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若兰――为掩护朱德和部队英勇就义
Posted 敌人
篇首语:时间,就象海棉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伍若兰――为掩护朱德和部队英勇就义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伍若兰――为掩护朱德和部队英勇就义
我的姑姑伍若兰1906年出生于耒阳县一户知识分子家庭,1924年考入当时著名的衡阳第三女子师范学校(简称“女三师”),从那年起,她便投身于轰轰烈烈的革命之中。1929年,她为了掩护丈夫朱德和红四军军部撤退,英勇牺牲,年仅23岁。1962年
朱德元帅重上井冈山时曾赋诗一首,表达对爱妻的怀念:
《咏兰》
井冈山上产幽兰,
乔木林中共草蟠。
漫道林深知遇少,
寻芳万里几回看。
虽然我从未见过姑姑,但打小就听我的上一辈人讲了很多关于她的轶事。在她短短6年的革命生涯中,只要是姑姑工作、战斗过的地方,提到她的名字,几乎是无人不晓。在大家眼里,姑姑是个奇女子能文能武,文能编写通俗易懂的革命歌谣,武能双手打枪,百发百中。
她死活不肯裹小脚
姑姑从小就是个性格刚强的孩子。我母亲告诉我,那时候女子都要裹小脚,姑姑死活不肯,裹布缠上去了就被她拆掉,如此翻来覆去好几次,爷爷发话了:“不裹就算了,随她去吧!”
事实上,姑姑之所以能勇敢地冲破封建束缚,和她从8岁起就开始接受教育以及当时家庭的开明环境有关。我爷爷是教书先生,一直鼓励和支持家里的女子去读书,而奶奶是个非常善良的人,同情穷苦人家。小时候,逢年过节,奶奶就让我们给穷人家送粮食、送菜、送油。其实,那时我们家并不富裕,因为子女多,每次吃饭都是“先来后到”制:先来的能吃饱,后到的吃就吃不饱。我母亲是大嫂,负责做饭,等她干完活,桌上的饭菜几乎被扫光了。
姑姑在爷爷奶奶的熏陶下,自然也非常同情穷苦的老百姓。1924年,她从耒阳县女子职业学校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女三师”。当时,“男三师”和“女三师”是湘南地区最高学府,最进步的学校。以至于当时国民党给“三师”的评价是:“匪”患无穷!姑姑就在这样的环境里接受了革命思想,走上了革命道路。
全村人把她“抢”回来
考入“女三师”时,姑姑年仅18岁,她的革命历程从此开始。每逢学校放假,姑姑就回到老家搞宣传工作,她写得一手好字,经常写一些标语,拿到县城去张贴。我的姐姐曾对我说,她9岁时常跟着姑姑,提着浆糊桶,悄悄地到县城里去张贴标语。
从“女三师”毕业后,姑姑就一直在耒阳县委工作。她积极投身于农民运动,给农民办夜校,组织妇女学文化,宣讲革命道理,还自己编歌谣,其中有则流传颇广的作品这样写道:如今世道大不公,富的富来穷的穷,富人高楼饮美酒,穷人赤膊喝北风。姑姑鼓励妇女,不要光围着灶台转,要学文化、学知识。
1927年4月,国民党在全国发动了反革命政变。5月,湖南省的反动派在长沙制造了“马日事变”,在全省疯狂迫害共产党人,姑姑也被悬赏通缉,她只能把工作转入地下。好几次危急关头,她都是在亲友和群众的掩护下脱险的。
我的二叔在县城的国民党政府当官,有一天他偷偷回来报信,让姑姑赶紧逃。姑姑逃走后,我二叔因为这事,在南京坐了3年牢。
还有一次,姑姑因被同学出卖,被反动派抓住了。当时她在村里威望极高,全村的人知道后,都拿着钉耙、锄头出来和反动派对峙,由于对方人不够多,迫于压力,最后姑姑被大伙儿“抢”了回来。
与朱德相识相爱
1928年初,对我姑姑来说,是她人生最重要的时刻。在年初的湘南起义中,她与朱德相识。1928年1月,朱德、陈毅率领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师来到了湘南。3天后,耒阳县成立了苏维埃政府,姑姑在妇女部负责宣传工作,后来又被调到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师部,负责宣传工作。
姑姑和朱德的爱情故事,很多文学作品都有涉及,而我所了解到的“版本”是:有一天,朱德看到祠堂门口姑姑手书的标语,夸奖说:“笔力好!内容也好!”便向耒阳县的领导打听作者是谁。在热心人的引见下,姑姑和朱德相识了。
1928年3月,两人在耒阳结婚。姑姑和朱德的结合,与其说是很多人促成的,不如说是“志同道合”的结果。虽然两人年龄相差20岁,但是两人身上却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都出生在多子女的家庭,又都受过很好的教育,在远离家庭的求学过程中,接受了革命思想并走上革命道路。
我的父亲回忆说,你的姑姑和朱德的婚姻大事,起先并没有和家里“汇报”。婚后有一天,姑姑回家看爷爷奶奶,奶奶问她:“听说你和朱德结婚了?”姑姑一听,脸“唰”地红了,没作回答。
他们婚后一个月,即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湘南起义军一万多人上了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成立了工农红军第四军。姑姑被任命为红四军政治部宣传队队长。临上井冈山之前,她对我父亲说:“哥,父母靠你照顾了,我是回不来了。你们不要害怕,不就是一个死么!”没想到竟然一语成谶。至今,姑姑当年婚房内的梳妆台,还留在耒阳的博物馆里。
姑姑走后,家里人发现,我的小叔不见了。原来,当年部队上井冈山时,湘南地区几万老百姓都跟着去了,其中也包括耒阳的老百姓。有一天,部队半途休息时,姑姑在群众队伍中发现了自己的弟弟。“你怎么来了?不行!你得回去!”姑姑不由分说,就把自己的弟弟赶回了家,一是因为我小叔当年年纪太小,二是因为家里还需要有人照顾。
战友称她“双枪女侠”
前面说过,姑姑当年在耒阳是个“名人”。上了井冈山后,姑姑也很快“出名”了。首先是因为她出色的宣传工作。当时,根据湘赣边界特委和红四军军委关于在各县开展土地革命的指示,姑姑带领宣传队深入宁冈塘南村,开展分田运动。她要求宣传队员深入到贫苦农户中去,帮助群众劈柴挑水,洗衣做饭,和群众融合在一起,进行发动群众和调查研究工作,很快打开了局面,惩处了村里作恶多端的土豪劣绅,把获得的粮食和土地分给农民。
井冈山上的博物馆内,现在还留有当年分田用的插标,还有姑姑亲手连夜赶出来的红四军军部的命令、文告等。据一些老红军指证,当年朱毛会师时候的会议记录,也是姑姑写的,当然这个说法还需进一步证实。
为了适应险恶的战争环境,姑姑还练就了双手打枪的本领。她说过,要是在战斗中右手被打伤了,左手照样能杀敌。她枪法出众,战友们私下都叫她“双枪女侠”。执行任务时的姑姑,身挎双枪,手里握着一支毛笔,英姿飒爽,颇有儒将风范。
掩护部队受伤被俘
1929年1月,蒋介石纠集湘赣两省6个旅3万多人向井冈山进攻。朱德、毛泽东带领红四军向江西南部和福建西部运动游击。
姑姑被俘后,敌人一开始并不知道她的身份,后来却被另一个被俘的战士指认:“这是我们军长的妻子!”
敌人对他施以重刑,但刚强的姑姑宁死不屈。
敌方士兵夸她顽强
姑姑英勇就义的经过,我们还是从解放前曾驻扎在老家的国民党士兵那里得知的。
当时有个国民党士兵问我们:“你们家是不是有一个叫伍若兰的?”全家人很害怕,都不敢承认。
没想到这个士兵接着说:“这个伍若兰可真是顽强,我们用竹签扎她的手,把她吊起来打,灌辣椒水,坐老虎凳,她都不低头。问她红军在哪里。她说在人民群众的心目中。要她投降,她却说:‘要我投降,除非赣江水倒流!
我们默默地听着,心里很难受!虽然姑姑在临上井冈山前,就跟我们说过:“砍头了不得了,我有心理准备!”可我们仍希望,这个人是在胡说。
当时通讯落后信息不通,直到
姑姑牺牲时,她和朱德结婚还未满一年,他们之间的感情非常深厚。朱德曾经向美国作家史沫特莱如此介绍:“她在农民里无人不知,是不怕死的农民组织者。”
坊间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故事:朱德1962年重上井冈山,临下山时,他什么也不要,只带走了一盆“井冈兰”。
(徐轶汝整理 感谢朱德胞妹朱九香的孙女
部队
历史人物 为掩护丈夫朱德撤退遭杀害,被割头示众
伍若兰,1903年8月生于湖南省耒阳县城关南门外的金兰村。这是一个小知识分子家庭。在父母亲的培育下,伍若兰自幼聪颖,琴棋女红样样都行。良好的教育,培育了她的爱国之心;革命的熏陶,又把她锻造为一个坚强的奇女子。>1924年,伍若兰告别家乡,考入衡阳省立第三女子师范,来到了湘南重镇衡阳学习深造。从此,她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在女师,伍若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受到进步思想影响的她,与衡阳的进步学生一起,组织女三师的学生进行演讲,演文明戏,宣传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宣传马克思主义。这年年底,伍若兰在校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秋转为中国共产伍若兰雕像党党员。>>1926年秋,伍若兰在女三师毕业后,正值北伐战争风起云涌,她回到家乡,即投入到农民运动中,与刘泰等农协负责人一起,掀起了耒阳的农民运动热潮。在斗争中,打土豪、分田地、剪长发、放小脚,她始终走在最前列,被推举为耒阳县女子联合会主席、社会主义青年团地方执行委员会委员兼任妇女部长。>马日事变后,伍若兰与党组织其他党员一起,转入地下坚持斗争。>1928年元月,朱德、陈毅领导发动了著名的湖南暴动。伍若兰和耒阳县委刘泰等当即组织农民自卫队积极参加暴动,配合工农革命军攻克耒阳县城,成立了县苏维埃政府。伍若兰担任苏维埃政府妇女界联合会主席。她那高昂的斗争热情和大无畏的战斗精神,赢得耒阳广大群众称誉。正如美国作家史沫特莱在《伟大的道路》中所称颂:“她在农民里无人不知,是不怕死的农民组织者。”>在湘南暴动的浪潮中,她结识了朱德,朱德也认识了这位文武兼备、有勇有谋的巾帼英雄,两人结下深厚的情谊。经耒阳县县委书记邓宗海介绍,于1928年3月底结为伉俪。>>1928年4月下旬,伍若兰随朱德部队上了井冈山。伍若兰分配在军政治部宣传队工作,并担任宣传部长。她和宣传队员们活跃在根据地每一个地方,到处刷标语、贴传单,向群众进行宣传,同时做群众工作,帮助组织群众建立革命政权,进行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至今,在井冈山上的茅坪、塘南等村的墙壁上,还保留着她用石灰水写下的粗犷劲拔的标语大字。当地至今流传着她帮助群众分田的动人故事。在井冈山上,她不仅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宣传员,也逐步成长为一名“双枪女将”。>1929年1月,为了打破湘赣两省国民党的第三次“会剿”,伍若兰根据前委命令,随红四军主力突围下山,向赣南出发。此时已调任红四军工农运动委员会妇运科长的伍若兰,不顾千难万险,带领战友一路张贴《红四军司令部布告》,编写材料进行宣传,鼓动激励全体官兵坚定斗志。>>不幸的是,在部队转移到寻乌县圳下村时,突遭国民党包围,在这紧急的情况下,为掩护军部突围,她主动带领手枪排进行阻击,最后因负伤而被捕,落入敌手。>国民党军见俘虏了朱德的老婆,欣喜非常,把她押往赣州,以金钱高官引诱,企图从她口中获取红军机密。伍若兰严正不屈,大骂敌人。恼羞成怒的敌人见软的不行,便对她施以酷刑,一次次的杠子踩、老虎凳、灌辣椒水,伍若兰仍然毫不畏惧。敌人又诱其宣布和朱德脱离关系,她说:“若要我和朱德脱离关系,除非日头从西边出,赣江水倒流!”敌人无计可施。最后伍若兰被杀害于赣州,这一年,她26岁。伍若兰倒下了,甚至没有留下一张照片。相关参考
提到兰花,熟悉朱德历史的人马上会想起他的亲密战友和革命伴侣——伍若兰。朱德对兰花的挚爱也是对亡妻的一种怀念,爱若兰而及于兰蕙。伍若兰虽然牺牲了,但她高尚无私的品质和英勇无畏的形象永远印在了朱德的心灵深
伍若兰,1903年8月生于湖南省耒阳县城关南门外的金兰村。这是一个小知识分子家庭。在父母亲的培育下,伍若兰自幼聪颖,琴棋女红样样都行。良好的教育,培育了她的爱国之心;革命的熏陶,又把她锻造为一个坚强的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烈士伍若兰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人,也是朱德将军的第五任妻子。她的生命只有短短的26年,因而,今年的我们想要更多得了解伍若兰简历也很难有详尽的介绍。>>伍若兰原本是湖南省耒阳城郊九眼塘人
她是一个女性却为自己取了个别号,叫“鉴湖女侠”,以此表示自己不甘落后于男子,要为拯救祖国,拯救劳苦大众而战斗的决心。她用行动告诉了我们什么叫巾帼英雄,谁说女子不如男,接下来就跟小编一起去看看这一代女英
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刘(伯承)邓(小平)大军和陈(毅)粟(裕)大军、陈(赓)谢(富治)兵团成「品」字形,在国民党统治区站稳了脚跟。这让国民党很害怕。蒋介石成立了国防部九江指挥部,由白崇禧统管豫
公元1100年初,宋哲宗病死。他没有儿子,皇位由宋神宗的儿子赵佶(jí)继承,他就是宋徽宗。 宋徽宗是一个极端荒唐的皇帝。他有六个非常宠信的大臣,就是蔡京、王黼(fǔ)、童贯、梁师成、李彦和朱遥
历史人物 审讯过秋瑾的县令李钟岳,为什么在她英勇就义后悬梁自尽
“秋风秋雨愁煞人”,然而,还没有等到秋天,秋瑾就被押往刑场,英勇就义。>那一刻,是1907年7月15日凌晨4点许。地点是浙江绍兴轩亭口。>秋瑾时年32岁,正是青春大好年华。>秋瑾英勇就义后,曾经审讯过
1928年4月28日的井冈山会师主要有三支队伍,一支是毛泽东的秋收起义部队,一支是朱德、陈毅的湘南起义部队,还有一支是贺龙的南昌起义部队。当然井冈山会师的部队不仅于此,虽然普遍的说法认为这
近代人物中文名:成本华别名:三姑娘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安徽和县出生日期:1914年逝世日期:1938年职业:军人性别:女(历史lishixinzhi.com)祖籍:山东丈夫:刘志谊成本华人物生
近代人物中文名:刘胡兰别名:刘富兰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山西省文水县出生日期:1932年10月8日逝世日期:1947年1月12日职业:妇救会主任信仰:中国共产党主要成就:组织参与妇女革命工作刘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