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隆中对》
Posted 茅庐
篇首语:知识已成为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成就的关键因素。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三顾茅庐《隆中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三顾茅庐《隆中对》
核心提示:欢迎访问本站网中华上下五千年三顾茅庐《隆中对》的故事。刘备到荆州以前,在与各路诸侯的征战中屡次失败。他从失败中总结经验,认为是没得到有才能的人辅佐自己。见到名士徐庶后,刘备对他很器重。徐庶见刘备爱才,就对他说:“此地有位诸葛亮,有‘卧龙’之称,将军愿意见他吗?”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大政治家、大军事家,人称“卧龙”先生。刘备说:“你可以约他一起来见我。”徐庶说:“卧龙先生乃大才之人,只可前去拜见,不可驱使他前来。将军若有意,就应该亲自前去拜访。”
于是,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在今湖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做事。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了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之情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的意思。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3天素,第三次又去访诸葛亮。到的时候,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诸葛亮深被刘备的爱才之心所感动,当即献上了有名的“隆中对策”。
诸葛亮向刘备提出“东联孙吴,西据荆益,南和夷越,北抗曹操”的统一全国的方略。诸葛亮畅谈了将来天下三足鼎立的形势,建议刘备乘机夺取荆州、益州,以此二地为基业,占据险要地势,然后与江东孙权结好,和西南少数民族融洽相处,在国内修明法度、整顿军队、发展生产、广积粮草,充实地方实力,静观时局变幻。一旦时机成熟,马上向北抗击曹操,统一全国,完成霸业。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刘备闻言大喜,于是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从此,刘备十分看重诸葛亮,而诸葛亮也为刘备鞠躬尽瘁。诸葛亮成为刘备集团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为蜀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而《隆中对》也就成为指导刘备集团斗争的纲领。公元212年,诸葛亮助刘备占据益州,终成刘、孙、曹三足鼎立局面。这就是后人所说的“未出茅庐,三分天下”。
茅庐
历史军事 诸葛亮的《隆中对》析天下 劝刘备勿与曹操争锋
刘备三顾茅庐,求得诸葛亮的《隆中对》,在《隆中对》中,诸葛亮从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分析天下大势,向刘备提供了立国的策略,《隆中对》原文择录如下:
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与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抚和戎、越,结好孙权,内修政治,外观时变,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从“自董卓以来”到“此诚不可与争锋”一段,诸葛亮明确指出曹操不仅“挟天子而令诸侯”,占有天时,而且左右有众多文臣武将,还拥有百万之众,在人和方面其他豪杰也难以匹敌,所以劝刘备勿与之争锋;从“孙权据有江东”到“此可与为援而不可图也”一段,诸葛亮认为孙权据有长江之险,占有地利,人和方面通过孙坚、孙策到孙权“三世”的积累,“民附”而“贤能为之用”,基础已十分牢固,所以劝刘备不要有吞并东吴的打算,最佳的策略是利用孙权来援助自己。
从“荆州北据汉、沔”到“汉室可兴矣”,诸葛亮从地利方面指出荆州是“用武之国”,“益州险塞,沃野千里”,自古被誉为天府之国,汉高祖当年就是从益州起家的。劝刘备趁“刘璋暗弱”,张鲁不知存恤百姓之际,占据荆益两州,利用荆益两州的有利地理条件保护自己,同时抚和西面的“诸戎”和南面的“夷越”,并与孙权搞好关系,在人和方面尽量争取更多的支持。诸葛亮认为,刘备如果按这种策略行事,就有机会复兴汉室了。
刘备对诸葛亮的《隆中对》佩服得五体投地,认为得到诸葛亮就像“鱼之有水”,此后刘备向孙权借荆州,入蜀袭击刘璋夺取益州,张鲁投降曹操后,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并打败了曹操,全盛时期拥有荆州和巴蜀地区,实现了诸葛亮设定的目标,成就一代霸业。
相关参考
刘备三顾茅庐,求得诸葛亮的《隆中对》,在《隆中对》中,诸葛亮从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分析天下大势,向刘备提供了立国的策略,《隆中对》原文择录如下: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
刘备三顾茅庐,求得诸葛亮的《隆中对》,在《隆中对》中,诸葛亮从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分析天下大势,向刘备提供了立国的策略,《隆中对》原文择录如下: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
诸葛亮《隆中对》析天下劝刘备勿与曹操争锋 刘备草庐三顾,求得诸葛亮的《隆中对》,在《隆中对》中,诸葛亮从有利地势、有利地势、人和三方面剖析全国大势,向刘备供给了立国的战略,《隆中对》原文
诸葛亮《隆中对》析天下劝刘备勿与曹操争锋 刘备草庐三顾,求得诸葛亮的《隆中对》,在《隆中对》中,诸葛亮从有利地势、有利地势、人和三方面剖析全国大势,向刘备供给了立国的战略,《隆中对》原文
刘备为什么三顾茅庐刘备三顾茅庐是一个经典的故事,一直以来都是重视人才的典范,那么刘备为什么一定要请到诸葛亮,为此不惜几次三番亲自前去邀请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呢?刘备诸葛亮隆中对当时刘备投奔了荆州的刘表,
刘备三顾茅庐“三顾茅庐”原是指东汉的刘备为了自己匡扶汉室的心愿,曾经三次造访隆中诸葛亮的茅庐,诚请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的故事。后人多以此来指当事人对其所欲造访之人的心之切,意之诚。历史上的三顾茅庐,在《
三国文化名城,120回的《三国演义》32回故事发生于此。襄阳城有着2000多年的建城史,汉末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曾在襄阳城西隆中躬耕求学10年,谋划了天下闻名的《隆中对》。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马
诸葛亮(181?234)是三国时蜀汉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少时隐居隆中,专注治国用兵之道。207年,刘备三顾茅庐时,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先取荆、益,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
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都有这么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那就是刘备求贤若渴,他三度冒着风雪,微服上隆中,三顾茅庐请孔明。也就是说,当时的诸葛亮虽自比管仲、乐毅,却生活在隆中这样一个农村山区,搭建
历史上真实的是怎样的人?(181—234),字孔明,号卧龙先生,琅邪郡阳都人。诸葛亮曾隐居在南阳,刘备三顾茅庐时提出三分天下的「隆中对」,之后出山助刘备占取荆、益两州,最终导致三国鼎立的局面。刘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