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陕西巡抚给湖南巡抚当“政事参谋”

Posted 巡抚

篇首语:讨厌自己明明不甘平凡,却又不好好努力。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前陕西巡抚给湖南巡抚当“政事参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前陕西巡抚给湖南巡抚当“政事参谋”

2、历史人物 此人为晚清最好的巡抚,49岁才开始军旅生涯,最后却成为一代名臣

前陕西巡抚给湖南巡抚当“政事参谋”

原标题:《刘蓉:乡贤垂范亦政知》

文丨龚军辉

晚清时期,湘籍官吏、将领退休、遭免职时,往往回到家乡来。由于他们的影响力大,其实朝廷是十分担心的,因而历届湖南巡抚还无形中承担着一个职责,即对这些官吏、将领进行监控、不定期汇报他们的动态。而刘崐担任湖南巡抚时对这类人的保护与爱惜,天下皆知,受其庇护者如彭玉麟、蒋益澧、杨岳斌、刘蓉、边晓堂、刘典、李元度、曾国荃等都对他甚为感激,也缔结了不浅的交情。其实,这些人回乡成为乡人榜样,不仅带动了湖湘文化的传播,而且他们也多成为了刘崐知晓湖南乡情、掌握地方官吏与百姓真实动态的抓手,甚至不少人还参政议政,成为他实施政事的重要参谋,譬如刘蓉。

刘蓉,1816—1873年,字孟容,号霞仙,今娄星区茶园镇人,桐城派古文家,曾为四川布政使、陕西巡抚,著有《思辨录疑义》《养晦堂文集》等。

刘蓉与曾国藩、郭嵩焘、罗泽南等皆是至交好友,在咸丰时期与罗泽南、左宗棠被湖南士人合称“三亮”。他的父亲刘振宗,是湘乡较为有名的士绅,经营着不错的家业,当年曾国藩赶考时还曾到其家借盘缠。他少年即自我约束严格,后来在《习惯说》一文中他曾讲到,他的起居室有一个小坑,久而安之,但某日父亲来视,笑他“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他悚然警醒,得出“君子之学,贵乎慎始”的结论。

但参加科考,“三亮”皆是极不走运之人,科场不畅自然仕途不举,刘蓉于是潜心于理学,钻研“有用之学”。

他在理学的成就主要有四:

一是把气与理的关系概括为“所谓气者,乃天地阴阳之气而人得之以有生者也;所谓理者,乃乾坤健顺之理而人得之以为性者也。故自天地观之,则气之与理举属天赋禀各足,无不完备,不相交杂,不相假借”,这是在程朱之学上的发挥迭进;

二是把心、理分为二,并以理为心的主宰,明确驳斥阳明学说的“心即理”说;

三是提出了“读史穷理”的观点,不满理学家们那种尚空谈而鲜实用的迂腐学风,把“格物”“读史”都看作是穷理的一部分,甚至因而排斥其他学派,斥陆王心学窃佛禅乱儒宗不属正学之列;

四是在治学中讲究在道德上“厚德其本”,反对阳明心学的“顿悟”“静坐”,力主捍卫程朱理学的正统观念,排斥异端思想。

曾国藩评价说:“吾友刘君孟容,潜默而严恭,好道而寡欲。自其壮岁,则已泊然而外富贵矣。既而察物观变,又能外乎名誉。”

刘蓉主张学为匡世济民,但心气傲岸,难为世人所容,是故太平天国兴起,他虽以天下为念但并未及时出山。直待曾国藩在湘办团练组建湘军时,邀请其与郭嵩焘为幕僚,三番五次拜门后,刘蓉才未推辞,但提出了一个条件,即:做事出主意在所不辞,但曾国藩不得保荐自己为官。曾国藩为之感动,吩咐账房:“刘、郭与己身同,惟所支用,不为限制。”

可能正是在此之际,身为湖南学政的刘崐,已经开始与刘蓉有了往来。但是他们具体如何交往,至今无详实材料佐证。可知的是,刘崐对于刘蓉的才干颇为欣赏,以后一直与其保持着书信往来。

咸丰五年(1855)8月,罗泽南率军西援武昌,但感自己身边没有合适的参谋,便给刘蓉与曾国藩写信,请求刘蓉支持。之前为罗泽南弟子王錱在湘乡办理团练制定过团规、起草文书、招募兵勇的刘蓉,毫不犹豫答应了。但这是一趟伤心之旅,担任副左营、助罗泽南接连攻克通城、崇阳、蒲圻等城池的刘蓉,遭遇了弟弟刘蕃在蒲圻战死的生死别离。向来视刘蕃前程可期、可代为自己仕途实现理想的他悲痛不已,茶饭不思工作也恍惚,于是提出护送弟弟灵枢回乡。罗泽南无奈下只得答应,并送他至江干,握臂流涕,他后来还写有一诗表达怀念之情:“去年春满衡山麓,与君花前挟书读;今年春满洞庭湄,故人不见长相思;长相思,隔江水长夜漫漫,古人死,大道由来坦如砥;男儿莫受虚名累,七尺顽躯忍抛弃;叱诧风云生远心,酒酣拔剑蛟龙避;两地相思二月天,班超投笔谁少年;少年默无语,读书之乐乐,千古篝灯,独听雨潇潇。”罗泽南事后又写信刘蓉,“乞助一臂”,但刘蓉辞谢不出。

不久,罗泽南阵亡武昌,这再次打击了他。他悲戚中作文道:“惟君崛起南服,独味道腴,希踪孔孟,绍迹程朱,斥姚江之伪学,证道妙于横渠,衍人极之精义,豁英览于皇舆……倡义旗于吾党,遂奋袂以前驱,由是南搜郴桂,西赴洪都,扬鞭岳鄂之渚,跃马蕲黄之墟,勒奇功于半壁,标伟绩于鹅湖,喋血赣岭,鏖战崇蒲……”

素知其才的胡林翼再次书信相邀并请咸丰帝谕令他赴罗泽南旧部襄助军务,刘蓉都托病未前往,但出于感恩,他支持罗泽南弟子杨昌浚在湘乡办团练。直待咸丰九年底至十年初发生的一件事,让他不得不重新出山。左宗棠因得罪樊燮等人,被人参劾为“劣幕”,几经周旋才免死罪,但不得不辞去骆秉章幕府职,他推荐刘蓉替代并亲自两次给其写信相邀,骆秉章也亲自上门聘请他,刘蓉都给予拒绝。胸襟开阔的骆秉章便再与左宗棠转托胡林翼相邀,胡于是向朝廷上《敬举贤才力图补救疏》,讲刘蓉“学有本原,志期远大”,朝廷也颁谕:“据胡林翼陈奏,其所保刘蓉一员,谕知骆秉章饬令募勇六千,前赴江浙探皖南等省。”刘蓉对此深为感动,但尚犹疑,左宗棠又写信相催,并请曾国藩来书相劝,刘蓉于是在咸丰十年11月应骆秉章聘,并于次年随骆入川,参赞军务,选将练兵,举萧启江、刘岳昭、黄醇熙三军入川,并提携有道员朱孙诒、同知彭洋中、知县祥麟等与之同行。他们在四川风生水起,很快平了内乱,刘蓉也得升布政使,期后整饬吏治,倡办厘捐,政绩卓著。尤其同治元年(1862)奉命追剿石达开,在大渡河与其激战,大获全胜,震惊中外。

之后,刘蓉得升陕西巡抚,督办全陕军务,但后受言官妨议夺官,再与捻军交战中失利被革职,心灰意冷的刘蓉于同治五年回到了老家。

刘崐担任湖南巡抚后,首先与刘蓉取得了书信联系。他对刘蓉极为信赖,凡有事,皆致信于刘蓉,并向他请教,诸如援黔剿苗、征税收粮甚至官员任罢,悉去信咨讯,而刘蓉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据传,刘崐多次邀请刘蓉来长沙居住,但刘蓉考虑自己的待罪之身怕给刘崐带来麻烦,婉言谢绝了。刘蓉在家乡修路修桥,捐助书院建设,堪为乡贤典范。

刘蓉病逝时,刘崐不在巡抚任上、退隐长沙已经两年,闻讯,不管世事的他迅速赶到接任的湖南巡抚王文韶府邸,与之一席长谈,极言刘蓉往昔之才能及乡贤诸事,王文韶于是上奏请求恢复刘蓉生前职务,得批准,之后刘蓉的专祠也在左宗棠的奏请下得建。湖南将其与郭嵩焘一并附祀于曾国藩专祠中。

(本文选自龚军辉作品《刘崐与晚清著名历史人物》)

咸丰(89)湖南(6)巡抚(2)

历史人物 此人为晚清最好的巡抚,49岁才开始军旅生涯,最后却成为一代名臣

在太平天国运动动荡不安的时期,湖南巡抚骆秉章一直将左宗棠留在身边当幕僚。对左宗棠而言,他只是湖南巡抚邀请的首席军事顾问,并没有实际的官位,因而中国官员的花名册上也没有他的位置。但他并不为此沮丧,而是想方设法使自己从小小的顾问成为一个重量级人物。左宗棠后来回忆说,最初,骆秉章对他还怀有挺强的戒备心理,但短短一年时间不到,情况就变成了骆秉章一遇到事情总要向左宗棠征询意见,而左宗棠的建议基本都会被照单全收。梁启超评价说.骆秉章只是一个能量不大、才干平平的巡抚,他不大情愿担负职务重任,常年沉迷于胭脂粉黛,对那个阶段的湖南来说,左宗棠才是真正的巡抚。> >若这个情况属实,那么在这个多灾多难的时候,湖南省实际上拥有全国最好的巡抚,这也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身处这种特殊状况中,自然会有特权官僚阶层的官员们嫉恨左宗棠。事态的严重性还在于他天生的坏脾气没有些许好转,于是一种议论很快流传开来,人们都在传言说,一般人很难和左宗棠相处好。皇帝耳闻这些事情,开始向臣子们询问左宗棠的有关情况。终于有人再次向皇帝力荐左宗棠,这是一位御史,他在奏折中写道:“若使独当一面,必不下于胡林翼(湖北巡抚—原注)诸人。> >一次,郭嵩焘进京面见天子,皇帝知晓两人曾经是邻居后,便向他询问了很多有关左宗棠的问题,包括他的秉性和能力,还有为何与同事合不来的情况。对左宗棠的能力,郭篙燕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但也对他的脾气颇有微词。他说左宗棠不肯通融,傲慢自负,直言无忌,只有少数几个人能和他融洽相处,似乎最近骆秉章和他的关系就很不错。>皇帝则说,他对左宗棠这个人很有兴趣,非常想起用这个人,对于他的坏脾气也不是很在乎,只是不知道什么官位会比较适合左宗棠的能力发挥。皇帝还担心,既然左宗棠很快就要满50岁了,年纪将会成为他为国效力的阻碍,可能他能为朝廷所用的时间不长了。>但事实上,这些年来,左宗棠为了国家一直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为了支援湘军,他竭尽全力,正在江西和安徽作战的由曾国藩指挥的这支部队,实际上是由湖南省在独力支持着。对于左宗棠的贡献,曾国藩也十分感谢。1856年,他在给皇帝的一份奏章之中极力推荐左宗棠,将左宗棠的满腔忠诚和保障后勤的巨大贡献全部写进了奏章中。> >曾国藩的举荐,使左宗棠终于获得了兵部郎中的职务,并被赏戴花翎。 还有一位老友胡林翼也从没有放弃过任何举荐左宗棠的机会,通过他在官场中的影响力,为左宗棠谋得了一个战地前线指挥官的官职。>但曾国藩和左宗棠之间的隔膜并没有消除,这两个男人因本身气质不同,也绝不会有融洽相处的可能。当年曾国藩在湖南募集新军时,曾经和湖南省当局产生不小的矛盾。当时巡抚对全省的匪患非常焦虑,为了防守长沙,他授意候补官员王珍到民间召集一支志愿军。曾国藩和王珍在此事上发生了矛盾。王珍和左宗棠是挚交好友,所以,左宗棠在这场冲突中的立场似乎站在了王珍这一边。甚至,王珍有可能私下谋划过取代曾国藩,而由自己来组建这支湘军,曾国藩显然不会与王珍建立和谐的关系。因此,将来一天曾国藩将这种负面情绪带到王珍的朋友身上,也就可以理解了。>1854年春天,长沙周边频繁发生战斗.王珍也参与了其中一场规模很小的战斗,战果是击毙了大约30名太平军士兵,而王珍却将这个结果上报为一场大捷。“当关于这场战斗的联衔奏章起草完毕之后,曾国藩仔细审读了文件,并在上面签署了自己的名字。但是,在呈送朝廷的最后一版正件上,左宗棠对奏章的内容做了一定增删。在他对奏章进行的修改中,为朝廷描述了一场莫须有的胜利。这个行为让曾国藩极其愤怒。>其实我们不难理解,在太平天国运动发展得如火如荼时,再微小的胜利对于一个摇摇欲坠、朝不保夕的政权而言。都是一场值得庆祝的大捷。而人们性格中最为常见的秉性不过是夸大偶像的成功,然后缩小贬低所厌恶之人获得的成就。在曾国藩和王珍朋友的眼中,这场战役的结果很可能极为不同。可是,左宗棠这么一件小事,曾国藩似乎从来都没有忘记。> >曾国藩手下的这支新军需要听话的手下,而对于左宗棠的秉性,曾国藩也甚为了解,因此,他对将左宗棠任命为指挥官加入湘军颇为犹疑。左宗棠对此心知肚明,所以才依旧在湖南巡抚衙门里待着。然而,1859年左宗棠因为一个事件被迫从骆秉章的幕府离开。>事情是这样的,在左宗棠的强力干预下,一名庸官被撤了职,但此时的左宗棠已经树立了太多对头,他的敌人们就将此事充分利用起来向皇帝告状,说现在的湖南巡抚不过是左宗棠手中的一个工具,事实上形同虚设。皇帝下诏就此事展开调查,左宗棠则奉诏前往武昌,接受清廷讯问。对左宗棠来说,这件事极为不利,如果不是胡林翼当时是湖北巡抚,为了力保左宗棠直接求情于总督,那这件事可能不会中途作罢。> >这时的左宗棠决心再次参加科举,继续向第三学位发起冲击。1860年2月,他离开长沙,于湘阴老家逗留数日后就出发去了北京。3月24日,他走到湖北襄阳时,接到了湖北巡抚胡林翼的来信,请他去商讨战事,地点在安徽宿松,这是当时曾国藩设立的总司令部所在地。于是左宗棠又一次从前往北京的路上返回,从汉口转道宿松,一连几个星期都没有离开曾国藩的大营。>胡林翼信中提到的战事是对安庆进军的方案。会议上,左宗棠毛遂自荐,要求带领一支部队前往攻打安庆城。曾国藩却拒绝了左宗棠的热情请求,他跟左宗棠说:让你去前线指挥部队作战,恰如画蛇添足。> >整个帝国此时面临着战场形势急转直下的局面。在南京周边包围的清军受到太平军展开的一次猛烈攻击,而这次攻击则将他们一举击溃。然后太平军奔袭浙江,在安徽南部打了好几个胜仗,对江西省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更何况这个时候还处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法国和英国集结了可调用的所有力量准备发动1856年至1860年以来针对北京的最后攻势。而太平天国第一批王爷中硕果仅存的石达开则威胁着天府之国—四川的安全。>1860年春天,朝廷不断催促曾国藩,希望他能在与太平军的战役中做出点成绩来。这份诏令使曾国藩坐立不安。处于困境急需翻身的曾国藩终于听从了胡林翼的建议,授权给左宗棠,让他自行组建一支部队前往战场。同时,胡林翼直接将此事上奏朝廷,皇帝下令,同意左宗棠在湖南省内招募军队5000人,前往江西和安徽前线作战,并将他委任为湘军司令曾国藩的助手。1861年6月26日,在长沙,左宗棠终于接到了这份期盼已久的上谕。> >在接到上谕之前,左宗棠已从宿松回到湖南。6月23日,他抵达长沙,随即就着手招募队员,组建部队。他先后向几位友人写信,邀请他们加入自己的部队。他选择的参谋长是王珍的哥哥王开化,副官长是杨昌浚和刘点。这支部队招募到的官兵人数和分配情况如下:>王珍旧部,1,440人;>4营官兵,每营500人,共2000人;>4个总哨,每哨320人,共1,280人;>卫队,200人;>总计4,920人。>1860年7月21日,这些官兵在长沙城外集结完毕,开始了正规训练。此时,四月的局势令朝廷十分恼怒,询问湘军司令曾国藩:四川的局势派左宗棠去处理是否合适?一年之前,也有类似的恐慌发生在四川省。那时候,皇帝派去救火的是曾国藩。现在,曾国藩用同样的理由阻止了朝廷下达派遣左宗棠前往四川的诏令。曾国藩说,四川是个人口众多、富庶丰饶的省份,完全可以依靠本省的力量打败太平军。>对四川来说,左宗棠的军队也就5000人,帮不了什么大忙,但是如果把这支军队派到江西,却能对江西的局势起到决定性影响。于是朝廷听从了曾国藩的建议,下达旨意:左宗棠必须在两个月内完成对部队的训练,然后带领部队前往江西。>1860年9月22日,左宗棠离开长沙.带领他那仅有5000人的小部队开赴江西南昌。在左宗棠终于踏上军人道路的时候,按照中国人的算法,他已经49岁了,就算是按照西方人的算法,也已经有48岁了。对于一位将军来说,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个年纪已经有些超龄。可是,左宗棠还是开始了自己真正的带兵生涯。

相关参考

湖南新任的巡抚张亮基有什么绝招吗 他真的能守住长沙吗

太平军攻长沙城以失败而告终,新任巡抚张亮基到达长沙城,接任骆秉章,带来四五千人维护城内的和平。过去的那些大的城市,它的城墙是非常牢固的,易守难攻,这是特点。要不然他就失去了这个城墙的意义了。而过去我们

戊戌变法中的湖南风云(8)兴亡遗恨照灯前独家

【前情提示】徒把金戈挽落晖,1898年9月21日,政变彻底中断了戊戌年光绪帝的强国梦,改革仅仅存活了短短103天便戛然夭折。七天后,谭嗣同等六君子血溅菜市口。半个月后,湖南巡抚陈宝箴被“即行革职,永不

隆科多年羹尧都未能阻止他升官,几场大雨却终结了他正二品仕途

康熙三年(1664),湖广分省而治。原为管理湖南西部的偏沅巡抚移驻长沙。至雍正二年(1724),将其改为湖南巡抚。第一任湖南巡抚是辽宁人,姓王名朝恩。原为浙江布政使。他到任之后,于十一月初四呈奏折一封

清朝总督和巡抚哪个官职更大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职权相近总督如何统领巡抚?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要谈清代的官员关系,我们首先要弄清他们的品级。根据清代九品十八级的官制来看,提督、总督、巡抚三者当中,提督的实际品级最高

清朝有观风整俗使这官名吗

清朝有观风整俗使这官名吗?听说曾静张熙获释就到观风整俗使衙门当差,清朝有此官衔职吗?几品?负责什么?有的,清朝确实有「观风整俗使」这样的官衔。雍正十年九月,湖南巡抚赵弘恩有如下上奏:湖南巡抚臣赵弘恩、

山东巡抚的权力很大,与江苏巡抚相比,为何高一个等级

在各种清朝影视剧中,都能出现巡抚、总督等官职。例如直隶总督、江苏提督、山东巡抚等等,这些官职都属于封疆大吏。一个重要的问题出现了,大家都是巡抚,但山东巡抚却比其他省份的巡抚高了半级。其他省份的巡抚,很

清朝的总督与巡抚究竟哪个官大

清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的是督抚制。当时全国划分为23个省,每个省设一名巡抚,为主管一省民政的最高长官。总督权力比巡抚大得多,但与巡抚之间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总督和巡抚都是对上直接听命于皇帝。不同的是总

从设置上看明清巡抚制度

巡抚是明清时期的一个官职。巡抚,从其字面意思来说,巡即巡视巡查的意思,抚有抚慰、保护之意。《新华字典》对“巡抚”一词的解释是:“古代官名,明代称临时派遣到地方巡视和监督地方民政、军政的大臣,清代称掌管

明代巡抚制度详细介绍

明代的省级制度有过两次重大变化:明初承元制设行省统驭郡县卫所,洪武九年改行省为布政使司,确立都、布、按并立的体制;宣德以后陆续向各地派驻的巡抚,逐步成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巡抚衙门成为新的省级权力机构。

左宗棠对回民“剿抚兼施”

左宗棠作者:谭洪安“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光绪五年(1879年),前浙江巡抚杨昌睿应湖南老乡兼老朋友陕甘总督左宗棠之邀,“帮办甘肃新疆事宜”。进入陕甘境内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