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执法铁面无私
Posted 皇帝
篇首语:最聪明的处世之术是,既对世俗投以白眼,又与其同流合污。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包拯执法铁面无私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包拯执法铁面无私
北宋时,不仅卖官之风盛行,而且当时有些奸吏还通过后妃关系加官进爵抑或减轻罪状,因而朝廷对官吏封官的大小或者量刑的轻重,往往取决于和后妃的关系好坏。身为谏台的包拯,对这种内外勾结、贻误朝政的不法行为深恶痛绝,他多次上奏仁宗,在奏折中直指这一流弊“妨公害政,无甚于此”,明确要求皇帝 “降旨止绝”。在包拯看来,王子犯法应与庶民同罪。所以铁面无私的他,不仅敢于弹劾皇帝的后妃,亦敢于多次指责权位显赫的国戚。
张尧佐是仁宗的叔岳父,即仁宗宠妃张贵妃的伯父,此人既无德又无才,却单凭裙带关系身居要职。他担任主管财税的官员后,百姓负担的苛捐杂税日见沉重,但国库反而枯竭,这显然是张尧佐之过。然而,仁宗偏要再次擢升张尧佐,皇柘二年 (1050 年 ) ,任命张尧佐为三司使,掌管全国的财政大权,一时朝野震惊,舆论大哗。包拯闻之,立即上书弹劾:“三司使是国家财政要职,而张尧佐系平庸之辈,实难胜此重任。更何况他是以外戚受宠而跻身显位,这样会在朝廷埋下外戚篡权的祸根。”请求立即罢免张尧佐。
皇帝自知理亏,于是虚晃一枪,罢免了张的三司使之职,但又在当天改授他为宣徽南院史、淮康节度使、景灵宫牧、郡牧制置使四职。张尧佐身兼四职,位高权更大,朝臣自然更加不满,于是包拯再次面谏仁宗,但仁宗再也不肯让步。忿激之下,包拯竟越阶趋前,怒责皇帝此举是“失道败德”,因为词烈语激,连唾沫星子都溅到仁宗的脸上。仁宗迫于强大的舆论压力,只好免去张尧佐宣徽南院史等两职,同时规定外戚不得担任军政要务、干预朝政。此事在《宋人轶事汇编》一书中亦有记载,说仁宗当日临朝前,张贵妃曾抚摸着他的背心反复叮咛:“你可千万别忘了宣徽史的事。”张贵妃得知仁宗退朝返宫,便急不可耐地迎上去打听消息,连声追问结果。仁宗正在气头上,便边用绢帕揩抹脸上的唾沫星子,边没好气地高声斥道: “宣徽史宣徽史,你就只知道宣徽史,你可晓得这包拯还是御史呢 ! ”
然而皇帝常常出尔反尔,心口不一。一年后,仁宗又授予张尧佐为宣徽南院史。这下包拯真的怒不可遏了,他声色俱厉地当面斥责皇帝的偏执之过,力主将张尧佐谪守河阳,不得在京师供职,尤其不得任使相。仁宗拗不过包拯,又见众心难违,只好下诏,内称:立此存照,今后若再提升张尧佐,即按包拯此次奏折的主张予以处置。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包拯三弹张尧佐”。铁面无私的“包黑子”作为正义的代表,其“举劾不避乎权势,犯颜不畏乎逆鳞”的大无畏精神,由此可见一斑。当时不少朝臣为了各自的私利,向贵妃讨好都来不及,连那些宰辅大臣亦不及时规劝,只是一味屈从皇帝的旨意,而包拯却置个人利害于不顾,为了把那些有不法行为的皇亲国戚拉下马,竟敢多次言辞激烈地直逆“龙鳞”,只要两相一比较,包拯的形象就显得伟岸了。
包拯的执法如山,还充分体现在一追到底、除恶务尽上,很有点“追穷寇”的风采。
仁宗庆历年间,李淑以侍读学士、端明殿学士的显爵出任州官府官,但他背地里攀附权贵,竟取得翰林学士侍从之职。对于李淑的阴谋封官,许多人都极为不满。由于包拯的苦谏,仁宗皇帝免去了李淑的翰林学士一职,但仍保留他的侍读学士职务。包拯认为这样处置依然是姑息,于是继续奏本严加弹劾,直到仁宗最后免去李淑的这一职务才罢休。
此外,包拯在担任谏官期间,还通过仁宗罢免了平庸的宰相宋庠,弹劾了郭承祜、王逵、李昭亮、严土良等外戚大臣和宦官,使“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包拯还多次上书宋仁宗,要求他像唐太宗李世民那样做一个能够听取和采纳尖锐批评意见的皇帝,对于谏官的激切言论给予理解。因为“言不激动,则不足以开宸虑而补圣政”。
包拯
宋朝历史 宋朝的包拯是几品官
早在北宋时期,包拯就已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臣,包公的故事开始在民间流传。包公为官清廉、言行一致、不畏权贵、刚正不阿的形象深入人心,特别是他嫉恶如仇、执法无私、为民请命的精神,千百年来更获得无数民众的好感和钦佩,成为专制社会 受到老百姓敬仰、崇拜的少数几个大清官之一。
《合同文字记》
这是现存的宋人创作的两种包公断案话本之一,收录在《清平山堂平话》里。话本讲述的是宋朝庆历年间的事:汴梁(即今之开封)农民刘添祥的妻子王氏,为了谋占家产,编造许多荒唐的故事,千方百计阻挠侄儿刘世安认祖归宗。包拯在审案时,破除种种虚假的证词,查明此案的真相,终于使刘添祥的妻子王氏在确凿的证据面前理屈词穷,最终,刘世安不仅得以和家人团聚,而且分到了属于他的那份家产。
《三现身包龙图断冤》
这也是现存的宋人包公案话本之一。奉符县押司孙文某日半夜突然狂奔入河,自尽而死,不久孙妻改嫁,嫁给丈夫同事小押司。之后,使女迎儿三次遇到孙文阴魂现身,嘱告她为他申冤,并留下谜诗一首。包公出任知县后,解开谜诗,审明冤情:原来是小押司先前十分落魄,冻昏在雪地里,被孙文救活带回家,并介绍他也做了押司。不料他恩将仇报,与孙文老婆通奸,又设计将孙文害死。「包爷初任,因断了这件公事,名闻天下,至今人说包龙图日间断人,夜间断鬼」,后世很多包公故事都是据此而来。
《龙图公案》
明代公案小说,十卷,作者不详。这部短篇小说集,包括一百个包公断案的故事,脱胎于明代万历年间另一部以包公为主角的小说集《百家公案》。小说巧借传奇手法,将包公的历次微服私访、梦兆,乃至阴间地府的鬼故事融合一起,把不同时代、不同地点发生的种种公案都加到包拯身上,使他的断案显示出亦神亦仙的离奇效果。
这些故事情节曲折,内容广泛,对当时的社会生活作了生动而深刻的描绘。包公在断案时表现出的超异智慧,甚至得到胡适的赞赏,胡适把他称为「东方的福尔摩斯」。
《七侠五义》
《七侠五义》原名《侠义忠烈传》,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著名的、以包公为主角的长篇公案和侠义小说,作者是清代说书艺人石玉琨。内容叙述包公和另一名清官颜查散在巡查办案时,得到南侠展昭、北侠欧阳春等七名侠客,和锦毛鼠白玉堂等五位义士的辅助,破解奇情冤案,铲除贪官恶霸。
相关参考
只要一提到包拯,我们的第一印象就是,他铁面无私、执法如山,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清官。如果有人再问,包拯官居何位,又有什么宝物呢?关于包拯的官位,大家都能够快速地回答「”开封府府尹”,不过,倒是他究竟还
早在北宋时期,包拯就已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臣,包公的故事开始在民间流传。包公为官清廉、言行一致、不畏权贵、刚正不阿的形象深入人心,特别是他嫉恶如仇、执法无私、为民请命的精神,千百年来更获得无数民众的
开封府里的「包青天」(原名包拯)可是家喻户晓古代清官,世人对他印象都是执法严峻、铁面无私,加上特殊的黑脸脸孔、额头上画着一道弯月,但若真是如此特殊的外貌,宋代史书却一字未提,由此可推断包公的外貌应该是
包拯铁面无私的故事 包拯是我国北宋时候著名的清官。人们都称他包公,很少提他的名字。流传很广的古代通俗小说和传统戏曲中,有不少关于包拯的故事。可是,小说戏曲中的包拯,和历史上的包拯,事迹却有很大的出入
包拯铁面无私的故事 包拯是我国北宋时候著名的清官。人们都称他包公,很少提他的名字。流传很广的古代通俗小说和传统戏曲中,有不少关于包拯的故事。可是,小说戏曲中的包拯,和历史上的包拯,事迹却有很大的出入
范仲淹的新政失败以后,北宋的朝政越来越腐败,特别是在京城开封府,权贵大臣贪污受贿的风气十分严重;一些皇亲国戚更是肆无忌惮,不把国法放在眼里。后来,开封府来了个新任知府包拯,这种情况才有了点改变。包拯是
铁面无私的包拯包拯从小就很孝顺,他考中进士后,被任命为建昌知县。但因为父母年老,所以他辞官不去赴任。朝廷授给他别的官职,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所以他又辞掉了。他在家里专心赡养两位老人,一直到他们去世。包
铁面无私的:是我国北宋时候著名的清官。人们都称他包公,很少提他的名字。流传很广的古代通俗小说和传统戏曲中,有不少关于包拯的。可是,小说戏曲中的包拯,和历史上的包拯,事迹却有很大的出入。小说戏曲中的
宋包拯以为官清廉,敢于得罪权贵而著称于世,民间百姓亲切地称呼他“黑脸包公”。在他七十大寿之际,吩咐家人拒收贺礼。令其为难的是,第一位来送礼的竟然是当今圣上。诗言志,歌咏言,言为心声。在我国古代,有许多
宋包拯以为官清廉,敢于得罪权贵而著称于世,民间百姓亲切地称呼他“黑脸包公”。在他七十大寿之际,吩咐家人拒收贺礼。令其为难的是,第一位来送礼的竟然是当今圣上。诗言志,歌咏言,言为心声。在我国古代,有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