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白旗为何不怕两黄旗,正白旗多尔衮为什么比正黄旗势力大 不是说正

Posted 太极

篇首语:我们要像海绵一样吸收有用的知识。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两白旗为何不怕两黄旗,正白旗多尔衮为什么比正黄旗势力大 不是说正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两白旗为何不怕两黄旗,正白旗多尔衮为什么比正黄旗势力大 不是说正

2、正白旗和镶白旗的衣服,正黄旗,正蓝旗,正红旗,正白旗,镶黄旗,

两白旗为何不怕两黄旗,正白旗多尔衮为什么比正黄旗势力大 不是说正

正白旗多尔衮为什么比正黄旗势力大 不是说正黄旗才最

因为多尔衮的正白旗是努尔哈赤时期的正黄旗有45个牛录,别的旗只有29个牛录左右,皇太极继位把自己的正白襄白改成了正黄襄黄,把多尔衮兄弟控制的改成正白旗襄白

究竟是什么让皇太极在继位后将自己的两白旗换成两黄旗

清朝八旗制度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正式创立的,初建时设四旗:正黄旗、正白旗、正红旗、正蓝旗。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努尔哈赤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又增设镶黄旗、镶白旗、镶红旗、镶蓝旗,合称八旗。其中镶黄旗、镶白旗、镶蓝旗均镶红边,镶红旗镶白边。

清朝旗人不全是女真人 八旗制度是在女真人狩猎时所实行的牛录组织基础上演变而来的。牛录既是一种社会组织,也是作战时的一个单位编成,每三百户为一牛录,五牛录为一甲喇,五甲喇为一固山,每固山即为一旗。 女真人都编入满洲八旗,但是,旗人却不一定是女真人。后金天命九年(1624年),努尔哈赤把被征服的蒙古人编成五个牛录,隶属于满洲八旗;天聪三年(1629年),皇太极把五个蒙古牛录扩编成两个蒙古旗;天聪九年(1635年),又把两个蒙古旗扩编成八个蒙古旗。至此,从满洲八旗中彻底分化发展出了蒙古八旗,旗人中有了蒙古人。 随着八旗士兵占据辽沈地区,大批汉人归降,努尔哈赤将这些降服的汉人编成十六个牛录,隶属满洲八旗;天聪五年(1631年),皇太极为平衡八旗旗主的军事势力,以汉人精于火器为名,拨出汉人另置一军,名“乌真超哈”(满语,“乌真”即汉语“重”之意,“超哈”即汉语“兵”或“军”之意);崇德二年(1637年),将这支汉军分为两旗;崇德七年(1642年),又将两旗扩编为八旗,即为汉军八旗,旗人中出现了汉人。至此,清朝三军正式组建完成,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的建制、旗帜等均沿用满洲八旗。 皇太极创建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后,满、蒙、汉八旗共二十四旗构成了清朝八旗制度的整体。之后,无论是蒙古八旗的成员,还是汉军八旗的成员均为旗人,亦称为蒙古旗人、汉军旗人。不仅如此,在八旗中还有早期归附的锡伯族人等都称为旗人。因此,旗人是由多个民族组成的,不能说旗人就是女真人。 八旗排序体现旗主地位 据《满文老档》记载,努尔哈赤时期八旗的旗主及排序情况是:一是正黄旗、二是镶黄旗,旗主均为努尔哈赤;三是正红旗、四是镶红旗,旗主均为大贝勒代善 (努尔哈赤第二子);五是镶蓝旗,旗主为二贝勒阿敏(努尔哈赤弟舒尔哈齐第二子);六是正蓝旗,旗主为三贝勒莽古尔泰(努尔哈赤第五子);七是正白旗,旗主为四贝勒皇太极 (努尔哈赤第八子);八是镶白旗,旗主为四大贝勒之侄杜度(努尔哈赤长子褚英的长子)。这是遵循着尊卑长幼之序,按照旗主的身份地位排序的。 在皇太极当政时期,八旗的排序几经改动。天聪六年(1632年)后八旗的旗主和排序是:一是正黄旗,旗主为皇太极;二是镶黄旗,旗主为豪格(皇太极长子);三是正红旗,旗主为代善;四是正白旗,旗主为多铎(努尔哈赤第十五子);五是镶红旗,旗主为岳托(代善长子);六是镶白旗,旗主为多尔衮(努尔哈赤第十四子);七是镶蓝旗,旗主为阿敏;八是正蓝旗,旗主为莽古尔泰。这一排序并未遵循宗法的长幼有序,而是改为按“旗分”排序,将两蓝旗置后,这与皇太极继位后打击两蓝旗的目的统一。 天聪十年(1636年),皇太极称帝,对八旗排序又进行了一次变更,此次变更后八旗的排序再未更改一直沿用到清末。八旗的最终排位定为: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正红旗、镶白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 两黄旗与两白旗曾换旗 按照满族惯例,年长的儿子成年后分家单过,父亲和小儿子在一起生活,去世后也把余下家产都分给小儿子。因此,努尔哈赤早年便把八旗中的六旗分给年长的子侄,自己仅领两黄旗。在最后一次分家产的时候,努尔哈赤把两黄旗的60牛录,分给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兄弟各15牛录,自己留15牛录,阿济格和多尔衮一旗,自己和多铎一旗。努尔哈赤死后,多尔衮曾向皇太极要求把父汗留下的15牛录由三兄弟均分,被皇太极拒绝,均给了最小的儿子多铎。这样,阿济格和多尔衮领正黄旗,因阿济格年长便成了旗主,多铎独领镶黄旗。 努尔哈赤去世前将镶白旗旗主杜度调到镶红旗,皇太极继位后就趁机夺取了镶白旗,加上原领的正白旗,皇太极便成为了两白旗旗主。满族以黄色为尊,皇太极继位就需要进行一次权力的再分配,把原领的两白旗换为两黄旗,来符合自己作为大汗的身份,并将自己所领之旗排到最前,以提高自己在诸旗主尤其是几大贝勒旗主中的地位。这样,皇太极就在代善父子的支持下把两黄旗与两白旗旗帜互换。把自己所领的正白旗换给多铎,镶白旗换给阿济格,后因阿济格获罪旗主改为多尔衮。 这次改旗的顺利实现一是因为仅是旗色的改变,原旗下属人不变;二是因为皇太极为众旗主推举之汗,其所领旗色应该是最尊贵的黄色。同时,按照长幼有序的原则,阿济格三兄弟较小排位应该靠后,也不应占有最尊贵的黄色。 皇太极先后打压三贝勒 皇太极继位后,派镶蓝旗旗主阿敏驻守永平、滦州、迁安、遵化四城。由于明军反击,阿敏惨败弃城而逃,逃跑前他将城中汉族降官降民全部屠杀,财产洗掠一空。皇太极利用此事,以“自视如君”、“心怀不轨”等罪名囚禁了阿敏,将镶蓝旗交与其弟济尔哈朗统领。 阿敏获罪后,皇太极又把目标转向正蓝旗旗主莽古尔泰。天聪五年(1631年),围困大凌河时,莽古尔泰因兵丁损失严重与皇太极发生冲突,并在“御前露刃”。战后众贝勒公开议处莽古尔泰“御前露刃”的罪名,削其大贝勒名号。第二年底,莽古尔泰暴毙,皇太极将正蓝旗交给其弟德格类。天聪九年(1635年),德格类又离奇暴毙。在其死后不久,莽古尔泰胞妹莽古济一名属下告发莽古尔泰生前谋逆,从而爆发了吞并正蓝旗事件。吞并了正蓝旗后,皇太极把正蓝旗与正黄旗混编后,重新组成新的正黄旗、正蓝旗,并把正蓝旗交与长子豪格统领。 皇太极改元称帝后,为了限制诸贝勒权力,严格限制护卫数,规定每旗可选护卫20人,代善违背定制,多选了20个护卫。此事被揭发后,皇太极大肆发挥,于崇德二年(1637年)七月,召集诸贝勒大臣,当众指斥代善“阳为恭谨,阴怀异心”。皇太极通过这一系列的行动,沉重打击了代善,使其势力受到严重削弱,威望也大大下降,皇太极打压两红旗的目的也最终实现。 顺治将八旗划分为上三旗和下五旗 皇太极离世后,清世祖福临继位,但实际掌握国家最高统治权的是摄政王多尔衮。 顺治五年(1648年),多尔衮将豪格下狱,将正蓝旗转给多铎。这时,加上多尔衮兄弟原领的两白旗,多尔衮兄弟实领三旗,对皇权构成了巨大压力。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病逝,顺治亲政后,倚恃堂叔济尔哈朗对多尔衮一系展开反击。顺治八年(1651年),阿济格因企图摄政被削爵幽禁赐死,多尔衮也因政敌翻案,被追论悖逆之罪下诏追夺一切封典,毁墓掘尸,并把原隶属多尔衮的正白旗(多尔衮原领镶白旗,后与多铎换旗成为正白旗旗主)划归皇帝。从此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归“天子自将”成为上三旗,地位高贵,人员众多,构成八旗的核心;其他五旗正红旗、镶白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由亲王所领成为下五旗。上三旗是皇帝亲兵,担任禁卫皇宫等任务;下五旗除守卫京城外,被大批派往各地驻防戍卫。 上三旗与下五旗的分治,是八旗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体现了以皇权为代表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诸王旗权的削弱乃至消失,也使得以旗色配旗主的长幼之序、以旗主的长幼之序决定所领旗之排位成为历史,下五旗之间的排序也不再具有政治意义。上三旗和下五旗制度,还衍生了清朝一项特殊的制度——抬旗。所谓抬旗就是由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抬入满洲八旗,或由下五旗抬入上三旗,但仅仅是本支子孙方准一同抬旗,其胞兄弟仍隶原旗。

正白旗和俩黄旗打起来哪个厉害?

本来从努尔哈赤开始的时候是两黄旗,无论从地位,战斗力还是装备来说都是占优的,可到了多尔衮这情况反过来了除了地位不如两黄旗其他的在多尔衮的带领下早就做了头把交椅了

清八旗各旗旗主

(1)1601年设立四旗的旗主分别是:

正黄旗,旗主努尔哈赤统领; 正白旗,旗主努尔哈长子禇英统领; 正红旗,旗主由努尔哈赤赤次子代善统领; 正蓝旗,旗主由努尔哈赤弟弟舒尔哈齐。 1615年扩为八旗的旗主分别是: 正黄旗,旗主努尔哈赤统领; 镶黄旗,旗主努尔哈赤统领; 正白旗,旗主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统领; 镶白旗,旗主由努尔哈赤十二子阿济格统领。 正、镶红旗旗主由努尔哈赤次子代善统领。 正蓝旗,旗主由努尔哈赤侄子阿敏统领。 镶蓝旗,旗主由努尔哈赤第五子莽古尔泰统领。

皇太极如何运用手腕宰割手握重兵的八旗诸王?

皇太极原来领有正白旗,他成为新罕王以后照例也要领有两黄旗。于是,皇太极变通了一下,他把正白旗、镶白旗换成正黄旗、镶黄旗,多尔衮、阿济格、多铎兄弟们的两黄旗转眼成了两白旗。这次“换旗”实际也是皇太极加强自身力量的一个重要表现。对于“三尊佛”的力度,皇太极洞若观火,必欲去之而后快。但是,凡事都有一个轻重缓急,皇太极用十六年的时间赢得储位,所以,他也需要时间来削弱乃至消灭“三尊佛”现象。<p> 皇太极走的第一步棋是“掺沙子”,所谓“掺沙子”就是通过扩大八旗各旗头面人物的数量做到进一步化解旗主贝勒的集权。就在皇太极即立的当月,也就是后金天命十一年九月,皇太极就和诸贝勒商量,扩大八旗各旗总管旗务大臣(固山额真)的权限,总管大臣可以和诸贝勒一起共议国政,本旗的行军、围猎、出行等事务,都归总管大臣指挥、调遣。以往,后金规定议政的权力只限于身兼议政大臣名义的八旗旗主,现在皇太极把它扩大到了总管旗务大臣身上,一下子拉进来了八个人。当然,这八个人选并不都是由皇太极一个人决定的,还要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等实权贝勒点头才行。除了这八个人以外,八旗原来还设立十六名佐管旗务大臣(即梅勒额真),现在还要设每旗两名的调遣大臣,一共十六名。佐管旗务大臣辅佐总管旗务大臣,掌管刑律;调遣大臣是上传下达的角色,位在佐管旗务大臣之下。这样算下来,八旗旗主贝勒的权力又进一步被稀释,总管大臣、佐管大臣和调遣大臣们虽然要服从旗主,可也能够对旗主原本很大的权力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特别是十六名佐管大臣、十六名调遣大臣中多了一些新面孔,这些新人有的就是皇太极掺进来的“沙子”,这正是皇太极的深意所在。</p><p> 当时(后金天命十一年九月)八旗各旗总管旗务大臣的名单如下:正黄旗纳穆泰,是开国元勋扬古利的弟弟;镶黄旗达尔汉,是努尔哈赤早期亲信杨书的儿子、努尔哈赤的女婿;正红旗和硕图,是开国“五大臣”之一的何和里之子;镶红旗博尔晋,就是那位给阿敦鸣冤叫屈的三等副将;正蓝旗托博辉,是努尔哈赤的堂叔龙敦的儿子;镶蓝旗固三泰(一作顾三台),努尔哈赤的女婿;正白旗喀克笃礼;镶白旗彻尔格,他是开国“五大臣”之一的额亦都的第三子。这里的多数人都是原来该旗旗内的头面人物,像彻尔格因为皇太极的“换旗”,从镶黄旗满洲变成了镶白旗满洲,实际也是没有变化,正红旗的总管大臣和硕图是两红旗旗主代善的女婿,也就是满洲称呼的“和硕额驸”(汉人俗称“郡马”)。托博辉有点特殊,他的老爹龙敦是努尔哈赤三祖索长阿的第四子,从一开始就和努尔哈赤作对,努尔哈赤攻打尼堪外兰时,龙敦就泄漏了进军的时间。努尔哈赤起兵之初,妹夫噶哈善是他的左膀右臂,龙敦唆使努尔哈赤的异母兄弟萨木占杀害了噶哈善。可是,随着努尔哈赤的“买卖”越做越大,身为龙敦的儿子的托博辉,转而跟随努尔哈赤,跻身到了八大臣的序列中。他们这八个人在日后的政局起伏中也是荣枯不同。总体看来,这八位总管旗务大臣主要还是和本旗旗主关系密切才得任此职的。所以,这次掺沙子因为是在皇太极初立的情况下进行的,可威力不是很大。</p><p> 走出“掺沙子”的第一步,皇太极的第二步就是“挖墙脚”。其实,“挖墙脚”本来就是皇太极的拿手好戏,当年在储位之争拉开序幕时,皇太极已经在进行暗中的“挖墙脚”活动了,他拉拢进来的岳托、萨哈廉、德格类、济尔哈朗,哪一个不是其他各旗的骨干墙脚?不过,此一时彼一时,现在政治形势有了新的变化,“挖墙脚”也有新的政治含义。那时候拉拢岳托等人是为了登上大位,现在继续笼络这些人是为了分化瓦解,前者不尽是通途可也目标一致,现在看似简单却难上加难。</p><p> 因为岳托首倡“大义”,所以,皇太极即位后给岳托的酬庸也很重,他劝说代善把名下的镶红旗让出来由岳托担任旗主贝勒,代善也没有多想,自然同意。后金天命十一年十月,皇太极借口喀尔喀蒙古扎鲁特部背盟实施*,代善、萨哈廉领军前往征讨,一战获胜,萨哈廉因此受封贝勒。至此,当初两位首先提议皇太极即立的功臣岳托、萨哈廉都先后得到擢升。后金天聪元年五月,皇太极衔努尔哈赤宁远兵败之恨再度起兵伐明,兵到锦州城下遇阻,明军在守将的得力指挥下,再创后金军。后金军在锦州城下屯兵14天,硬是一无所获。五月下旬,皇太极转攻宁远,此时镇守宁远的正是明朝名将袁崇焕,因为地形对后金军不利,尤其不利于开展以骑兵为主的野战,代善、莽古尔泰、阿敏都劝阻皇太极不要急于和明军展开厮杀,就军事素养来说,代善明显高于皇太极,但皇太极不听,他说:“当年父汗进攻宁远不克,如今我进攻锦州又不克,大金野战之兵尚不能取胜,日后如何张我国威?”皇太极不审时度势,空洞地把军事打击上升到政治高度上来,其目的并不全是什么“张我国威”,而是张扬他个人新罕王的权威。皇太极督率阿济格等人带领亲军护卫亲自出战,济尔哈朗、萨哈廉等“五虎将”立刻跟上,代善等人见此情景也只好放弃主张,跟着一道冲锋。这场战役的结果诚如代善等人所料,后金军再度遭受重创,而且这一战的具体损失较之努尔哈赤宁远大败还要惨重一些。身为觉罗宗室的大将拜山在此役中阵亡,济尔哈朗、萨哈廉、瓦克达(代善之子)也受伤。同时阵亡的还有备御巴希等。这里顺便提一句,拜山的儿子顾阿岱、孙子莫洛浑后来也是死于疆场之上,有清一代,宗室之中祖孙三代沙场殉难如拜山者并不多见。如果说上次宁远大败是事前努尔哈赤骄狂的结果,那么这次宁远再败就是皇太极瞎指挥造成的。虽然战争输掉了,可皇太极还是有些政治上的收获,从济尔哈朗、萨哈廉不顾一切地紧跟自己的行动并因此摆脱了三大贝勒的干涉来看,皇太极似乎从中找到了日后收拾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等人的不二法门。</p><p> 天聪三年十月,皇太极再犯明境,劳师远征。代善、莽古尔泰坚绝不同意,他们认为这样做的后果非常危险,如果明军堵截在后,且粮草匮乏,如何为继?代善、莽古尔泰的这个观点本身并没有错,如果不是因明朝崇祯皇帝的愚昧无知错杀了袁崇焕的话,这一次远征的结果显然不容乐观。代善等人再度否决皇太极的意见,令皇太极大为光火,众贝勒进帐询问皇太极部队的进程时,皇太极和盘托出事情的原委,岳托、萨哈廉、杜度、济尔哈朗、阿济格、豪格等贝勒都支持皇太极的决策,他们主动去说服代善和莽古尔泰,代善二人在众小贝勒的解释下终于同意皇太极的计划。皇太极领军攻陷遵化随即直驱北京,他本以为袁崇焕遇警无法抽身,哪知道就在皇太极向北京进发时,袁崇焕已经先于后金天聪三年十一月九日抢先到达蓟州,后金军精锐次日才进抵此处。当皇太极的后金军出现在北京城下时,袁崇焕、祖大寿等人虽兵不足万,仍旧力战阻敌,皇太极并没有捞到任何实质性的好处。皇太极以数万之众奔袭千里,空手而返,自然说不过去,这就萌发了他使用离间计的念头。应该说,皇太极的这出反间计本身并不高明,取材也十分粗陋,大概是他夜读《三国演义》的心得,他几乎完全照搬“蒋干盗书”那一节,偏偏赶上昏聩无知的崇祯皇帝以及他手下笨得可爱的几位太监,意外地成就了皇太极,袁崇焕被捕并惨遭杀害。清人最惧袁崇焕,他们立国创业的所谓“太祖”、“太宗”都先后败在袁崇焕的手下,如今袁崇焕一死,关外的格局发生了巨变,清朝人编写的《明史·袁崇焕传》中说:“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徵决矣。”</p><p> 皇太极北京之行不虚,不仅除掉了劲敌袁崇焕,还发现自己历年以来的“挖墙脚”特见功效,这次奔袭战如果没有岳托这些小贝勒的鼎力支持,根本就无法达到除掉袁崇焕的目的。而且,代善、莽古尔泰虽然位高权重,可在众小贝勒的围攻下仍然不能不按照皇太极既定的意图行事。皇太极已经从这些微妙的变化中看到了他重新赢得努尔哈赤生前一样的权威的希望。天聪初年,皇太极一力擢拔他的“五虎将”,特别是岳托、济尔哈朗和德格类三人备受宠信,萨哈廉曾经说过:“汗(皇太极)待尔济尔哈朗、岳托、德格类等,过于己子,细心恩养,迥异众人。”《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上,第213页,天聪九年十二月初五日,《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皇太极虽然和岳托名义上是叔侄关系,实际他是把岳托当做弟弟看待,这点皇太极后来在崇德年间曾经追述过:“(岳托)我母自幼抚养之弟”、“(岳托)皇考太祖、皇妣太后抚养……朕亦视之如弟。”《满文老档》太宗崇德朝卷24,下册第1564-1565页;《清太宗实录》卷64,第18页。皇太极还把岳托的长女视如己出,这也是只有兄弟之间才能具有的情分。为了拉拢岳托,皇太极不惜降格以求,这说明了皇太极在政治上的老到。需要指出的是,岳托虽然在皇太极嗣立、分权等一系列问题上担任了主要角色,但他和济尔哈朗、豪格、萨哈廉等人唯命是从、毫无原则的紧跟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p><p> <strong>4.鲸吞正蓝旗</strong></p><p> 继阿敏之后,三贝勒莽古尔泰也成为皇太极菜板上的另一块鱼肉。就莽古尔泰其人来说,皇太极并不怎么放在眼里,因为他有勇无谋、名声又差,对他的汗位构不成实质性的威胁。但是,莽古尔泰生性桀骜不驯,又兼有兄长的名义,尤其当年皇太极和他一起在储位争夺中彼此配合默契,将来难免不留下不利于皇太极的口实。再者,莽古尔泰一旦垮台,正好给皇太极“五虎将”中的另外一员虎将德格类腾出上升空间,正蓝旗也将在皇太极的手掌之中了。这应该是皇太极清洗莽古尔泰的全部如意算盘。</p><p> 如果说对阿敏的清洗,皇太极采用了直捣腹心的策略,那么在对付莽古尔泰的问题上,皇太极则是采取了“敲山震虎”、“打草惊蛇”的办法。换句话说,皇太极是故意激怒莽古尔泰从而给他整治莽古尔泰提供必要的借口。后金天聪三年年底,后金军奔袭北京,在攻打蓟州时,皇太极突然更换左翼的统帅,把莽古尔泰换了下来代之以代善,而且也没有对莽古尔泰说清楚理由。天聪四年十一月,皇太极和莽古尔泰行猎,莽古尔泰强夺属下的两件猎物被皇太极所指责,莽古尔泰归还了猎物,还把一头野猪送给皇太极作为赔罪的表示,可哪知道皇太极非但不要野猪,还把野猪射死,讥讽莽古尔泰“见识浅薄”。莽古尔泰也不示弱,天聪五年,皇太极装模作样地写信征求诸贝勒对他执政的评价,其他贝勒或者拍马吹捧、或者言不及义,只有莽古尔泰据实批评皇太极,同时还为他自己的一些行为做出辩解,皇太极看完莽古尔泰的来信,不禁大怒。皇太极利用自己的权力,给正蓝旗派差很多,而且还把正蓝旗所属的十个牛录拨给皇太极长子豪格的镶黄旗统领,这无形中更加刺激了莽古尔泰的怒火。</p><p> 后金天聪五年八月,二人的矛盾终于爆发出来。起因是在围困大凌河时,莽古尔泰向皇太极汇报说:“昨天的厮杀,我们正蓝旗损失很大,罕王是不是应该把派给镶黄旗出差的属于正蓝旗的护军还给我们?”莽古尔泰的请求并不过分,可是,皇太极有意激怒他,就顾左右而言他地问莽古尔泰:“听说你们正蓝旗每次派差都常常违反规定出现失误?”莽古尔泰看皇太极非但不同意拨还护军反而借题发挥,不免火气上升:“我们正蓝旗是派差最重、最大的一个,但何时都能做到尽人尽责,现在罕王指责我们违规,不知道从何而来?”皇太极又故意说道:“如果像你说的这样,那么可能是有人诬告;当做如果不是像你说的这样,我就要严加处理。”莽古尔泰怒不可遏,他反驳道:“罕王你应该公开说明是非曲直,为什么唯独和我为难,我莽古尔泰因为你是罕王,一切都顺从,而你一再如此仍不知足,难道是要杀了我吗?”情急之中的莽古尔泰居然忘了必要的忌讳,女真人有握刀的习惯,莽古尔泰在愤懑中不断用手摩擦刀柄,站在一边的德格类当然知道莽古尔泰这些身体语言的错误容易给人造成误解,马上赶上去拦住兄长,莽古尔泰迁怒于德格类,竟拔刀出鞘,这下子完全达到了皇太极最初的目的,“御前拔刀”,这样的罪名本身就是死罪,连代善也转而对莽古尔泰不满起来,认为他太不懂君臣的礼节了。皇太极看到目的已经达到,反而装作一副委屈的样子走到一边对众贝勒诉苦说:“我自继承汗位以来,一直留心治国的道理,十分谨慎,哪知道这些谦逊的行为竟然成为他莽古尔泰轻视我的依据。”等他回过身来却又大骂身边的侍卫:“我养你们有什么用处?他莽古尔泰御前拔刀,你们却跟瞎子一样站在那里不动。”当晚,莽古尔泰准备向皇太极赔罪,皇太极哪能这么轻易地放过莽古尔泰,他当即拒绝与莽古尔泰见面。</p><p> 大凌河战后,众贝勒根据皇太极的旨意,公开议处莽古尔泰“御前拔刀”的罪名,最后一起认定应该革去莽古尔泰的大贝勒爵位,降为普通贝勒,夺去五个牛录、罚银一万两入宫。天聪五年年底,参政李伯龙提出莽古尔泰不应该再与罕王并坐受贺,皇太极虚晃一枪地说道:“以前都是并坐,现在忽然改了,让外面听说还以为出了什么乱子,何况外面也不知道他莽古尔泰的罪状。”众人当然知道皇太极这是故意而为,内心巴不得莽古尔泰快点下课才好,所以,代善首先提出来不愿意再像以往那样与新罕王并坐,情愿下来,众人也是一致同意,皇太极顺水推舟立刻同意,这样一来,自天命十一年九月以来的“三尊佛”现象开始土崩瓦解,皇太极初步完成南面独尊。</p><p> 平心而论,莽古尔泰绝非良善之辈,他手刃生母以邀宠努尔哈赤,其人之恶毒暴露无遗,在构陷褚英、代善等活动中,莽古尔泰都以急先锋的面孔出现。但是,自皇太极即立以后,莽古尔泰非但没有什么“小动作”,反而相对比较尊崇皇太极,虽然不及代善的恭顺,可也大体上说得过去。至于他要回护属于自己正蓝旗的护军更是无可非议。有的清史研究者盲目地站在皇太极胜利者的立场上指责莽古尔泰,说莽古尔泰是“从本旗的利益出发”云云,这是以成败论英雄的缺陷。试问,皇太极调发莽古尔泰十个牛录的护军难道是从大局出发吗?明明知道正蓝旗损失很大却没有相应的补充,难道是从后金汗国的最高利益出发吗?皇太极故意打压莽古尔泰的做法让一直紧跟他的镶红旗贝勒岳托不以为然。他素来刚正、了无私心,在阿敏准备在朝鲜逗留的问题上,岳托为了国家的大局与之抗争,他明确指出,阿敏所带三万精锐对于后金汗国来说无异于空国而来,御前缺少足够的兵力阻挡蒙古或者明军的侵扰,如果边疆一旦遇警,很难预料胜负。他要求阿敏即刻和朝鲜方面议和,迅速班师。当阿敏不同意时,岳托又找到济尔哈朗,要他向他的兄长说明利害是非,他甚至强硬地对济尔哈朗说:“你要跟你的二哥(阿敏)去便去,我自己亲领两红旗班师,我相信两黄旗、两白旗也会跟我走。”阿敏鉴于岳托、济尔哈朗等人的反对,这才改变自己的主张。阿敏后来在永平丧师,岳托虽然参与了对阿敏的清洗,但在岳托看来,阿敏确有应得之罪,并非空穴来风。然而,这次处理莽古尔泰完全是皇太极以个人意志强加给集体,不但无理,而且手段毒辣。岳托撇开众贝勒独自为莽古尔泰辩解道:“三贝勒莽古尔泰坐在一边痛哭流涕,必有隐衷,他到底有什么明显的罪过?罕王和他之间到底有什么了不起的过节?”《清太宗实录》卷30,第25-26页。岳托为莽古尔泰鸣不平种下了他自己日后遭皇太极暗算的恶果。</p><p> 天聪六年十二月,莽古尔泰愤懑而死,历史上记载他的死亡是“暴卒”,也就是突然死亡,死前“口不能言”,症状非常奇怪,莽古尔泰是努尔哈赤诸子中身体非常健康的一位,史料上也没有记载他曾经患过什么恶疾或者顽症,这样一个健硕如牛的人居然在遭到处罚之后的一年中愤懑而死,本身就很怪异,联系到三年后即天聪九年莽古尔泰的同母弟德格类也是这样的暴死、也是这样的“口不能言”,以及稍后正蓝旗家奴冷僧机的突然告发和正蓝旗遭到皇太极的全面吞并等,似乎都在一种既定的安排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的咄咄怪事,我们认为,莽古尔泰的暴死和皇太极有着直接的关系,很有可能是皇太极指使他人害死乃兄,当然,这种推论目前还没有足够的史料的支持,只作为一种意见提出。</p><p> 莽古尔泰死后,他的七个儿子,包括长子在内都没有承袭正蓝旗旗主的份儿,倒是同母弟德格类被皇太极选中,继为正蓝旗旗主。这样,皇太极当初的“五虎将”中除了萨哈廉之外,都已经得任旗主贝勒。</p><p> 德格类本来和皇太极的关系非常密切,皇太极清洗莽古尔泰以后能够撇开莽古尔泰诸子直接选定德格类为旗主也说明了这一点。天聪五年三月,皇太极给大贝勒和议政贝勒以及八旗总管大臣们写去几封信,冠冕堂皇地要求他们对自己治国的得失提出匡正。德格类很快上疏给皇太极,对皇太极的五年统治加以肉麻的吹捧,他说:“要我看,自罕王即位以来,尊重兄长、友爱弟侄,恩养百姓、赏罚分明,没有什么过失可言。”皇太极很高兴,七月设立六部时,德格类任掌户部,皇太极曾经表扬岳托、多尔衮、德格类三人管理的兵部、吏部和户部“办事妥帖、不烦朕虑”。皇太极的本意是要德格类指挥的正蓝旗像济尔哈朗的镶蓝旗那样对他无命不从、无话不听。可是,既已得宠并在即立和控制正蓝旗等一系列问题上给予皇太极最大帮助的德格类却在这件事上和皇太极开始有了分歧。</p><p> 努尔哈赤、皇太极时代,女真人的军事征服的主要副产品就是掠夺,他们通过掠夺积累物质财富,八旗各旗除正黄旗、镶黄旗地位特殊外,其他并无伯仲之分,可是在贫富上面却有很大的差别,这主要和各旗旗主的军政能力分不开。正蓝旗旗主原来是莽古尔泰,他以勇猛善战著称,正蓝旗在军事斗争中始终处于第一线,加之德格类谋勇兼备,所以,正蓝旗较之其他各旗相当富庶,相比之下,两黄旗也要为之逊色。清崇德六年,皇太极调查满、蒙十六旗的贫富状况,结果发现,镶黄旗下有十个牛录非常贫困,皇太极大怒,对镶黄旗固山额真、额驸达尔汉大加呵斥。可是,德格类尽管守着这么富庶的正蓝旗,却对皇太极没有更多的孝敬,反而在天聪九年还与皇太极唱了一出对台戏。后金汗国设有牧场,德格类就牧场的官员任免问题对皇太极提出:“牧场的官员任命要谨慎,现在担任这类官职的人不称职,因为这个牧场事关我们八家(指八旗旗主),所以,要选用能干的人。”皇太极一听就火冒三丈:“什么叫‘我们八家’?你的意思是不是说因为事关你们诸贝勒的事情就要谨慎,事关汗国的事情就无所谓?”这次谈话是在天聪九年六月,当时皇太极已经逐渐有意全面加强罕王的集权制,而削夺“八王”的既得利益,德格类在这个当口还不能跟上形势,头脑中还残留着“八王共治”的痕迹,自然令皇太极大为不满。到了下半年,察哈尔的囊囊太后来归,皇太极让代善娶她,代善不愿意,阿济格、德格类等人就劝皇太极迎娶囊囊太后,德格类还说这是“上天所赐”。其实囊囊太后贫穷,也无姿色,皇太极当然不愿意背上这样的累赘,德格类原本是好意却被皇太极误会为逼婚,同时,德格类因为包庇同母姐姐莽古济,更致皇太极的怀疑,盛怒之下的皇太极甚至以辞位作为要挟,德格类因此被罚银500两。就在德格类被罚的第八天也就是后金天聪九年十月初二,德格类突然暴死家中,也是“口不能言”,德格类早不死、晚不死,偏偏死于和皇太极关系开始僵化之际,其死因不能排除政治谋杀的嫌疑。24天以后,莽古济属下的奴仆冷僧机告发莽古尔泰生前有谋反迹象,从而爆发了后金(清)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政治杀戮即正蓝旗遭吞并事件。</p><p> 皇太极吞并正蓝旗、残杀莽古尔泰后代这起清朝入关前最大的政治杀戮中有两个关键性人物、即莽古尔泰同母妹莽古济和莽古济的家奴冷僧机。莽古济因为与莽古尔泰、德格类同母所生,感情一直很好,莽古济说起来也算是后金汗国里面几个数得着的喜欢干预政务、吹枕头风的女人之一。她本是都堂乌尔古岱的妻子,后来乌尔古岱因为受到贬黜抑郁而死(详见本章第一节《皇太极崭露头角》),莽古济就转而嫁给了蒙古敖汉部落首领锁诺木,成为满蒙联姻的产物。可是,莽古济却对锁诺木原来的妻子也就是锁诺木的好友托古的妹妹深怀嫉妒,因为这个女人的缘故,莽古济甚至要杀害托古本人。莽古济并不是孤立的,她有两个女儿分别嫁给了镶红旗贝勒岳托和镶黄旗贝勒豪格(皇太极长子),莽古济很有可能动用了家长的威严,要弟弟德格类、女婿岳托、豪格在皇太极面前奏请杀掉托古。莽古济原来和皇太极的关系也不错,天聪初期,皇太极经常到莽古济那里做客,过年时还专门给莽古济行家庭的礼节,把莽古济看做亲姐一般。莽古济原以为凭着这些关系除掉一个托古并不费事,哪知道托古也不是一个省油的灯,他早就看出来皇太极垂涎正蓝旗,所以,几次利用所谓酒后吐真言的机会向皇太极诉说德格类、岳托、豪格等人的“不轨”。皇太极疑心自来很重,尤其是他准备全力对付正蓝旗的时候,更把德格类上书要求杀掉托古看做是政治事件,同时,他对于岳托、豪格与正蓝旗的姻亲关系也洞若观火。其实,岳托、德格类、豪格之所以能够成为姻亲,皇太极原本很受用,德格类、豪格、岳托都是皇太极当初的“五虎将”行列中的关键人物,也是皇太极夺位的骨干,他们之间最终“亲上加亲”,在迫切需要他们帮助的皇太极看来简直如虎添翼。可是,今夕异势,皇太极已经看出德格类、岳托不可能像济尔哈朗那样俯首贴耳,德格类更成为皇太极吞并正蓝旗的最大障碍,所以,他怎么能够容忍德格类、岳托、豪格再像以往那样保持这种亲密的关系呢?托古是什么人?与皇太极并无很深的历史渊源,何以酒醉之后的谰言竟然得到皇太极如此的重视?答案是明摆着的,因为托古的话正中皇太极的下怀。果不其然,德格类的疏请一递上来就遭到皇太极的怒斥,牵连岳托、豪格也一并受罚,而且连岳托的父亲、并不知情的代善也给捎带做了处罚,莽古济还被限制行动。一个“闹家务”,成了皇太极拿正蓝旗、德格类开刀的先兆。</p><p> 叶赫部被努尔哈赤灭亡以后,有一个叫叶赫那拉·冷僧机的人被分配到正蓝旗旗主莽古尔泰麾下做了一名仆从。当莽古济和蒙古的锁诺木结婚以后,冷僧机被作为嫁妆转到了莽古济的手下。后金天聪九年十月二十六日,冷僧机突然自首,告发莽古尔泰生前曾经和德格类、莽古济等人焚香盟誓要推翻皇太极,锁诺木还和莽古济积极赞成莽古尔泰,他们夫妻表示表面上继续奉承皇太极,实际上则帮助莽古尔泰夺位。据冷僧机的交代,当时在场的包括莽古尔泰、莽古济、德格类、锁诺木、冷僧机、爱巴礼、屯布禄这几个人。皇太极就根据冷僧机的讦告来定莽古尔泰、莽古济和德格类的罪名。这种做法十分罕见,岳托就表示反对,他说:“德格类贝勒怎么能做出这等样事呢?这一定是告密者的胡说。”实际上众贝勒也不相信冷僧机的告密,在议论冷僧机的处理时,诸贝勒对冷僧机特别鄙薄,所以,贝勒大臣们决定不给冷僧机任何奖励。这个决定立刻遭到皇太极的否决,皇太极认为:“若以冷僧机无功,则人皆容忍。遇此等事,谁复首告?为日后计,则冷僧机宜叙其功。”努尔哈赤生前曾对奴仆讦告旗主或者主人有过明确的规定,皇太极即位9年以来,也从未见他有过具体的否定,何以这次对冷僧机格外开恩呢?皇太极如此袒护一个下级的奴仆绝不是什么“为日后计”,而是冷僧机给他彻底消灭正蓝旗提供了绝好的借口。试想,以冷僧机的地位,怎么能够了解像谋逆这种头等机密的大事呢?例如冷僧机提供的预谋人员名单,其中锁诺木是莽古尔泰的妹夫、屯布禄是甲喇额真(汉译名称为参领,定为正三品)、爱巴礼是赐号“巴克什”(巴克什是对通晓文墨者赏赐的称号,类似于武将赐号“巴图鲁”一样),他们或为莽古尔泰兄弟的亲属,或为他们的亲信,地位都在冷僧机之上,所以说,冷僧机知晓谋逆案的始末,特别是了解誓词的全部内容,其本身就大可存疑,这是其一。其二,冷僧机讦告为何如此准确?为何告密经过如此顺利?为何没有受到质疑?一个奴仆想要告发旗主并且迅速地投递到御前,即便是在规矩初立的后金汗国也相当的不容易,而冷僧机似乎不费吹灰之力就轻而易举地达到了,如果没有事前的某种默契,则很难解释这一怪异现象的存在。从冷僧机后来受到的皇太极的特殊礼遇,自一个一文不名的奴仆一跃而为三等副将(即三等梅勒章京,也就是后来的汉称三等男爵)、一等侍卫,其擢升速度相当惊人。

为什么说多尔衮3兄弟执掌3旗

因为;努尔哈赤晚年将亲统的两黄旗的大部分授于同母的三个幼子,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每人15牛录。阿济格是镶黄旗旗主,多铎是正黄旗旗主,将来自己死后,自己统帅的亲军全给多铎,但将另赐一旗给多尔衮。努尔哈赤去世时,他已经将镶白旗旗主杜度调到镶红旗,准备以此旗给多尔衮,所以是多尔衮同母的三兄弟执掌三旗。

皇太极继位后乘机夺取了镶白旗,以自己的长子豪格做旗主,但多尔衮保住了所领的15牛录归附于阿济格的正黄旗下,满族以黄色为尊,皇太极就将原来的正黄旗和镶黄旗改旗号为镶白旗和正白旗,而他所领的两白旗就成了两黄旗。这样一来,阿济格领镶白旗,多铎领正白旗。

后来皇太极在第二年以他擅自为幼弟说亲为名,废了阿济格的旗主。改由多尔衮领镶白旗。

扩展资料

多尔衮执掌3旗

多尔衮先是剥夺了多铎正白旗的一部分牛录到自己的镶白旗。但多尔衮的目的是自己独立领一旗,后来他又为了拉拢弟弟多铎,把其兄阿济格镶白旗中的牛录拨给了多铎的正白旗。

此时,多尔衮把镶白旗与正白旗进行了一次调换旗色,从此多尔衮领独立领了正白旗,而多铎与阿济格共同领镶白旗。

顺治五年,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在平定四川班师回朝后,却被叔叔多尔衮以冒功和起用罪人,幽禁而死。豪格死后,其领的正蓝旗被多尔衮所夺。此时,多尔衮领了正白旗和正蓝旗,正式可与皇帝的两黄旗平分秋色。

他先是把正蓝旗的牛录调了一部分到自己的正白旗,又调了一部分到镶白旗,然后把镶白旗的牛录又调了一部分到正蓝旗。做完了这些后,多尔衮直接把正蓝旗和镶白旗调换了旗色。从此,多尔衮实现了自己的最终目的一人掌握了两白旗。

顺治六年自己的弟弟多铎又死了,原本想让阿济格掌正蓝旗,但阿济格能力有限,于是让多铎的后代多尼领了正蓝旗。但实际,多尔衮控制了正蓝旗,所以说此时多尔衮一人正式领三旗:两白旗和正蓝旗。这也是多尔衮一生最辉煌的时刻,真正大权在握,八分天下独占三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八旗旗主

黄旗(8)白旗(5)

正白旗和镶白旗的衣服,正黄旗,正蓝旗,正红旗,正白旗,镶黄旗,

正黄旗,正蓝旗,正红旗,正白旗,镶黄旗,镶蓝旗,镶红旗,镶白旗之间的区别?

1、起源:

正黄旗,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由皇帝亲自统领,是上三旗之一。兵丁人口最多,至清末,下辖92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约3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5万人。

正蓝旗,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因旗色纯蓝而得名。正蓝旗在顺治前与正黄、镶黄列为上三旗,顺治初,被多尔衮降入下五旗,不再由皇帝所亲而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

正红旗,建於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因旗色为红纯红而得名,正红旗是下五旗,为下五旗之首。分为满洲、蒙古、汉军三部分,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

正白旗,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初定,以旗色纯白而得名。正白旗是多尔衮死后,顺治皇帝将其纳入皇帝亲统八旗中的上三旗之一。

镶黄旗,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黄色镶红边而得名,镶黄旗是上三旗之首,旗内无王,由皇帝所亲统,兵为皇帝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

镶蓝旗,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为蓝色镶红而得名,镶蓝旗是下五旗,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

镶红旗,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为红色镶白而得名,镶红旗是下五旗之一,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

镶白旗,。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白色镶红而得名,镶白旗属于下五旗之一,不是由皇帝所亲统,而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

2、人口规模:

正黄旗,兵丁人口最多,至清末,下辖92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约3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5万人。

正蓝旗,清末时模达到下辖83整佐领11个半分佐领,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

正红旗,至清末是八旗中人口最少的一个旗,规模为下辖74个整佐领,兵丁2.3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1.5万人。

正白旗,清末规模为辖86个整佐领(基本户口和军事编单位100-300人为一单位)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

镶黄旗,清末时的辖84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13万人。

镶蓝旗,清末时规模达到了下辖八十七个整佐领又一个半分领,兵丁2.7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5万人。

镶红旗,清末时规模达到下辖86个整佐领,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清光绪帝的宠妃珍妃就是镶红旗人。

镶白旗,清末时规模是84个整佐领,兵丁2.6万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

3、地位:

正黄旗,与“正黄旗”、“正白旗”并称上三旗。

正蓝旗,在顺治前与正黄、镶黄列为上三旗,顺治初,被多尔衮降入下五旗,不再由皇帝所亲而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

正红旗,清代八旗之一,下五旗之首。

正白旗,正白旗是多尔衮死后,顺治皇帝将其纳入皇帝亲统八旗中的上三旗之一。顺治前,上三旗中并无正白有正蓝旗,顺治初,顺治皇帝将多尔衮掌握的正白旗收归自己名下,与两黄旗并称为上三旗,旗内无王,兵为皇帝亲兵,并从中挑选侍卫皇室的成员。

镶黄旗,与“正黄旗”、“正白旗”并称上三旗。旗内无王,由皇帝所亲统,兵为皇帝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后来又在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中设置镶黄旗。

镶蓝旗,八旗中的下五旗之一,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

镶红旗,镶红旗是下五旗之一,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

镶白旗,因旗色为白色镶红而得名,镶白旗属于下五旗之一,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正蓝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正黄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正红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正白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镶黄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镶白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镶蓝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镶红旗

满洲正白旗包衣是什么意思?

八旗制度是清朝时一种重要的的社会组织制度,最早可追溯到金朝军政合一的社会基层组职猛安谋克制,《金史·兵志》记女真初起时,“其部长曰孛堇,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从其多寡以为号。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太祖努尔哈赤继承并发展了这种制度,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始建四旗,正黄旗、正蓝旗、正白旗、正红旗。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增设四旗,称镶黄旗、镶蓝旗、镶红旗和镶白旗,定三百人为一牛录,五牛录为一甲喇,五甲喇为一固山(旗),八旗制度“以旗统军,以旗统民”,平时耕田打猎,战时披甲上阵。八旗制度以八旗为纽带,将全社会的军事、政治、经济、行政、司法和宗族联结成为一个组织严密、生气蓬勃的社会机体。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的一个创造,是清朝的一个核心社会制度,也是清朝定鼎燕京、入主中原、统一华夏、稳定政权的一个关键。太宗皇太极继位后为扩大兵源在满洲八旗的基础上有创建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其编制与满洲八旗相同。至此从明万历四十三年八旗制度建立,直到清崇德七年才完成八旗组织三个部分二十四旗的组织建设。

八旗兵分为京营和驻防两类。京营是清驻防京师的满洲等八旗军的总称,分为部卫和兵卫。部卫是皇帝的亲军,必须出身上三旗(镶黄、正黄和正白旗),归领侍卫内大臣统率。兵卫的任务是保卫京师,兵卫由八旗兵和绿营兵组成。绿营兵是由汉人组成的兵队。驻防兵分驻各省重要地点,构成对全国的军事控制网。京旗各佐领在行政上归本旗都统管辖,但在军事系统上,又按照兵种,将前锋营、护军营、骁骑营、步军营独立编营。其中,骁骑营、护军营、步军营均按旗分设,前锋营按左右翼分设。护军营与前锋营平时警卫宫禁,皇帝外出时扈从行营,是八旗兵的精锐。以后陆续增设虎枪营、火器营、健锐营、善扑营、神机营为特殊兵种。八旗都统直接指挥是骁骑营,由总统或统领指择有前锋营、护军营、健锐营、火器营、步军营。 满洲八旗:八旗排列次序为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正蓝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镶蓝旗。另外满洲八旗分左右两翼即左翼镶黄旗,正白旗,正蓝旗,镶白旗;右翼正黄旗,正红旗,镶红旗,镶蓝旗。满洲八旗又分上三旗、下五旗、内务府三旗。上三旗(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实行郎卫制,紫禁城内接近皇帝的要害部位,全由内务府选出侍卫,由内领侍卫大臣六人(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各二人)统领。分成内外两班宿卫。内班宿守乾清门、内右门、神武门、宁寿门等内宫,多用满人。外班宿守太和门等外朝,兼用满人、蒙人。下五旗(正蓝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镶蓝旗)实行兵卫制,满、蒙分左右两翼备宿卫。各设前锋统领一人,备警跸宿卫。各旗精选四千八百人为养育兵,训练技艺。后来兵额屡增,到乾隆年间,满、蒙养育兵已有两万零三百余人。内务府三旗即包衣三旗,由原来上三旗的包衣组成,与八旗无关。内务府旗人是皇帝和宗室王公贵族的奴仆,但不是一般旗人的奴仆。从内务府系统转到八旗系统,历来被称为“抬旗”。抬旗,一般有三种方式,一是由内务府三旗抬入八旗,二是由下五旗抬至上三旗,三是依照八旗排列次序由下一旗抬入上一旗。抬旗或因建立功勋,或以上承恩眷,如皇后丹阐(母家)在下五旗者,例皆抬旗,可见是一种“恩遇”,表明地位提高。内务府的组织渊源于满族社会的包衣(奴仆)制度,其主要人员分别由满洲八旗中的上三旗(镶黄、正黄、正白旗)所属包衣组成。最高长官为总管内务府大臣,正二品,由皇帝从满洲王公、内大臣、尚书、侍郎中特简,或从满洲侍卫、本府郎中、三院卿中升补。凡皇帝家的衣、食、住、行等各种事务,都由内务府承办,故而清朝太监的数量仅二千人。内三旗的构成与八旗也有所不同,内参领下设有府佐领、旗鼓佐领、内管领。内府佐领,即皇家所有的满洲佐领,成分为满洲平民;旗鼓佐领即皇帝所有的汉人佐领。内府三旗初设满洲佐领9,旗鼓佐领12,高丽(朝鲜)佐领1,以及内管领20。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增至满洲佐领15,旗鼓佐领18,朝鲜佐领2,管领30。内三旗包衣人,除担任内廷供奉亲近差使,专供驱使外,有按丁披甲的义务。其中,满洲、朝鲜佐领,披甲人各89名(或90名);旗鼓佐领,披甲人各59名:管领,披甲人各89名。 蒙古八旗:明万历二十二年(1615年),太祖建立八旗制度,将归附的部分蒙古人编入满洲牛录,其余单独编为蒙古牛录。太宗皇太极天聪三年(1629年)时,已有蒙古二旗的记载,称左右二营,八年(1634年)改称左翼兵和右翼兵。九年,后金在征服察哈尔部后,对众多的蒙古壮丁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编审,乃正式编为八旗蒙古,并任命阿代、达赖、恩格图、布彦代、伊拜、苏纳、吴赖、扈什布为固山额真(都统),以后续有降附的蒙古人编入。 汉军八旗:清太祖努尔哈赤时,将降服的汉人编成十六个佐领,隶满洲八旗。明崇祯四年(1631年),皇太极为平衡八旗旗主(贝勒)的军事实力,以汉人精于火器,拨出汉人别置一军,名“乌真超哈”。佟养性为昂邦章京(总管)。十年分为二旗,石廷柱为左翼一旗固山额真(都统)、马光远为右翼一旗固山额真(都统)。十二年分为四旗,石廷柱、马光远、王世选、巴颜为固山额真(都统)。十五年增编为八旗,以祖泽润、刘之源、吴守进、金砺、佟图赖、石廷柱、巴颜、李国翰为固山额真(都统),计一百二十九个佐领,两万四千五百人。入关后,因形势剧变,又陆续编进了许多汉人官兵,发展为二百七十个佐领,兵额两万人。编制扩大一倍多,兵额却少于初建。官多兵少,体现了笼络汉官的政策。康熙中期以后,为加强对其控制,参领以上员缺,每以满洲八旗、蒙古八旗补授。 附: 八旗的最小单位是牛录,设牛录额真1人;5牛录为1甲喇,设甲喇额真1人;5甲喇为1固山,设固山额真1人。牛录既是一种社会组织,也是作战时的一个单位编成,每牛录300户,每户出一个壮丁,父死子继,兄亡弟代,在全军出动时才有每牛录300人。一般作战,每牛录只有几十人。八旗的组成是满洲八旗300牛录,其中包括约100个已经满族化的蒙古牛录,纯粹满洲牛录仅210个。蒙古八旗129牛录和汉军八旗167牛录。终清一代牛录的数字增加不多。 据史籍记载,当时编有满洲牛录308个,蒙古牛录76个,汉军牛录16个,共400个。

为什么 内蒙古自治区会有地方叫镶黄旗 正蓝旗 正镶白旗 这些八旗的名字 知到的人说说

那是蒙八旗和满八旗不同 是蒙八旗的驻地 其他四旗后改名字了 正白旗和镶白旗合称正镶白旗,比如正黄旗改为察哈尔右翼后旗 旗政府驻地土牧尔台 后71年政府迁白音查干

正白旗“包衣”是什么意思?

满洲八旗:八旗排列次序为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正蓝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镶蓝旗。另外满洲八旗分左右两翼即左翼镶黄旗,正白旗,正蓝旗,镶白旗;右翼正黄旗,正红旗,镶红旗,镶蓝旗。满洲八旗又分上三旗、下五旗、内务府三旗。上三旗(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实行郎卫制,紫禁城内接近皇帝的要害部位,全由内务府选出侍卫,由内领侍卫大臣六人(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各二人)统领。分成内外两班宿卫。内班宿守乾清门、内右门、神武门、宁寿门等内宫,多用满人。外班宿守太和门等外朝,兼用满人、蒙人。下五旗(正蓝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镶蓝旗)实行兵卫制,满、蒙分左右两翼备宿卫。各设前锋统领一人,备警跸宿卫。各旗精选四千八百人为养育兵,训练技艺。后来兵额屡增,到乾隆年间,满、蒙养育兵已有两万零三百余人。内务府三旗即包衣三旗,由原来上三旗的包衣组成,与八旗无关。内务府旗人是皇帝和宗室王公贵族的奴仆,但不是一般旗人的奴仆。从内务府系统转到八旗系统,历来被称为“抬旗”。抬旗,一般有三种方式,一是由内务府三旗抬入八旗,二是由下五旗抬至上三旗,三是依照八旗排列次序由下一旗抬入上一旗。抬旗或因建立功勋,或以上承恩眷,如皇后丹阐(母家)在下五旗者,例皆抬旗,可见是一种“恩遇”,表明地位提高。内务府的组织渊源于满族社会的包衣(奴仆)制度,其主要人员分别由满洲八旗中的上三旗(镶黄、正黄、正白旗)所属包衣组成。最高长官为总管内务府大臣,正二品,由皇帝从满洲王公、内大臣、尚书、侍郎中特简,或从满洲侍卫、本府郎中、三院卿中升补。凡皇帝家的衣、食、住、行等各种事务,都由内务府承办,故而清朝太监的数量仅二千人。内三旗的构成与八旗也有所不同,内参领下设有府佐领、旗鼓佐领、内管领。内府佐领,即皇家所有的满洲佐领,成分为满洲平民;旗鼓佐领即皇帝所有的汉人佐领。内府三旗初设满洲佐领9,旗鼓佐领12,高丽(朝鲜)佐领1,以及内管领20。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增至满洲佐领15,旗鼓佐领18,朝鲜佐领2,管领30。内三旗包衣人,除担任内廷供奉亲近差使,专供驱使外,有按丁披甲的义务。其中,满洲、朝鲜佐领,披甲人各89名(或90名);旗鼓佐领,披甲人各59名:管领,披甲人各89名。

白旗(5)正蓝旗(2)

相关参考

正白旗包衣什么意思,正白旗“包衣”是什么意思

正白旗“包衣”是什么意思?满洲八旗:八旗排列次序为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正蓝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镶蓝旗。另外满洲八旗分左右两翼即左翼镶黄旗,正白旗,正蓝旗,镶白旗;右翼正黄旗,正红旗,镶红旗

清朝历史上苏克萨哈和鳌拜都中了孝庄的计

康熙年幼在孝庄扶持下上位,索尼、鳌拜、苏克萨哈和遏必隆四个人辅政。索尼、鳌拜和遏必隆都是两黄旗的奴才,只有苏克萨哈是两白旗的旗主。不过苏克萨哈在多尔衮死后倒向了顺治,帮助顺治清洗两白旗的多尔衮余党,献

清朝八旗的姓氏介绍

 清朝八旗的姓氏介绍  上三旗: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  下五旗:镶红旗、正红旗镶白旗、正蓝旗、镶蓝旗  满(上三旗——正黄旗姓氏)  爱新觉罗氏、阿穆鲁氏、阿礼哈

清朝皇室为什么是镶黄旗,为何清朝已镶黄旗为贵

为何清朝已镶黄旗为贵?清朝以“上三旗”为贵,即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清朝初年,清太宗皇太极即位以后,为强化自己的统治地位,在八旗增设管旗大臣,由大臣牵制八旗诸王。皇帝自己直接统辖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

清朝皇帝是哪个旗的人,清朝皇帝是什么旗

清朝皇帝是什么旗皇帝不属于任何旗,而是上三旗的旗主,统领八旗。清军入关之前,只有正黄旗和镶黄旗是由清军之首直接统领,其余的由汗王的侄儿等人统领。清王朝建立后,顺治帝收复了多尔衮手中的正白旗,至此皇帝开

多尔衮死后究竟有没有被鞭尸

皇太极死后,因为是突然猝死,因此没有留下遗嘱,指定继承人。多尔衮所在正白旗和豪格所领正黄旗,两方对峙,互相争权夺位,甚至最后差点发展为兵戎相见。在这样僵持不下的时候,两方各退一步,相互妥协,将年皇太极

八旗哪个旗地位最高,满清八旗地位各不同,哪个旗的地位最高

清朝的八旗之中,地位最低的是哪一旗?八旗之中,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由皇帝直接统辖,属于皇帝的亲兵,待遇条件优厚,称为“上三旗”。正红旗、镶红旗、镶白旗、正蓝旗、镶蓝旗,由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分领,

满清八旗制度

八旗方位图>清代的八旗军,包括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在行军、驻营时所居的位置是固定的。据说是依“五行相克”说制订的。在《八旗通志》中有如下的记载“两黄旗位正北,取土胜水。两白旗位正东,取金胜木。两红旗位

满清八旗制度简介

满清八旗制度简介清代的八旗军,包括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在行军、驻营时所居的位置是固定的。据说是依“五行相克”说制订的。在《八旗通志》中有如下的记载:“两黄旗位正北,取土胜水。两白旗位正东,取金胜木。两

多铎的正白旗谁继承了,豫亲王多铎介绍

豫亲王多铎介绍爱新觉罗·多铎(1614.4.2—1649.4.29),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五子,阿济格、多尔衮同母弟,满洲镶白旗旗主,时人通称十王,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爵位世袭罔替。后金天命五年(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