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发奋著史
Posted 司马
篇首语: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司马迁发奋著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司马迁发奋著史
核心提示:欢迎访问本站网中华上下五千年司马迁发奋著史的故事。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司马迁的家族的祖先做过周代史官,他的父亲司马谈学识丰富,在汉武帝时担任太史令。司马谈寄望儿子能够传承自己的学业,自幼就对司马迁进行全面的教育。司马迁10岁时,就能诵读《左传》《国语》《尚书》等古代流传下来的经典著作,在文学和历史两方面打下了坚厚的基础。
司马迁喜读书爱学习,在学习时更喜欢钻研,弄懂弄通,并喜欢探访名胜、游览古迹。从20岁那年开始,司马迁就到各地去游历,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司马迁每到一处,凡是典籍中有记载或传说中著名的地方,都要亲身去考察踏勘,拜访当地的老年人。经过长年的游历和考察,司马迁开阔了视野,增加了阅历,锻炼了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积累了大量的原始素材,为写作《史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司马迁36岁时,父亲司马谈因病辞世。司马谈生前正着手撰写一部历史书,已经搜集准备了材料,但才要动笔,便重病缠身。弥留之际,司马谈拉着儿子的手再三嘱咐要司马迁了却他的心愿――著史。司马迁眼含热泪,连声应诺,接受父亲的遗训。
公元前108年,司马迁任太史令,开始撰写父亲没能写完的史书。这时,他有机会接触中央政府的各种文件档案,并且在皇家藏书中博览了许多珍贵的书籍,知识益为丰富了,搜集到的资料也更加完备了。
然而,当司马迁48岁时,无妄之灾突然降临到了他的身上。司马迁的好朋友李陵被匈奴包围而俘,刘彻为之气怒,将他的全家都处死。李陵得到这消息,被逼无奈投降了匈奴。司马迁与李陵相识多年,对李陵较为了解,他在刘彻面前为李陵辩解,因此触怒了刘彻,受到腐刑的处罚(即割去生殖器官而使人丧失生殖能力的残酷刑罚)。虽然没有危及生命,却令司马迁蒙受了巨大的耻辱。
司马迁在人格上和身体上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与残酷的摧残,内心悲痛万分他几次想要自尽,可是想到父亲的遗愿还没有完成,不甘心就这样死去。司马迁决心顽强地活着,将那部史书写完。因此,司马迁在狱中继续他的写作,夜以继日地发愤著书。公元前96年,司马迁获赦出狱,任中书令。出狱后,司马迁继续著书。
经过多年的艰辛笔耕,在53岁时,司马迁基本完成了不朽历史巨著《史记》。《史记》计130篇,52万多字。其中包括“本纪”12篇,按帝王年代、世序记载帝王的事迹;“表”10篇,用列表的方法记载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简明实用;“书”8篇,记载重要的典章制度、天文地理现象、政治设施和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情况;“8篇,记载重要的典章制度、天文地理现象、政治设施和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情况;“世家”30篇,记载各国诸侯、王和孔子、陈胜等特殊重要人物的史事;“列传”70篇,记载重要官吏、名人、少数民族和邻闰的历史,其中还有部分下层社会人物的传记。书中最重要的是本纪和列传,所以后人称它为纪传体史书。自从《史记》首创了这种史书写作的体裁以后,中国历代的官修史书(就是通常所说的二十四史)基本上都是以《史记》为范本,采用纪传体裁形式来写的。
《史记》不仅内容丰富翔实可靠,是一部承前启后的史学巨著,并且文字生动、语言优美,人物刻划栩栩如生,同样也是一部了不起的文学巨著。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历史上的明君贤臣、爱国爱民的官吏和民间的英雄人物,热情地褒扬赞颂;对暴君和奸臣酷吏,则无情地批判鞭挞。对汉代的历史,无论好事、坏事,都敢于如实地记录。对好事不滥誉,对坏事不掩饰,就是对当时统治者汉武帝的缺点和过失,也给予实事求是的叙述。司马迁留给后人的不仅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更重要的是实事求是的著史态度。
司马迁
韩城的著名人物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王杰
王杰(1725年-1805年2月9日),字伟人,号惺国,陕西韩城人。
清朝状元、名臣。
初在南书房当值,后经多次升迁,官至内阁学士。
乾隆三十九年(1774)任刑部侍郎后又转调史部,擢升右都御史,乾隆五十一年(1786)出任军机大臣,上书房总师傅,第二年又出任东阁大学士。
薛国观
薛国观(?-1641)韩城人。
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授莱州推官。
天启四年,擢户部给事中,数有建白。
崇祯即位后,薛国观奉命巡视北疆,严查将吏克扣兵饷事。
后因先前曾附魏忠贤,被南京御史袁耀然弹劫,罢职归里。
崇祯九年(1636),任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阁辅政;后升任礼部尚书,加太子太保、户部尚书,进文渊阁;再加少保、吏部尚书,进武英殿。
相关参考
司马迁司马迁忍辱含垢,发奋著史,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前后经历了14年,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史记》共有两部,一部存在宫廷档案室;副本在家中。虽然书是完成
司马迁司马迁(前145年-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
从司马迁著史至今,屈原因政治忧愤而投汨罗江自沉的动人故事被人们广为流传。而其中唯一的证据,就是诗人那首被放逐以后所写的《怀沙》。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五月五日,屈原投身汨罗江自沉而死,成为
1.历史书上90%是虚假的,胜利者编写的,学它还有什么意义从三皇五帝到今天,从《尚书》到《春秋》到二十五史,著史的人前仆后继推陈出新,可是所有著史的人都坚持一个原则,那便是职业道德和对历史真实性的信仰
司马迁是哪个朝代的人物?司马迁是我国西汉时期的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李陵之事有所辩解,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盗窃这个“职业”让人十分痛恨,但古时一些名人防窃的趣事,读起来不禁让人莞尔。窃贼“没奈何”宋人洪迈的《夷坚志》里记载了一则当时之人防盗的故事。张循王家境富裕,府中藏银颇多,便日日担心窃贼盗取,茶饭不香
勾践(约公元前520~前465)春秋末越国国君(前496年—前465年)在位。姓姒(因为是的后代,所以姓姒),名勾践,又名菼执。曾败于吴,屈服求和。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成强国。公元前473年灭吴。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这是《三字经》里面的一句话,说的就是北宋文学家苏洵。苏洵是三苏之一,他的儿子苏轼和苏辙也在历史上赫赫有名。苏洵、苏轼、苏辙被当时人称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这是《三字经》里面的一句话,说的就是北宋文学家苏洵。苏洵是三苏之一,他的儿子苏轼和苏辙也在历史上赫赫有名。苏洵、苏轼、苏辙被当时人称
清代天子本名:爱新觉罗·载湉别称:光绪帝所处时代:中国清代民族族群:满族诞生地:北京什刹海醇王府诞生时候:1871年(同治十年)8月14日作古时候:1908(光绪三十四年)11月14日重要作品:《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