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夺情风波

Posted 廷杖

篇首语:每个牛逼的人,都有一段苦逼的坚持。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张居正夺情风波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张居正夺情风波

2、皇上,他没资格夺情 皇上:你的例子举错了,一边歇着去

张居正夺情风波

一、张居正父亲之死
张居正的父亲,原是一位学无所成、屡试不中的乡间穷秀才,他的名字叫张文明,20岁上,补为府学生。在科举的年代里,为了谋取一个功名出身,他曾先后7次走进乡试的考场,结果每次都是名落孙山。只是到了他那大有出息的儿子张居正点了翰林,他才掷下考笔。万历皇帝朱翊钧登基后,张居正位极人臣,尊为师相,张文明便也不断地尝到父以子贵的甜头。一次,朱翊钧知道张文明还健在,已70多岁了,便一面吩咐备赐,一面为此专门又发了一道圣谕:先生父母俱在,年各古稀,康健荣享,朕心嘉悦。特赐大红蟒衣一袭,银钱二十两;又玉花坠七件,彩衣纱六匹,乃奉圣母恩赐,咸钦承,着家僮往赍之外,银两是先生的。感动得张居正当场赶写奏表谢恩,连连表示要派僮仆星夜兼程将赏赐之物转达于父母,世代奉为至宝。但是,张文明不久老病而死,10天后张居正接到家人送来的丧信,当日也就没有上朝。朱翊钧从次辅吕调阳的奏疏中得知了此事,于是,提笔给张居正写了一道谕旨,差司礼监太监李佑送到张居正的家中。
按明代礼制,张居正的父亲死了,他必须辞职回家守制两年。明代,内外官吏人等都有丁忧的制度,在遇到重祖父母、亲父母的丧事时,自闻丧之日起,不计闰,守制27个月,期满起复。英宗正统七年有令,凡官吏匿丧者,俱发原籍为民;正统十二年又令,内外大小官员丁忧者,不许保奏夺情起复。所谓“夺情”,即指在27个月中,由皇上特别指定,不许辞职。在明朝立国以来,除投身军队的人,在朝大臣是较少被“夺情”的。
二、不愿守制27个月
张居正照例得提请回原籍守制。但他内心十分矛盾,于公于私他都不愿在此时回乡。一方面,朱翊钧还年幼,他们母子都离不开他这个深谋老练的顾命大臣;他自己已推行开的尊主权、课吏职、行赏罚、一号令的举措及准备着手进行的在全国范围内丈量土地、改革赋税制度、推行一条鞭法等改革方案还有待进一步谋划和执行。从个人的私利来考虑,自己数十年来从湖广江陵的乡间走到现在的权倾朝野这一步,也确实来之不易,生怕日久生变。更令张居正想不到的是,就在他因丧没有上朝的第四天,官员竟都去祝贺次辅吕调阳。根据明朝不成文的故事,首辅去位三日以后,次辅便可把座位从右边移到左边。这次,内阁僚属和翰林院的学士、侍讲读学士、修撰、编修、庶吉士们都纷纷穿上红袍到内阁道贺。张居正去留还未最后确定,他们却都向次辅吕调阳道贺。真是人未走茶已凉,把张居正气得咬牙切齿。
张居正对形势看得很清,他知道朱翊钧母子此时离不开他,是不会轻易让他就这么走的,太监冯保等人都支持他夺情,凭自己数年的经营和深谋老到的权术,去留问题还是最后由他自己来定。张居正遂加紧了私下的活动。十月二日,也就是张居正接父亲死讯的一周以后,朱翊钧就明确地表示了自己的态度,在下发吏部的圣旨中写道:安定社稷,朕深切依赖,岂可一日离朕?父制当守,君父尤重,准过七七,不随朝,你部里即往谕着,不必具辞。
三、设计“夺情”
张居正知道皇帝要“夺情”的态度,就故作姿态上了一首《乞恩守制疏》,在叙述了一通父子人伦当守制的道理后,又说自己年纪只53岁,“丁忧”的时间也不过是27个月,到那时,身体尚还康健,只要皇上不嫌弃,还可再召回任用。朱翊钧未悟出其中的奥妙,他此时只有一个念头,就是不让张先生离开京师回籍守制。于是他又给先生下了一道圣旨:爱卿笃孝至情,朕非不感动,但念朕十岁上先皇辞世,先生受托尽心辅导……朕于幼冲之年,垂拱仰成,顷刻离卿不得,安能等得三年?况且爱卿身系国家安危,又岂是一般的金革之事可比?请强抑哀情,勉遵前旨,以不负我皇考委托之重,勿得固辞。朱翊钧抬出了死去的先皇,希望张先生就此而留下。
张居正通过连日来的几辞几留,“夺情”心愿不仅如愿以偿,而且他在朝中的地位和威望也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天子盛赞他的无双忠孝、盖世大功,是他今后继续当国受之不尽的资本。
四、同乡反对遭廷杖
张居正 “夺情”的事情就此算是定了下来,而朝臣中的分歧和争论也激烈地展开了,支持的人固然不少,加以阻止和明确反对的声势也不小。这年的十月初五,天上出现彗星。按当时的说法,这是不祥的征兆,是上天在示警。按以往历代帝王的习惯做法,朱翊钧诏修省,上自皇帝下至百官都要反省。而这一次,有不少大臣把它与张居正的夺情问题联系起来。率先上疏的是翰林院编修吴中行。这位来自南直隶武进县的翰林后进,虽是隆庆五年的进士,与张居正有师生之谊,但此时他上了一道 《因变陈言明大义以植纲常疏》,以为“夺情”既不近人伦情理,也不合义理法度。第二天,隆庆五年进士翰林院检讨赵用贤再上疏,请令张居正奔丧归葬,事毕回朝。第三天,刑部员外郎艾穆、主事沈思孝又联名上疏,奏请令张居正回籍守耕。张居正发怒了,他实在没有料到,挺身而出反对他“夺情”的都是些自己的门生或同乡。朱翊钧更是龙颜大怒,他觉得吴中行四人的矛头不只是对着张先生“夺情”问题,也是对自己权威的藐视!他决定效法列祖列宗对直言犯谏的建言大臣所惯用的手法,对此四人执行廷杖。
朝臣中竟也有不被这场淫威所吓倒的,那就是刑部观政进士邹元标,这位来自江西吉安府的青年进士,对张居正素无好感。就在四人挨杖的当天,他义无反顾地将自己的奏疏呈上,矛头直指张居正的诸般过失。在他看来,张居正虽然有才有志,但学术偏隘,自用太甚,他的设施乖张,用刻深之吏、沮豪杰之才等行为,不胜枚举,何况朝中除他以外,也不是没有能人。张居正自称非常之人,其实亲丧不奔,别人视他为禽彘。结果,邹元标被廷杖,遣戍都匀卫,同时遭廷杖的还有一位来自浙江余姚的布衣姚韩,他也上了一封万言疏指责张居正,被抓来打了一顿后,发送回原籍。反张居正“夺情”的斗争终于被镇压下去了。
风波张居正

皇上,他没资格夺情 皇上:你的例子举错了,一边歇着去

很多朋友都知道,张居正父死不守制三年,反而夺情起复,贪恋官位,在当时引发巨大争议。 很多大臣冒着被廷杖的风险,不断表示反对。然,最终都反对无效,万历皇帝还下令,再有敢「 ”谤”者,杀无赦。 其实,夺情这事,在明朝并不少见。中间的曲曲直直,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莫衷一是,不知谁对谁错。 (明朝大臣剧照) 比如,今天要说的这个例子。 景泰五年,左通政王复亲丧将归家,却未得允许。 我们晓得,若非明英宗亲征也先,土木之变被抓,景泰帝本来并无做皇帝的机会。也正是因此,我觉得他安全感不足,自信心也不足,所以,总希望大臣们都在身边帮着他。 之前即有翰林侍读、直内阁彭时——他后来是大明名相之一——欲回家守孝,被以土木堡危急,天下有警之名夺情。后来景泰帝即位,局势渐稳,他又提出,虽然死的是我继母,但「 ”继母如母,义无轻重……一行即亏,百美莫赎”,请求辞职归家。上了几道奏折,景泰帝才允许,但极不爽。待彭时回来,仍当翰林侍读,却不再让他入阁办事。 王复要回去,皇帝不许,本来事情可以就这样结束了,但吏科给事中李秉彝却不识趣,上奏「 ”止左通政王复夺情”,他写到—— (明朝战争剧照) 曩者吏科都给事林聪奏,凡京官非与机要者,有父母丧,悉听终制,不必夺情。或有以夺情为善事,视父母如路人,子道既亏,臣节安在?其时已蒙俞允,今又令复夺情,复发身科第,名教中人,又非职典机务者,乞上收回纶命。 他认为,夺情绝非像某些人所说的那样是好事。原因只有八个字——子道即亏,臣节安在?连父母都不爱,好意思说自己爱皇上?连身边人都不爱,你却能爱天下人? 若非你是神仙,那就在说假话。 王复身为名教中人,又非重臣,有何必要夺情? 看起来,他的理由已很充分了。然而,却被景泰帝找到了漏洞,从而导致他的意见未被接纳。 为何? 原来呀,他举错例子了。 他以为林聪说得很好,非关键时刻,不得夺情。可说这话时,林聪并未遇到父母之丧。 到英宗天顺三年,「 ”则林聪已为右副都御史,以忧归里,奉旨行取来京,林亦有疏请终丧。然一辞不允,即赴任矣”——丁忧在家,圣旨让他回京办事。他推辞了一回,皇上说,不行,必须来,他就来了。 (明朝战争 剧照) 这不等于自扇耳光?自己说过的话,自己吃了?站着说话的时候不腰疼,坐着说话的时候,就又有另外的说辞了? 所以景泰帝认为,如果当时有人以此事来质疑林聪,他该怎样自辩呢? 既然林聪在自辩的时候会无话可说,那么你现在举的这个例子,那就是没用的呀。 所以,把你的奏折收回去,不要再说话了。

相关参考

李光地的“陈李公案”、“夺情案”和“外妇之子来归案” 他为什

  李光地是清朝康熙年间重臣,官至龙渊阁大学士,是当时有名的清官。但是李光地此人并不是纯洁无垢的,实际上李光地人生中有三个案件,都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污点。  全祖望言:“其初年则卖友,中年则夺情,暮年则

鲁迅《风波》的赏析

小说通过一场由辫子引起的风波,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这次革命既没能启发农民的觉悟,也没给封建统治下的农村带来真正的变革,从而表明没有广大农民的觉悟,就不会有民主革命。《风波》的开篇是一般景物环境描

杨月楼“诱拐”案风波

杨月楼“诱拐”案风波发生于清同治年间,是一桩轰动上海乃至全国的著名事件。当事人杨月楼是被誉为“同光十三绝”之一的京剧名角,早年师从“老生三杰”之一的张二奎,习文武老生。他学艺刻苦,演技突飞猛进,以饰演

游仙枕风波

1明成化年间的一天,和许多想当一回“一夜神仙”的人一样,名捕水仪生慕名来到了文兴县。据说,半年前文兴县有个叫杨光宗的人开了一家仙境览胜客栈。乍听客栈的名字,人们一定会以为客栈装修得堪比仙宫,其实所谓的

古代名人的离婚风波

中国古代的离婚者中,名气最大的当属孔子,但其离婚的是非、真假,一直到现代仍存在争论。据《孔子家语・本姓解》所记,孔子19岁时,娶了宋国的丌官氏为妻,一年后生了儿子。孔子是当时鲁国的文化名人,国王鲁昭公

兰台说史•研究生考试风波背后的百年学历危机

考研的热潮终于过去,泄题的风波方兴未艾,最新的考研意向又引发了社会热议。在最新一届的考研党中,为了找工作而考研的人数占据最多。顾名思义,应当走向学术研究的“研究”生,在学子心中却是这样的定位,除了中国

岳飞在风波亭被害后,他的妻子和儿女结局如何?

岳飞在风波亭被害后,他的妻子和儿女结局如何?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岳飞大概是中国最著名的民族英雄了,这位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是“忠孝”的典范代表,他心怀家国天下,为了国家和民族

剧情不断反转的五十年 ”五德”改制风波

本文,是邹衍「”五德”说的第三篇。前文说到,战国时邹衍创立「”五德”终始说,讲从黄帝开始,土、木、金、火、水,依次循环;黄帝为土、夏为木、商为金、周为火。秦,是第一个全面实践邹衍「”五德”政治学说的朝

三次卷入政治风波,替男人背一世骂名

本文系腾讯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否则就追究法律责任。文/徐佩莉、有毛僧有一种说法认为,公元1695年5月16日,名伶陈圆圆去世。她本是一位普通的戏子,因为无意中参与了变革时代的历史进程,从而为

汉武帝晚年的一场巫蛊风波

  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汉武帝的宠臣江充与太子刘据素来不和,遂趁机陷害太子,并与案道侯韩说、宦官苏文等四人诬陷太子,皇后卫子夫和太子刘据起兵反抗不果,相继自杀。壶关三老和田千秋等人上书讼太子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