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士顿,末代皇帝溥仪的外教庄士敦是怎样的一个人

Posted 皇帝

篇首语: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庄士顿,末代皇帝溥仪的外教庄士敦是怎样的一个人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庄士顿,末代皇帝溥仪的外教庄士敦是怎样的一个人

2、历史人物 清朝第一外教庄士敦,写的东西差点把溥仪送上绞刑架

庄士顿,末代皇帝溥仪的外教庄士敦是怎样的一个人

末代皇帝溥仪的外教庄士敦是怎样的一个人?

刚刚到达中国的庄士敦就已经显示出了其深厚的中华文化功底,并被中华文化折服,深深的迷恋,并且积极的研究中华文化中,儒,释,道,法和对中国地理的研究,唐诗宋词的研究,足迹遍及各省名山大川和名刹古迹。从此,庄士敦以官员兼学者身份在华工作生活了三十余年。

 庄士敦是一位汉学功底深厚的学者。在中国生活了几十年间,庄士敦涉猎各种书籍对中国的诗词歌赋以及中华文化中的儒家文化中的儒家文化进行深入研究  1901年,庄士敦以 “林绍阳”的笔名在伦敦出版《一个中国人关于基督教传教活动向基督教世界的呼吁》一书,只得基督教会试图改变中国的做法,引起了英国宗教的强烈不满,称他为“一个愿意生活在野地里的怪人”、“英国的叛徒”。   庄士敦崇尚儒家思想。来华后他不仅为自己起了汉名庄士敦,还按照传统为自己起字“志道”,该字取自《论语》“士志于道”。庄士敦十分热爱旅行,在中国的几十年间,他游历中国的名山名水,在游历的同时切身体会当地风土习俗,写出大量关于中国的著述,其中很多名著至今为学术研究所参考。庄士敦还被佛教哲学深深吸引,他大量阅读佛家经典,遍访名山宝刹,与众高僧法师探讨佛教理论,认为“佛教思想较《圣经》远为深奥”。 1906年,他沿长江而上抵达四川、西藏。1908年,他到达了五台山、九华山、普陀山等地,沿途考察佛教圣地,为研究佛教理论搜集第一手资料。

庄士敦对溥仪有何影响 溥仪老师庄士敦最后为什么离开溥仪

庄士敦于1874出生于苏格兰爱丁堡,于1904年来到中国,后来成为溥仪的老师,对溥仪竭诚尽忠,倾其所知相授,给溥仪讲解西方的历史、生活和风俗,并为他起了个英文名“亨利”。

对于溥仪,庄士敦如师,如父,如友,两人的关系日益亲密。庄士敦专门向溥仪介绍西方的君主立宪思想,提议溥仪到欧洲留学。他介绍溥仪结识了英国大使和英国驻中国舰队司令,希望溥仪能到英国、并在英国的辅佐下建立流亡政府,回中国复辟帝制。

离开原因:

庄士敦终其一生,都热爱、眷恋着中国。在他看来,中国应该通过君主立宪过渡为现代国家,在皇室的继承中保存上溯千年的传统和文化。但这样的遐想在其有生之年面对溥仪俯首日本为傀儡而已开始瓦解,他最终拒绝了溥仪的挽留,离开了中国。

扩展资料

庄士敦于1874出生于苏格兰爱丁堡,先后毕业于爱丁堡大学、牛津大学,主修现代历史、英国文学和法理学。1898年,庄士敦经过激烈角逐考入英国殖民部,同年以东方见习生身份被派往英殖民地香港。庄士敦是一位汉学功底深厚的学者。

在中国生活的三十余年里,他广猎经史子集、诗词歌赋,对中国的儒家文化和佛教哲学十分推崇。1901年,庄士敦以 “林绍阳”的笔名在伦敦出版《一个中国人关于基督教传教活动向基督教世界的呼吁》一书,

指责基督教会的传教士试图以宗教改变中国的做法,引起英国宗教界的猛烈抨击,称他为“一个愿意生活在野地里的怪人”、“英国的叛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庄士敦

庄士敦终身未娶原因

庄士敦婚姻的不成功,有诸多外部与自身的问题。

  首先,狭窄的生活圈子影响了他的择偶范围。自24岁到中国,庄士敦在 异国的土地上连续工作、生活了32年。其中的16年时光是在威海卫度过的。当时的威海卫虽是英国管理的租借地,但在威海卫生活的外国人并不是太多。据 1921年的人口普查,长期在威海卫生活的外国人只有247人,其中英国人只有150人。如此狭窄的生活圈子,使他少有机会同适龄的英国女子打交道。上述 与之有过交往的四位女子,没有一个是在威海生活的。要知道,在威海卫的16年,正是庄士敦人生旅程中风华正茂、敲定个人婚姻大事的最佳时期。   其次,庄士敦孤僻的性格影响了他的对外交往。学生时代,他“自私、好唱反调而又沉默的个性”,就被同舍的同学认为是“一个极难相处的舍友”。在香港,他与牛津大学时期的老同学克莱门迪(1925年任香港总督)住在一起,然而,四个月后,克莱门迪便决定“不惜一切代价搬出这所房子”,“庄士敦还保留着自己在牛津大学时的所有缺点……不可能与他进行一次严肃的谈话”。而庄士敦在威海卫时期的同事,则称他是一个“愿在野地里生活的怪人”。庄士敦有学问、有能力,但其独立特行的性格,时常遭人忌恨,与同僚的关系非常紧张,除了行政长官骆克哈特,他几乎没有可以倾诉交流的对象。我们无法估计这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到了他与女友的交往,但这种影响肯定是存在的。   第三,与传教士的紧张关系影响了他在英国的威信。庄士敦崇尚中国文化,崇拜儒家思想。在西方人圣诞节的狂欢之夜,他却到中国的寺庙探古访幽。更为“大逆不道”的是,他公开反对西方传教士到中国传教。他认为中国有自己的宗教,且比西方宗教先进得多,西方传教士到中国传教纯属多余。这样的言论自然遭到西方传教士的猛烈抨击。庄士敦在英国屡遭斥骂,为他寻找自己的配偶,增加了几分难度。    第四,十足的书生气影响了他的爱情结出硕果。他曾讲道:“书是我最好的妻子,它可以伴我一生而不用我侍候它。”的确,他将大量时间用在了阅读书籍和钻研 学问上。到上海休假,他钻进图书馆,十几天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执着的求学态度固然令人敬佩,而他的傲气也随之增长。他服气的中国学者不多,包括胡适 他也没瞧在眼里。与爱琳四年的苦苦相恋,应该说是他最理想、最有可能成功的一次婚姻。而到了约定婚期,庄士敦又急于到中国拜访溥仪,使爱琳的自尊心大受伤害。《紫禁城的黄昏》出版了,爱琳也离开了他。   综观庄士敦所交往的四个女人,与伊丽莎白的交往应该说是最错误的选择。庄士敦最亲密的师长与朋友骆克哈特曾明确地提出过反对意见。起初,骆克哈特还仅仅是认为“这个女人令人厌恶”,“当知道她是一个有夫之妇后,便愤怒到了极点”。为此,骆克哈特和庄士敦发生过一场严重的争吵。几个月后骆克哈特去世,临终也没有与庄士敦和好。庄士敦希望伊丽莎白给自己写传记,结果不但传记没有写成,连所有的资料都被化为了灰烬。   这是庄士敦的悲哀,也是历史的悲哀。

末代皇帝溥仪送别自己的老师庄士敦,两人自此再也没

庄士敦这个人活得很随性,溥仪少年时曾问他庄士敦师傅你怎么不结婚,他保持一贯看似微笑的表情不作答。他风度翩翩,形貌俊朗,不结婚绝不是被动。

他敢于教导溥仪突破旧思想,骑自行车,戴眼镜。他看破溥仪想去牛津大学只是想要逃避一直受人管制的现状,并教导他成家之后自己当家做主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在临别之际,溥仪问他:你觉得一个下台的皇帝还能再当皇帝吗。庄士敦必然熟悉西方历史,拿破仑卷土重来的历史。所以回答能。同时他也看出了溥仪的心思,所以,当日本提出让溥仪做满洲国皇帝的时候,溥仪必定是自愿的,所以在他的著书里,写溥仪是自愿做满洲国皇帝的。

庄士敦为什么要进皇宫教皇帝先进的东西

庄士敦(Reginald Fleming Johnston,1874年10月13日-1938年3月6日),英国苏格兰人,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外籍老师。庄士敦毕业于爱丁堡大学和牛津大学,1898年赴中国,先后在香港、威海卫的英殖民政府任职,是一位地道的“中国通”。1919年,庄士敦应邀至紫禁城担任溥仪的英语、数学、地理等西方学说老师,备受溥仪的敬重,师生情谊深厚。1930年返回英国,在伦敦大学任教,著有《儒家与近代中国》、《佛教中国》、《紫禁城的黄昏》等书。1938年在家乡爱丁堡病逝,享年63岁。

《盲探》里小敏为什么要杀庄士敦

首先小敏是一个偏执怪异的人,做出一些不合常理的事情很正常,第二,庄士敦发现小敏杀人了,到处都是血,小敏为自保肯定想杀人灭口。(她在餐厅杀了他喜欢的那个男人和偷情的女人)

末代(255)是怎样(61)

历史人物 清朝第一外教庄士敦,写的东西差点把溥仪送上绞刑架

庄士敦虽然回到英国,仍然自得于“帝师”的身份。每逢年节,他在门口升起满洲国旗,穿上大清国一品服饰,在这座拍清宫戏绝佳的外景地呼朋唤友。>“我就喜欢你们看我不爽又无可奈何的样子。”大清国第一外教庄士敦说。>>故事的开始是这样的:据李慎之回忆,钱钟书在牛津大学读书时,曾被一位教授温和地指出其论文“引据不全,又不是原始出典”。钱钟书深受刺激,由此重视博闻强记。这个指导教授正是溥仪的私人英语教师、苏格兰人庄士敦。据此说法,溥仪和钱钟书应该师出同门,只是两人学术做派小有分歧:大师兄躲在紫禁城里不想出来,城外的师弟也没想进去。>如果没有1924年冯玉祥“北京政变”围城逼宫,溥仪远走满洲,庄士敦黯然回国,也就没有这段文坛佳话了。不过,据就职于伦敦东方学院的赵毅衡先生考辩,这段杏坛轶事是不存在的:其一,庄士敦就职于伦敦东方学院,而钱钟书就读于牛津,庄先生不可能越俎代庖跨校指导。其二,钱钟书1935年9月到1937年6月在牛津,而从1935年下半年开始,庄士敦一直在亚洲游历。两人要见面的话,只能在1937年。那时溥仪做了满洲皇帝,国内学者骂声一片。竭力维护溥仪的庄士敦开始讨厌中国知识分子,不会对还是学生的钱钟书青眼相加。其三,庄士敦不可能和风细雨地指导钱钟书。他对皇上是老师,善慈致细;对平民则是驾校教师,非打即骂。>1931年,庄士敦应聘到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教。于庄士敦而言,需要学院给予的薪金和教授身份;学院则希望除教学之外,以庄先生在中国积攒的名望和人脉,构建中英文化交流的桥梁。然而,请来的却是一个只收钱不出货的报废售货机。授课时,庄老师脾气臭得像王致和,一言不合就开骂:“我怎么教,他都没有进步,这浪费了他的时间,也浪费了我的时间,更浪费了他爸的钱。”>后来他索性课堂也不去了,将工作转包出去。他私下雇聘的代课教师,正是与他竞岗失败的前传教士爱德华兹女士。庄士敦认为学院就是他的养老院,为了给学院造成这种认识,他竟然模仿痴呆老人无故走失。布里斯托大学历史系教授Bickers讲了一段轶事:“庄士敦经常莫名其妙地在大学里消失,某次学期中突然消失,久久不归。校方担心他的安全,只能在《泰晤士报》刊登寻人广告,才把他找回来。”>当个人认可的社会角色(即角色期待)发生改变,就会出现轻重不等的不适应。庄士敦回国后种种怪诞行为即是典型。卷入中国现代进程重大政治文化事件,见惯大人物、大场面、大事件的庄士敦,屈尊于东方学院,势必出现强烈的情绪波动和行为冲突。这种被命名为“老干部离退休综合征”的心理障碍,只能靠自己主动适应角色改变,调整角色行为,强行自我格式化。然而,庄先生选择的是一意孤行:“你们,图样图森破。”>终于,1935年发生了“学院政变”,被激怒的同事要将其逐出学院。不过,庄士敦运气好,他的《紫禁城的黄昏》正好出版,风头一时无两。结果不但政变未遂,还续签了三年合约。续约后庄士敦立即请假半年,说满洲国大皇帝溥仪先生邀请他去长春叙旧,还说学校要找他不用登报,写信即可,地址写“满洲新京皇宫大内长官转”。学院担心信件转交的稳妥性,他说东方古国有句名言叫“是中国人就转”,肯定能收到。>在长春与溥仪见面的同时,庄士敦还会晤了日本宣传机构官员,促成了《紫禁城的黄昏》日文版发行。日文版中的“龙归故里”一章,庄士敦将溥仪与日本军方的私密聊天记录大白于天下。这个无心之举导致十年后在东京法庭上溥仪差点被判绞刑,急得辩解:“此人胡写书,急着卖几个钱。”>无论中英,在坑学生领域,庄老师做到了有教无类,一视同仁。然而,《紫禁城的黄昏》带给庄士敦的好处是实实在在的。他从稿费中拿出1600英镑,买了位于苏格兰西部克雷格尼希湖上面积110万平方米的“皇家之岛”。他将中式风格装饰的别墅房间命名为“帝室”“威海卫室”“竹室”,陈列溥仪送给他的古玩、书画、瓷器等,墙上则挂着溥仪赏赐的官服。每逢年节,他在门口升起满洲国旗,穿上大清国一品服饰,在这座拍清宫戏绝佳的外景地呼朋唤友。

相关参考

末代皇帝庄士敦,末代皇帝溥仪送别自己的老师庄士敦,两人自此再也

末代皇帝溥仪送别自己的老师庄士敦,两人自此再也没庄士敦这个人活得很随性,溥仪少年时曾问他庄士敦师傅你怎么不结婚,他保持一贯看似微笑的表情不作答。他风度翩翩,形貌俊朗,不结婚绝不是被动。他敢于教导溥仪突

庄士敦对溥仪的评价,如何看待庄士敦对溥仪的感情

如何看待庄士敦对溥仪的感情庄士敦给溥仪的远不止于文化知识,还有看世界的眼睛,最不能替代的就是楼主所说的那份情。看末代皇帝包括后来再看他的紫禁城的黄昏,发现庄并不同于之前的帝师,他不需要官爵不需要趋炎附

庄士敦对溥仪的影响,如何看待庄士敦对溥仪的感情

如何看待庄士敦对溥仪的感情庄士敦给溥仪的远不止于文化知识,还有看世界的眼睛,最不能替代的就是楼主所说的那份情。看末代皇帝包括后来再看他的紫禁城的黄昏,发现庄并不同于之前的帝师,他不需要官爵不需要趋炎附

冯玉祥逼宫、溥仪出走的一幕

撰文:(英)庄士敦译注者:高伯雨在中国生活了三十余年的庄士敦,1919年—1924年身为溥仪的英文老师,见证和参与了溥仪所经历的一系列浮沉奇遇。在「”目击身经”的实录里,他不仅书写了末代皇帝从少年时代

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幻想回到清朝,在英国购岛建“小中国”

清朝中后期,政府被迫实行开放政策,鼓励国民出国留学,接触世界先进思想。很多有眼界的富裕人家纷纷将子女送出国门,因此“留学家教”兴起。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也请了一位英国来的洋老师名叫庄士敦。庄士敦(右一

坚持在紫禁城里装上了电话,溥仪第一个打给了谁

庄士敦在中国生活了三十余年,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通”。1919年―1924年,他身为溥仪的英文先生,见证和介入了溥仪所履历的一系列浮沉奇遇。在这本“目击身经”的实录里,庄士敦不光书写了末代皇帝从少年时代

坚持在紫禁城里装上了电话,溥仪第一个打给了谁

庄士敦在中国生活了三十余年,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通”。1919年―1924年,他身为溥仪的英文先生,见证和介入了溥仪所履历的一系列浮沉奇遇。在这本“目击身经”的实录里,庄士敦不光书写了末代皇帝从少年时代

庄士敦,庄士敦对溥仪有何影响 溥仪老师庄士敦最后为什么离开溥仪

庄士敦对溥仪有何影响溥仪老师庄士敦最后为什么离开溥仪庄士敦于1874出生于苏格兰爱丁堡,于1904年来到中国,后来成为溥仪的老师,对溥仪竭诚尽忠,倾其所知相授,给溥仪讲解西方的历史、生活和风俗,并为他

庄士敦与溥仪,庄士敦对溥仪有何影响 溥仪老师庄士敦最后为什么离开

庄士敦对溥仪有何影响溥仪老师庄士敦最后为什么离开溥仪庄士敦于1874出生于苏格兰爱丁堡,于1904年来到中国,后来成为溥仪的老师,对溥仪竭诚尽忠,倾其所知相授,给溥仪讲解西方的历史、生活和风俗,并为他

庄士敦 溥仪,庄士敦对溥仪有何影响 溥仪老师庄士敦最后为什么离开溥

庄士敦对溥仪有何影响溥仪老师庄士敦最后为什么离开溥仪庄士敦于1874出生于苏格兰爱丁堡,于1904年来到中国,后来成为溥仪的老师,对溥仪竭诚尽忠,倾其所知相授,给溥仪讲解西方的历史、生活和风俗,并为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