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公权和曹植谁更有文才?柳公权是个怎样的人?
Posted
篇首语:记忆的坐标有多么清晰,前进的脚步就有多么坚定。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柳公权和曹植谁更有文才?柳公权是个怎样的人?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柳公权和曹植谁更有文才?柳公权是个怎样的人?
柳公权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和诗人,同时他还是一位状元郎,在古代700多位状元中成就很高。柳公权的书法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就是我们常说的“颜筋柳骨”。另外,柳公权还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为“楷书四大家”。
柳公权历仕七朝,都是朝廷重臣,在朝中的风评很高,活了八十八岁。
都说柳公权很有才,甚至不输给奇才曹植,他真的有这么厉害吗?
唐武宗时期,柳公权就是靠着一首诗救了一个人的命。当时,皇宫内有一名女官惹得武宗不喜,武宗想杀掉她,但是又觉得有点小题大做,就对柳公权说:“朕很不喜欢这个人,如果学士你能写一首诗送给朕,那朕就放过她。”
俗话说得好,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柳公权总不能拒绝武宗,然后眼睁睁看着武宗把女官杀掉吧,否则他心里会内疚一辈子的。
柳公权才思敏捷,他立刻就作了一首诗:不分前时忤主恩,已甘寂寞守长门。今朝却得君王顾,重入椒房拭泪痕。
武宗得到了柳公权的诗,他非常高兴,不但放过了那名女官,还另外赏赐给柳公权二百匹锦缎。女官死里逃生,忙向柳公权拜谢。
我们知道,三国曹操的儿子曹植是个绝世天才,他七步成诗的故事流传了数千年,今天我们却要说,柳公权之才不输曹植。
那是唐文宗在位时期,有一次柳公权跟在唐文宗身后,在未央宫的花园中游玩,走着走着,文宗突然停了下来,他对柳公权说:“有一件事让我很高兴,往年朝廷赐发给边疆士兵的衣物,都不能按时送达,而今年二月朝廷就把春衣发放完毕了。”
柳公权听了也很高兴,他急忙说了几句祝贺的话,但是文宗听了都觉得“没味道”。文宗对柳公权说:“你刚才那几句祝贺的话,还不能把你心里的想法表达清楚,你应该作一首诗向我祝贺。”
一旁的宫人也附和着文宗的话,还催促柳公权将作的诗亲口念给文宗听,柳公权无法拒绝,当即便脱口而出一首诗:去岁虽无战,今年未得归。皇恩何以报,春日得春衣。
文宗听完高兴地说:“曹子建七步吟诗,你竟只需三步!”
是啊,当年的曹植在曹丕的逼迫下,不得不在七步之内作一首诗,因此就有了千古名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如今的柳公权虽然没有曹植那般有名,但是他却能在三步之内成诗,可不就是比曹植更厉害!
相关参考
颜体是由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所创的一种字体,和柳公权合称为“颜柳”,有“颜筋柳骨”的说法。颜真卿在书学史上以“颜体”创造了一个奇特的书学境界。后世凡成人人者,多半都进修过颜体,而个中有显着成就者,受益的往
颜体是由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所创的一种字体,和柳公权合称为“颜柳”,有“颜筋柳骨”的说法。颜真卿在书学史上以“颜体”创造了一个奇特的书学境界。后世凡成人人者,多半都进修过颜体,而个中有显着成就者,受益的往
柳公绰柳公绰别名柳元公,小字起之,是唐朝著名书法家柳公权的兄长。柳公绰著有《题梓州牛头寺》《赠毛仙翁》等作品,他颇有才略又喜欢结交人才,曾经助平吴元济之乱、历职内外,颇有功绩。柳公绰生平事迹>柳公绰(
颜体是由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所创的一种字体,和柳公权合称为“颜柳”,有“颜筋柳骨”的说法。颜真卿在书学史上以“颜体”创造了一个奇特的书学境界。后世凡成人人者,多半都进修过颜体,而个中有显着成就者,受益的往
“颜筋柳骨”颜真卿和柳公权“颜筋柳骨”之“颜”指的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709-785年),他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进士,曾经被封为鲁郡公,故又人称“颜鲁公”。
因为首先曹昂能力不差(虽然不是最好),其次他是长子,这个条件占了很大优势。毕竟曹操的旧臣思想大多为立长不立贤。(当然曹丕不足以称为“贤”,他之所以在与曹植竞争中显现出优势来,完全是处于处境所迫,从而才
应该是曹昂吧。因为首先曹昂能力不差(虽然不是最好),其次他是长子,这个条件占了很大优势。毕竟曹操的旧臣思想大多为立长不立贤。(当然曹丕不足以称为“贤”,他之所以在与曹植竞争中显现出优势来,完全是处于处
应该是曹昂吧。因为首先曹昂能力不差(虽然不是最好),其次他是长子,这个条件占了很大优势。毕竟曹操的旧臣思想大多为立长不立贤。(当然曹丕不足以称为“贤”,他之所以在与曹植竞争中显现出优势来,完全是处于处
年幼时临帖,柳体一定是绕不过去的,那些古怪的拗笔——至少在孩子看来是如此,着实考验腕力和记性。此外当然还有奇怪的头衔,比如《神策军碑》里的「”紫金鱼袋”,柳公权喜欢把「”紫”字上面的竖弯钩写得格外长,
本名:柳公权别称:柳少师、柳学士、柳尚书字号:字诚悬主要作品:《金刚经碑》《玄秘塔碑》《神策军纪圣德碑》主要成就:创“柳体”书地位:“楷书四大家”之一参考资料:《柳公权》《新唐书·卷一百六十三·列传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