法兰西革命之史,如能早顺舆情,何至路易之子孙,靡有孑遗也!民军所争者政体,而非君位;所欲者共和,而非宗社。我皇太后、皇上何忍九庙之震惊,何忍乘舆之出狩,必能俯鉴大势,以顺民心。”
老袁奏折的这番话,读起来真的让人心惊胆寒,原先说什么一定要坚持君主立宪的那一股豪情都跑到九霄云外了,什么不能欺负人家孤儿寡母的恻隐之心也没了踪影,剩下的就是你清皇室再不退位,小心象法国大革命后,波旁王室那样子孙“靡有孑遗”的下场!可以说,这是一封字字句句都象刺刀一般的奏折!倘若老袁不从政,去当个演员也肯定是个演技派。你别看老袁奏折里的内容是那样血淋淋的,充满着杀气,但是老袁捧着奏折当着隆裕太后面念的时候,却是一副伤心欲碎的样子,咱们来看看末代皇帝溥仪在《我的前半生》对这一幕的回忆吧:
我糊里糊涂地做了三年皇帝,又糊里糊涂地退了位。在最后的日子里所发生的事情,给我的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天在养心殿的东暖阁里,隆裕太后坐在靠南窗的炕上,用手绢擦眼,面前地上的红毡子垫上跪着一个粗胖的老头子,满脸泪痕,我坐在太后的右边,非常纳闷,不明白两个大人为什么哭。这时殿里除了我们三个,别无他人,安静得很。胖老头很响地一边抽着鼻子一边说话。说的什么我全不懂。后来我才知道,这个胖老头就是袁世凯。这是我看见袁世凯唯一的一次,也是袁世凯最后一次见太后。
嚎啕大哭的袁世凯,心里是美的,他看到自己的这一幕苦情戏已经吓到了隆裕这个可怜的娘们,心中能不狂喜吗?
相关参考
魏忠贤这一年已52岁,叫他“老魏”,一点儿也不夸大。一自己到这岁数,假如尚无像样的功名,不要说古代,即是在现代,也已根本歇菜。何况他是开罪了新上任的皇上,有上谕点名痛责,请求“以正国法”的(《明光宗实
世上的事情都是在不断变化之中,政客的立场随着利益的变化而变化。辛亥革命爆发之后,袁世凯与南方革命党人几轮谈判之后,达成了南北统一,袁世凯出任总统的共识之后,如何让满清王朝体面地逊位,就成为袁世凯必须要
世上的事情都是在不断变化之中,政客的立场随着利益的变化而变化。辛亥革命爆发之后,袁世凯与南方革命党人几轮谈判之后,达成了南北统一,袁世凯出任总统的共识之后,如何让满清王朝体面地逊位,就成为袁世凯必须要
在中国的近代史上,对于“袁世凯称帝”这个问题,我们的国民似乎没有争议,基本上是骂声一片,俨然铁案一件,铁板钉钉。 在当年,为了打倒“蓄谋已久的新皇
在中国的近代史上,对于“袁世凯称帝”这个问题,我们的国民似乎没有争议,基本上是骂声一片,俨然铁案一件,铁板钉钉。 在当年,为了打倒“蓄谋已久的新皇
公元758年,一名57岁的男子从浔阳出发,怀着万分不甘又无奈的心情前往夜郎。这名男子被后人誉为诗仙,他就是唐代着名的诗人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那一年,李白病体初愈。因为此前他参加永王东巡,在公元7
公元758年,一名57岁的男子从浔阳出发,怀着万分不甘又无奈的心情前往夜郎。这名男子被后人誉为诗仙,他就是唐代着名的诗人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那一年,李白病体初愈。因为此前他参加永王东巡,在公元7
...力颠峰的人物一样,上官婉儿也曾有过凄苦卑贱的出身。因为爷爷上官仪政治上站错了队,在公元664年
...力颠峰的人物一样,上官婉儿也曾有过凄苦卑贱的出身。因为爷爷上官仪政治上站错了队,在公元664年
在三国时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站队问题。站队正确了才能抱负得以施展,而且还有机会名留千史,如果不小心站错了,能不能保命尚且是一个问题,更不要提其他的了。很多才能出众,甚至高过现在热议的人物,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