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弼为什么第一,李光弼被誉为唐朝中兴第一臣,他对唐朝忠心耿耿

Posted 管仲

篇首语: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洲。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李光弼为什么第一,李光弼被誉为唐朝中兴第一臣,他对唐朝忠心耿耿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李光弼为什么第一,李光弼被誉为唐朝中兴第一臣,他对唐朝忠心耿耿

2、历史人物 唐朝名将李光弼的子女 历史上都是如何评价他的

李光弼为什么第一,李光弼被誉为唐朝中兴第一臣,他对唐朝忠心耿耿

李光弼被誉为唐朝中兴第一臣,他对唐朝忠心耿耿,为何最后抑郁而亡?

称头功的李光弼,上了战场威震千里,下了战场就被朝中的宦官们治得动弹不得,以至于在平叛战争胜利的前夜,竟被整治得忧郁而死。

常年带兵打仗、为国家立下不世之功的将帅,最容易由于君王的宠爱和封赏而滋长骄横之气。尤其是对于一些性情刚正耿直的将军而言,当他们看到奸佞小人的时候,总是忍不住有一种道德上的优越感,不免形于颜色。

对于皇帝而言,绝对不希望自己的功臣过于洁身自好。就拿郭子仪来说,本身就已经功高盖主了,如果再清正廉洁,势必会招揽到天下人心,到时候皇帝怎么可能安心?

郭子仪正是因为悟透了这个道理,所以在生活上极度奢侈放纵,不仅到处搜集各种珍宝器具,还大肆置办良田美宅,美丽的姬妾数不胜数,把自己装扮成了一个贪图享受的人。

据《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郭子仪家中“良田美器,名园甲馆,声色珍玩,堆积羡溢,不可胜纪”,经常在家中举办各种奢华的宴会,甚至一次宴会的花费都能高达几十万钱。

郭子仪不仅自己和家人吃穿用度极为奢侈,就连家里的1000多名仆人也都衣着锦绣,看上去富贵逼人,在当时的京城都知道郭子仪府中的富裕。

郭子仪的生存哲学就是不仅对君子谦恭诚恳,对小人更是礼遇有加,绝对不依仗自己的功劳而对朝堂上的奸臣表现出轻蔑不屑。

李光弼是真正拯救唐朝的英雄,战功推为中兴第一,为何最后却含恨而终?

因为他不能够将唐朝给保护好,并且后来自己的一片赤胆忠心被人怀疑。

中国第一猛将排行榜

春秋:先轸、廉颇、伍子胥。

战国:白起、李牧、王翦。 秦代:蒙恬、陈胜、项羽 西汉:卫青、霍去病、李广。 东汉:邓禹、岑彭、铫期。 三国:吕布、典韦、关羽。 两晋:王浚、桓玄、谢安。 十六国:石虎、王猛、冉闵。 南北朝:檀道济、陈庆之、于瑾。 隋代:韩擒虎、贺若弼、李玄霸。 唐代:秦琼、薛仁贵、王玄策、郭子仪、李光弼。 五代:王审知、王彦章、李克用。 北宋:石守信、杨延朗、狄青、种师道。 南宋:岳飞、韩世忠、文天祥。 元代:木华黎、拖雷、扩阔帖木儿。 明代:常遇春、徐达、戚继光、史可法。 清代:多尔衮、僧格林沁、关天培、冯子材。

参考资料: 中国历代名人辞典

有哪些战神级名将,皆战功赫赫的中国唐朝名将,程咬金是No1?

中国唐朝十大名将:

1.李靖(571年-649年7月2日),字药师,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东北)人。唐朝杰出的军事家。

2.侯君集

侯君集(?-643年),豳州三水(今陕西旬邑土桥镇侯家村)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3.李勣

李勣(jì)(594年—669年12月31日),原名徐世勣、李世勣,字懋功,曹州离狐(今山东菏泽市东明县)人。

4.韦皋

韦皋(746年—805年9月13日),字城武。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唐代中期名臣。韦皋出身“东眷韦氏鹛城公房”,排行第二十三。

5.薛仁贵

薛仁贵(614年-683年3月24日),名礼,字仁贵。汉族,河东道绛州龙门县修村(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

6.郭子仪

郭子仪(697年-781年),华州郑县(今陕西渭南华州区)人,唐代名将、政治家、军事家。郭子仪早年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积功至九原太守,但一直未受重用。

7.李愬

凉武公李愬(sù)(773年—821年),字符直。洮州临潭(今属甘肃)人。唐代中期名将,为西平郡王李晟第八子。

8.王忠嗣

王忠嗣(706-749年),初名王训,华州郑县(今陕西渭南市华州区)人。唐朝名将,丰安军使王海宾之子。开元二年(714年),父亲王海宾战死于武阶之战中。

9.李光弼

李光弼(708年-764年8月15日 ),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人,契丹族。唐朝中期名将,左羽林大将军李楷洛第四子。李光弼出身“柳城李氏” ,初任左卫亲府左郎将,袭封蓟郡公。

10.苏定方

苏定方(592年—667年),名烈,字定方,以字行于世。汉族,冀州武邑(今河北武邑县)人。唐朝杰出的军事家。

扩展资料: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是唐朝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二月二十八日(3月23日)唐太宗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诸多功臣而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又称《二十四功臣图》 ,比例皆真人大小,画像均面北而立,太宗时常前往怀旧。阁中分为三层:最内一层所画为功勋最高的宰辅之臣;中间一层所画为功高王侯之臣;最外一层所画则为其他功臣。

参考资料:凌烟阁24功臣百度百科

世界历史上有哪些以少胜多的著名战绩?

中国古代

牧野之战 姜尚、周武王 不足10万——17万,一说70万 全军覆没 柏举之战 孙伍、伍员、磕闾 3万——20万 千里破楚,五战入郢 阴晋之战 吴起 5万——50万 大败秦军 伊阙之战 白起 12万——24万 全歼 即墨之战 田单 不详 将燕军逐出齐国 代之战 廉颇、乐乘 20万——60万 大败燕军 巨鹿之战 项羽 2万——40万 歼灭 彭城之战 项羽 3万——56万 歼20万 井陉之战 韩信 3万——20万 灭赵,俘赵王歇 潍水之战 韩信 数万——20万 灭齐, 昆阳之战 刘秀 不足2万——42万 王邑仅率数千人逃回洛阳 祝阿、临淄之战 耿?m 数万——20多万 灭张步,平齐 赤亭之战 虞诩 3千——数万 官渡之战 曹操 2万——10余万 歼7万余人 赤壁之战 周瑜 5万——20余万 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合肥之战 张辽 7千——10万 大败吴军 彝陵之战 陆逊 5万——数10万 蜀国从此衰落 前秦灭前燕之战 王猛 6万——30万 歼敌近20万 淝水之战 谢玄 8万——97万 苻坚败至洛阳,仅剩10余万 沙苑之战 宇文泰 数万——20万 伏击战,歼8万余人 玉壁之战 韦孝宽 不详——15万左右 城邑保卫战,歼7万余人 金乡之战 于仲文 8千——10万 全歼敌军 虎牢之战 李世民 3500——10余万 歼灭窦建德 唐平萧铣之战 李靖 不详——40余万 平萧铣 奉天、灵台之战 郭子仪 不详——30余万(一说数十万) 歼敌近10万 太原之战 李光弼 不满万人——10万 城邑保卫战,歼敌7万余人 雍丘之战 张巡 3千——数万 城邑保卫战,不详 睢阳之战张巡 6800——13万 城邑保卫战,歼12万人 六合之战 赵匡胤 2千——2万 歼5千 和尚原之战 吴绛、吴璘 数千——10余万 俘万余,大败金军 顺昌之战 刘锜 1.8万——10余万 城邑保卫战,大败金军 郾城之战 岳飞 数千——1.5万 大败金军精锐 陈家岛海战 李宝 3千——10万 海战,全歼金军 采石之战 虞允文 1.8万——17万 水战,大败金军 鄂州之战 伯颜 20万——60万 大败宋军 丁家洲之战 伯颜 10万——13万 大败宋军精锐 鄱阳湖之战 朱元璋 20万——60万 水战,全歼陈友谅 浑河之战 努尔哈赤 4人——800 奇迹 萨尔浒之战 努尔哈赤 4.5万——约11万 歼敌约5万人 宁远之战 袁崇焕 不满2万—13万(或五六万,或10余万) 外国 白德尔战役,穆罕默德率领1000穆斯林大破3000非穆斯林 伊苏斯:公元前333年 高加米拉:公元前331年 科尔特斯率领600人的西班牙殖民军征服了拥有500万人口的墨西哥阿兹特克帝国 皮萨罗的率领500人的西班牙殖民军征服了拥有600万人口的秘鲁印加帝国 鸦片战争中的英军 海湾战争中的美军 奥斯特里茨会战(又称三皇会战)。是役,法皇拿破仑一世以劣势兵力战胜俄皇亚历山大 一世、奥皇弗朗西斯一世的联军,彻底摧毁了欧陆诸侯的抵抗,法兰西第一帝国由此如日中天 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的萨拉托加大捷 整个希波战争 日本战国狭桶间之战织田信长VS今川义元

历史上朋友间互相帮助而成才的名人故事

1、恩格斯与马克思

马克思在思想上是富有者,在经济上却是严贫户,这位对资本主义经济有着透彻研究的伟大经济学家,本身一贫如洗,他的一生几乎是在贫困潦倒中度过的。

如果不是恩格斯在经济上长期无私的援助,马克思无法从事领导国际无产阶级运动和专心理论创作。从1852年2月27日给恩格斯的信中我们看到这位全世界著名理论家的困境。

马克思写道:“一个星期以来,我已达到非常痛苦的地步:因为外衣进了当铺,我不能再出门,因为不让赊帐,我不能再吃肉。”不久又写信向恩格斯倾诉。

“我的妻子病了,小燕妮病了,琳蘅患有一种神经热,医生我过去不能请,以后也不能请,因为没有买药的钱。八至十天以来,家里吃的是面包和土豆。

到底是否能够弄到这些,还成问题。”饥饿贫困和家务琐事,困扰着马克思,他心情愤怒烦躁,无法集中精力和智慧进行理论创作。

对马克思的困境,恩格斯当作是自己的困难。他在给马克思的信中写道:“2月初我将给你寄5英镑,往后你每月都可以收到这个数。

即使我因此到新的决算年时负一身债,也没有关系。当然,你不要因为我答应每月寄5英镑就在困难的时候也不再另外向我写信要钱,因为只要有可能,我一定照办。”

此时的恩格斯在欧门——恩格斯公司里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办事员。收入也是十分低微的。他后来做了公司的襄理,月薪有了提高,从1860年以后,对马克思的支援增加到了每月10镑。

还常常“另外”给些资助。从1851年至1869年,马克思总共收到了恩格斯的汇款3121镑。对当时的恩格斯来说,这已是倾囊相助了。

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又担任了整理占有遗稿的众人,编辑出版了《资本论》的第二,三卷,完成了战友的未竟事业。可见,共同的理想和人生目标是建立友谊的基础。

2、管鲍之交

鲍叔牙派到鲁国去接管仲的隰朋,听说鲁庄公要杀管仲,慌了,急忙跑去对鲁庄公说:“我们国君对管仲恨之入骨,非要亲手杀他才解恨。你们把他交给我吧。”

鲁庄公只好将公子纠的头连同管仲都交给隰朋带回齐国。管仲进了齐国的地界,鲍叔牙早就等在那里了。他一见管仲,如获至宝,马上让人将囚车打开,把管仲放了出来,一同回到临淄。

鲍叔牙把管仲安排在自己家里住下,随后去向齐桓公推荐管仲。齐桓公说:“管仲不就是射我衣带钩的那个家伙吗?他射的箭至今我还留着呢!我恨不得剥了他的皮,吃了他的肉。

你还想让我重用他?”鲍叔牙说:“那时各为其主嘛!管仲射您的时候,他心中只有公子纠。再说,您如果真要富国强兵,建立霸业,没有一大批贤明的人是不行的。”

齐桓公说:“我早已经想好了,在我的大臣中,你是最忠心、最能干的了,我要请你作相,帮助我富国强兵。”鲍叔牙说:“我比管仲差远了,我不过是个小心谨慎、奉公守法的臣子而已。

管仲才是治国图霸的人才哪!您要是重用他,他将为您射得天下,哪里只射中一个衣带钩呢!”齐桓公见鲍叔牙这么推崇管仲,就说:“那你明天带他来见我吧!”

鲍叔牙笑了笑说:“您要得到有用的人才,必须恭恭敬敬以礼相待,怎么能随随便便召来呢?”于是,齐桓公选了一个好日子,亲自出城迎接管仲,并且请管仲坐在他的车上,一起进城。

管仲到了宫廷,急忙跪下向齐桓公谢罪。齐桓公亲自把管仲扶起来,虚心地向他请教富国强兵、建立霸业的方法。管仲讲得一清二楚。两人越谈越投机,一直谈三天三夜,真是相见恨晚。

3、郭子仪和李光弼

唐玄宗时,郭子仪和李光弼曾同是朔方节度使安思顺的属下部将,两个人之间有矛盾,平时互不讲话,后来安禄山叛乱,郭子仪升任朔方节度使,

统兵抵御,李光弼就成了郭子仪的部将,皇帝命令郭子仪率兵出征,李光弼担心郭子仪会利用手中权力寻机报复。李光弼硬着头皮对郭子仪说:“我过去得罪你,是我的不是。

今后不管怎么处置我,我无怨言,只希望高抬贵手放过我妻儿。没等李光弼说完,郭子仪紧紧抱住李光弼,满眼流泪地说。

国家危急,百姓遭殃,正需要你这样的人才。此时,怎能计较个人恩怨?’从此,郭李同心,将帅协力,在平息安史叛乱中,战功卓越著。

4、廉颇与蔺相如

渑池会结束以后,由于蔺相如功劳大,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说:“我是赵国将军,有攻城野战的大功,而蔺相如只不过靠能说会道立了点功。

可是他的地位却在我之上,况且相如本来是卑贱之人,我感到羞耻,在他下面我难以忍受。”并且扬言说:“我遇见相如,一定要羞辱他。”蔺相如听到后,不肯和他相会。

蔺相如每到上朝时,常常推说有病,不愿和廉颇去争位次的先后。没过多久,相如外出,远远看到廉颇,相如就掉转车子回避。

于是相如的门客就一起来直言进谏说:“我们所以离开亲人来侍奉您,就是仰慕您高尚的节义呀。如今您与廉颇官位相同,廉将军口出恶言,而您却害怕躲避他。

您怕得也太过分了,平庸的人尚且感到羞耻,何况是身为将相的人呢!我们这些人没出息,请让我们告辞吧!”蔺相如坚决地挽留他们,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厉害?”

回答说:“廉将军比不了秦王。”相如说:“以秦王的威势,而我却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蔺相如虽然无能,难道会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强秦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

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呀,如今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共存。我所以这样忍让,就是为了要把国家的急难摆在前面,而把个人的私怨放在后面。”廉颇听说了这些话,就脱去上衣。

露出上身,背着荆条,由宾客带引,来到蔺相如的门前请罪。他说:“我是个粗野卑贱的人,想不到将军您是如此的宽厚啊!”二人终于相互交欢和好,成为生死与共的好友。

5、孙权与刘备

当年,孙权给刘备提供了暂居之地,诸葛亮为孙权设计了火攻之计,孙刘联军,使曹操80万大军“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一把火使孙权消除了曹操的威胁又使刘备开辟了在蜀地的霸业,最终烧出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求10篇文言文练习题目+解答

高中的文言文阅读训练,包括原文、题目及答案,10篇的话一次发不完的,这次只能发7篇了,希望你能够满意。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 白孝德为李光弼偏将。史思明攻河阳,使骁将刘龙仙率骑五千,临城挑战。龙仙捷勇自恃,举足加马鬣上,谩骂光弼。光弼登城望之,顾诸将曰:“孰可取者?”仆固怀恩请行,光弼曰:“非大将所为,历选其次。”左右曰:“孝德可。”光弼召孝德前, 问曰:“可乎?”曰:“可。”光弼问所加几何人而可?曰:“独往则可,加人多不可。”光弼曰:“壮哉!”终问所欲,对曰:“愿备五十骑于军门,候入而继进,及请大众鼓噪以假气,他无用也。”光弼抚其背以遣之。 孝德挟二矛,策马截流而渡。半济,怀恩贺曰:“克矣。”光弼曰:“未及,何知其克?”怀恩曰:“观其揽跋便僻①,可万全。”龙仙始见其独来,甚易之,足不降鬣。稍近欲动,孝德摇手止之,若使其不动,龙仙不之测。又止龙仙。孝德曰:“侍中使予致词,非他也。”龙仙去三十步,与之言,亵骂如初。孝德伺便,因嗔目曰:“贼识我乎?”龙仙曰:“何也?” 曰:“国之大将白孝德。”龙仙曰:“是猪狗乎?”发声琥然,执矛前突,城上鼓噪,五十骑亦继进。龙仙矢不及发,环走堤上,孝德逐之,斩首提之归。(选自《谭宾录》) 注:①揽跋便僻:扬鞭策马非常敏捷的样子。②搋:虎怒吼。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及请大众鼓噪以假气 假:借助 B.半济,怀恩贺曰:“克矣。” 济:成功 C.龙仙始见其独来,甚易之 易:轻视 D.执矛前突,城上鼓噪 突:冲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白孝德单独请战,认为多带寸:卒反而不方便,只要求准备五十名骑兵,等他冲过去时跟着冲进去,其他众将士擂鼓呐喊助威就行丁。 B.白孝德——人迎战刘龙仙,他跃马扬鞭,靠近刘龙/l¨刘龙仙谩骂挑衅,白孝德沉着应对,突发进攻,砍了敌首,得胜而归。 C.本篇文章叙事精炼,对话描写精彩,人物对话几乎占了全文一半;李光弼、白孝德、刘龙仙等人物语言各肖其身份、性格。 D.文章的作者擅长人物形象刻画,白孝德智勇双全、刘龙仙骄横无谋、李光弼统帅风度,这些人物刻画无不栩栩如生,令人叹服。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光弼问所加几何人而可?曰:“独往则可,加人多不可。(4分) (2)稍近欲动,孝德摇手止之,若使其不动,龙仙不之测。(5分) 答案: 1.B(渡过) 2.A(错在“单独请战”) 3.(1)李光弼问需要给你多少人才能成功?(白孝德)回答:“—个人去就行了,给人太多反而不行。” (2)等稍微靠近一点(刘龙仙)想要行动,白孝德摇摇手制止他,好象叫他不要动,刘龙仙不明白白孝德究竟要干什么。 二、阅读文言文,完成题目。 刘敬者,齐人也。汉七年,韩王信反,高帝自往击之。至晋阳,闻信与匈奴欲共击汉,上大怒,使人使匈奴,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赢畜。使者十辈来,皆言匈奴可击。上使刘敬复往使匈奴,还报曰:“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往,徒见赢瘠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是时汉兵已逾句注,二十余万兵已业行。上怒,骂刘敬曰:“齐虏!以口舌得官,今乃妄言沮吾军。”械系敬广武。遂往,至平城,匈奴果出奇兵围高帝白登,七日然后得解。高帝至广武,赦敬,曰:“吾不用公言,以困平城。吾皆已斩前使十辈言可击者矣。”乃封敬二千户,为关内侯,号为建信侯。 高帝罢平城归,韩王信亡入胡。当是时,冒顿为单于,兵强,控弦三十万,数苦北边。上患之,问刘敬。刘敬曰:“天下初定,士卒罢于兵,未可以武服也。冒顿杀父代立,妻群母,以力为威,未可以仁义说也。独可以久远子孙为臣耳,然恐陛下不能为。”上曰:“诚可,何为不能!顾为奈何?”刘敬对曰:“陛下诚能以嫡长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知汉嫡女送厚,蛮夷必慕以为阏氏,生子必为太子,代单于,何者?贪汉重币。陛下以岁时汉所余彼所鲜数问遗,因使辩士风谕以礼节。冒顿在。固为子婿;死,则外孙为单于。岂尝闻外孙敢与大父抗礼者哉?兵可无战以渐臣也。若陛下不能遣长公主,而令宗室及后宫诈称公主,彼亦知,不肯贵近,无益也。”高帝曰:“善。”欲遣长公主。吕后日夜泣,曰:“妾唯太子、一女,奈何弃之匈奴!”上竟不能遣长公主,而取家人了名为长公主,妻单于。使刘敬往结和亲约。(《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臣光曰:建信侯谓冒顿残贼,不可以仁义说,而欲与为婚姻,何前后之相违也!夫骨肉之恩,尊卑之叙,唯仁义之人为能知之;奈何欲以此服冒顿哉!盖上世帝王之御夷狄也,服则怀之以德,叛则震之以威,未闻与为婚姻也。且冒顿视其父如禽兽而猎之,奚有于妇翁!建信侯之术,固已疏矣;况鲁元已为赵后,又可夺乎!(《资治通鉴》)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汉兵已逾句注 逾:到达 B.冒顿杀父代立,妻群母 妻:以••••••为妻 C.士卒罢于兵 罢:通“疲” D.建信侯谓冒顿残贼 贼:残忍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A. 因使辩士风谕以礼节 蒙故业,因遗策 B.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 秦王恐其破壁。 C.未可以武服也。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今乃妄言沮吾军。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刘敬劝说高祖和亲的理由的一组是 (1)未可以武服也。 (2)未可以仁义说也 (3)然恐陛下不能为。 (4)岂尝闻外孙敢与大父抗礼者哉? (5)陛下以岁时汉所余彼所鲜数问遗 (6)兵可无战以渐臣也。 A.(1)(3)(4) B.(2)(4)(6) C.(2)(3)(5) D.(1)(5)(6)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敬出使匈奴,不为其表面现象所迷惑,建议伏兵制胜,显示了他不同凡俗的见识。 B.高祖不用刘敬之言而致败,后赦免刘敬,斩前使以示自责。 C.刘敬之所以劝高祖采用和亲的手段,是因为当时人心厌战,且冒顿兵精马壮,不能用武力战胜。 D. 因为吕后的坚决阻止,鲁元公主才没有和亲嫁给冒顿。 5.联系全文,对文末一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光认为刘敬提出和亲计策,同他对冒顿的认识是矛盾的。因为和亲政策能够起作用的前提是冒顿的仁义之心,但这正是他所缺乏的。 B.司马光从历史事实的角度,认为上世帝王对待少数民族总是居高临下,以德怀之的,从没有和亲这种有损尊严的事。 C.司马光认为冒顿连对待亲生的父亲都像对待禽兽一样地杀害,对老丈人不可能讲仁义。 D.司马光又认为鲁元公主早已嫁给赵王为妻,不宜为了和亲之事再嫁。 答案: 1.A(逾:经过了) 2.D 3.B(③是怕皇帝不肯。⑤是和亲时的手段。) 4.A(是匈奴有伏兵。) 5.B(居高临下包括两个方面:服则怀之以德,叛则震之以威) 三、苏轼《超然台记》阅读训练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离(加“酉”字旁),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覆。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丑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庇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予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使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邱、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威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1.写出下列加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1)是谓求祸而辞福( )(2)岁比不登 ( ) (3)背湖山之观 ( )(4)稍葺而新之 ( ) (5)而吊其不终 ( )(6)余弟子由适在济南( ) 2.下列句中加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 A.(1)盖游于物之外也 (2)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禅山记》) B.(1)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2)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山中与裴秀才书》) C.(1)因城以为台者旧矣。 (2)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秦论》) D.(1)台高而安 (2)正襟危坐而问客(《前赤壁赋》)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恶美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2)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4.简答 (1)从第一段的议论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 (2)第三段中写作者“相与登览,放意肆志”,你能品味出这纵情欢乐中含蕴着怎样的感慨和隐痛?请精读该段并联系全文,试作简要分析。 (3)取名为“超然台”的原因是 (请用文中的一个句子回答) 参考答案: 1.(1)避开(2)收成(3)景色(4)修理(5)哀痛(6)正在 2.C.都作介词,相当于“凭借、依靠”。(A.(1)连词,可译坐“因为”、“由于”。(2)用作发语词,可译为“大概”。B.(1)动词,认为;(2)介词,用。D.(1)连词,表并列;可译作“又”;(2)连词,表修饰,可译作“地”,或不译。) 3.(1)所以有了美和恶的意念,忧和乐就产生了;这不是很可悲吗? (2)我既安于这里的淳朴风俗,而这里的官吏和百姓对我的无能也习惯了。 4.(1)反映了作者等荣辱、同忧乐的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这种态度正是他在险恶的境遇中自我消遣的精神支柱。这样开头,一方面扣紧题旨——超然,点明主题,显示了全文的思想情感倾向性,有力地吸引读者;另一方面也为下文的展开作了铺垫。 (2)要点参考:抒发怀才不遇之感,愿为邦国立功而终遭贬谪之慨叹,仕途失意之悲,人生潦倒之苦。 (3)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吴山图记 (明)归有光 吴、长洲二县,在郡治所,分境而治。而郡西诸山,皆在吴县。其最高者,穹隆、阳山、邓尉、西脊、铜井。而灵岩,吴之故宫在焉,尚有西子之遗迹。若虎丘、剑池及天平、尚方、支硎,皆胜地也。而太湖汪洋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沉浸其间,则海内之奇观矣。 余同年友魏君用晦为吴县,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君之为县有惠爱,而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 夫令之于民诚重矣。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异时吾民将择胜于岩峦之间,尸祝于浮屠、老子之宫也,固宜。而君则亦既去矣,何复惓惓于此山哉?昔苏子瞻称韩魏公去黄州四十余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思黄州诗,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 君今去县已三年矣,一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因命余记之。噫!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 高第:上级官府 B.而百姓扳留之不能得 扳留:挽留 C.异时吾民将择胜于岩峦之间 异时:他时,以后 D.尸祝于浮屠、老子之宫也 尸祝:祝福,景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吴之故宫在焉 B.若虎丘、剑池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若老人咳且笑者 C.君之为县有惠爱 D.则海内之奇观矣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以下几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魏君与吴县百姓情深意重的一组是 ①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 ②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 ③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 ④令之于民诚重矣 ⑤尸祝于浮屠、老子之宫也 ⑥出示此图,展玩太息,因命余记之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④⑤⑥ D.①②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应邀题画的文章,但作者撇开画的内容技巧不谈,而是以赠图——受图——藏图为线索,写官员与民众的相处之道。 B.文章先从吴县的山光水色写起,让读者隐隐可以想像《吴山图》的画面内容。 C.作者以苏轼与魏君为例形成类比,赞美魏君是“贤者”。 D.作者以“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一句收束全文,既起到了点化、升华主题的作用,又使得文章情致绵绵,余意不尽。 答案: 1.A.(“高第”指官员政绩考核成绩优等。) 2.D.(D项都表示判断;A代词/助词,无义;B连词,至于/动词,好像;C动词,治理/介词,替,给。) 3.B 4.C(非“魏君”,应为“韩公”)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 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可恃也。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则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虽有圣智,不能与谋。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欺。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错以为资而起,至抉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此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 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则祸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已,故曰:深于女祸者,谓此也。可不戒哉! 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宦者谋取专权手段的一组是 ①能以小善中人之意 ②前后左右者日益亲 ③小信固人之心 ④图左右之亲近 ⑤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 ⑥则惧祸之心日益切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①③⑤ D.②⑤⑥ 答案:C(②是人君对宦官的态度,④是人君觉察“患以深”后的所想及对策,⑥是人君因“势孤”而产生的惧祸心理。)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讲的是宦官给国家造成的祸害,远远超过女色所造成的祸害。第一句“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就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B.文章详细分析了宦官怎样通过“小善”“小信”而逐步把持政权的过程,指出宦官专权的严重后果。 C.宦官专政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必然产物,作者写此文意在警告帝王们不要轻信宦官,渐积养祸,有其进步意义。 D.作者以其犀角烛怪的史学家锐眼,提出了宦官祸害远胜于女色的见解,直接触及到历代王朝衰亡的根本原因。 答案:D(文章并未“触及历代王朝”,也非“根本原因”。) 3、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宦者之害,非一端也。 (2)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 (3)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 答案:(1)宦官的危害,不仅仅在某一方面。(2)太(过于)急切,(他们——宦官)就会挟持人君作为人质。(3)(把他们)全部杀掉,来使天下人心大快,这样才算了结。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曹端,字正夫,渑池人。永乐六年举人。五岁见《河图》《洛书》,即画地以质之父。及长,专心性理。其学务躬行实践,而以静存为要。读宋儒《太极图》《通书》《西铭》,叹曰:“道在是矣。”笃志研究,坐下著足处,两砖皆穿。事父母至孝。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谓:“佛氏以空为性,非天命之性;老氏以虚为道,非率性之道。”父欣然从之。继遭二亲丧,五味不入口,既葬,庐墓六年。 端初读谢应芳《辨惑编》,笃好之,一切浮屠、巫觋(】(i)、风水、时曰之说屏不用。上书邑宰,毁淫祠百余,为设里社、里谷坛,使民祈报。年荒劝振,存活甚众。为霍州学正,修明圣学。诸生服从其教,郡人皆化之,耻争讼。知府郭晟问为政,端曰:“其公廉乎。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晟拜受。遭艰归,渑池、霍诸生多就墓次①受学。服阕,改蒲州学正。霍、蒲两邑各上章争之。霍奏先得请。 霍州李德与端同时,亦讲学于其乡。及见端,退语诸生曰:“学不厌,教不倦,曹子之盛德也。至其知古今,达事变,未学鲜或及之。古云‘得经师易,得人师难’,诸生得人师矣。”遂避席去。端亦高其行谊,命诸生延致之.讲明正学。 端先后在霍十六载,宣德九年卒官,年五十九。诸生服丧之年,霍人罢市巷哭,童子皆流涕。贫不能归葬,遂留葬霍。 注:①墓次:服丧人的临时住处。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佛氏以空为性 ②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 B.①父欣然从之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C.①为设里社、里谷坛,使民祈报 ②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D.①公则民不敢慢 ②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曹端“品德高尚”的一组是 ①笃志研究,坐下著足处,两砖皆穿 ②诸生服从其教,郡人皆化之,耻争讼 ③霍、蒲两邑各上章争之 ④知古今,达事变,未学鲜或及之 ⑤端亦高其行谊,命诸生延致之,讲明正学 ⑥诸生服丧之年,霍人罢市巷哭,童子皆流涕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⑤⑥ 3.下列叙述或评价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曹端读谢应芬的《辨惑编》后对佛教道教、巫婆神汉、阴阳先生、凶时吉日的说法都不相信,表现他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B.曹端设里社、里谷坛,让百姓祈报收成,在我们看来仍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C.与曹端同时在霍州讲学的李德见到曹端,离开时对曹端的学生说了一番话,赞扬曹端学识广博,是难得的人师。 D.曹端去世,诸生服丧之年,霍州人罢市巷哭,童子皆流涕。其原因是曹端在霍州十六载,做官时为政公廉。 4.把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郡人皆化之,耻争讼。 (2)至其知古今,达事变,未学鲜或及之。 (3)得经师易,得人师难。 答案: 1.B(①的“之”是代词,指代曹端所说的道理(话);②的“之”是动词,“往,到”。A项①②“以”是介词,相当于“把"。C项两个“为”都是介词,相当于“给”、“替”;D项两个“则”都相当于“就”) 2.D(①研究的持之以恒;②④学识渊博) 3.B(A项“佛教道教”与原文“浮屠”不符;C项“离开时”应为“离开后”.“对曹端的学生”应为“对自己的学生”;D项,原因除为政公廉外,更主要的是他有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道德.为霍州做了许多好事) 4.①郡里的百姓都被他教化了,把打官司当作可耻的事。②至于他懂得古今,通晓社会变化,没涉及的学问很少。③得到一位讲经的老师容易,而得到一位教诲做人的老师难。 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武昌九曲亭记 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②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释】①子瞻:苏轼。齐安,黄州。当时苏轼贬谪黄州,苏辙贬谪筠。②陁(tuó)山冈。③褰(qiān)裳:提起衣服。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 适:到 B.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 席: 坐 C.扫叶席草,浊酒相劳 劳:劳动 D.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 胜:美景 2.下面全都表现苏轼“适意而乐”的一项是 ①穷山之深,力极而息。 ②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③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 ④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 ⑤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 ⑥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②④⑤ D.②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始叙述苏轼谪居齐安,好游武昌诸山,看似与九曲亭无关,实则介绍曲亭周边的独特环境,同时写苏轼黄州三年“不知其久”的原因,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 B.第二段叙写扩建九曲亭的过程,突出苏轼之“最乐”;第三段宕开一层,以往事印证苏轼“适意忘反”的性情,以点缀之笔走出“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的主旨 C.本文语言明净,条理清晰,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为一炉,情景相融,浑然一体。全文围绕着“乐”字展开,旷达超然,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流露出相知相慰的手足深情。 D.文章表面写自己与兄长游乐山水的洒脱快乐,实际是记录他们共同的坎坷人生,以乐景写哀情,抒发谪贬后愤怒感伤得情绪。 答案: 1.C(劳:慰劳) 2.C(③⑥句不属于) 3.D(并非以乐景写哀情,也并非抒发谪贬后愤怒感伤的意绪,而是表现旷达超然心境)

唐玄宗之后的一个皇帝是谁

唐肃宗李亨(711年—762年),初名李嗣升、李玙,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唐朝第七位皇帝(不算武则天和殇帝李重茂),唐朝第一个在京师以外登基再进入长安的皇帝,756年—762年在位。

初封忠王。公元738年被立为太子,改名李亨。安史之乱起,被玄宗任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领朔方、河东、平卢节度使,负责平叛。唐玄宗西逃,他在马嵬坡为百姓所留,与玄宗分道,北上至灵武。 公元756年七月十二日,李亨在灵武即位,史称肃宗。先后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6月、10月收复长安、洛阳两京。唐肃宗曾与回纥兵约定:“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致使洛阳遭受很大的破坏。 唐肃宗命郭子仪与李光弼等讨安史,使唐朝危而复兴。在位7年,762年在宫廷政变中惊忧而死,终年51岁。唐肃宗死后,宦官李辅国、程元振杀张皇后等,拥太子李豫即位,是为唐代宗,将肃宗葬于建陵(今陕西省礼泉县)。 请采纳 唐朝(129)他对(1)

历史人物 唐朝名将李光弼的子女 历史上都是如何评价他的

李光弼 李光弼是唐朝中期名将,与郭子仪齐名称“李郭”,二人时常被相提并论,虽然李光弼名气不如郭子仪,但战功却不在他之下,时人称其“战功推为中兴第一”。各朝历代对李光弼也是赞誉有加,一代名将的地位是名副其实的。 李光弼的子女 >李光弼>历史记载,李光弼有三个儿子:长子李义忠,官至太仆卿,然而却先于李光弼逝世;次子李象曾任太仆卿;三子李汇则担任过泾原节度使,逝世后追赠工部尚书。>如何评价李光弼 >李光弼>大唐名将王忠嗣曾说道:“它日得我兵者,光弼也。”>大书法家颜真卿称他:“公以吉甫文武之姿,兼樊仲将明之德。王国多难,群胡搆纷,藉朔方偏师之旅,入井陉不测之地。”>北宋文豪苏辙评价道:“李光弼提孤军,与安史健卒百斗百胜,其治军行兵,风采出郭子仪之右。而当时诸将,皆望风服子仪,如敬君父。而光弼之在彭城,诸将已不为使。”>宋代名臣李纲赞他:“唐有天下,将臣为多。……在肃宗时,值安史之变,戡乱定功、中兴王室,则有若郭子仪、李光弼。”>胡三省评价他:“李光弼处危疑之地,其迹若无君者,而诸将亦不复禀畏光弼。”>徐钧评论他:“间关百战佐中兴,料敌行师妙若神。可惜罹谗终恨死,伤心不见白头亲。”>陈元靓赞誉他:“苏郡袭封,挺兹神武。麾旗进兵,长駈擒虏。云靡原野,彗清中土。天佑有唐,锡其良辅。”>张彦士:“光弼心乎国者也,故百战争能,唯恐其国之不复。又心乎君者也,故被谗而不欲自明,惟兽其君之自悟。又能保其身者也,故畏谗疑沮,顾望而不敢前。”

相关参考

如何评价李光弼?唐朝名将李光弼的功绩有哪些

如何评价李光弼?唐朝名将李光弼的功绩有哪些李光弼(708年-764年),中国唐代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人,契丹族。李光弼于唐天宝十五载(756)初,经郭子仪推荐为河东节度副使,参与平定安史之乱。乾元二年(759)七月,任天下兵...

唐朝战将李光弼有何战功 李光弼与郭子仪齐名吗

  李光弼  李光弼,营州柳城人,祖上是契丹酋长。父亲李楷洛,开元初年任左羽林将军同正、朔方军节度副使,封蓟国公,以骁勇果敢而著名。李光弼自幼重气节,有品行,善骑射,能读班固的《汉书》,年少从军,有大

唐朝名将李光弼怎么死的

  李光弼  唐朝名将李光弼虽然名气不如郭子仪,但是他的贡献却不小,一生也算战功累累。  李光弼(公元708年至764年),唐代柳城(辽宁省凌源县)人,契丹族,唐朝大将。其父李楷洛,原是契丹的酋长,时

唐朝著名将领左羽林大将军李光弼生平 李光弼简介

李光弼(708年-764年),中国唐代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人,契丹族。李光弼于唐天宝十五载(756)初,经郭子仪推荐为河东节度副使,参与平定安史之乱。乾元二年(759)七月,任天下兵马副元帅,参与

穷奢极欲难掩赫赫战功 中兴大唐名臣李光弼

李光弼,营州柳城人,祖上是契丹酋长。父亲李楷洛,开元初年任左羽林将军同正、朔方军节度副使,封蓟国公,以骁勇果敢而著名。李光弼自幼重气节,有品行,善骑射,能读班固的《汉书》,年少从军,有大将军气度,被提...

李光弼计诱敌战马的前因后果 李光弼计诱敌战马

李光弼计诱敌战马,很多人对于李光弼的认识和了解都是从他“计诱敌战马”这个故事中开始的,对于这个故事,小编也是知道的,但还是有很多朋友并不知道怎么回事,所以今天小编特地来为大家讲解一下这个故事,来看看李...

李光弼计诱敌战马的前因后果 李光弼计诱敌战马

李光弼计诱敌战马,很多人对于李光弼的认识和了解都是从他“计诱敌战马”这个故事中开始的,对于这个故事,小编也是知道的,但还是有很多朋友并不知道怎么回事,所以今天小编特地来为大家讲解一下这个故事,来看看李...

赫赫战功以骁勇果敢而著名 大唐名臣李光弼

李光弼,营州柳城人,祖上是契丹酋长。父亲李楷洛,开元初年任左羽林将军同正、朔方军节度副使,封蓟国公,以骁勇果敢而著名。李光弼自幼重气节,有品行,善骑射,能读班固的《汉书》,年少从军,有大将军气度,被提...

李光弼

  李光弼(汉语拼音:lǐgōnglín),(708~764),唐代将领。柳城(今辽宁朝阳)人。契丹族。自幼好学,善骑射。初任左卫郎,官至太尉兼侍中、天下兵马副元帅,封临淮郡王。唐天宝十五载(756)

名将李光弼到底有多狠

大家好,我是猫叔,今天咱继续更新唐史系列小文。今天,咱说一位平定安史之乱起到至关重要的猛将:李光弼。此人与郭子仪齐名,时称「”郭李”,既然如此,也一定绝非等闲之辈。那么,咱今天就来聊聊李光弼指挥的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