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绝“想当然”,开启新人生

Posted 杜绝

篇首语:真正有光的人,压的时间越久,深度越深,绽放的光芒才可以灿烂.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杜绝“想当然”,开启新人生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杜绝“想当然”,开启新人生

2、历史人物 苏轼的“想当然”

杜绝“想当然”,开启新人生

我一直知道“想当然”是个贬义词,但说来有趣的是,我在“想当然”这个词上也犯了个“想当然”的错误,我竟认为“想当然”是个比较现代的词语。

我不知道是不是有很多人与我一样,但其实,“想当然”很早就有了,这句成语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孔融传》:“以今度之,想当然耳。”

公元203年,曹操同儿子曹丕率军攻占袁绍的老巢邺城,结果俘获了袁熙的妻子甄氏,甄氏貌美,曹丕就强占甄氏。事情闹得舆情哗然,孔融得知此事后写信给曹操:“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以示讽喻。曹操是个很有学问的人,却不知道这个典故的由来,于是特意问孔融,孔融则说:“以今度之,想当然耳。”这便是“想当然”的由来。

汉语词典中对“想当然”的解释也颇为尊重原意,指的是凭唯心主义没有根据的推测来断定,指“胡思乱想”下结论,以为事情和结论一定是如此,其实不是。

现如今,“想当然”多用来表达一些人对于某些事情不加判断的自以为是,能够反映在很多人、很多事的身上。

这就导致,我们在经历失败后总结教训,发现很多时候我们竟然都倒在“想当然”上了。

与人相处杜绝“想当然”,亲密有度无嫌隙

我们总是用“感情用事”来评论一些人和一些事,这充分证明了人都是感性动物,所以在人与人相处中,我们更容易犯“想当然”的错误。

你对我好,我对你更好,这无可厚非。

可是凡事有度,你因为我对你好,得寸进尺,想当然的挥霍好意,那么,这种关系离破裂只有一步的距离。

小A和小C是大学室友,都是第一次离家的娇娇女孩,看到彼此就像看到了亲人,不到一周就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彼此觉得对于对方的信任感和依赖感都超过他人。

女孩儿的友谊大多反映在不拿彼此当外人上面,两人的东西都是共享的,有好吃的一起吃,有好玩的一起玩,有好用的一起用……似乎没有什么是不能共享的。

不过,还真有那么一个不能共享的。小A有一件特别漂亮的衣服,一直细心珍藏,从不让别人碰,因此被很多人说小气。

小C也曾向小A提过想要借衣服穿一下,小A并没说同意不同意,只是说有一件更适合小C的,并将那件更适合的衣服借给了小C。可是小C并未死心,还是趁着小A不在寝室的时候,将衣服拿出来,穿在身上试了试。

小C想到两人之间的关系,想当然觉得一件衣服没什么大不了的,如果真有问题就给小A买一件,而且凭她俩的关系,小A也不至于怎么样。

于是,小C把衣服穿出了门,收获了一路追捧。小C心花怒放,谁料一个不小心就摔倒在地,将衣服弄脏弄破了。小C心中忐忑,但是想当然的觉得这不是大事,回头问好价钱赔给小A就好。

却不想,当小A看到被小C弄坏的裙子,眼泪一大颗一大颗地掉落下来。原来这件珍藏的衣服是小A外婆的遗物,根本买不到,就算能买到,意义也大不一样了。

这之后小A和小C之间就似乎出现了嫌隙,很难再修复如初。

人与人之间确实存在特别要好的关系,在很多事情上不分彼此,但我们应该掌握好这个度,即使再好的关系也有自己的隐私和不为人知的秘密,既然要好就应该更加珍视和尊重。如果因为我们的关系亲密而自以为是的想当然,觉得任何事情都是可以的,那么,这种关系一定会因为“想当然”而走向分别。

工作做事杜绝“想当然”,踏实进步无阻碍

在工作中,认真是个必不可少的要素,而“想当然”某种时候是一个与认真背道而驰的状态。

不信?请听我娓娓道来。

小D是个工作多年的职场老手,但奇怪的是,升职轮不到他,涨工资也轮不到他。他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但不知道为什么,总是在临门一脚的当口出岔子。

刚入职时,公司招标,他负责送标,领导告诉他标书放在了他的工位最上面。他从单位走时,想当然地拿走了工位最上面的材料。

不成想,在领导送过标书后,人力经理将员工手册放在了他工位上。小D出发前没有检查材料,想当然的拿走材料,直到送标单位打来电话,才知道出错。小D被罚三个月工资和一份10000字的检查。

工作第三年,小D负责会议招待,打听到了列席的嘉宾对牛奶过敏,特意为她单独准备了黑咖啡。

开会前再三确认上茶顺序,服务人员告诉他绿色的杯子是给贵宾准备的。

在上茶时他没有再与服务人员确认,想当然的看到绿色杯子就拿起来,自己送到贵客手里并强调没放牛奶。

然而,当天宴席有五名贵宾,为每个贵宾都准备了绿色杯子,只不过过敏嘉宾的杯子单独放了起来,多亏当时服务人员及时发现,否则他送出的加奶咖啡可能会闯下大祸。

……

要说由于“想当然”在工作中出现的事故,多如牛毛,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但就是这么简单的几件事,便能看出在工作中出现“想当然”的心态对我们有多大的负面影响。

它阻碍了个人的进步,阻碍了公司的发展,更有可能为自己的职业道路留下隐患。

所以,想要工作进步,先从杜绝“想当然”开始。

你的“想当然”思想正在一点点地蚕食你的逻辑,下一步,恐怕就是要将你变成一个自私自利、盲目自信的人。人很多时候都习惯惯性思维,这种思维能够帮助我们,也可能毁了我们,真正能让我们成长的只有我们自己,所以,就从杜绝“想当然”开始吧。

杜绝“想当然”,开启新人生!

  •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书报文摘(shubaowenzhai)
  •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
都是(115)是个(33)想当然(1)

历史人物 苏轼的“想当然”

北宋嘉二年,欧阳修主持贡举考试,命作文题为“刑赏忠厚之至论”。阅卷中,当副主考将一篇立论新颖、文情并茂的奇文上呈于他,这位文坛领袖在击节赞叹的同时,也记住了文中一个他此前根本不曾见过的典故。

试卷拆分后,才知晓此文出自苏轼之手,于是,他就请教这个年轻人:“‘皋陶杀人和帝尧救人’一典出自何处?”闻言,苏轼笑道:“恩师,学生在《三国志》中,曾读到一个‘曹操夺取幽州’的故事。打败袁绍后,曹操就将掳获而来的袁绍之子袁熙的妻子,赏赐给自己的儿子曹丕,孔融听说这个事甚为不满,随即给曹操写了一封信。信中编了一个故事说,周武王伐纣获胜,掳获了妲己,便赐给其弟周公旦。曹操见信后大惑不解,因为所有史书都记载妲己为姜子牙所杀,怎会被武王赏赐周公旦?但孔融是当代大儒,该是言而有据。于是见到孔融时就问起此事,孔融说:‘我以今日之事揣测古人,只是想当然,并无出处。’曹操闻之颇为心服。学生文中所说的典故,亦如孔融,也是想当然耳。敬请恩师见谅!”听苏轼这么一说,欧阳修禁不住哈哈大笑道:“好一个‘想当然’!不久的将来,人们一定是只知子瞻,不闻老夫矣!”

好读善用、勇于创新,从苏轼的“想当然”之中,欧阳修看到了他的卓尔不凡,于是便时时予以提携,终使其名扬四海,光耀千秋。

相关参考

苏轼的“想当然”

北宋嘉祐二年,欧阳修主持贡举考试,命作文题为“刑赏忠厚之至论”。阅卷中,当副主考将一篇立论新颖、文情并茂的奇文上呈于他,这位文坛领袖在击节赞叹的同时,也记住了文中一个他此前根本

历史人物 苏轼的“想当然”

北宋嘉二年,欧阳修主持贡举考试,命作文题为“刑赏忠厚之至论”。阅卷中,当副主考将一篇立论新颖、文情并茂的奇文上呈于他,这位文坛领袖在击节赞叹的同时,也记住了文中一个他此前根本不曾见过的典故。试卷拆分后

政治谋略 孙权的用人哲学——信任下属,杜绝猜忌

孙权的用人哲学——信任下属,杜绝猜忌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葛亮避世于隆中被人称为“卧龙”,后感动于刘备“三顾茅庐”的真诚而出山为其效力;他的哥哥诸葛瑾,则避乱江东,偶遇孙权的妹婿弘咨,后者叹于他的才华

为何取缔性产业非但不能杜绝买春、还更难防治性病

文萌楼于今(106)年10月20日荒谬地遭强制归还原屋主,这一切与我们有何关系?除了道德地支持(或反对)并理解文萌楼过去历史之外,我们应从怎样的角度来看待文萌楼的存废、性劳动及性产业,以至于自救会官姐

清朝能杜绝太监干政,揭秘清朝典制对太监的压制

你真的了解清朝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从后来晚清的历史走向看,强藩、权臣、后宫、奸佞都不同程度的死灰复燃了,比如东南互保时各省与清廷离心离德,袁世凯尾大不掉,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等,只有外戚和太

历史人物 雍正是如何杜绝皇子争夺皇位呢 他为什么将东西放在正大光明牌子上

还不知道:雍正是如何杜绝皇子争夺皇位呢的读者,下面本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大家知道,皇位这个至高无上的宝座,很多人都是垂涎三尺,渴望自己有一天能得到这个宝座,特别那些离皇位近,机

历史秘闻 为何取缔性产业非但不能杜绝买春、还更难防治性病

文萌楼于今(106)年10月20日荒谬地遭强制归还原屋主,这一切与我们有何关系?除了道德地支持(或反对)并理解文萌楼过去历史之外,我们应从怎样的角度来看待文萌楼的存废、性劳动及性产业,以至于自救会官姐

在新人结婚的时候为什么一定要拜堂成亲

在古时候,人们会用拜堂来形容两个人结婚,那么在现代社会,新人结婚还需要拜堂吗?新人结婚为什么一定要拜堂呢?新人拜堂有什么特殊意义吗?拜堂的历史渊源一般说来,拜堂要拜天地、高堂,要到男家祖庙参拜,没有祖

古代结婚为什么要拜堂?新人拜堂的由来和意义

在古时候,人们会用拜堂来形容两个人结婚,那么在现代社会,新人结婚还需要拜堂吗?新人结婚为什么一定要拜堂呢?新人拜堂有什么特殊意义吗?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拜堂的历史渊源一般说来,拜堂要拜天地、高堂,

中国历史 万木草堂育新人

甲午战争前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逐步成长壮大,要求摆脱外国帝国主义压迫和本国封建势力束缚的愿望日益迫切,资产阶级改良思潮迅速转变为维新变法政治运动,其主要领导人便是康有为。康有为(1858—1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