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后建文帝可能去过的八个地方

Posted 明史

篇首语: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靖难之役”后建文帝可能去过的八个地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靖难之役”后建文帝可能去过的八个地方

2、历史人物 是李景隆造成靖难之役的最终失败吗

“靖难之役”后建文帝可能去过的八个地方

“靖难之战”一役,建文帝是生是死,他的结局到底怎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成为明史第一谜案。因为建文帝在太祖(朱元璋)严苛统治之后,力行宽政,所以他的遭遇引起了无数人的同情,他的下落就格外引人好奇,在各种野史、戏剧里可以看到人们无尽的猜测和演绎。下台后的建文帝下落,却又成了千古疑案,众说纷坛。  据《太宗实录》中记载,燕王进入金川门后,建文帝也想出来迎接燕王,然而又自叹道:“我何面目相见耶!”,不得已下令焚宫,顿时火光熊熊,建文帝携皇后马氏,跳入火中自焚,妃嫔侍从等,大都亦随其蹈火而死。燕王朱棣入宫后,清宫三日,搜查建文帝下落。宫内侍人都说建文帝已自焚,并从火堆里扒出一具烧焦的尸体证明之。燕王见到尸体,分不清男女,惨不忍睹,朱棣不胜悲戚,抚尸痛哭,说他只是前来帮助皇帝学善,你又何必自寻死路呢?其继位称帝后,只得以天子“礼葬建文皇帝”,事后,燕王朱棣遣官致祭,辍朝三日。《明史·成祖本纪》及《明史·方孝儒传》均持此说。近人孟森等学者也持建文帝自焚说。 《太宗实录》的可靠性为人们所质疑,因为朱棣就曾经三次修改《太宗实录》,目的就是要美化自己,为自己夺取皇位寻找冠冕堂皇的理由。《太宗实录》所记载建文帝自焚一事,就有很多人持怀疑态度。由于永乐朝的政治高压、文网严密,对建文帝出亡之事没有留下记载。天顺、正德朝之后,严峻的政治环境有所好转,关于建文帝出亡说的史料开始多起来。 我们发现,越是早的史料越是含糊,越是晚的史料越是具体。万历二年十月,13岁的神宗曾向张居正问及建文帝下落一事,张居正回答:“国史不载此事,但先朝故者相传,言建文皇帝当靖难师入城,即削发披缁,从间道走出,后云游四方,人无知者。”可见首辅张居正也倾向于建文帝出亡之说。值得注意的是,民间传闻已经入天子耳中,而且这时谈论建文帝出亡已经不再是禁忌话题。 关于建文帝出亡一事,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中的记载最具有代表性。他认为建文帝并未自焚,而是在大臣的保护下由密道逃出南京。 建文四年夏六月乙丑,建文帝知金川门失守,燕军破城后,长吁短叹,无可奈何,遂想一死了之。此时少监王钺告诉他:你祖父临死时,给你留下一个铁箱子,让我在你大难临头时交给你。我一直把它秘密收藏在奉先殿内。群臣急忙把箱子抬来,打开一看,里边有三张度牒,就是做僧人的身份证,上面写好了建文帝等三个人的名字。还放着三件僧衣、一把剃头刀、白金十锭、遗书一封,书中写明:“建文帝从鬼门出,其他人从水关御沟走,傍晚在神乐观西房会集。”据此,建文帝三人剃了头,换上了僧衣,只带了九个人来到鬼门。鬼门在太平门内,是内城一扇小矮门。仅容一人出入,外通水道,建文帝和其他八人弯着身子一起出了鬼门后,就看见水道上停放着一只小船,船上站着一位僧人,僧人招呼他们上船,并向建文帝叩首称万岁,建文帝问他怎么知道我有难,僧人答道:“我叫王升,是神乐观住持,昨夜梦见你祖父朱元璋,他本是出家之人,叫我在此等候,接你入观为僧。”乃乘舟至太平门,等到黄昏时才到观里。不久杨应能、叶希贤等13人同至。 上面这段文字的真实性的确让人有所怀疑,可谷应泰偏偏讲得栩栩如生,至此,建文帝似削发为僧,这令人真假难辨。清代名人吕安世和近人蔡东藩等则采信之。建文帝到底是自焚而死呢,还是由密道逃离南京?史学家对此各持一说,尚无定论。当年清朝编修《明史》之时,明史馆中诸史臣即对此意见不一。撰写《明史·恭闵帝本纪》的徐嘉炎认为建文帝未死于火,而是逊国外逃。而同在明史馆的著名学者朱彝尊则相信《明实录》的记载,认为建文帝已死于火。于是,正如我们所见,《明史·恭闵帝本纪》便有如下的表述:“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看来当时谁也拿不出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只好选择这种折中的意见。 现在,随着对建文帝出亡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史料掌握的不断增多,相信建文帝未自焚而是出亡的人渐多。那么,明成祖朱棣礼葬的是建文帝吗?有人认为当时下葬的并不是建文帝而很可能是建文帝的皇后马氏。朱棣在废墟中找到的尸身面目全非,难以分辨真伪。而且,史料没有发现安葬马皇后的记载。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在明朝中后期竟然没有人知道建文帝葬于何处,可见当时的人也都不认为真的安葬过建文帝,因此不用祭奠扫墓,时间久远就变得无人知晓了。其实,朱棣本人也可能知道礼葬的并不是建文帝本人,但这并不影响举行礼葬仪式,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遮蔽天下人耳目,才可以名正言顺地坐上皇帝的宝座。 另外的一个疑点就是城破时没有发现建文帝的长子。当时建文帝有两个皇子:长子朱文奎,7岁,次子朱文圭,2岁。朱文圭,史称建庶人,被成祖幽禁在广安宫,直到英宗天顺年间才被放出来,当时已经57岁了。由于一直被关在宫内,出来时连牛马都分辨不清。然而作为建文帝长子的朱文奎却一直下落不明。《明史》中说“燕师入,七岁矣,莫知所终”。既然朱文奎可以逃脱,没有理由相信建文帝不能出亡。而且,所谓的“靖难之役”长达4年,并非朝夕之间,建文帝有充分的时间准备。朱棣进入南京时,江南、西北、西南、东南等大部分还都不在朱棣的控制之下,建文帝有能力组织有效的反攻。 也有人指出,建文帝自焚身亡是历史真实,因为当时燕军兵临城下,把紫禁宫团团围住,建文帝想逃也来不及了,更何况经考查也无鬼门、御沟逃路。建文帝也深知他的四叔是个贪权无厌、残暴无情的武夫,落在他手里绝无好下场,不如以死了之为上策。燕王朱棣也绝不会让建文帝活下去,否则,他就不能当皇帝。 那么,既然建文帝有可能逊国出亡,他又去了哪里呢?综合各种资料,有如下八种说法: 一、逊国为僧,云游四方。正如《明史纪事本末》记载,建文帝从南京逃出后,带着杨应能、叶希贤、程济两比丘一道,隐名易服,云游天下。学者根据地方志、遗迹、遗址等资料考证,认为建文帝曾流亡于云南、贵州、四川、湖北、江浙、广东等地,《明史纪事本末》说他为逃脱追捕,“西游重庆,东到天台,转入祥符,侨居西粤,中间结庵于白龙,题诗于罗永,两入荆楚之乡,三幸史彬之第”。
建文帝

历史人物 是李景隆造成靖难之役的最终失败吗

  靖难之役是明朝初年,爆发的异常中央权利和地方藩王权利的碰撞,并最终以藩王权利获得大胜的战争。战争的双方,分别是明朝的第二位皇帝建文帝和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永乐帝。事情的开端,则是以建文帝削藩而起的。

  建文帝登基之后不久,就下定决心要削藩,加强中央集权。以燕王朱棣为首的藩王势力,为了保证自己的权利,起兵反抗,挑起靖难之役。这场战争,最后以建文帝的失败而告终。建文帝被推下皇位,明成祖朱棣继位。

  靖难之役的失败有很多的原因,李景隆也是其中一个。李景隆的确是建文帝势力失败的关键人物,但说是李景隆造成了靖难之役的最终失败并不准确。

  李景隆的确是靖难之役失败的一个很大的原因,正是因为他在战场上的无能,才使得建文帝一方攻守之势逆转。以天下之力对抗一个藩王势力,建文帝是占很大优势的。但是经过李景隆的带领,每次都被朱棣打败,白白消耗兵力物资。他的失败,使得明军瞬间处于弱势,让朱棣逮准机会,一举攻下南京城。

  建文帝先后两次,对李景隆寄予希望,但是李景隆始终都没有扛起大旗。第一次的时候,建文帝给了他五十万大军,甚至还给了他便宜行事的特权。但是在面对朱棣的时候,李景隆却在郑村坝被朱棣大军打败。

  此战失败之后,李景隆下令撤退。撤退过程中,物资全部被抛弃,大军也毫无章法可言,纪律不严。第二次建文帝给了他六十万大军,李景隆照样给败了个精光,中央力量再次削弱。

  尽管李景隆数次失败,但是却不能完全的说靖难之役的失败就是李景隆造成的。因为大家还忽略了另一个非常重要的人,那就是建文帝朱允。

  李景隆先后两次失败,建文帝却对他毫无处置。甚至在黄子澄要求诛杀李景隆以谢天下之时,对此毫不理会,就连夺职夺权都未曾有。这也就造成了后来最大的败局,金川门之变。

  建文四年,朱棣率军绕过山东千里大奔袭,直接兵临南京城下。在大家都在思考如何据城死守,静候勤王军队到来之时,李景隆已经与谷王一道,打开城门,恭迎燕王入城了。南京城破,建文帝大势已去。

  如果不是建文帝对李景隆无条件的信任,不是他的识人不清,不是他未曾给予李景隆应有的处罚,如何会有李景隆开城门,迎燕王入城一事。就算南京城被围,也绝对不是建文帝的末路。因为朱棣到底是奔袭,胜算不见得有多大。可惜的是,就是建文帝的无能,最终导致了自己的大溃败。

  李景隆在靖难之役中表现的实在太渣,期间又存在很多巧合,最后还是他迎燕王入城,所以很多人对此都表示疑问。甚至很多人质疑,实际上李景隆是朱棣埋在建文帝身边的妻子。李景隆是朱棣的内应,里应外合之下,才有了靖难之役的胜利。这个说法,虽然本人不能给于完全的否定,不过个人是不同意的。

  朱棣在之后说过李景隆失败的原因在于:“军纪不明,威令不行,一也;北平严寒,南卒柔脆,不能犯霜冒雪,二也;士无嬴粮,马无宿藁,不量险易而深入,三也;寡谋而骄,色厉而馁,智勇俱无,四也;刚愎自用,不听忠直,专喜佞谀,部曲离心,五也。”

  从这儿可以看出,李景隆是真没什么军事才华,本人骄傲自大,军中上下不能齐心。除此之外,他要真是内应,也不至于在朱棣登基之后的第二年就被朱棣削职夺爵了。虽然看似是各位大臣的弹劾,但是若没有朱棣的认可,如何能那么快的倒台幽闭?所以本人不认为李景隆是朱棣的内应,靖难之役的失败的确是因为他的无能。

 

相关参考

“靖难之役”后究竟下落何处? 建文帝生死之谜

建文帝是大明王朝的第二位皇帝,他的身份极其特殊,正是因为身份的特殊性,使得建文帝的帝位坐的并不稳当,登基后的建文帝不久便被改下了皇帝之位,那么建文帝在位多少年?建文帝在位期间曾经有何建树?建文帝为何不

历史人物 是李景隆造成靖难之役的最终失败吗

  靖难之役是明朝初年,爆发的异常中央权利和地方藩王权利的碰撞,并最终以藩王权利获得大胜的战争。战争的双方,分别是明朝的第二位皇帝建文帝和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永乐帝。事情的开端,则是以建文帝削藩而起的。 

明朝历史 靖难之役与建文帝生死之谜

靖难之役与建文帝生死之谜  明太祖朱元璋有二十六个儿子,他因自己出身卑微,当上皇帝后,生怕那些开国元勋“尾大不掉”,将长子立为太子,九子、二十六子早死,其余二十三个儿子都封王建

靖难之役”后,朱棣五次亲征蒙古有何实质意义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第三位皇帝,在「”靖难之役”后夺取了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但是在后世对朱棣评价时却并没有过多的苛责他的「”篡位之举”,而是称赞其为「”永乐大帝”,主流意见认为他留给后世四大功绩——

靖难之役发生的时间 靖难之役指的是谁夺取帝位的事变

  朱棣  死后,其嫡孙朱允继位为建文帝,建文帝削藩导致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在这场事变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登基为。  发生的时间  靖难之役发生在1399年8月6日-1402

是李景隆造成靖难之役的最终失败吗?李景隆真的是朱棣的内应吗?

  靖难之役是明朝初年,爆发的异常中央权利和地方藩王权利的碰撞,并最终以藩王权利获得大胜的战争。战争的双方,分别是明朝的第二位皇帝建文帝和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永乐帝。事情的开端,则是以建文帝削藩而起的。 

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中国明代初年,燕王朱棣以“靖难”为名而发动的争夺皇位的战争。始发于建文元年(1399)。四年,朱棣攻陷南京,建文帝朱允炆失踪,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间,曾两次分封诸

历史军事 朱棣“靖难之役”能打胜杖全靠沙尘暴

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奉天靖难,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爆发的一场政变。明太祖朱元璋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因太子朱标早死,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年号建文,是为建文帝。建文帝与亲信

朱棣“靖难之役”能打胜杖全靠沙尘暴 神助攻

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奉天靖难,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爆发的一场政变。明太祖朱元璋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因太子朱标早死,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年号建文,是为建文帝。建文帝与亲信

历史人物 靖难之役中建文帝为何会失败

以往对于靖难之役中建文帝一方的败因,多归纳为文武矛盾与黄子澄、齐泰误国,实际上建文朝的派系斗争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甚至说是主要因素也不为过。黄子澄、齐泰(尤其是黄子澄)不仅在军国大事上谋国不臧,而且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