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的儿子和粟裕女儿的悲喜爱情故事

Posted 陈毅

篇首语:贪婪是最真实的贫穷,满足是最真实的财富。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陈毅的儿子和粟裕女儿的悲喜爱情故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陈毅的儿子和粟裕女儿的悲喜爱情故事

2、1946年,毛泽东如何 ”摆平”陈毅与粟裕的战略之争

陈毅的儿子和粟裕女儿的悲喜爱情故事

他的人生,折射着共和国的历史。从他还是一个襁褓中的婴儿开始,他的命运,就和共和国的命运紧紧相连。
差点被母亲送人的孩子
62岁的陈小鲁还记得父母讲的关于自己出生时的故事。母亲在怀他的时候,他已经有了两个哥哥。父母一心希望生个女孩,结果他又是个男孩。原贵州省委书记 周林的夫人,当时是军部负责家属工作的助理员,来探望刚生产完的母亲和他。看到他包着被单被放在屋门口,就问母亲:“这孩子怎么放门口啊?”母亲说:“这孩子我不要了,你们谁要谁抱走。”陈阿姨数落了母亲一通,把他抱回了屋里。
这个差点被母亲送人的孩子,却成了父母最疼爱的孩子。到他长成20多岁高高大大的男子汉,父母对他最经常的称呼还是“小羊”——因为他是吃羊奶长大的。
父亲给他起名小鲁,一个是取自孔子那句有名的“登东山而小鲁”,另一个则蕴含着全取山东的雄心。陈毅当时是山东野战军司令员。
8岁时,陈小鲁跟着父母迁到北京。10岁时,他每天自己乘公共汽车上下学。学生时代的他没戴过手表,总是穿着两个哥哥穿剩的旧衣裳,直到成了高中生也是如此。
“文化大革命”开始的1966年,陈小鲁是北京八中的高三学生。国家决定废除高考。老师在班里宣布这个消息,陈小鲁和同学一起欢呼,笑着跳着把课本扔上了房顶。40多年后,他为当年自己的这个举动笑了又笑。
“准备永远不回这个家”
我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知道陈小鲁这个名字的。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他是红卫兵的代表人物。他以北京八中红卫兵的名义,发布过“解散民主党派”的通令。他组织的西城区纠察队,被“中央文革”打成了“反动组织”。可直到40多年后,我第一次和他面对面,才知道他从来没有参加过红卫兵。
不过他还是响应毛主席号召,积极投身到运动中去。而他内心的矛盾和迷惘,却随着“革命”的深入,一天天强烈起来。一批又一批老干部被打倒,这里有许多他熟悉的叔叔伯伯。到了1967年2月,包括陈毅在内的老帅们,在怀仁堂的一次会议上批评“文革”中的一些现象,不久被定性为“二月逆流”。从此,陈小鲁淡出运动,改名叫陈卫东,到北京的718厂去劳动。
关于他的种种流言,却没有随着他的淡出而止息,反而愈传愈烈愈传愈广。中央文革秘密搜集他的黑材料,希望从中找出整陈毅的证据,不过没有找到。这时,周恩来总理出面了,把他安排到沈阳军区所属的一个部队农场去劳动锻炼。
1968年4月14日的晚上,周总理把他叫到西花厅,对他说:“这样对你和你父亲都有好处。希望你表现好一些,干好了,可以入伍。否则要采取更严厉的措施。”总理告诉他:不要把自己的去向告诉任何人,到了部队也不要写信。这是一条纪律。
第二天一早,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杨德中来接他走。母亲又掉泪了。父亲对他说:“我在文化革命中犯了错误,可我不反党,不反毛主席。我的问题就看中央了。不论打倒不打倒,你都要准备永远不能再回这个家,永远见不到我们。”身处于政治的旋涡之中,大家都无法预知彼此的命运,虽是生离,犹如诀别。
两年花了16元
部队生活,对在城市长大、从校园里走出的陈小鲁,真正是个锻炼。这个部队农场是个水稻生产基地,方圆30里内没有人烟。这里的水,因为含有过多的碱,味道是苦涩的。平时连队最好的菜就是海蛎子炒鸡蛋。陈小鲁和战士吃一样的饭菜,一样出操、训练、下田、做班务,干得比一些老战士还努力。他常常累得晚上上床后,翻身都困难。
转眼陈小鲁来到部队已近两年。两年间他都被评为五好战士。可他仍然不在编制。cctop.部队既没有他的津贴费,也没有他的口粮。刚到时发的一套军装,早就穿破了。离家时他带了100元钱,两年来用了16元,花在买牙膏肥皂上。连里把这种情况向团里做了反映,团政治部主任找陈小鲁专门谈了一次话:“这是我们工作做得不细,我们没想到这样的事情。所以我们决定从团里补助你200块钱。”还给陈小鲁发了一套新军装。 1970年3月8日,陈小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5月,被正式批准入伍。
和父母重逢
对父母的牵挂,对家的思念,时时搅痛着陈小鲁的心。两年多来,他只能从报纸上得到父亲的零星消息。“九大”之后,父亲的名字再没有见报。
而在北京,父母也在想念儿子。1970年末,陈毅被查出患了直肠癌,做了手术,对儿子的思念就更强烈了。1971年春天,陈伯达倒台后,在一次批陈整风会上,带病出席的陈毅遇到了陈锡联。他对陈锡联说:“陈司令员,我的三儿子在你那个地方呢……”陈锡联立刻明白了老帅的心思,满面笑容地说:“是啊是啊,他表现很好,已经提干当指导员了。我马上让他回来!”
一个多月后,陈小鲁获准回京探亲,到中南海门口,他首先问警卫的,是自己的家还在不在中南海。他走进中南海里那个熟悉的庭院。父母相互搀扶着走出屋门迎接他。手术后的父亲苍老了,瘦削了,却和久别的儿子开起了玩笑:“哎,指导员来喽!”陈小鲁一头雾水:“什么指导员?”“陈锡联司令员说你提指导员了。”“没有,我没提干。”他说着让父母看他穿的军装:“还是两个兜!”
大家都笑起来。笑着笑着,母亲搂着儿子大哭起来。历尽沧桑的元帅父亲,也是老泪纵横。周总理夫人邓颖超把陈小鲁请到了自己家里。周总理对他说:“你很守纪律,很讲信用,三年没给家里写信,不容易啊。部队的同志对你反映很好,特别打了个报告给我,请示能否让你正式入伍、入党和提干。你为什么不能入党?为什么不能提干?我告诉他们,不论是谁,只要够标准,就可以。这样的事情还需要请示吗?!”一股暖流涌上陈小鲁的心。
1972年元月4日,陈小鲁再一次从部队回到北京,已是父亲弥留的时刻。张茜俯身在丈夫耳边一遍又一遍地呼唤,昏迷中的元帅终于看见了自己最小的儿子了,他的眼睛闪现出一丝奇异的光彩,嘴唇动了动,但到底没有说出话来。
1972年元月6日,陈毅元帅与世长辞。11日,毛泽东主席出席了他的追悼会。
寻找“自由之身”
1976年5月,已经是团政治部主任的陈小鲁,向军区打报告提出调回北京。
他在1975年成了家,妻子是粟裕将军的女儿,叫粟惠宁,在北京的总装备部工作。他提出调动的理由是解决夫妻两地分居。真正的原因却是:当时,他所在的团是军区“学习小靳庄”的典型,而小靳庄是江青抓的点,他要主管“批邓”和“学小靳庄”。他不愿意。他在写给岳父的信里说:“道不同,不与为谋。”军长找陈小鲁谈话:“军区组织部最近对新提拔的年轻干部做了调查,你表现最好。你是我们的培养重点,要不了几年,我这个位置就是你坐的。”陈小鲁却坚持要走。他调到总参二部不到一个月,“四人帮”就被粉碎了。
1985年,陈小鲁从英国回国,到北京国际战略问题学会任研究员。一次,他遇到了当时的军委副主席杨尚昆。杨尚昆特别对他说:“你对工作有什么想法?要不要换个地方?”他说:“谢谢杨叔叔,我在这里挺好的。”中国第一任证监会主席刘鸿儒也曾对他说:欢迎他到证监会工作,他也谢绝了。
陈毅的儿子陈小鲁虽然是元帅的儿子,从小就是一个活跃的、cctop.颇具号召力的“孩子头”,但他却从来没有“当官”的欲望。“我一直认为,我不比别人高明多少。”他此生信奉的第二句格言是:“人贵有自知之明。”“文革”结束后,他还下了一个决心:不再讲违心的话,不再做违心的事。
在看到了父辈在政治风云中的浮沉之后,在倾听了内心对于做人做事的呼唤后,他想尝试另一种生活,这就是到体制之外,去寻求一个“自由之身”。
他在1991年转业,之后下海,在商海里涉足过多个领域。他相信在商品社会里,成事的要素是信用。一个人归根结底,要靠自己。今天的陈小鲁,和已退休的妻子,平静地生活在岳父的故宅里。
儿子女儿揭秘

1946年,毛泽东如何 ”摆平”陈毅与粟裕的战略之争

毛泽东和陈毅的革命生涯充满了传奇色彩。从1928年4月28日两人第一次相见开始,直至1972年1月6日陈毅逝世,在这长达44年的峥嵘岁月中,他们共同伴随着中国革命雄伟壮丽的历史,走过自己生命历程中最光辉的征程,结下了性格反差之大、却又是领导人中少见的政治信任和个人感情。本书详细介绍了毛泽东与陈毅在革命生涯中的情感世界。本文选自此书第六章,讲述在抗战胜利后发起的苏中七战七捷战役前后,陈毅与粟裕在战略上产生了分歧,毛泽东如何从实际出发,最后圆满解决问题的经过。 毛泽东的南线出击计划 1946年是中国历史上不平常的一年。 这年年初,战火还弥漫着中国的天空。随着1月13日停战、政协各项决议的通过、整军方案的达成,人们觉得和平民主新阶段已经到来了。人们期待着和平,也盼望着和平,但是,6月26日,国民党蒋介石以三十万大军向我中原解放区大举围攻,又挑起新的全面内战的战火。在新的全面内战爆发前,毛泽东对形势的判断有一个从力争和平、准备蒋介石大打到以打促进和平的变化过程。 6月19日,即新的全面内战爆发前一周,毛泽东在一份电报中指出:「 ”观察今日形势,蒋介石准备大打,恐难挽回。大打后估计六个月内外时间,如我军大胜,必将议和;如胜负相当,亦可能议和;如蒋军大胜,则不能议和。因此,我军必须战胜蒋介石进攻,争取和平前途。”这一电报精神与以往已有所不同,其重点是要在「 ”六个月内外时间”争取我军的胜利,以实现和平前途。 毛泽东为什么估计「 ”六个月内外时间”可以决定战争胜负呢?中共中央在两天以后,即6月21日的一份电报中作了说明:「 ”国民党危机空前扩大,大城市人们对国民党极大不满,酝酿反战运动;各省灾荒甚重;杂牌军动摇者;美国舆论已开始批评国民党,如重新爆发内战,估计打不长久,半年之后,可能议和。” 对战争形势的这种分析判断,必然影响到对战略计划的制定。6月22日毛泽东提出了一个南线出击作战的战略计划,请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等同志考虑。 这个计划是在国共和谈全面破裂、国民党军向我大举进攻时,我山东、太行两解放区主力部队实行外线出击,向南作战。要求太行解放区的部队以豫东地区为主要作战方向,集中主力尽可能攻取陇海路沿线南北十几个县城,着重在野战中消灭敌军有生力量,相机占领开封;山东野战军则以徐州地区为主要作战方向,集中主力配合苏皖北部的部队攻取津浦路徐蚌间及陇海路黄口、徐州段各点,着重调动徐州之敌在野战中歼灭之,相机占领徐州,同时,要求集中野战军主力以对付江北之敌,配合作战,并考虑在形势有利时,太行、山东两区主力南渡淮南,向大别山、安庆、浦口之线前进。 毛泽东的这一南线出击作战计划完全是一种外线出击的作战计划。6月24日,毛泽东在给陈毅并告刘伯承、邓小平等人的一封电报中,又进一步扩大南线出击作战计划的规模,即由太行、山东两区主力外线出击,扩大为华中野战军参加的南线三军主力外线出击。 毛泽东在6月22日、24日电报中提出的南线出击作战计划,当年是绝密的,开始只限于刘伯承、邓小平、薄一波、陈毅和舒同五人知道,电报并未发给粟裕所在的华中野战军。但为了实施这一计划,6月26日,毛泽东给华中局发了一份电报,指出:「 ”为粉碎国民党之进攻,决令刘邓主力出陇海豫东,陈(毅)舒(同)主力出徐(州)蚌(埠)间,调动敌人而歼灭之。你区应以一部在苏中吸引并牵制通(南通)扬(州)线上之敌,粟(裕)谭(震林)率主力(不少于十五个团)位于三分区(淮南津浦路东),与陈、舒配合,一举占领蚌浦间铁路线,彻底破坏铁路,歼灭该地区之敌,恢复三、四分区失地(四分区是津浦路西地区),并准备打大仗,歼灭由浦口北进之敌。”电报指令「 ”华中野战军的一切听陈(毅)舒(同)指挥”,并限于7月10日以前完成一切准备,待命西移淮南进攻。 应该说,毛泽东的这一南线出击作战计划在解放战争初期,是不符合战争实际情况的。围绕这一作战计划,陈毅和粟裕之间发生了争论。也正是在这一争论过程中,毛泽东逐步改变了南线出击的作战计划。 粟裕认为华中主力应留苏中,不能立即西移 陈毅对毛泽东提出的南线出击作战计划是竭诚拥护,坚决执行的。当他接到毛泽东6月22日的电报后,次日即复电毛泽东,完全同意这一南线出击作战计划,并对山东野战军作了部署。6月27日,陈毅又以华东局的名义给华中分局和华中野战军发了一份电报,命令华中野战军留一个纵队坚持苏中地区、牵制敌人外,集中陶(勇)、王(必成)两纵队及五旅、十纵在六合、天长间整训,准备于淮南津浦铁路蚌埠、浦口段作战。 当粟裕接到毛泽东6月26日的电报和陈毅6月27日的电报时,正在苏中前线指挥作战。他从实际情况出发,对南下作战可能产生的各种情况进行了认真的分析,认为华中野战军主力应留在苏中作战,不能立即西移淮南。27日,他便给中央军委和陈毅发了一份电报,表明了自己的意见。。 粟裕发出此电后,感到事关重大,立即赶回淮安,同邓子恢、张鼎丞、谭震林一起商量,他们一致赞同粟裕的建议。6月29日,他们四人联名又给中央军委、陈毅发了一份电报:「 ”华中主力转至淮南后,不仅粮食须由苏中供给,即民夫运输恐难支持,因淮南地广人稀,交通不便”,「 ”苏中公粮收入占华中二分之一,人口亦占五分之二,对支持今后长期战争有极大作用”,「 ”苏中地(方)武(装)已很弱,难于担任钳制任务。如苏中失陷,淮南战局万一不能速胜,则我将处于进退两难。如是,不仅对苏中本身不利,即对华中整个作战部队之供应更有极大影响”。因此,他们建议在第一阶段中,华中野战军第一师和第六师再加入蚌埠、浦口线作战,完成第二阶段任务。 陈毅拒绝了粟裕在6月27日电和邓(子恢)、张(鼎丞)、粟(裕)、谭(震林)在29日电中提出的建议。30日他电告中共中央并复电华中分局:「 ”我们认为7月间非打不可,则王(必成)陶(勇)纵队应立即西开,保证于7月15日到7月20日前后能按时发起战斗”,「 ”我们认为王、陶留苏中,一、二仗无法改变该地严重局势,胶滞于该地于全局不利。四旅不能调淮南。” 陈毅坚持南线出击战略 毛泽东对粟裕6月27日的电报极其重视。在接到电报的第二天(28日)复电华中野战军,指示:部队继续隐蔽于待机位置,听候安排。30日,毛泽东又致电华中野战军:「 ”部队暂缓调动,待与陈军长(陈毅)商酌后,即可决定通知你们。” 同时,陈毅也于6月30日收到了毛泽东的一份电报:「 ”华中29日酉(时)主力留苏中确保财源,而将淮南作为钳制方向,以九个团担任破路阻敌,此意见似有理由,你们觉得如何?望告。” 7月4日,毛泽东在给刘伯承、邓小平、陈毅和华中分局的一份电报中,提出了「 ”我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至外线,在政治上更为有利”。按照毛泽东的这一指示,粟裕于7月13日发起了苏中七战七捷战役。 就在苏中七战七捷战役发起的这一天,毛泽东给陈毅等人发了一份电报,指出:「 ”鲁南大军(即山东野战军)仍不宜此时南下,以免陷于被动地位”;「 ”刘邓所部亦在现地整训待机,不要轻动”。「 ”我苏中、苏北各部先在内线打起来,最好先打几个胜仗,看出敌人弱点,然后我鲁南(指陈毅部)豫北(指刘邓部)主力计入战争,最为有利”。可见,毛泽东基本上接受了粟裕的建议,推迟了南线外线作战计划的实施。 但是,这时的陈毅鉴于敌军即将大举进攻苏皖,还是坚持原定的南线出击作战计划。7月14日,他在给中央军委的电报中主张敌本月大举进攻苏皖时,我军应即按原定南进计划行动。 毛泽东很冷静,坚持让华中野战军在苏中作战的实践中先摸清敌人的底细再说。当日,宣泰战斗结束,歼敌两个团。这时粟裕接到了毛泽东的来电,告诉粟裕华中野战军仍应在苏中内线继续歼灭敌人。 苏中战役的第二个战斗结束后,蒋介石继续向苏中增调兵力,而淮南解放区则已被敌人突破,华中形势日趋紧张。7月25日,粟裕向陈毅、华中军区并中共中央提出:「 ”建议淮北战役尚未大打时,仍将五旅调至苏中参战,比留淮南更有效,如何?盼考虑。” 粟裕这个提议,从表面上看,似乎仅仅是一个旅的调动问题,可是从实质上看,是华中野战军作战的主要方向是在苏中还是在淮南的问题,涉及华中野战军是坚持仍在苏中内线歼灭敌人还是立即西出淮南津浦线南段进行外线出击的问题。 这一天,陈毅率山东野战军主力越过陇海线达到淮北,他接到粟裕这个电报感到问题重大,他仍坚持毛泽东提出的山东、华中、晋冀鲁豫三路大军主力南下外线出击的作战计划,认为淮南在全局上比苏中更为重要,他不仅没有同意粟裕提出的五旅东调的要求,相反要求粟裕率主力立即西移淮南。粟裕不同意陈毅的这一复示,8月1日,他在一份电报中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 陈毅接到粟裕的这一电报,立即在当天下午报告中共中央: 「 ”我建议粟部迅速西调,仍以切断津浦、陇海,开展淮上新区,夺取徐州为目的。由军委统一调动,减少往返商量,方足以应付。” 毛泽东接受粟裕建议,改变了原定的作战计划 一个要「 ”西移”,一个要「 ”东调”,毛泽东的态度怎样呢?他在接到陈毅的电报后,回电陈毅,没明确同意陈毅提出的要华中野战军主力立即西移淮南的建议,但是,他也没有放弃要华中野战军主力西移淮南的计划,只不过提出华中野战军如能在8月内歼灭两个旅,就先在苏中内线歼敌,然后再转至淮南作战。8月5日,粟裕复电中共中央并陈毅等人,指出:「 ”我坚决要求五旅及特务团仍东调参战,以期早改变苏中战局而使主力西移,否则淮南、苏中均成僵局,于整个战局亦不利。” 8月6日,毛泽东致电陈毅,提出:「 ”似以同意粟裕意见在苏中再打一仗,然后主力西调为有利,因粟部西调过早,一则苏中人心不顺;二则敌军亦将早日西调,如西面仗打不好,怨言必多。故不如让粟部在苏中再打一仗(不论胜负),然后西调,各方则无话说。” 8月7日7时,粟裕又给陈毅和中共中央发了一份电报,再次说明要求五旅东调的理由是:本应遵令不调五旅东来,但华中兵力过于分散,形成钳制方向之兵力多于突击方向,此次留在淮南九个团未起任何作用,现淮南已全被占领,如靠五旅等部去配合淮北作战,估计亦不会有成效,反之如以五旅加入苏中作战,则苏中战局很可能于最近有新的开展。 接到粟裕的这一电报后,毛泽东立即回电粟裕,提出了两个作战方案供粟裕选择:一是「 ”对苏中目前即取防御方针,而由你率主力与陈军长会合,集中力量打开淮北局面,或出淮南,切断津浦线,直接配合陈宋、刘邓之作战”;二是「 ”照你八月五日电办法,八月内再在苏中打一仗,然后西移。”正在此时,毛泽东又接到粟裕的一份电报,报告「 ”五旅已东调,歼敌良机已到”。8月8日,毛泽东复电粟裕并告陈毅:「 ”歼敌良机已至,甚好甚慰。如连续歼敌两个旅有便利条件则可连续歼敌两个旅”,「 ”预备部队或钳制部队如有可调者,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尽可能满足粟(裕)之要求,集中最大兵力于主要方向。” 可是,8月8日陈毅又给中央军委和粟裕发了一份电报,继续坚持南线三大主力外线出击作战计划。12日,毛泽东在复陈毅的电报中说:「 ”粟裕军前日在苏中第二个胜仗,不但使苏中蒋军陷入极大困难,亦将使淮南第五军无法北调。粟(裕)部在苏中民情熟悉,补给容易,地形便利,苏中敌军装备亦比第五军差,较易取胜。马上调淮南,因敌人硬,地势险,不一定能完成切断蚌浦路任务,不如令粟部再在苏中作战一时期,再打一二个胜仗,使苏中蒋军完全转入守势,保全苏中解放区,对全局有极大利益。这样配合淮北作战,更为有利。”13日,在给粟裕的电报中说:「 ”苏中各分散之敌,利于我各个击破,望再布置几次作战……你们如能彻底粉碎华中蒋军之进攻,对全局将有极大影响。” 在这期间,粟裕率华中野战军主力在苏中连续打了几个胜仗,相反,陈毅在淮北作战则不断受挫,特别是进攻泗县城损失较大,事实终于说服了陈毅。8月13日,陈毅致电粟裕、谭震林:「 ”宜就地开展局面,不必忙于西调,军委有此指示,望照办。部队宜争取数日休息,再求新的动机,反较西调为更有力配合各方。”陈毅和粟裕之间的一场争论到此结束了。 9月19日,当华中野战军北上苏北与山东野战军会合后,陈毅对他和粟裕之间的这一争论,在10月1日给中共中央的电报中进行了自我批评。 10月15日,毛泽东在给陈毅、张鼎丞、邓子恢、曾山、粟裕、谭震林的电报中指出:「 ”在陈毅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你们6人经常在一起,以免往返电商贻误商机),战役指挥交粟裕负责。”毛泽东对陈毅仍然表示了极大的信赖。 来源:人民网、古今智谋

相关参考

46年陈毅粟裕之争是怎么回事 毛泽东如何“摆平”

核心提示:9月19日,当华中野战军北上苏北与山东野战军会合后,陈毅对他和粟裕之间的这一争论,在10月1日给中共中央的电报中进行了自我批评。10月15日,毛泽东在给陈毅等人的电报中说:“在陈毅领导下大政

1946年,毛泽东如何 ”摆平”陈毅与粟裕的战略之争

毛泽东和陈毅的革命生涯充满了传奇色彩。从1928年4月28日两人第一次相见开始,直至1972年1月6日陈毅逝世,在这长达44年的峥嵘岁月中,他们共同伴随着中国革命雄伟壮丽的历史,走过自己生命历程中最光

1945年毛泽东出于何种考虑 安排陈毅与粟裕搭档

核心提示:毛泽东做出这样的安排,一方面是根据陈毅的建议。同时,毛泽东也欣赏粟裕的军事才华,俩人都想到一块去了,所以才做出这个决定。我想,毛泽东主要是要利用陈、粟俩人各自的优势。陈毅与粟裕资料图本文摘自

毛泽东和江青唯一女儿李讷的悲喜人生

  战争中成长  1940年,李纳生于延安,当时毛泽东48岁,江青26岁,老来得女,毛泽东自然很高兴,由于江青姓李(李云鹤),毛泽东在战争年代也曾用名“李得胜”,便按古人“君子敏于事而讷于言”的意思,

上海战役陈毅粟裕为何选择艰巨的硬碰硬攻坚战

核心提示:把攻击的重点放在吴淞,钳击吴淞,暂不攻击市区。但吴淞周围是敌人防御的强点。因此,这种战法,将是一场硬碰硬的艰巨的攻坚战。权衡利弊得失,这方案被认为最佳。在1949年4月6日召开的作战会议上,

华东不能没有陈毅

1946年10月1日,陈毅给军委发报建议说,“华野、山野统一指挥”“在军事上多由粟下决心”。10月15日,毛泽东回电:“在陈毅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负责,战役指挥交粟裕负责。”粟裕看到毛泽东、陈毅电报后

陈毅下象棋

1940年,陈毅亲自指挥一场名震全国的黄桥战斗。据说,他曾在泰兴一家住过,留下一个下棋的故事。这家主人,是位私塾先生。儿子在部队里工作,家里只有老伴和媳妇,有三间砖墙房,先生跟老伴住东头房,媳妇住西头

中央为何令华野司令陈毅兼任中原野战军副司令

原题:中央为什么命令华野司令员陈毅兼任中原野战军副司令员?解放军历史上出现过很多首长与政委的“黄金搭档”,比如“朱毛”、“刘邓”、“林罗”等等。而华野的“陈粟(陈毅、粟裕)”也是著名的黄金搭档,为中国

孟良崮战役中,张灵甫的整编74师,为何2天就被粟裕轻易全歼

大家知道孟良崮战役是国共内战期间,陈毅、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在沂蒙山区进行的一次大规模运动战和阵地战相结合的重大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取得了战役的胜利,国民党军整编第74师被完全消灭。完全消灭这

毛泽东为何单提粟裕立了淮海战役第一功

「”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这是毛泽东同志对粟裕的极高评价,也是对他光辉一生战功总结的一个缩影。这里特别要说明的是,当时的总前委,有五位同志: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为什么单独提粟裕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