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取得靖难之役胜利是因为能打吗

Posted 南军

篇首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朱棣取得靖难之役胜利是因为能打吗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朱棣取得靖难之役胜利是因为能打吗

说起「 ”靖难之役”,这是古代王朝中少有的藩王凭一己之力推翻中央政权而取得胜利的战争,而且此战还发生在大明王朝刚立国不久。按说新的王朝建立之初,其军队战斗力是相当高的,而且明朝还是大一统王朝,怎么会以举国之力斗不过一个小小的地方藩王呢?虽然朱棣本人是一名优秀将领,他麾下军队战斗力也高,但是毕竟士兵人数少、后勤补给不足,那么为何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呢? 如果我们仔细了解一下靖难的前后经过,就会找到答案,朱棣能取得胜利除了自己能打之外,还有以下这三点原因: 朱棣画像 一、朱允炆的特殊保护 朱允炆是朱元璋长子朱标的儿子,因为朱元璋厚爱而得以继承大典,这个人素来是敢想敢做,前面刚刚答应朱元璋善待自己的藩王叔叔,在朱元璋去世后,棺材板还没捂热,就开始了大张旗鼓的削藩行动。今天把这个藩王叔叔贬成普通老百姓,明天把那个藩王叔叔关进大牢,等到他削藩削到朱棣头上时,他知道这不是一个好欺负的主,于是就派军队用武力解决。但是朱允炆偏偏「 ”当了婊子还想立牌坊”,他在把军队的指挥权交给统帅耿炳文时嘱托了一句话:「 ”请你务必不要让我背上杀害叔叔的罪名。” 这真是一个愚蠢而又气人的吩咐,都已经这样大张旗鼓派军队去打自己的叔叔了,却又不想背上杀叔叔的坏名声。既然这样,那之前被你抓起来的藩王怎么解释,难道是他们自己犯法有罪吗?而且在两军交战之时,刀剑无眼,砍伤甚至杀掉敌方统帅也是在所难免的事情,你偏偏特意交代一下己方军队统帅,这无疑是给朱棣加了一个防护罩。在朱允炆的命令下,耿炳文自然不然伤害朱棣分毫。 所以在后来的多次战事中,朱棣充分发挥了保护罩的作用,亲自带领军队冲锋拼杀,即使在深陷重围之中,南军士兵也不敢过于针对朱棣,那更别说放个冷箭什么的。如果没有朱允炆的关照,朱棣不知道已经死了多少次了。可叹朱允炆,他虽然是一位敢做事的皇帝,颇有爷爷朱元璋那六亲不认的「 ”精神”,但是他却缺少重要的一样,那就是朱元璋的为人信条:话不可说绝,但是事一定要做绝。自从发动削藩的那一刻起,就意味着又将开始新一轮的皇位争夺战,如果做事不果断就必受其乱,因此朱允炆就吃了这个亏。 朱允炆画像 二、受上天眷顾 古来征战中,双方不管是打攻防战还是在平地上互相冲锋,想要取得胜利基本都是凭着士兵的作战勇猛和事先策划好军事行动。但是在靖难之役中却发生了意外,当以上两点都不起作用时,就会有第三点来决定战斗胜负归属,那就是运气。 朱棣被南军逼入险境 根据史料记载,朱棣在和南军的作战中,曾受到两次上天眷顾。事情是这样的:第一次发生在靖难之役的第二年,白沟河之战,此战中朱棣已经兵临险境,到了全军即将崩溃的边缘。就在最后一刻,突然奇怪的现象发生了,本来晴空万里、阳光明媚,而忽然间变成了乌云遮天、飞沙走石随风四起,而且风向对于朱棣的北军来说是顺风向,也就是对着北军士兵后背吹;而对于南军来说则是逆风向,对着南军士兵眼睛嘴巴吹。就这样在南军要取得胜利之时,士兵们被风吹得眼睛睁不开,阵型大乱,于是北军趁机反击,杀的南军丢盔弃甲。因此朱棣得以从险境解脱出来。 第二次是发生在夹河之战,此战情形和白沟河之战一样,都是在朱棣陷入困境时,由老天伸出援手帮了朱棣一把,同样是飞沙走石、同样是风向有利于北军。这两战是朱棣起兵以来最危险的时刻,偏偏两次都因为运气好而取得战事最后胜利,不得不说朱棣或许真的是有当皇帝的命。 得风沙帮助朱棣趁机反击 三、南军统帅是内奸 以上两点原因可以起到一时之用,但不是长久之计。对于第一点,虽然朱允炆给朱棣了一个特殊保护政策,但是其他士兵没有,在北军人数和南军人数相差甚远的情况下,就算打消耗战也能把北军消磨殆尽。等到最后朱棣成了光杆司令的时候,就算不杀他,把朱棣困起来活活饿死也能取得胜利。而对于第二点,两军交战想凭借运气取得最后胜利,是非常不现实的,虽然这次老天帮了朱棣,那么下面就可能帮助南军,所谓风水轮流转嘛。 所以朱棣取得胜利的最关键一点,也是第三点,那就是充分利用了内奸的力量,把堡垒从内部打破。史料记载,靖难之役开始时双方兵力是这样的,北军顶多有十万人,而南军派上战场的就有六十万,还不包括其他省的地方军队。在这样的人数差距下,就算朱棣的士兵各个以一敌六,也是非常艰难的,但是偏偏南军的统帅在交战不久后又耿炳文换成了李景隆。 李景隆画像 关于李景隆只介绍两点,第一他是一个军事菜鸟;第二他和朱棣关系极好,而在开战之前已经被朱棣策反,成了朱棣安插在南军的奸细。这样的话就不难解释在开战之初为什么朱棣能以不到十万兵力抵挡住李景隆的六十万大军,而且最后杀得这六十万人大败而逃。因为在许多关键时刻,当朱棣被逼上绝境时,李景隆突然下令全军停止追击,或者停止攻城,总之是先撤退给朱棣喘息之机。 正因为李景隆担任南军统帅,才使得朱棣度过了最初的兵力不多、粮草不足的尴尬局面。虽然后来朱允炆撤掉了李景隆的统帅之位,但是李景隆的作用却没有消失,在后来朱棣改变战略直扑京城的攻城战中,李景隆做为内应打开城门放入北军入城,使得朱棣取得了靖难之役的最后胜利。 李景隆打开城门放北军入城 综上介绍我们可以看出,朱允炆的特殊保护、上天眷顾、内奸,这三点少了其中任何一点,朱棣的坟头早就长满了草。毕竟就算个人再厉害,也是斗不过集体的,想当年汉朝「 ”七王之乱”,最后不照样被周亚夫平复了吗?

相关参考

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中国明代初年,燕王朱棣以“靖难”为名而发动的争夺皇位的战争。始发于建文元年(1399)。四年,朱棣攻陷南京,建文帝朱允炆失踪,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间,曾两次分封诸

竟在十几年前就去世了? 靖难之役时的功臣

...一个下手的目标,找来找去,找到了握有一定兵权的燕王朱棣,其实早在去年,建文帝就想拿这位四叔下手了,因为朱棣是少数几个握有兵权的封王之一,而且才能出众,包袱远大,是个很大的威胁。这次建文帝欲图铲除朱棣,...

靖难之役”后,朱棣五次亲征蒙古有何实质意义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第三位皇帝,在「”靖难之役”后夺取了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但是在后世对朱棣评价时却并没有过多的苛责他的「”篡位之举”,而是称赞其为「”永乐大帝”,主流意见认为他留给后世四大功绩——

在靖难之役后,朱棣是怎样对待朱标的妻儿们的

朱棣的靖难之役,相信熟悉历史的朋友们都不陌生,作为燕王的朱棣不满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削藩”政策,在和尚姚广孝的谋划下,举起了“清君侧”的大旗,由北京浩浩荡荡的出发,准备攻入当时的首都南京,最后的结果是

靖难之役发生的时间 靖难之役指的是谁夺取帝位的事变

  朱棣  死后,其嫡孙朱允继位为建文帝,建文帝削藩导致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在这场事变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登基为。  发生的时间  靖难之役发生在1399年8月6日-1402

性格决定命运—浅析靖难之役朱允炆失败的原因

一说起明朝靖难之役就不得不提到本文的另一主人公朱棣。朱棣我先简单介绍一下朱棣吧,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也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出生时朱元璋还在骑着战马挥舞刀剑在战场上浴血奋战,他的生母是朱元

靖难之役后,朱棣是如何对待大哥朱标妻儿的

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为了培养一个合格的接班人,真的是煞费苦心。不仅为太子朱标打造了最豪华的班底,而且在外出时还时常让朱标监国。朱标与父亲杀伐果断的性格不同,礼贤下士、温文尔雅,所以在群臣和兄弟间

风助朱棣打败侄子朱允 靖难之役源于分封太侈

诸侯王壮大难制是令封建帝王感应头痛的问题。汉景帝采用晁错提出的削藩策,究竟激发“七国之乱”,后来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之策,才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明初,朱元璋遍封诸子为王,因“分封太侈”,造成易君之

风助朱棣打败侄子朱允 靖难之役源于分封太侈

诸侯王壮大难制是令封建帝王感应头痛的问题。汉景帝采用晁错提出的削藩策,究竟激发“七国之乱”,后来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之策,才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明初,朱元璋遍封诸子为王,因“分封太侈”,造成易君之

被朱棣赐名的“黑衣宰相”姚广孝,在靖难之役中有怎样的表现

季我努学社>整理出版中国近代史料,传播历史知识本文作者为季我努学社青年会员林小静。>说起姚广孝,他是明初著名的政治谋略家、诗人,同时也是一位僧人。至元元年(1335年),姚广孝出生于今江苏吴县,姚广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