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是如何解决朝鲜问题的

Posted 长孙

篇首语: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唐太宗是如何解决朝鲜问题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唐太宗是如何解决朝鲜问题的

2、蒙古军队如何解决后勤问题?把马直接当粮仓

唐太宗是如何解决朝鲜问题的

唐太宗传:唐太宗是如何解决朝鲜问题的

他没能解决

唐太宗在贞观后期提出:要报中华子弟之仇! 这句话的意思是,隋炀帝讨伐高句丽时,有上百万中华子弟在辽东丧生。而他李世民作为隋炀帝之后的中国皇帝,有义务为那些中华子弟报仇,灭掉高句丽。 然而,李世民犯了和隋炀帝同样的错误,军队动员规模过大。 唐军在野战中顺利击败高句丽军队,但是过大规模的东征唐军在某座坚城下难以攻克,因补给压力过大,唐太宗不得不撤军。 唐太宗死后,气魄小得多的唐高宗也继续了对高句丽的攻击。唐军动员十多万军队长期与高句丽作战,最终灭亡了高句丽。 . 补充一点,后世儒家对于李世民这一价值观极度不满。 就好比,新中国不去和日本友善,反而记着抗日战争那点和新中国无关的低层次仇恨,整天和日本为敌一样可笑。 没有高句丽打败隋炀帝,李唐哪里有机会拿到天下。结果李唐拿到天下之后居然忘恩负义去打高句丽,这种做法真的太LOW了。 你看我们的新左多记恩?日本侵华让共产主义抓住机会占领了中国,所以新左一直坚持对日友善,坚定反美。

唐太宗传令点兵

唐太宗传令点兵,若一千零一卒为一营,则剩余一人:若一千零2卒为一营,则剩余四

设1001人的有a营,1002人的有b营,利用总人数相等建立关系式: 1001a+1=1002b+4 1001a+1=1001b+b+4 1001a-1001b=b+4-1 1001(a-b)=b+3 a b为正整数,b+3必为1001的倍数 当b+3=1001时,可求出b=998,至少有1002b+4=1000000人 当b+3=1001k时,可求出b=1001k-3,有1002b+4=1003002k-3002人(K为正整数) 1000,000人

唐太宗传一书的部分内容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是“贞观”时期唐帝国的“董事长”。李世民当了二十三年唐帝国的“董事长”。他这个“董事长”当得很出色,政绩十分突出,贞观之治十分成功。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杜佑曾经在描述贞观盛况时说:“自贞观以后,唐太宗励精图治,一心一意治理国家,贞观之治收到了极好的效果。一是贞观时期,农业连年丰收,米很便宜,到贞观八、九年的时候,每斗只花四、五钱就可以买到。到了贞观十五年的时候,米每斗只值两钱。二是贞观时期,畜牧业十分兴旺,马牛羊漫山遍野都是。三是贞观时期,治安状况十分良好,好到了夜不闭户的水平。”据网上资料介绍: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一石为120斤,亦即一斗米的重量是12斤;一钱即一文钱,约合0.2元人民币。照这样算来,那贞观八、九年的时候,如果用现在的人民币来计价,买1斤米还花不到0.1元钱,到了贞观十五年的时候,1斤米只值几分钱。这种米价是不是有“米贱伤农”之嫌暂且不说,但这种粮价足以说明当时的粮食确实是丰收了,当时的粮仓确实是充盈的。富余的粮食,再加满山遍野的马牛羊群,在农业经济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当时,肯定是民富国强的重要标志。至于后来有人说杜佑的评价中有歌功颂德的成分,尤其有人认为杜佑用“夜不闭户”来描述贞观时期的治安状况更有言过其实之嫌。这些都史学家的事,我们这些粗人没有必要介入这种争论。我们只知道,“贞观之治”的确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最为突出的太平盛世,使得中华雄居世界之首、让西方世界只能望其项背的1000年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对于这一点,好象历史上没有人质疑过。贞观之治之所以能成功地实现天下大治,原因当然有很多。但毛主席说过:“正确的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李世民这个“董事长”,作为当时最大的“干部”,当然是贞观之治成功的决定因素中的决定因素了。据《唐太宗传》说,李世民之所以能让贞观之治获得巨大成功,主要得益于他在抚民以静、求谏纳下、贞观法制和任贤致治等四个方面做得特别好,其中又以任贤致治这个措施最为关键随笔(二)中说到,李世民之所以能让贞观之治获得巨大成功,主要得益于他的“抚民以静”、“求谏纳下”、“贞观法制”和“任贤致治”等四个方面的措施。一、关于“抚民以静”何谓“抚民以静”?李世民的“抚民以静”有点象现在的“让老百姓休生养息”。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这就是“不扰民”和“存于民”。李世民特别注意从两个方面来做到不扰民,1、尽量不发动战争,以此来减少百姓的兵役负担;2、尽量不干扰农民的农事,让农民安心务农。尤其是在农忙时节,更是注意这一点,尽量避免因官府和官员的干扰而导致农民误了农时。“存百姓”的主要措施是“去奢省费”“轻徭(义务工)薄赋(农业税)”、“选用廉吏”、和“使民衣食有余”二、关于求谏纳下一是求谏,即“恐人不言,导之使谏”。早在武德九年六月,李世民刚被立为太子时,就令百官“上封事”。所谓“上封事”,就是文武官员提出治理国家的意见与建议。八月正式即位后,又号召百官“上封事”,短短的几个月里,上书的奏疏象雪片一样飞来。为了打消臣僚的顾虑,李世民上朝时和颜悦色,诚恳地听取意见,即使是直言忤意,也决不加以怒责,甚至会赐给重赏。诚意如此恳切,臣僚们也就乐意开口言事了。由于唐太宗的积极倡导,谏诤风行一时,当时犯颜直谏的事例屡见不鲜。上自宰相,下至小吏,甚至宫廷嫔妃,都有人敢于直谏。其中最杰出的当推魏征。魏征敢于直谏,敢于据理力争,有时不留情面,把李世民弄得很尴尬。有一天,唐太宗正在玩耍一只漂亮的鹞鸟,远远地望见魏征来了,赶紧把鸟儿藏在怀里,惟恐被魏征知道又招来批评。魏征奏事故久不已,唐太宗只好静听,最后那只鹞鸟竟闷死在衣怀里。即使如此,李世民不但记恨魏征,反而对他赞赏有加,倍加信任。二是兼听纳下。唐太宗赞同魏征所说的“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和“人君兼听广纳,则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的道理。唐太宗深知个人认识的局限性,不在臣下面前炫耀聪明,不傲视臣下,这样臣下就能踊跃谏诤。三是勇于检点过错。唐太宗不把自己当作“尽善”的完人,不以一贯正确自居,而是公开承认自己的错误不少,只是别人提出后,方才觉悟,把事情办好。因此,他希望大臣们“每见有不是事,宜极言切谏。”三、关于贞观法制李世民比较重视法制,他所倡导的贞观法制对贞观之治的贡献也是巨大的。首先,在立法方面,唐太宗亲自主持,并任命长孙无忌、房玄龄和一批“学士法官”,以隋《开皇律》为蓝本,对李渊时期所制订的《武德律》进行完善,经过十年努力,修订并颁布了《唐律》即《贞观律》和一系列的配套法令。《唐律》十分严密,并具有划一性、稳定性和简约性的特点,不仅奠定了“贞观法制”的基础,又为兹后五代、宋、元、明、清制订律典提供了依据。其次,在执法方面,李世民比较注意做到如下几点:1、尊重司法机关执法的相对权力。唐太宗强调:“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因此,他较为尊重司法机关执法的相对权力,不以自己的“言”来妨碍“法”的实施,从而使司法机关具有执法的相对权力。2、完善死刑的审批程序。唐太宗说:“死者不可再生”,他提倡:判处死刑,要由中书、门下四品以上及尚书九卿共议。3、禁止逼供,注重求实。4、实行诬告反坐。四、关于任贤致治所谓任贤致治,是指任用贤才,将国家治理得安宁有序。在李世民治理国家的四大措施中,任贤致治是最重要、作用最大的一个措施。我们可以想象,没有贤才,抚民以静的治国方略提不出来,即使提出来了也不能准确地实施;没有贤才,你李世民再想求谏纳下,谁有胆量来谏?又有谁能提出好的建议?没有贤才,贞观法制不是夭折于立法阶段,就会走过场甚至扭曲于执法过程。所以,《唐太宗传》在对贞观之治进行总结时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所谓“贞观之治”,实际上就是任贤致治。时至今日,这世界不知道变了多少遍。与贞观时期相比,当今的治国之道,其内容当然不知道丰富了多少倍。但有些事情,无论你怎么变,变来变去,其基本的东西没办法变,也许这就是万变不离其宗吧。贞观时期,李世民认为人才很重要,一千多年,好象没有谁,只要是正常人,都不会说人才不重要。特别是现在,几乎所有政要与精英都在说:所有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因此,李世民的“任贤致治”这个“古董”,不仅仅可供人们观赏,更可以也更应该供我们借鉴效法。 明清思想家王船山曾经高度评价过贞观时期人才济济的盛况,他说:“唐朝的能臣很多。唐前有汉,唐后有宋,都比不上唐”。他还认为,贞观时期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人才济济的盛况,贞观能臣之所以能为“贞观之治”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主要原因是唐太宗的卓越人才观与用人政策起了重大的作用。应该说,王船山的话是讲得比较客观的。一、致治之本 惟在得人可以这样说,贞观时期一系列任贤致治的措施,都是源于唐太宗李世民“致治之本,惟在得人”的人才观。李世民十分重视人才,他深知,要把国家治理好,任用贤才是至关重要的。他始终把“致治”与“任贤”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唐太宗即位之初,就把任贤致治提上议事日程,他反复强调,“致治之本,惟在得人”。贞观二年,唐太宗对侍臣们说:“我住在深宫之中,不可能看到很远的东西,不可能听到很远的声音,任命官员只能任命到都督、刺史这一级。我任命的这些官员属优属劣直接关系到致治能否成功,所以一定要任用贤才。” 即位初,唐太宗就指示尚书右仆射封德彝举荐贤才。几个月过去了,封德彝那里没有什么动静。唐太宗掩饰不住求贤的急切心情,批评封德彝失职。封德彝辩解说:“皇上,不是我不尽心,只是因为当今没有奇才呀!”唐太宗驳道:“难道古代那些将国家治理得很好的人,是借用其它朝代的人才吗?明明是你自己不识才,不去努力发掘人才,怎么能够诬蔑当今的人才呢!”李世民的这句话应该说是说到底了。如果我们那些终日里干吼身边没有人才的“封德彝”们看了这句话并认真地琢磨一下,也许能悟出一些有益的道理。贞观十三年,唐太宗再次指出:“要使国家进一步安定清平,只有任用贤才”。贞观晚年,唐太宗总结了大治天下收到成效的经验,其中第二条就是“进善人,共成政道。”为了教育和勉励太子李治能吸取任贤致治的成功经验,他在《金镜》一文中总结说:“任忠良则享天下之福,任不肖则受更进一步之祸。”如果是一位正直且想干点事业的领导,肯定对李世民的这句肺腑之言感受很深。综上所述,致治必须任贤,是李世民一个十分重要的人才观。正因为有这么一个人才观,所以李世民始终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正因为李世民始终高度重视人才和人才工作,贞观时期才会出现人才济济的盛况。

唐太宗李世民传的介绍

  《唐太宗李世民传》将为广大读者再现一个历史上真真切切、鲜活生动的唐太宗李世民的传奇人生。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唐太宗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通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并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容许百姓休养生息,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此举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封建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 【一说599年1月23日 】-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   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李世民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公元649年7月10日(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葬于昭陵。李世民爱好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

唐太宗的传记

  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的名字意思是“济世安民”。太宗是他死后的庙号。他还是唐朝军事家,政治家、书法家。他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通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并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容许百姓休养生息,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此举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封建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早年】唐太宗于开皇十八年(599年)在出生,是唐高祖李渊与窦皇后的次子。公元614年娶妻长孙氏,(登基后称长孙皇后)。   炀帝大业末,李渊先后任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太原留守,负责镇压今山西地区的农民起义和防备突厥,李世民随父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当时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力量日益壮大。李渊、李世民父子看到隋朝将亡,乃于大业十三年(617)在晋阳起兵,接着南攻霍邑(今山西霍县),西渡黄河,攻取长安(今陕西西安)。太原起兵之初,李渊以长子李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统左三军;李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军都督,统右三军。   攻克长安后,李渊立隋炀帝孙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是为恭帝。恭帝进封李渊为唐王,以李建成为唐王世子;李世民为京兆尹,改封秦国公;封李元吉为齐国公。义宁二年(618)李世民徙封赵国公。三月,隋炀帝被杀。五月,李渊即位,国号唐,建元武德,是为唐高祖。李渊以李世民为尚书令。不久,又立李建成为皇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   此后,李世民经常出征,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自武德元年起,秦王李世民亲自指挥了三场大战役:一、破李轨,平定陇西割据势力薛仁杲(薛举之子),铲除了唐王朝来自西北方面的威胁;二、败宋金刚、刘武周,收复并、汾失地,巩固唐王朝的大后方;三、在虎牢之战中,一举翦灭中原两大割据势力——王世充和窦建德军事集团,取得了唐代统一战争决定性的胜利。李世民自此威望日隆,尤其是在虎牢之战后进入长安时,受到部分军民以皇帝的礼仪招待。武德四年冬十月,封为天策上将、领司徒、陜东道大行台尚书令,食邑增至二万户。高祖又下诏特许天策府自置官属,俨然形成一个小政府机构。   【玄武门之变】此后,李世民与自己的哥哥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的猜忌日益加深。大臣间互相倾轧,分为两派。宰相裴寂、谋士王圭、魏征、东宫卫士将领薛万彻等跟随李建成、李元吉为一派,谋士杜如晦、房玄龄,将领秦叔宝、尉迟敬德、段志玄、王君廓等跟随李世民为一派。大臣长孙无忌等暗中支持李世民。将领李靖、徐世绩、大臣宇文士及等保持中立。公元626年,李世民在长安城宫城玄武门发动“玄武门之变”,李建成、李元吉被杀,而后来高祖让位,他即位为帝,次年改年号为贞观。   唐太宗即位后,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并且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终于促成了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中国封建时代最著名的“治世”。贞观四年(630),唐太宗遣李靖平定东突厥,俘虏颉利可汗,解除了北边的威胁;九年,平定吐谷浑,俘其王慕容伏允;十四年,又派侯君集平定高昌氏,于其地置西州,并在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西)置安西都护府。唐太宗对东突厥降众及依附于突厥的各族执行比较开明的政策,受到他们的拥戴,因而被尊为“天可汗”。十五年以江夏王李道宗送文成公主和亲于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发展了汉、藏两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但唐太宗亲征高句丽的战争给两国人民带来了灾难,最后无功而还。唐太宗最初立长子李承乾为太子,后来又爱重第四子魏王李泰,李承乾由此产生了夺嗣之惧,企图发动政变刺杀李泰,没有成功,被废为庶人。唐太宗为防止身后发生兄弟仇杀的悲剧,贬魏王李泰,改立第九子晋王李治为太子,即以后的唐高宗。   【贞观之治】在李世民统治其间,唐朝国力强盛,被称为贞观之治。晚年著《帝范》一书以教戒太子,其中总结了他一生的政治经验,也对自己的功过进行了评述。   他在位期间,推行府兵制、租庸调制和均田制,并积极推行科举制。   630年,击败东突厥,被尊为“天可汗”。641年嫁文成公主给吐蕃的松赞干布。   公元649年,唐太宗得了痢疾,医治最终无效,命太子李治到金液门代理国事。李世民于649年7月病死于长安含风殿。葬于今中国陕西礼泉县东北50多里的山峰上的昭陵。谥号为“文皇帝”。   唐太宗善于听从大臣的批评和见解,魏征直谏200多次直陈他的过失。   唐太宗还精擅书法,以行书写碑,为后世鼻祖。著名作品有《温泉铭》、《晋祠铭》等。死后更以东晋书法大家,王羲之所作兰亭集序为陪葬品。   【修改历史疑云】终李世民一生,都担心日后史家如何评论“玄武门之变”,于是曾多次向史官要求阅读《起居注》和《实录》,打破历代皇帝不可阅读的先例。虽史书记载李世民要求“削去浮,直书其事”,但已引来种种推想并举证,认为李世民曾修改两书。   【家庭】   妻妾   长孙皇后   韦贵妃   徐贤妃   杨妃(隋炀帝女)   阴妃   燕妃   杨妃   王氏   杨氏(李元吉之妻)   武才人   【子女】   子   皇太子李承乾(母长孙皇后)   楚王李宽(母不详,早薨)   吴王李恪(母隋炀帝女杨妃,文武兼备,唐太宗一度考虑立李恪为太子,但遭长孙无忌反对。唐高宗即位后,长孙无忌为专权,对李恪和其同母弟李愔展开迫害,两人被控谋逆,双双被害)   魏王李泰(母长孙皇后)   齐王李佑(母阴妃,后废为庶人)   蜀王李愔(母隋炀帝女杨妃)   蒋王李恽(母王氏)   越王李贞(母燕妃)   高宗李治(原为晋王,母长孙皇后)   纪王李慎(母韦妃)   江殇王李嚣(母燕妃,早薨)   代王李简(母不详,早薨)   赵王李福(母杨妃)   曹王李明(母杨氏)   女   襄城公主   汝南公主   南平公主   遂安公主   长乐公主(母长孙皇后)   豫章公主   比景公主   普安公主   东阳公主(母长孙皇后)   临川公主(母韦贵妃)   清河公主李敬   兰陵公主李淑   晋安公主   安康公主   新兴公主   城阳公主   合浦公主   金山公主   晋阳公主李明达(母长孙皇后)   常山公主   新城公主(母长孙皇后)

唐太宗李世民评传txt全集下载

下载地址私信你了,点击右上消息可以看到。

关系唐太宗传记

一般,这本书就是一本传记题材的书,和小说差不多,只是在一个事件后,有作者的一点观点。建议你要看书的话,还不如去看百家讲坛——李世民篇

朝鲜(76)太宗(51)

蒙古军队如何解决后勤问题?把马直接当粮仓

  蒙古帝国能够一度成为全世界版图最大的国家,就是因为蒙古军队在当时具有强大的战斗力。蒙古军队从编制到装备再到部署基本上都是最先进的存在,而且他们解决了一个以往远征军会出现的难题,那就是后勤问题。我们经常看到古代军队打仗,都会把对方的后勤当做一个攻击重点,只要切断补给那前线的士兵立马就会陷入被动。蒙古军经常要远征,那他们是如何解决后勤问题的呢?

  从1219年到1260年,蒙古大军连续发动了三次大规模西征,打得欧洲时至今日仍心有余悸。蒙古骑兵在军事编制、战略战术上的先进性让欧洲人大开眼界,但却为一事大伤脑筋。

  蒙古人竟然可以“屯数十万之师,不举焰火”,又加之根本见不到后勤辎重部队,以致于长期以来欧洲人都将其视为茹毛饮血的野蛮人。法国人还特意将一道凉拌生牛肉的菜取名“鞑靼牛肉”。

  为了解开这个谜团,罗马教廷不断派遣传教士东来。其实道理很简单,蒙古人的生产方式是游牧,军事作战必然带有浓郁的游牧色彩。

  与草原恶劣的环境斗争了上千年,蒙古人早就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迁徙方式。根据季节的变化,蒙古人寻找冬、夏两个牧场轮流放牧,有些四季分明的地方甚至还会有春、秋牧场。

  

  蒙古军队杀马的方式比较独特,他们会在马的第四和第五根肋骨之间开洞,用兽骨制成的管子插入马的肺脏。管子的另一头是用牛羊膀胱制成的气球,空气通过兽管进入肺脏后,马会立刻死亡。这样处理的马肉质鲜美、利于保存,而且肉量增加很多,一匹马可解决300人的吃饭问题。

  马作为军需供给的主要来源,不需要特别的装备来运输,从而节省了浩繁的军费开支,还大大提供了部队的机动性和灵活性。成吉思汗率领蒙古人横扫世界,靠的就是这种简单、高效地后勤方式。

相关参考

厌烦美当世界警察 特朗普

...共和党候选人特朗普6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方须出面解决朝鲜核试验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否则美国应当让中国“吃到苦头”。有分析指出,在美国作为主导方主宰这一问题时却把根本解决朝核问题的责任推给中国,这是不...

古代光棍是怎么解决的?仅需这三招不去青楼

...呢?其实方式还真不少。1、拉女配就大龄男青年问题,唐太宗曾经就下过诏书,要求各地县、府解决家中还为婚娶的“剩人”。甚至还把这一项列入官员的考核范围。大清朝的时候,地方还有所谓的官媒,就是专门解决当地单...

斯大林突然逝世 揭秘中国遗憾结束朝鲜战争原因

...鲜坚持“自愿遣返”,两方就此相持不下,以致其他问题解决后,朝鲜战争还是长时间不能停战。由于在以往的谈判中,美国方面实际上没有占到多少便宜,因此,它极力想利用战俘问题为自己在朝鲜战场上所受到的挫折,捞回...

斯大林突然逝世 揭秘中国遗憾结束朝鲜战争原因

...鲜坚持“自愿遣返”,两方就此相持不下,以致其他问题解决后,朝鲜战争还是长时间不能停战。由于在以往的谈判中,美国方面实际上没有占到多少便宜,因此,它极力想利用战俘问题为自己在朝鲜战场上所受到的挫折,捞回...

粟裕曾要带50万解放军武力拿下台湾为何受阻

中国大陆基本解放后,毛泽东即开始谋划解决台湾问题。在准备武力解放台湾的同时,也在准备着和平的一手。在朝鲜战争之后,由于美军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时间被向后推延。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

古代解决光棍问题手段

在古代,光棍问题其实比现在要严重多了,且历代都有。古代允许开妓院,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解决这部分光棍男人的性生活。但逛妓院终归不是彻底的解决办法。那么,古代是如何解决光棍问题的?强制女子出嫁如在晋代,女

揭秘古代怎样解决光棍问题的手段

  在古代,光棍问题其实比现在要严重多了,且历代都有。古代允许开妓院,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解决这部分光棍男人的性生活。但逛妓院终归不是彻底的解决办法。那么,古代是如何解决光棍问题的?  强制女子出嫁  

解决建国以来的历史遗留问题

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依据及方法是什么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依据及方法如下:1、产籍资料不健全。在为这些房屋办理换证、补证等手续时一并健全产籍资料;申请转移登记前需先换证,补全产籍资料。2、房地权利主体不一致

古人怎样用一妻多夫来解决光棍问题

在古代,光棍问题其实比现在要严重多了,且历代都有。古代允许开妓院,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解决这部分光棍男人的性生活。但逛妓院终归不是彻底的解决办法。那么,古代是如何解决光棍问题的?强制女子出嫁如在晋代,女

清代京官如何解决住房问题

清代京官在住房问题上不享有补贴。除了个别人享有皇帝的赐第外,京官解决住房问题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自建或者自购。二是租房。清代实行满汉分居,满族京官多定居于北京内城,汉族京官基本上都居于外城。京官中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