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埋母

Posted 母亲

篇首语:一锹挖不成水井,一天盖不成罗马城。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韩信埋母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韩信埋母

2、历史人物 韩信和萧何是什么关系?萧何是怎么发现韩信的?

韩信埋母

西汉开国功臣韩信,以英勇善战、足智多谋著称,他用灵活多变的战术为汉高祖刘邦打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被誉为“国士无双”、“功高无二”。他虽功高盖世,但在民间传说中,也有很不光彩的一面,据说他曾活埋了自己的母亲。
  韩信出身贫贱,生下来就没见过自己的父亲,跟着母亲艰难度日,时常靠别人接济糊口,孤儿寡母的常被人看不起。韩信稍长大后,也不见有什么长进,性情放纵,不懂礼貌,整天背着祖传的一把剑东游西逛,不务正事,成了街头巷尾的笑料。
  一天,南昌亭亭长见韩信虽放荡不羁,但骨格精奇,相貌堂堂,不像凡夫俗子,就邀他做自己的门客。这下口粮有着落了,可偏偏韩信不拘礼节,眼里看不到事儿,不知哪里惹着了主人的夫人,亭长夫人一看到他气就不打一处来,常常韩信一来吃饭,饭就没了。时间长了,韩信也觉察出夫人不待见自己,既然容不下,那就走吧。
  韩信离开亭长家后,有天突然想起一件事。有一天,亭长家请来一位老先生,此人鹤发童颜,有几分仙风道骨。主客二人用过茶后,见亭长与老先生出门上了山,韩信好奇心强,悄悄尾随在后,当主人与那位老先生转身时他就马上躲起来。亭长与老先生绕了几个山头,这里瞅瞅,那里看看,偶尔停下来,比比划划一阵儿,摇摇头又走了。突然,他们在一个地方停了下来,只见老先生喜形于色,韩信很想知道他们在做什么,就从小树林子钻过去,藏在离二人很近的树窠子里,两个人说话,他能听个一清二楚。只听那位老先生说:“这里不错,待我细细勘测。”
  亭长谦恭地说:“请老先生用心就是,酬劳的事,只要先生开金口,说多少就是多少。”
  老先生好像是没听见,专注地远观近瞧,突然说:“难得的风水宝地呀!老朽看了这么多年的风水,走南闯北,也没碰上这么好的地儿!”
  亭长听了喜出望外,赶忙上前说:“真的吗?请先生明示。”
  老先生用手捋一把飘在胸前的白胡须说:“这里头顶洪泽湖,脚踏诸多小湖泊,左手握金湖,右臂挽着女山湖,风水学上讲:‘江河转弯环转回顾,乃龙脉止聚之处’,而这正应了‘大荡大江收气厚,涓流点滴不关风,若得乱流如织锦,不分元运也亨通’的上乘佳境之说。”
  亭长听了高兴得不得了,说:“那就定在这里了!”这时韩信才明白,原来他们是在看风水选坟地呀。他有些扫兴,抽身要走,这时老风水先生又说话了:“既然信得过老朽,那我就给你说透吧。你看,头顶的洪泽湖就像一顶元帅帽,两面的金湖和女山湖如同帽下的两个飘带,还有白马湖在旁边候着,这是封侯拜相的风水宝地,而且是驰骋疆场的武将。”
  亭长很激动地说:“如果真如先生所说,那就让先生和我同享荣华富贵,而且代代相传!”
  风水先生满意地一笑说:“老朽就等着亭长这句话呢。如果老朽百年之时,也能葬在这儿,风水共享,那老朽就点正穴。”
  亭长说:“错不了,大丈夫说话,唾沫就是钉子!您老就放心吧。”
  风水先生说:“把楔子拿来吧,我也豁出去了,一生难遇这样好的风水,就点个正穴吧。”只见他向东挪了十来步,又用心瞧瞧,一下子就把楔子夯入地下。他接着说:“实话跟你说,要是没你同享荣华那句话,干我们这行的一般都不点正穴,点正穴对我们个人寿数会有损害。要是点偏一些,那风水的劲儿就大大减弱。话说回来,遇上这么个绝佳的风水宝地,也不忍失去,更何况你答应以后也将我的尸骨葬在这儿,让我的子孙后代也沾光的。”
  他们说到这,韩信就悄没声地溜回去了,把这事儿也没当回事。可当他被亭长夫人挤兑出门后,他又成了吃上顿愁下顿的穷光蛋,他心里就充满了对亭长家的嫉恨,为什么你家吃香喝辣,使奴唤婢的,我韩信却穷得无衣无食,还遭人白眼呢?突然他想起亭长家选坟茔地的事,这将来还要拜相封侯,好事都成你的了!不行,我把楔子给他拔掉。韩信一路小跑来到山上,见风水先生夯的楔子还在,他动手要拔时,蓦然想到,就算把楔子拔掉,人家还会将风水先生找来重看呀,这时他的灵感来了,把楔子换个地方,风水不就变了吗?可惜了这块好风水啦。咦!把我家的坟地挪到这儿来,我家也能封侯拜相呀!好主意!他动手拔掉了楔子,又在此处做了个特殊的记号,他顺着山坡横向走出几十步,看看这地方,跟风水先生夯楔子的地儿差不多,就把楔子夯在这儿了。
  可是他从小就没见着爹,更不知坟地在哪,他回家问母亲。母亲却说:“你没有爹,咱家也没有坟地。”
  韩信说:“我怎么会没有爹?没有爹我是从哪儿来的,难道是您捡来的不成?”
  可是不管他怎么问,母亲就是不说。韩信没办法,就将亭长家选坟地的事和自己的想法都向母亲说了。母亲这才从一只木箱子里取出一样东西,韩信一看,原来是一张动物的皮毛!他惊讶地后退了两步,瞪大眼睛问:“这是什么东西呀?”
  母亲流着泪说:“你不是向我要你爹吗?这就是你爹……”
  韩信拿过皮子狠狠地摔在地上说:“不!这怎么是我爹呢?”
  母亲哽咽着说:“儿啊!你听母亲慢慢说给你听。我的家离这儿很远,那时我们家还算是殷实的家庭,当我长成大姑娘的时候,有一天夜里我的房里来了一位非常倜傥的公子,那个俊俏劲儿,世间难找。此后他隔三差五地就来一回,来无踪去无影,谁也没发现过。我们来往一年多,才有了你。”
  韩信抢过话茬儿说:“那,俊俏公子就是我爹了?”
  母亲接着说:“这天夜里他又来了,他向我说了实话。他说他是修炼了一千多年的马猴,已得道成仙,如今犯了天条,仙界要惩罚他,活不成了,他说把他的皮留给我做个念想。说完他就不见了,屋子里多了这一张猴皮。可我的肚子瞒不了人,我的父母追问我是谁的孩子,我难以启齿,父亲嫌我辱没门楣,就把我赶出了家门。我挺着大肚子沿街讨要,后来在野外生下了你。人不该死总有救,正当我们娘儿俩奄奄一息之时,被一位老人给救了。老人姓韩,没儿没女,就老两口过活,我就认了他们做干爹干娘。你也就随了他们姓。救命恩人相继去世,这两间小房就成了咱娘儿俩的安身之处。”
  韩信听完后,没说什么,就拿起猴皮,到院子里找把铁锨上山了。他找到位置后,不大工夫就挖了一个大坑,有墓穴那么大了,他就把猴皮往里放,可还没放到底就被一阵风刮了出来,再放,又被刮了出来。韩信看了看,外面也没风啊!他又放,还是被刮了出来,风好像是从坑里吹出来的。他心说:我就不信埋不上!他找来一块石头放在猴皮上面,一齐往下放,可结果是石头落底了,猴皮又被刮了上来。他看看没办法了,就回家去喊母亲。
  母亲来了,他让母亲下到坑里按着猴皮,等他一锨一锨地用土把猴皮压住,再拉母亲上来。母亲就照他说的下到了坑里,双手按着猴皮。谁知,韩信刚铲了一锨土,只见起了一阵狂风,把韩信挖出来的土全都刮进了墓坑里,母亲也被埋进了墓里。
  韩信吓呆了,这可怎么好,他慌忙用锨去扒,可是扒出来的土还会被吸回去,根本就救不回母亲了。他向母亲的墓大哭一场后,磕了三个响头,才无精打采地回家了。
  韩信由母亲的墓地往回走,走到闹市区,一个与他年龄相仿的屠夫拦住他。说起这位屠夫,那可是淮阴一霸,膀大腰圆,走路带风,拿个杀猪刀横冲直撞,没人敢惹。他拦住韩信说:“看你也人高马大的,还带个破剑,好像谁都怕你!你如果有胆量,亮出剑咱俩比试比试,看你的剑能比我的杀猪刀强多少,如果你不敢,就从我的胯下爬过去。”这时还有一些和这个屠夫混在一起的市井泼皮也跟着起哄。
  韩信一看这架势,觉得不妙,此时的他饭都吃不上,哪有力气打架,如果自己被打死了,没有人申冤作证也是白死。算了,我不是要封王拜相吗!到那时报此羞辱之仇也不晚。想到这里,韩信慢慢低下头,伏下身从屠夫的裆下爬了过去,引起围观者一阵大笑。
  韩信怀抱着纵横疆场的理想,带剑投军在项梁的门下。项梁战败而死后,韩信归项羽统领,做执戟郎中。韩信多次向项羽献计,可项羽刚愎自用,根本不听他的意见。韩信觉得自己在项羽手下不能施展才能,投奔了刘邦,做管仓库的小官。萧何经过几次和韩信交谈,发现他是个人才,多次向刘邦推荐,刘邦也没往心里去。刘邦大军在一次迁徙中,有十几位将领中途逃跑,韩信觉得自己也不受重用,也趁着月色逃离军营。萧何发现后,不顾一切地追了去。这就是著名的“萧何月下追韩信”。萧何把韩信追回来后,强烈向刘邦举荐,这次刘邦采纳了,擢韩信为将军。
  韩信得到重用后大展拳脚。暗度陈仓、井陉背水一战、垓下之战等著名战役都是他打下的。随着韩信屡立战功,官职也越来越大,先后担任大将军兼左丞相、大将军兼相国、齐王、楚王,后降至淮阴侯。
  都说功高盖主,刘邦死后,韩信被吕后以谋反的罪名处死,年仅三十二岁。人们都说,是他活埋了生身母亲,损了阳寿,才遭此厄运。
韩信

历史人物 韩信和萧何是什么关系?萧何是怎么发现韩信的?

韩信跟萧何被后人称为是知己,当年韩信在项羽和刘邦的手下都得不到重用,但是萧何却发现了韩信的潜力,所以极力在刘邦面前推荐韩信。最后也证明了萧何的眼光的确看人很准,但最后杀死韩信的也是萧何这就有点讽刺了。为什么萧何不帮助韩信反而还要把他给除掉呢?在萧何眼中刘邦还是值得为他效力的人,所以两人虽然是知己在刘邦明显对萧何来说更加重要一些。

之前韩信从未打过仗,萧何也从未带兵打过仗,不怎么懂军事,他怎么就知道韩信是一个能统帅三军的将才,而且还让刘邦筑台拜将,把军队的最高指挥权交给他呢?我试着来解读一下。

第一,韩信小时候的表现让萧何对他刮目相看。

韩信在和萧何的交往中,萧何肯定知道了韩信小时候的事情。比如他受淮阴屠夫胯下之辱的事,还有他把自己的母亲安葬在最开阔的地方,便于有庞大人马祭拜的事。这些事,让萧何看出韩信是一个从小就有大志向,同时又有强大忍耐力的人。在当时人们的价值体系中,大志向和忍耐力是一个重要的价值评判尺度(比如陈胜从小就有功名心,张良就受过忍耐力的考验),因此萧何认为韩信不是一般的人。

第二,韩信丰富的学识让萧何对他很是佩服。

韩信小时候肯定读过不少兵书,因为他小时候虽然家贫,但经常带着剑四处晃荡,到有钱人家蹭饭吃,可能是这样,让他接触到不少兵书。不过因为他成名后,对这些事守口如瓶,历史上就没有过他学习的记载。他既然读过兵书,他在和萧何交往的时候,肯定极力向萧何展示自己的才学。萧何虽然不懂军事,但是他和张良陈平这样的人有交往,知道韩信说的是比较靠谱的。

同时,韩信是一个长得很高大强壮的人(淮阴屠夫羞辱他时,曾有“若虽长大”的话。韩信最先在刘邦那里,犯了事,要被杀的时候,也有“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的话,可见韩信确实很高大强壮),因此,这样能文能武的人,是最适合当将军的。

第三,韩信在项羽那里呆过的职场经历让萧何极为看重。

韩信曾经在项羽那里呆过一段时间,而且是项羽的秘书那一类。他给项羽提过很多建议,但项羽都没有采纳。最后韩信才离开项羽,投奔刘邦。这一段经历,让萧何极为看重。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可以说,在刘邦的阵营里,韩信是最了解项羽的人,差不多相当于“潜伏在项羽身边的间谍”。那时候,刘邦面对的对手,主要是韩信,其余六国诸侯都不足道。如果让韩信带兵,凭着他对项羽的了解,一定能够制定针对性的战争方略。所以,让韩信带兵,是没有错的。

第四,韩信比刘邦所有的将领都强。

刘邦虽然起兵,打下了一些地盘,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因为韩信的咄咄逼人,刘邦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他身边的将士都在逃跑。这时候,刘邦极需要有个大将来统帅三军,提振士气。这样的大将不可能去别的地方找,只可能内部开发。周勃、曹参、樊哙、灌婴、卢绾这些人,就是刘邦身边的将领。这些人是从小跟着刘邦混的哥们儿发小,萧何对他们知根知底,知道他们是什么样的水平。而韩信和他们显然不一样,显然都比他们强。萧何就算并不确定韩信真能打胜仗,但如果一定要选个大将来稳住局面的话,肯定只能选韩信。

因此,萧何极力向刘邦推荐了韩信(就算他自己有犹豫,他也要极力推荐,他不能让刘邦心中有犹豫),而历史证明,萧何的眼光是不错的。

相关参考

韩信是如何死的?揭秘韩信的真正死因

韩信是受到后人推崇的“兵仙”、“战神”。刘邦说他“战无不胜”,萧何称他“国士无双”,但是韩信最终的结局非常悲惨,被吕后和萧何合谋,杀死在长乐宫中。在军事指挥上叱咤风云的韩信,做人如此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 韩信和萧何是什么关系?萧何是怎么发现韩信的?

韩信跟萧何被后人称为是知己,当年韩信在项羽和刘邦的手下都得不到重用,但是萧何却发现了韩信的潜力,所以极力在刘邦面前推荐韩信。最后也证明了萧何的眼光的确看人很准,但最后杀死韩信的也是萧何这就有点讽刺了。

韩信的轶事典故 有关韩信的成语有哪些?

  象棋是中国最为传统的一种棋术,对于它的起源却说法不一。但是最早的说法是源于西汉时期的名将韩信。  据说韩信在刘邦建立汉朝后就请封为诸侯王,刘邦在当时的那种情况下只能同意封韩信为异姓王。刘邦建朝之初

韩信到底有没有造反?韩信是怎么死的?

  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这就是韩信在面对刘邦的怀疑时曾说过的话。汉朝的许多开国功臣后来都被刘邦给除去了。当年韩信是项羽的手下,但是一直未得到重用,所以韩信才投奔了刘邦的汉营

历史人物 韩信是谁 名将韩信为何能忍受胯下之辱

  韩信并不是一个让人陌生的名字,“多多益善”、“胯下之辱”、“一饭千金”、“背水一战”等,这些我们常用的成语都和韩信有关,看来韩信的作为不仅在军事上,在文学领域也是有所建树的,当然我们熟知的韩信,不

韩信胯下之辱故事 西楚霸王项羽为什么不用韩信

韩信领兵打仗的本事,相信大家都很清楚。也正是因此,让很多人感到奇怪,项羽为什么不用韩信?虽然项羽本身的能力很强,但是在那时的社会现状下,有一个韩信这样的帮手难道不是更好吗?项羽最后死在韩信的逼迫下让无

韩信胯下之辱故事 西楚霸王项羽为什么不用韩信

韩信领兵打仗的本事,相信大家都很清楚。也正是因此,让很多人感到奇怪,项羽为什么不用韩信?虽然项羽本身的能力很强,但是在那时的社会现状下,有一个韩信这样的帮手难道不是更好吗?项羽最后死在韩信的逼迫下让无

历史人物 韩信简介评价 大将军韩信点兵的故事 历史上的韩信怎么死的

  中文名:韩信  国籍:中国(汉朝)  民族:汉族  出生地:淮阴(今江苏淮安)  出生日期:公元前231年(辛丑年)  逝世日期:公元前196年  职业:大将军、左丞相www.cha138.com

韩信是怎么死的?揭秘吕雉为什么要杀死韩信

韩信之死前197年,陈豨造反,韩信也打算来个里应外合,从内部反叛。于是,刘邦亲自率军队去平反的时候,韩信借口自己生病没有随从,实际他是在内部协助陈豨。韩信本来和家臣商量,趁夜里可以假传圣旨赦免罪犯和奴

韩信是怎么死的?揭秘吕雉为什么要杀死韩信

韩信之死前197年,陈豨造反,韩信也打算来个里应外合,从内部反叛。于是,刘邦亲自率军队去平反的时候,韩信借口自己生病没有随从,实际他是在内部协助陈豨。韩信本来和家臣商量,趁夜里可以假传圣旨赦免罪犯和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