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论举贤

Posted 唐太宗

篇首语: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唐太宗论举贤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唐太宗论举贤

2、政治谋略 狄仁杰官场权谋:举贤不避亲

唐太宗论举贤

  唐太宗让封德彝举荐有才能的人,他过了好久也没有推荐一个人。太宗责问他,他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太宗说:“用人跟用器物一样,每一种东西都要选用它的长处。古来能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帝王,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我们只是担心自己不能识人,怎么可以冤枉当今一世的人呢?”      原文:      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太宗

政治谋略 狄仁杰官场权谋:举贤不避亲

举贤不避亲

狄仁杰当上宰相后,第一个推荐的人不是外人,而是他的儿子。

698年,武则天让宰相各推荐一个人为国务院秘书(尚书郎)。狄仁杰推荐的就是他儿子狄光嗣。狄光嗣是狄仁杰三个儿子中最小的一个,也是最棒的一个。在尚书郎的职位上,狄光嗣干得确实比较出色,武则天觉得这是人尽其才,称赞狄仁杰:“你的这个举动可以和祁黄羊相媲美。”

祁黄羊的故事出自《左传》。

春秋那会儿,晋平公问大臣祁黄羊:“南阳县缺一个县官,你认为派谁去当合适?”

祁黄羊立刻回答说:“解狐最合适。”

“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要让他去做官呢?”晋平公有点奇怪。

“你只问我派谁去合适,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

晋平公听了祁黄羊的话,派解狐去做了南阳的县官。果然,解狐在南阳办事很公正。

过了一段时间,晋平公又问祁黄羊:“现在朝廷里缺个大法官,谁来当合适呢?”

“祁午可以做好。”祁黄羊说。

“可是,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晋平公还是那种的表情,心里嘀咕,“让自己的儿子做大法官,也不怕别人说闲话。”

祁黄羊还是那德性:“你只是问我谁可以胜任,并没有问我他是不是我的儿子!”

晋平公很听话地派祁午去做大法官。祁午当了大法官以后,也干得很不错,证明了自己是个合适的人选。

孔子听说后,称赞:“祁黄羊说得太好了!他推荐人,完全是拿品德和才能作标准的。既不因为是自己的仇人就不推荐他;也不因为是自己的儿子,怕人议论,就不推荐。祁黄羊这样的人才真正称得上是大公无私!”

狄仁杰是不是大公无私先不论,就举贤不避亲这一点上,他就很好地为自己捞取了不少保身的资本。

推荐自己人是有勇气的,狄仁杰把自己儿子推上去,如果这儿子不是庸人,而是在工作岗位上干得有声有色,那他得到的只会是别人的尊敬,这同那种不分好歹把自己的没有能力的亲戚往上推有着本质的区别。

在古代,其实是有举贤避亲的规定的。《后汉书·蔡邕传》载:“初,朝议以州郡想党,人情比周,乃制婚姻家之家机两州人士不得对相监临,至是复有三互法,禁忌转密,选用艰难,幽冀二州,久缺不补。”

意思就是说:本地人不得为本地长官,婚姻之家不得相互监临,有血缘关系或者婚姻亲属关系的人,不得在同一部门或者地区为官。

当然这里面没有一棍子打死,如果不在同一个部门什么的,举贤不避亲也没关系,重要的是不要把没能力的亲人拉近来,惹人说嫌话。

唐朝德宗时期的宰相李晟,精力非常充沛,生育能力很旺盛,一共生有十二个儿子。在李晟的推荐下,十二个儿子全部成了政府公务员,尤其第十个儿子李听,在七岁的时候就当上了皇家乐队的总指挥。这样得来的官位,很多时候都是只挂个名,可李家小崽子居然每天都去上班,至于音乐舞蹈方面的专业能力,自然是啥都不懂,就会打人,经常把属下揍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这样搞下来,李晟自己把名声也臭得差不多了,狄仁杰举贤不避亲,迎来的是官场的升华,而别人举贤不避亲,迎来的却是世人的口水。根本原因就在于有没有一个有能力的亲人,如果有,可以举,如果没有,还是不举的好。

这里还有个故事:

东晋时的劲敌前秦统一了北方,不断骚扰东晋边防。孝武帝不胜其烦,问谢安:“谁能够担任抵御北方前秦的重任?”

谢安想都没想就说:“我侄子谢弦行!”

谢弦是谢安的亲侄,年纪也不大,引起了朝廷大臣的议论。但与谢安有隙的郗超却感慨地说:“谢安举荐自己的侄子是明智的。谢弦有这个才能。”

有人不解,问郗超。郗超称:“我曾经跟谢弦一起共过事,知道他的才干。”

谢弦最终被任命为建武将军、兖州刺史后,果然没有辜负谢安的举荐和皇帝的信任。他立即招兵买马,经过严格训练,组建了一支军队,多次打败前秦的军队任人唯亲与任人唯贤的区别,不在于推荐或任用的是自己的亲属还是别的人,关键在于推荐或任用的目的是不是出以公心,所推荐和任用的人是不是称职。推荐或任用的人称职,对工作有利,即使是自己的亲属也是任人唯贤;对个人有利,即使推荐或任用的是外人,也不能算是任人唯贤。

可惜的是,狄仁杰的儿子中,出色的只有狄光嗣一个。剩下的,就只有向外部发展了。

相关参考

晋朝历史 王羲之乐毅论

王羲之乐毅论  《乐毅论》,小楷,梁模本有题款“永和四年(348)十二月廿四日书付官奴”。据说原石曾与唐太宗同葬昭陵,或说《乐毅论》之书在武则天当政时散人太平公主家,后被人窃去

政治谋略 狄仁杰官场权谋:举贤不避亲

举贤不避亲狄仁杰当上宰相后,第一个推荐的人不是外人,而是他的儿子。698年,武则天让宰相各推荐一个人为国务院秘书(尚书郎)。狄仁杰推荐的就是他儿子狄光嗣。狄光嗣是狄仁杰三个儿子中最小的一个,也是最棒的

政治谋略 管鲍之交——举贤护贤,甘居人后

管鲍之交——举贤护贤,甘居人后“管鲍”,乃是指公元前7世纪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和鲍叔牙,他们俩是好朋友。管仲名夷吾,字仲,亦称管敬仲,是春秋时期的齐国政治家。鲍叔牙又称鲍叔,乃是春秋时期的齐国大夫。鲍

孙权:举贤任能人心所向

读《三国》,最优秀的君王还数孙权。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杭州富阳)人,孙坚之子,孙策之弟。从十八岁始,孙权继父兄之业治理江东,直至寿终七十一岁,称帝三十一年。孙权在位期间,东吴疆土倍增,国力由弱到强

历史人物 举贤任能人心所向

读《三国》,最优秀的君王还数孙权。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杭州富阳)人,孙坚之子,孙策之弟。从十八岁始,孙权继父兄之业治理江东,直至寿终七十一岁,称帝三十一年。孙权在位期间,东吴疆土倍增,国力由弱到强

你不了解的孙权举贤任能取长忘短

作者:刘晓吴主孙权像,唐‧阎立本《古帝王图》局部三国时期,英雄人物辈出,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周瑜、关羽、张飞⋯⋯他们在短短的几十年中,纵横捭阖,共同演绎了一曲荡气回肠的「”忠义、信义、仁义、恩义

商王武丁“举贤任能”重用农民出身的贤臣

妇好是商人这点毋庸置疑,但是她生活的商王朝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文献和甲骨刻辞告诉我们,有商一代,迁都是常态,而不迁都的时间反而较少。史书上说“商族迁徙前八后五”,也就是说,商王朝一共13次迁都,一直到

商王武丁“举贤任能”重用农民出身的贤臣

妇好是商人这点毋庸置疑,但是她生活的商王朝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文献和甲骨刻辞告诉我们,有商一代,迁都是常态,而不迁都的时间反而较少。史书上说“商族迁徙前八后五”,也就是说,商王朝一共13次迁都,一直到

孙权,三国中最优秀的君王,举贤任能人心所向

读《三国》,最优秀的君王还数孙权。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杭州富阳)人,孙坚之子,孙策之弟。从十八岁始,孙权继父兄之业治理江东,直至寿终七十一岁,称帝三十一年。孙权在位期间,东吴疆土倍增,国力由弱到强

举贤不顾亲的崔琰为何反让曹操怀疑

崔琰脾气耿直,说话不顾及情面。在担任曹丕老师的时候,曹丕去打猎,结果又被崔琰长篇大论教训一顿。曹丕有父亲的风范,面对崔琰的斥责,不但没有生气,反而非常谦卑的写了一封信,告诉崔琰,自己以后再也不会犯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