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朱元璋如果不制定藩王制和杀功臣,朱棣会谋反成功吗

Posted 功臣

篇首语: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靖难之役|朱元璋如果不制定藩王制和杀功臣,朱棣会谋反成功吗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靖难之役|朱元璋如果不制定藩王制和杀功臣,朱棣会谋反成功吗

2、明朝的靖难之役朱允炆为何会败给朱棣?

靖难之役|朱元璋如果不制定藩王制和杀功臣,朱棣会谋反成功吗

哈喽大家好我是夕峰,相信看过《封神榜》的读者都知道,周武王在击败商朝统治之后,对于帮助其击败商朝有功的诸侯实行分封,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行政制度分封制,最终也导致春秋时期的诸侯国相互分裂。那么为什么相隔千年的时光,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还要继续实行类似的国家行政制度呢?

平衡各方势力,为巩固大明王朝的统治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分封制和藩王制的区别。周朝的分封制是以论功行赏的方式,从夏朝到商朝一直到周朝,当时的社会环境还处于部落形式慢慢步向具备封建的社会的雏形。

当然这时候仅仅是雏形,还不算是一个成熟的体系,可以说当时所谓的诸侯国也只是以一个部落的形式存在。而最初的分封制像前面所说到,周武王在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后,对于身边的文臣武将论功行赏。

其中,在《封神榜》中大家最为熟悉的姜子牙,就是作为首功的功臣被分封到齐地,也就是后来春秋时期诸侯国中齐国的开国君主。说到这里可能各位读者觉得对于有功劳的大臣进行封赏是很正常的事。但是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是因为这些国家,造成最直接颠覆周朝统治的罪魁祸首甚至导致国家分裂。

然而时隔千年,在推翻元朝统治平定各方军阀势力的明太祖朱元璋也是实行了类似分封制的藩王制。从另一方面来看,藩王制的可以说是分封制的升级版。它不仅去掉了王权旁落的危险,更加是大力地加大了对于后代的好处,为什么呢?

朱元璋虽然是草根出生,但是他也知道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不管现在的功臣对他有多么的忠心,毕竟自己还是在位威慑力还在,如果把地方封给功臣并且掌握军事权,难免会拥兵自重对明朝以后继位的君主造成威胁。

所以朱元璋聪明的地方在于吸取了分封制的特点,并且把土地和兵权分给自己的儿子,这样出于宗族血缘的关系。即使以后有地方的势力坐大,起码也不至于把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落入外姓人的手上,也就出现了我们今天所讲的藩王制。

如果一切按朱元璋部署进行下去,顺利地传位给了一直跟随自己打天下建立明朝并且为望极高的太子朱标,可能今天的历史就会完全不一样。但是在朱元璋落实了藩王制的政治制度后不久。洪武二十四年八月,朱标接到明太祖朱元璋的命令外出巡视,在巡视结束后返回京城不久就因为生病离世,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而本来以为顺利的传位人选突然间去世,对于朱元璋来说是完全没有任何准备的。即使再挑选以为皇位继承人,那些跟随自己打天下的功臣,未必会真心臣服于新的继承人吗,最终的结果可能就会导致大明王朝分裂甚至覆灭。

残杀功臣,为继承人扫清障碍

中国的封建社会上历来都是兄终弟及,而当时威望仅次于朱标的是四皇子朱棣是最有希望继承皇位的,在大明王朝建立的过程中除了太子朱标以外。而当时威望仅次于朱标的是四皇子燕王朱棣是最有希望继承皇位的,或许朱元璋对于朱标愧疚,在众多皇子之中朱元璋并没有选择任何接替自己皇位的人选,反而选择了太子朱标的儿子后来的建文帝朱允炆。

在选定了继承人并且公告天下的时候,朱元璋也开始为孙子朱允炆请扫掉所有的障碍。可能各位读者会有疑问,既然朱元璋还在并且亲自确立了继承人,为什么还会做出残杀功臣这样的事情呢?

就像上面所说,无论是太子朱标还是燕王朱棣在大明王朝的建立中都是战功赫赫。而这些跟随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大臣们都是对于两人心服口服,甚至有很大一部分人曾经是两人的下属。在朱元璋看来毕竟各个地方的藩王都是自己的儿子,而朱允炆又是他们的侄子,对于朱允炆的最大威胁可能就是这些大臣了。

明初蓝玉、胡淮庸等为首的文官集团,极大限度地把持了国家朝政。而且这一批人可不是朱允炆所能控制的,毕竟这些人都是曾经跟着朱元璋立下不少功劳,如果朱允炆在登基之后要对他们动手,可能会很大程度上导致国家内乱从而让外族人继续乘虚而入。

不管怎样这些事情都是朱元璋所不能接受的,所以他也就在晚年也就安插各种罪名,让曾经出生入死的好兄弟一个个地倒在他的屠刀之下。

藩王势力坐大,削藩失败导致无人能抵挡靖难之役的发生

公元1398年,在为孙子朱允炆清除掉一切有可能的威胁后,明太祖朱元璋也终于完成了历史使命撒手人寰。同年,皇太孙朱允炆登基继位史称建文帝。

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当然皇帝也不例外朱允炆继位之后首先要面对的难题他的各位叔叔,也就是在全国各地手握兵权的藩王们。

像前文所说到分封制和藩王制的区别在于,分封制是通过当时大臣对于周天子的忠诚来进行维系,而藩王制的是通过血缘关系来进行维系。

这样的特点造成结果好处和弊端也特别明显,首先我们看看优点的方面,通过血缘来维系的统治在开始时候并不是什么大的问题,因为朱元璋的儿子们都是跟随着他一路打天下走过来,不可置疑的是对父亲的忠诚,如果不是太子朱标早逝那么在明朝初期各地的藩王基本上不会出什么大乱子。

相反的,大家都知道血缘关系超过三代五服,基本上已经是稀薄到了可有可无的程度。那么对于皇帝的忠诚度也就不会那么高,并且各地的藩王手中还掌握着兵权那么只要有人有异心对于中央集权的统治可以说是岌岌可危。朱元璋其实也是知道其中的弊端,但是在他的规划下这样的事情起码也是三代以后的事情,在这过程中他的继承人有很多的时间去处理这样的隐患。

在朱元璋去世一个多月后,虽然朱允炆内心由于血缘近亲的关系十分不愿意造成家族内的分裂,但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无奈之下接受了大臣齐泰、黄子澄的“削藩”建议。

公元1399年,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在齐泰、黄子澄的协助下朱允炆下令削废五王。一向拥兵自重在封地内拥有着各种享受的藩王们,日子过得就像土皇帝一样舒服,都说人在享受过权利带来的好处后,突然之间刚登基的侄子要罢免他们这样的权利对于各地的藩王来说是完全不能接受的,今天能收回对于他们的权力,说不定不久之后就可以随时要他们的性命。

在朱允炆下令削藩的同一日,远在北平封地的燕王朱棣也起兵造反。当然我们都知道中国作为礼仪之邦,凡事都需要讲究师出有名,即使是造反燕王朱棣也因为齐泰和黄子澄的主导的缘故,对外说有人祸乱朝纲打着“清君侧”的名号对当时作为首都的南京城发起进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

在前面说到,朱元璋当时因为各种罪名残杀功臣为朱允炆扫清障碍,但是同时也造成了军队内部原先能征善战的将领全部被屠杀。在爆发“靖难之役”后,由于新提拔上来的高层将领对于军队的威望不足,甚至有大部分的将领是没有任何实战经验的。

相反曾经跟随朱元璋打败元朝和各方势力的燕王朱棣,在军事实力上就拥有先天上的优势,所以短短三年的时间,燕王朱棣也就一路势如破竹地攻陷了首都南京城,而建文帝朱允炆也在宫廷大火中彻底失去踪迹,退出了在历史的舞台。

纵观历史,作为父亲朱元璋允许他的儿子们在封地拥有兵权一来天下初定各方的隐患还是存在的,这样的安排无疑是对于早期统治有利。但是历来帝皇都是多疑的,在残杀功臣这一件事上直接导致了燕王朱棣谋反后朝中无将可用,也是对于朱允炆的一种不负责体现。各位如果有不同的意见和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告诉我。

都是(115)朱元璋(65)燕王(9)

明朝的靖难之役朱允炆为何会败给朱棣?

靖难之役简介

明太祖朱元璋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因太子朱标早死,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年号建文,是为建文帝。建文帝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决定先削那些力量较小的藩王,于是首先袭执周王朱炆,把他废为庶人,又拘代王朱桂于大同,囚齐王朱炆于京师,湘王朱柏自焚死。与此同时,也在北平周围及城内部署兵力,又以防边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戍守,准备削除燕王。

建文帝以为准备停当了,便秘密下令擒拿朱棣,但是没有成功,再加上削藩措施严重威胁藩王利益,坐镇北平的朱棣于1399年(建文元年),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

战争持续四年。此时建文帝已无大将可用,只好起用幸存的老将耿炳文统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继续讨伐,而建文帝也缺乏谋略,致使主力不断被歼。朱棣以北平(今北京)为基地,适时出击,灵活运用策略,经几次大战消灭官军主力,最后乘胜进军,于1402年(建文四年)攻下帝都应天(今江苏南京)。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或说于宫中自焚死,或说由地道逃去,隐藏于云、贵一带为僧。同年,朱棣即位,就是明成祖。

第二年,改元永乐,改北平为北京。1421年,迁都北京,称北京为京师,南京为留都。

靖难之役建文帝朱允炆为什么会失败?

建文元年燕王反叛之初,建文帝以及方孝孺等人,并没有将朱棣放在眼里。以为燕王一隅之兵,要翻天是件天大的难事。善良又有点迂腐的建文帝朱允炆甚至还给手下授了了一道奇特的口谕,不准任何人伤害他的叔叔朱棣,以免让他担上杀叔罪名。正是这道口谕,燕王朱棣在四年的“靖难之役”中,才敢于亲冒矢石,在两军阵前纵横驰骋而毫发不损。盛庸率三十万大军北征朱棣,双方在夹河鏖战。两战之中,朱棣数次陷入盛庸火枪队的重围,却皆因建文帝“勿让朕有杀叔之名”的训诫,令朱棣平安突围而去,否则这场惨烈的鏖战,或许早已划上句号。

联想到建文初年,徐达之子徐辉祖曾力劝建文帝扣压朱棣之子,建文帝十分犹豫,居然没有同意,结果放虎归山,让朱棣可以无所顾忌了。二是方孝孺向建文帝推荐了平叛的统帅,他的好友、李文忠之子李景隆。正是这个浑蛋,既打了败仗,又打开金川门迎贼。在此之前,已有人对建文帝说李景隆有异志,但“帝雅信孝孺,遂不复疑,坐成开门之变,盖不免于误国云”(明姜清《姜氏秘史》)。等到最终方孝孺如梦初醒,强烈要求建文帝杀李景隆时,一切都为时已晚了。三是朱棣军渡过长江,南京危在旦夕之时,方孝孺又支了一个最臭的招儿。其时,“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兴复。孝孺立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

眼看南京不保,有人劝说建文帝暂避,毕竟,大半个中国,仍在建文帝控制之下。好汉也不吃眼着亏嘛。可是方孝孺力主守城,以待援兵。他甚至说:“即事不济,当死社稷”,居然要让皇帝以死酬志,可见迂腐之极。结果是陈碹以战舰降燕,李景隆打开了城门,建文帝也在一场大火之后“不知所终”了。

有关他的失败,后人更多的归结为方孝孺,黄子澄,齐泰三位大臣“腐儒误国”,可细细盘点,削藩之时,瞻前顾后,犹豫不决,自失良机,大战初起,发“勿让朕有杀叔之名”的圣谕,贻笑大方,初战失利,不由分说撤换了彼时中国最杰出的“防御战专家”耿炳文,启用毫无作战经验的“花花公子”李景隆,战场局面转机时,却误信人言,发圣旨“瞎指挥”,断送大好战局,兵临城下时,再次用人不当,最终彻底败亡。

观这个素来被认为“可怜”的皇帝,累累昏招,却正见其“可悲”之处。

相较于朱棣而言,朱允炆是典型的长于深宫,养于妇人、阉宦之手的二世祖——看看明代仁宣之后的帝王素质和作为,可以看出帝王专制巅峰时期的皇宫培养出来的皇子是什么样的——朱允炆也可以算是明代昏庸帝王的一种代表。有些抱负,也知道结症在何处,但是性格中的软弱和优柔,让他缺少作为皇朝二世必须的魄力。他继位后所处的环境和汉景帝有点像,藩王势大又蠢蠢欲动,削藩无异于玩火自焚。

相关参考

朱标是谁的儿子 朱标如果没有死朱棣会造反吗

...燕王朱棣起兵反叛侄儿建文帝朱允炆,此次战役被称为“靖难之役”。这是一场明朝上层统治者的内战,在这场战争中,建文帝朱允炆因为缺乏谋略,任用主帅不当,以及过于求成等原因,最终使得战役一败再败,最终被朱棣攻...

朱标是谁的儿子 朱标如果没有死朱棣会造反吗

...燕王朱棣起兵反叛侄儿建文帝朱允炆,此次战役被称为“靖难之役”。这是一场明朝上层统治者的内战,在这场战争中,建文帝朱允炆因为缺乏谋略,任用主帅不当,以及过于求成等原因,最终使得战役一败再败,最终被朱棣攻...

朱棣取得靖难之役胜利是因为能打吗

说起「”靖难之役”,这是古代王朝中少有的藩王凭一己之力推翻中央政权而取得胜利的战争,而且此战还发生在大明王朝刚立国不久。按说新的王朝建立之初,其军队战斗力是相当高的,而且明朝还是大一统王朝,怎么会以举

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中国明代初年,燕王朱棣以“靖难”为名而发动的争夺皇位的战争。始发于建文元年(1399)。四年,朱棣攻陷南京,建文帝朱允炆失踪,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间,曾两次分封诸

竟在十几年前就去世了? 靖难之役时的功臣

...方打了3年仗,最终朱棣取胜,当上了皇帝。而就在这场靖难战争中,朱棣手下也涌现了不少能人异士,比如一个叫“杨璟”

性格决定命运—浅析靖难之役朱允炆失败的原因

一说起明朝靖难之役就不得不提到本文的另一主人公朱棣。朱棣我先简单介绍一下朱棣吧,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也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出生时朱元璋还在骑着战马挥舞刀剑在战场上浴血奋战,他的生母是朱元

靖难之役后,朱棣是如何对待大哥朱标妻儿的

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为了培养一个合格的接班人,真的是煞费苦心。不仅为太子朱标打造了最豪华的班底,而且在外出时还时常让朱标监国。朱标与父亲杀伐果断的性格不同,礼贤下士、温文尔雅,所以在群臣和兄弟间

风助朱棣打败侄子朱允 靖难之役源于分封太侈

诸侯王壮大难制是令封建帝王感应头痛的问题。汉景帝采用晁错提出的削藩策,究竟激发“七国之乱”,后来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之策,才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明初,朱元璋遍封诸子为王,因“分封太侈”,造成易君之

风助朱棣打败侄子朱允 靖难之役源于分封太侈

诸侯王壮大难制是令封建帝王感应头痛的问题。汉景帝采用晁错提出的削藩策,究竟激发“七国之乱”,后来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之策,才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明初,朱元璋遍封诸子为王,因“分封太侈”,造成易君之

在靖难之役后,朱棣是怎样对待朱标的妻儿们的

朱棣的靖难之役,相信熟悉历史的朋友们都不陌生,作为燕王的朱棣不满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削藩”政策,在和尚姚广孝的谋划下,举起了“清君侧”的大旗,由北京浩浩荡荡的出发,准备攻入当时的首都南京,最后的结果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