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党通局叶局长,北平无战事叶局长是谁

Posted 军统

篇首语: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国民党党通局叶局长,北平无战事叶局长是谁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国民党党通局叶局长,北平无战事叶局长是谁

北平无战事叶局长是谁?

国民党党通局局长就是叶秀峰。1947年4月,中统改为党员通讯局(简称党通局),首任局长为季源溥(而叶秀峰则因无法安排,仍挂名为“党通局局长”闲置)。党通局机关则仍保留。南京解放后,内政部调查局迁至台湾。1956年调查局改由司法行政部管辖。

资料要:://baike.baidu/view/2440352.?fr=aladdin

中统(保密局)和军统(党通局)各是什么系统?

中统——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是国民党党中央的情报机构,抗战胜利后受社会舆论压力改称“党通局”

军统——国民党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情报机构,抗战胜利后受社会舆论压力改称“保密局” 中统系统 中统局全称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中统。 中统成立基础是陈果夫、陈立夫兄弟为首的CC系分子掌控的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党务调查科,科长徐恩曾。 1935年党务调查科升格为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务调查处,直属于党中央(亦即蒋系国民党中央),处长由徐恩曾担任。1937年党务调查处并入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即军统)第一处(党政处),仍由徐恩曾任处长,但一处实际上仍是独立于军统局的一个系统,这时的军统亦是老军统系统,并非一般电视剧中的新军统系统。 中统局负责除军、宪、警等军事部门外的情报安全工作。实际工作中也是基本上维持在这个范围之内的,因为军统局也不允许他干涉越权。中统局的工作重心在党政机关内部,另一个重点就是暗中打击一切反对派政党,尤其是共产党。此外对于社会舆论、思想言论也负有监控责任。 1947年中统局改名为党员通讯局,1949年改名为内政部调查局,习惯上仍称为CC或中统。内调局隶属于国民政府行政院内政部,事实上仍属蒋系中央掌控。伴随着国民政府的全面败退,中统局后来也迅速的在大陆消散了。中统局的另一个衰落原因是,权高震主,尾大不掉。蒋系中央不会允许这种不安定因素的存在,所以另外扶植了军统系统作为牵制。 军统系统 军统局全称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 军统的成立基础是中华复兴社特务处。1932年4月1日,蒋介石命令戴笠组建该处,并担任处长,戴笠属黄埔系军人派,该处一直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同年,又成立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由戴笠兼任调查局第二处(特务处)处长。1934年7月,戴笠继邓文仪任南昌行营调查科(特务科)科长。1935年初,调查科并入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第二处。 军统局同中统局类似,由军事委员会办公厅主任贺耀祖兼任局长,副局长戴笠负实际责任。军统局是按军队编制的,中央机关设八处六室一所,外勤设区、站、特别组。 军统局负责军、宪、警部门以及对外的情报安全工作。但是由于军统局成立后不久国民政府西迁重庆,形势严峻,军统局也担负了一些诸如对行政机关、交通、金融等要害部门的监控,这样后来就引起了与中统局的权限冲突。 1946年3月,该局副局长戴笠坠机死亡,6月,蒋介石对该局进行改组。由军事委员会第二厅与军统局合并组成国防部二厅(国防部由军委改组而来),厅长郑介民。原军统局核心系统改组为以毛人凤为首的国防部保密局。

国民党的党通局是个什么单位?

就是 和 军-统齐名的 中-统(国-民-党-中-央-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的改编。

1947年4月,中-统改为党-员-通-讯-局(简称党-通-局)。为了减轻国民党党部机构膨胀、党费开支过大的问题,将党-通-局的领导机构和党派调查室留在党部内,其他单位转到各政府部门,但实际还是由党-通-局领导。 当时属于这种情况的单位有: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局第六、七科。    六科的公开业务为行政效率统计, 七科为施政成绩统计,其实就是党-通-局的党政调查处,任务仍然是管党务情报、政治情报等。 内政部第四处公开的职责是人口政策研究和人口资料的搜集等,党-通-局内叫人事登记处,负责共-产-党人和民主人士资料的登记。 经济部的特种经济调查处,公开任务是调查非法的经济活动,公开取缔走私、黑市和囤积居奇等,在党-通-局内还是负责经济情报。    当时党-通-局的电台用的是国-防-部-通-讯-总-台的名义。    1949年5月党-通-局主要职能部分改为内-政-部-调-查-局,首任局长为季源溥(而叶秀峰则因无法安排,仍挂名为“党-通-局局长”闲置)。党-通-局机关则仍保留。南京解放后,内-政-部调-查-局迁至台湾。1956年调查局改由司-法-行-政-部管辖。 “中-统”(党员通讯局前身)主要任务是打击反对派政党,尤其是共-产-党,负责除军、宪、警等军事部门外的情报安全工作,负责监控社会舆论、思想言论,实际工作也维持在这个范围之内的,不得越权。 历史上它精心导演了:逮捕杀害中-共-中-央-总-书-记-向-忠-发、政-治-局-候-补-委-员彭-湃、政-治-局-候-补-委-员-杨-殷、宣-传-部-秘-书-长-恽-代-英、江-苏-省-委-组-织-部-部-长陈-乔-年、广-东-省-委-书-记-蔡-和-森等;逮捕中-央“特-科”负-责人之一陈-赓,全-国-总-工-会-上-海执行局书记罗登贤,海员工会党团书记廖承志等;绑架进步作家丁玲、潘梓年;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特-科”负责人之一顾-顺-章被-捕叛-变,中-央-临时-上-海-局书-记李竹声、代-理-书-记-盛-忠-亮相继被-捕叛-变等等。仅在1931-1935年共“捕-获”中-共-高-级干部19人、中-级干部80人、党员1.5万人。    鼎盛时期局本部有六处、六室、五会、一区,即党派调查处、党政调查处、特种经济调查处、统计处、总务处、交通管理处;秘书室、人事室、会计室、督察室、研究室、译电室;违纪审查委员会、侨务工作委员会、训练委员会、设计考核委员会、事业管理委员会和重庆实验区。下属有68个调查统计室,遍及全国各地各阶层。改组后的党-通-局虽然还有一定的机构编制,但业已缩减,多余的通过化整为零,把中-统-局的机构整建制划到别的单位,继续开展工作,这样可以在表面上缩小规模。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国民党有那个三派系

1,国名党党务派别,有蒋介石为首的中央派(其中还有二陈兄弟的CC系,复兴社系),以胡汉民为首的广东系,以汪精卫为首的改组派,还有西山会议派。

2,军队系统派别,有蒋介石的中央军(内分何应钦系和陈诚的土木工程系),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军,阎锡山为首的晋绥军,冯玉祥为首的西北军(即大西北军),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紘的桂系军队,湘军(早期3大派系,即谭延闿系,程潜系,唐生智系,后来前两系瓦解,唐系演变成以何健为首的新湘军),滇军(早期领袖龙云,后期首领卢汉),粤军(旧粤系领袖李济深,后被陈济棠取代,陈被蒋解决后,大部分由余汉谋统率,还有张发奎,吴奇伟,薛岳3个小派系自成一系),川军(早期有刘文辉,刘湘,邓锡侯,潘文华,杨森,刘存厚6大派系,后来刘湘死后,其部分裂成王陵基,唐式遵等部,而刘存厚去职后,所部被孙震领有)。此外还有盘踞西北的马家军(占据青海的马步芳,马步青兄弟为青马,占据宁夏的马鸿逵,马鸿宾兄弟为宁马),占据贵州的黔军(以王家烈为首),占据陕西的杨虎城的17路军(亦称小西北军),占据新疆的盛世才军队。此外比较小还有从大西北军叛变出来的占据山东的韩复榘部,从李济深粤军中分裂出来的19路军,首领为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被蒋介石在北伐中收编的原张宗昌的直鲁联军残部演变而来的徐源泉部,方振武部,上官云相部等。 3,国民党中央特务系统,早期是三大派,即二陈CC系把持的中央党部组织部党务调查科,主任徐恩曾,总干事张冲。邓文仪任科长的南昌行营调查科,还有就是戴笠任处长的复兴社特务处。后来邓文仪因南昌机场失火事件调查不力被撤职,南昌行营调查科并入复兴社特务处。抗战爆发后,CC系的党务调查科改组为中统,复兴社特务处改组为军统。军统内戴笠之下还有以郑介民为首的广东派,毛人凤为首的浙江派,唐纵为首的湖南派。抗战胜利后,中统改为党通局,徐恩曾免职,叶秀峰继任局长。军统改组为保密局,先是由郑介民接替死去的戴笠人局长,后来郑出任国防部二厅厅长,转往军事情报系统,唐纵改任内政部政务次长兼警察总署署长,改搞警察工作,保密局局长由毛人凤继任。国民党逃台后,党通局改为内政部调查局,保密局改为国防部情报局。这两个机构至今仍存。

国民党当年的特工组织有哪些???

中统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为“中统(局)”)是国民党C.C系领导人陈果夫、陈立夫所控制的全国性特务组织。 中统的前身是由C.C系分子所组成的国民党中央组织委员会党务调查处。1937年,党务调查处并入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第一处,由C.C系分子徐恩曾任处长。1938年3月,在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上,经蒋介石提议,以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第一处为基础,成立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中统由此正式形成。 中统以各级国民党党部为活动基地,在省市党部设调查统计室,在省以下党部设专人负责“调查统计”,在文化团体和大专院校、重点中学广泛建立了“党员调查网”,进行各种反革命特务破坏活动。 中统局局长由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兼任,而由副局长负实际责任。陈立夫、张厉生、朱家骅先后担任过局长,徐恩曾、叶秀峰、顾建中,邹学峻、季源溥等先后担任过副局长。 [编辑本段]中统局的成立始末、职权范围与机构变迁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中统(局),常见的电视剧中证件封皮上印“中统”二字并不符合史实,而且证件的大小尺寸也不同。中统成立基础是陈果夫、陈立夫兄弟为首的CC系分子掌控的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党务调查科,科长徐恩曾。1935年党务调查科升格为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务调查处,直属于党中央(亦即蒋系国民党中央),处长由徐恩曾担任。1937年党务调查处并入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即军统)第一处(党政处),仍由徐恩曾任处长,但一处实际上仍是独立于军统局的一个系统,这时的军统亦是老军统系统,并非一般电视剧中的新军统系统。 1938年3月29日的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上,蒋介石提议设立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8月,蒋介石对军事委员会调查局进行改组,调查局第一处扩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第二处扩为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这才是新军统系统)。这样中统局就正式成立了。 中统局的人事组织中,由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兼任局长,但实际负责工作的则是副局长。民国三十八年败离大陆前担任局长的有陈立夫、朱家骅;担任副局长的有徐恩曾、叶秀峰。中统局内设人事科、专员室、经济调查处、交通处、统计处;以及一、二、三组(分别负责训练、党派、情报工作,所以二组直接大搞特务活动的说法也是不对的)。中统局组织设立依附于各级党部机关,在各省市设调查统计室,省以下设专员负责“统计调查”。 中统局负责除军、宪、警等军事部门外的情报安全工作。实际工作中也是基本上维持在这个范围之内的,因为军统局也不允许他干涉越权。中统局的工作重心在党政机关内部,另一个重点就是暗中打击一切反对派政党,尤其是共产党。此外对于社会舆论、思想言论也负有监控责任。(类似现在美国的FBI) 1947年中统局改名为党员通讯局,1949年改名为内政部调查局,习惯上仍称为CC或中统。内调局隶属于国民政府行政院内政部,事实上仍属蒋系中央掌控。伴随着国民政府的全面败退,中统局后来也迅速的在大陆消散了。中统局的另一个衰落原因是,权高震主,尾大不掉。蒋系中央不会允许这种不安定因素的存在,所以另外扶植了军统系统作为牵制。 一九二七年以CC派分子为骨干,在中国国民党中央组织部下成立了一个调查科,这是“中统局”的最前身。先后由陈立夫、 张道藩、吴大钧、叶秀峰、徐恩曾任科长。在各省、市、路中国国民党党部内设“调查股”,县党部内设调查干事。 一九三二年将中央组织部调查科扩编为特工总部。主任徐恩曾。对外仍称调查科,后又改称中央组织部党务调查处。在各省、市、路国民党党部内设特务室和管训中共被捕人员的反省院。 抗日战争爆发后,蒋介石为了缓和国民政府情报组织内部矛盾,提出了“合力对外”的反动口号,于一九三七年底,将特工总部与力行社特务处合并,成立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由陈立夫、陈焯任正、副局长。特工总部编为该局第一处,处长徐恩曾。合并后,矛盾剧烈,于一九三八年八月又分开,将第一处改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 (简称中统局)。 中统局,先后由朱家骅、叶秀峰任局长,徐恩曾、郭紫俊、顾建中任副局长。在各大行政区设有办事处或特派员办事处,在直辖市或重要城市设立区室,在各省党部及铁路、公路等特别党部内设立调查统计室(简称省室,路室)。在省室或路室下设若干分区、工作站、工作团等。在分区、工作站、工作团下面还设有许多据点及调查员。 一九四七年四月中统局改头换面,历称中央党员通讯局(简称党通局)。由叶秀峰任局长,郭紫俊,季源溥任副局长。各大行政区办事处改称直属通讯处,各省、市、路党部调统室改称党员通讯组。这些都是公开性的情报组织。同时还在各省、市设立了秘密的情报组织,叫做区,如沈阳区、旅大区等。区下设分区、工作站(交通、联络站)、工作组(通讯组)。 一九四九年二月,国民政府党通局划归内政部领导,改称内政部调查局,简称内调局。 国民政府败退宝岛台湾后,于一九五四年十月,又将内调局改组为司法行政部调查局。 中统局人员分工 中统局的人员分工大致有四种: 一是调查工作人员(简称调工); 二是特种情报工作人员简称特情人员; 三是党员调查网(简称cc党网,又称党员通讯网),是在中国国民党党内进行防共和监视其内部人员的监察人员; 四是通讯员,是中统局在各机关、学校、企业内部发展的工作人员。 附: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主要情报安全部门沿革 1938年8月-1947年,中统局 (1938年8月-1946年6月,军统局) 1947年-1949年,中统局改为党员通讯社 1949年-?,党员通讯社改为国民政府内政部调查局 1946年6月-?保密局。 1946年6月,部分军统部门并入国防部二厅,二厅亦负责部分情报安全工作。 军统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BIS)。其前身为蒋介石于1928年创立的“蓝衣社”(一说为1932年)。1934年4月,蒋介石将南昌行营调查科与蓝衣社特务处合并,成立军事委员会特务处,由戴笠(黄埔6期)任处长。1937年4月,蒋介石重组特务机关,以加强搜集共产党人情报,组成“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由中央党部秘书长陈立夫兼任局长。“军统局”内设两处,第1处负责党务调查(即后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的前身),由徐恩曾(黄埔4期)任处长;第2处为特务处,戴笠担任处长。1938年9月,第2处另立门户,升格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仍由戴笠一手掌管,内设军事情报处、党政情报处、电讯情报处、警务处、惩戒处、训练和策反处、特种及心理作战处、特种技术研究应用处。 “军统”(BIS)在其最鼎盛的时期,拥有特工以及各类准军事的交通警察大队共约10.2万人,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势力渗透至党政、军事、教育、文化、警务各个层面。在整个第2次世界大战中,BIS一直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效率最高同时也是电讯破译技术最先进的情报机关。而那时,CIA前身美国战略情报署(OSS)不过才刚刚起步而已。 抗战中,军统特工在抗日战争时期深入沦陷区,制造针对日军的恐怖活动,而隶属BIS的各个“游击司令部”和“交通警察大队”则深入日寇占领区开展广泛的游击战,对打击日寇和汉奸,起了不小的作用。 刺杀、颠覆 1938年,日军占领上海后,为稳定局面,有意拉拢有影响的中国上层人物出面组织所谓的“临时政府”。经过一番斟酌后,日本人选中民国初年担任过内阁总理的唐仪。唐经反复考虑后接受了日本人的邀请,晚节不保。蒋介石知道此事后,怒不可遏,着令BIS“剪除附逆”。 1938年,就在唐仪接受邀请出面组织“政府”后三个月,潜入上海的BIS“敌占区行动组”便用斧头结果了他。 在随后的时间里,BIS 先后策划了对殷汝耕(组织‘华北自治政府’的大汉奸)、季云卿(上海青帮‘通’字辈大佬,汪伪‘76号’后台老板)、汪精卫、周佛海等大汉奸的刺杀行动。尽管这些行动并未完全成功,但无疑有效地震慑了投敌叛变人员。 破译偷袭珍珠港密电 1940年4月,蒋介石为集中对日本军队电讯密码的破译力量,下令BIS“特种技术研究应用处”(6处)加强对日情报工作。在6处中,有一人名叫池步洲,1908年生,福建闽清人,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曾在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工作,并与日本姑娘白滨英子结婚,生有一子二女。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出于爱国赤诚,毅然冲破重重阻力,挈妇将雏回到祖国。1939年2月,正值何应钦准备在军政部内组建破译日本军事密电的机构,池步洲应邀参加,担任了军政部军用无线电总台第43台主任,不久改称军政部研译室,池仍任主任。经他摸索、研究,破译了日本外务省外交密电的电码,从中收集到一些很有价值的日军情报,获得军政部颁发的光荣奖章。1940年4月,池步洲领导的军政部研译室奉命并入6处。 1941年5月开始,池步洲在破译的日本外交密电中,发现日本外务省与檀香山日本总领事馆的往来电报数量突然剧增,被破译出的有六七十封,内容总的是,日本外务省多次要求檀香山日本总领事馆报告:美军舰艇在珍珠港的数量、舰名;停泊的位置;进、出港的时间;珍珠港内美军休息的时间和规律(答复是“星期天”);夏威夷气候情况等。他把译出的电报交给组长霍实子,霍也很重视,指示池步洲继续密切注意日本有关珍珠港的往来密电,一有破译立即上报,并且指示池步洲每月专就此事写出报告,上报侍从室。池步洲按指示每月写出报告,并将有关内容摘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在“文化大革命”红卫兵抄家中,这个笔记本有幸逃过了劫难,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下面抄录的两则电报,就是记录在这个笔记本中当时日本外务省与日本驻檀香山总领事馆的往来电报: 其一:发报:檀香山,喜多总领事 收报:东京,外务大臣 日期:1941年5月13日 电文: (一)11日停泊在珍珠港的舰艇如下: 转 战舰11艘重巡洋舰5艘轻巡洋舰10艘驱逐母舰2艘驱逐舰35艘潜水母舰1艘潜水艇12艘运输舰15艘 (二)航空母舰××号,由两艘驱逐舰护航,正在××海域航行中。 其二: 发报:东京 收报:檀香山 时间:1941年9月24日 等级:绝密 电文:今后你必须尽量按下列所示,报告舰艇活动状况: (一)珍珠港分5个水域:甲水域(佛德岛与武器库之间)乙水域(佛德岛之南及西)丙水域(东流之江面)丁水域(中央流之江面)戊水域(西流之江面及其通路) (二)军舰与航空母舰只须报告其在港停泊者。 (三)扼要说明舰型、舰种。 (四)凡有二艘以上的军舰靠港时,盼照实登记。 12月3日,池步洲又于12月3日破译出一份日本外务省致日本驻美大使野村吉三郎的特级密电: (一)立即烧毁各种密电码本,只留一种普通密码本,同时烧毁一切机密文件。 (二)尽可能通知有关存款人将存款转移到中立国家银行。 (三)帝国政府决定按照御前会议决议采取断然行动。 池步洲破译出这份密电后,激动不已,结合他半年多的时间里所破译的日本外务省与檀香山日本总领事馆的往来电报,他已感到日本要对美国“采取断然行动”了,他把这份密电立刻交给组长霍实子,并说出自己的判断: (一)日本对美进攻的地点可能是在珍珠港; (二)发动战争的时间可能选择在星期天。 霍实子也同意这样的分析,当即提笔签署意见:“查‘八·一三’前夕日本驻华大使川越,曾向日本驻华各领事馆发出密电:‘经我驻沪陆、海、外三方乘出云旗舰到吴淞口开会,已作出决定,饬令在华各领事馆立即烧毁各种密电码电报本子’,说明日寇已决定对我发动全面战争。现日本外务省又同样密电饬令日本驻美大使馆立即烧毁各种密电码本子,这就可以判明日本已经快要对美发动战争了。”对于这个重要情报,霍实子也不敢怠慢,马上送交代主任毛庆祥,毛阅后,立即亲自送到侍从室。 据蒋介石侍从室第六组组长唐纵在1941年12月5日所写的日记记载:“三日东京东乡发往英领各地领事电称:‘电报密本O密O密各留存一份,其他全部焚毁之,完毕后,立即以明电Haruna示知,又秘密及重要文件,全部焚毁之。以上系准备不测时而考虑者,仍希宁静。’查此种电报,‘八·一三’前夕,日外相亦曾致电青岛、济南、广州等地,着即焚毁密本。今忽见此电文,其将临于日英美战争,可想而知也。”唐纵的这则日记所记,日本外务省发出的密电,与池步洲所记,虽然收报单位有所不同,但所记发报时间都是12月3日,也就是珍珠港事件爆发前的5天。 军统局破译出日本海军将要偷袭珍珠港的密电后,由驻美国使馆副武官、军统驻纽约站站长肖勃通知美国海军,但孤立主义情绪泛滥的美国当局怀疑是中国挑拨日美关系,未引起重视,以致酿成严重后果。 抗战期间,军统局的正式在册人员和学员,在抗日战争中牺牲者就达18000人以上,而抗战结束时全部注册人员为4万5千余。其他附属人员牺牲者更众。 (另外还有军部的,小蒋的(即蒋经国的),这些特务份子也是有点斤两的!)

中统和军统哪个权利大?领导人是谁?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中统,主要的负责人是陈立夫;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主要负责人是戴笠、毛人凤;

两者都是国民党统治时期特务组织,中统为国民党中央情报处组织,军统为军事委员会的情报组织。中统和军统的权利哪个大,这个还是主要按照历史时间的发展,到最后成为军统独大的情况,简单来讲就是军统的权利要大于中统,为什么呢?请看下面的一些简单分析:

事实上,所谓中统就是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既是国民党CC系领导人陈果夫、陈立夫所控制的一个全国性特务组织;也是国民党党务部门所控制的一个特务机构,陈果夫、陈立夫在当时的中华民国属于四大家族之一,在经济上占有着相当强的垄断地位。

所以,刚开始,也就是在四十年代以前,中统的势力是非常庞大。因为,当时国民党的各级基层党组织,实际上都是中统特务网络的延伸,即:在各省市、各党部内成立了中统“特务室”,在上海、南京等地设立了中统秘密“行动区”。甚至,许多基层党部的负责人,本身就是中统的基层负责人。所以,在1927-1937年的十年时间里,我党的秘密战线的损失基本上都是中统干的,包括顾顺章的叛变等。

当然,如果我们要是回首其成长的过程,其实也是一步一步才逐渐发展起来的。它的前身是由一些C.C系分子在1927年和1928年之间组成的一个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党务调查科。然而,当到了1937年的时候,这个党务调查科却又被合并到了国民党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第一处,但继续由CC系分子徐恩曾出任第一任处长。

此后,1938年3月,由于恰好正赶上召开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当时,经过国民党首领蒋中正的提议,就以这个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第一处为基础,成立了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即:中统局。成立之后,国民党CC派领袖陈立夫和陈果夫两兄弟自然是格外高兴,他们一方面大力推动以各级国民党党部为主要阵地的中统基层组织的筹备工作;

另一方面则积极在各文化团体和大专院校、重点中学建立了一个广泛的中统“党员调查网”,并以此为基础,对一些革命的进步组织不断予以打击。当然,无论怎样变化,历任的中统局局长几乎都是由国民党的CC系核心成员担任。其中的陈立夫、张厉生、朱家骅等人都曾经担任过局长;徐恩曾、叶秀峰、顾建中,邹学峻、季源溥等人也都先后担任过副局长。

然而,在后来,进入到了抗战时期以后,由于国民党的情报工作对象开始有所改变,也就是,从以对付我党为主逐渐向对付日本侵略者转变,而就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中统的政治地位开始日渐下降,直至到了1947年改名为党员通讯局,到了1949年又改名为内政部调查局。

当然,“花开两朵,单表一枝”。话说到此,我们再来看一下“军统”。它的全称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其成立的过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最先,是在1932年3月,当时的蒋中正曾经成立过一个“中华民族复兴社”,简称复兴社,并仿照墨索里尼的“黑衫党”、希特勒的“褐衫党”,成员均穿蓝衣,因此又被称为“蓝衣社”,下设有中央干事会和中央监察会两大主要机构,而干事会的下面又设有人事、组织、训练、宣传、特务、总务等处;其中的特务处就由后来大名鼎鼎的戴笠担任处长。

此后,等到了1938年的时候,伴随着CC派领袖——陈立夫出任中华民国教育部部长之机,蒋中正就借口抗日战争时期已经是国难当头,为了进一步防止敌谍和汉奸的破坏活动,提高工作效率,把原隶属军委会的特务机关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大改组。其中之一,就是又正式成立了一个隶属军事委员会办公厅的“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局)。至此,军统特务组织正式走上了中国政治的舞台。并且,军统组织名义上是由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主任兼任局长,实际上则是由任副局长的戴笠掌握实权。

于是,此后军统组织就在抗战时期得到了重大的发展,以至于到了最鼎盛的时候,不但在全国各地都设有办事机构外,还密切掌控着全国的警政机关,并拥有“忠义救国军”“别动军”等诸多特务武装,甚至,可以说是盛极一时。此外,戴笠还先后又掌握了运输统制局监察处、财政部缉私署、水陆交通统一检查处、财政部货运管理局的大权,以及交通警备司令部九个团的交警和上万人的缉私武装。其中,当时作为财政部税警总团第二支队上校司令兼第四团团长的孙立人将军就差点成为了戴笠的手下。

在整个抗日期间,我们不容否认的是,由于戴笠本人是一名坚决的抗日主义者,加之,他平生最恨汉奸,所以,军统局曾经多次派出特工刺杀投日的汉奸和叛徒,比如,刺杀张啸林、唐经,以及刺杀未成的殷汝耕、季云卿、汪精卫、周佛海等人。而隶属其指挥的各个军统“游击司令部”和“交通警察大队”也经常深入日寇占领区进行广泛的游击战,有效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

同时,作为在业务上有着竞争关系的两大特务机关,中统与军统在争夺秘密工作的主导权上,的确曾经进行过长期的明争暗斗。然而,尽管中统局成立较早,陈立夫、 张道藩、吴大钧、叶秀峰、徐恩曾等人也都很厉害,但正因如此,才有了权高震主之嫌疑,所以,后来在蒋中正的暗中调控下,军统组织就逐渐成为了国民党特务机关当中的一枝独秀。

所以,可以说,同为特务机关,为何军统特务就要比中统特务更要厉害呢?其实还是由于军统的首领——戴笠是蒋中正的唯一心腹所致。

扩展资料:

在抗战之前,中统的势力非常大。中统的实际控制人陈果夫,陈立夫兄弟,本身在国民党内具有强大的势力。当时有“蒋家天下陈家党”之说,可见陈氏兄弟在国民党内的地位。因此,国民党的各级基层党组织,都是中统的特务网延伸。

但是抗战期间,由于大片国土沦陷,沦陷区内的国民党基层机关基本上都被破坏,中统势力大为缩水。再加上陈氏兄弟并不如戴笠一般对蒋介石唯命是从,中统所获资源也渐渐不如军统,因此,军统势力在成立后期逐渐大于中统。

军统全称为国民党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为了进一步加强集权,黄埔生贺衷寒、戴笠、郑介民、康泽等人组织了一个以军人为主体的复兴社(又称蓝衣社)。1932年,在复兴社内,又设了力行社,并设有一个专门进行谍报活动的特务处,戴笠任处长,这就是军统的前身。

1937年,力行社特务处与特工总部合并成立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即军统,军统下辖两个处,第一处负责党务,第二处负责情报。戴笠自军统局成立以来任副局长,实际主持军统工作。直到1946年,戴笠因飞机失事去世后,方才由毛人凤接任局长,1947年军统局改名为国防部保密局。军统局的组织形式是局-区-站-组-队,军统局的特务也是遍布全国。

抗战爆发后,尤其是40年代之后,由于抗日战争的需要,军统的地位不断上升。除了针对共产党及民主人士刺探情报,军统在抗日战争期间,刺杀汉奸日寇和刺探日军情报,亦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抗日战争期间,在戴笠的领导下,军统达到了极盛,仅特工人员就高达5万余名,甚至还有自己的军队,戴笠也因此被称为国民党“特工之王”。

作为国民党的两大特务组织,军统和中统从来没有和睦相处过,两大特务组织互相仇视,甚至出现过杀害对方特工人员的行为。可见,两大特务组织的争斗已进入白热化。当然,1949随着国民党败退台湾,两大特务组织纷纷改组,蒋经国接手国民党情报机构,中统和军统(保密局)也彻底烟消云散。

参考资料: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_百度百科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_百度百科

中统和军统有什么区别?他们的老大分别是谁??

“中统”和“军统”并称国民党两大特务组织。起初是中统高于军统,后来是军统高于中统。

中统领导人是陈果夫、陈立夫兄弟,军统领导人依次是戴笠、毛人凤。

中统和军统的区别在于:

1、工作任务不同

中统的工作重心是监控国民党机关内部情况;打击一切国民党之外的党派;控制社会舆论和思想。

军统属于国民党军队序列,主要任务是收集各类情报、对军队监视整治,对敌对势力逮捕暗杀。

2、工作领域不同

中统的是党内。

军统的是军中。

其职责范围非常明确,收集到的情报和线索,如属于对方负责的范围,必须移交给对方接收。

3、管辖领域不同

军统主要管辖军队、警宪以及各地的交通部门。

中统主要管辖的就是国民党的党务问题以及全国各地的行政机关以及学校的党务问题,还有社会上的教化舆论。

参考资料中统_百度百科

军统_百度百科

国民党时期军统和中统有什么区别

中统的全称叫国民党中央党部统计调查处,简称中统;军统的全称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处,简称军统。中统的老大是陈立夫,陈果夫,军统的头子是戴笠,职责方面,中统对党内,军统对军队,分工不同。

北平(11)局长(2)

相关参考

李融清,当年国民党分为军统局和中统局,请问局长是哪两位

当年国民党分为军统局和中统局,请问局长是哪两位1、中统局历任局长:陈立夫,张厉生、朱家骅。这三人其实是以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的身份,兼任中统局的局长。中统局的副局长,才是台前的负责人,负实际责任;副局

2018年现任西安市公安局局长是谁

2018年现任西安市公安局局长是肖西亮。肖西亮,男,汉族,1963年3月生,河南郑州人,中央党校大学学历,法律硕士,1982年2月参加工作,198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15年09月,任西安市公

中统组织结构 中统历任局长

 和其他政府组织一样,中统的组织结构也是层层递进的。中统的局长一般由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兼任,中统的前身是由陈果夫、陈立夫兄弟创办的,早期陈立夫就担任过局长,后来的局长有张厉生、朱家骅。中统

武汉市历任公安局局长,历届武汉公安局局长

武汉市公安局的局长是谁啊?胡绪鵾,生于1954年10月,湖北武汉人,法学硕士,中共党员。1983年4月至1991年8月先后任江汉大学团委书记、武汉市委宣传部办公室副主任、江汉区政府区长助理、武汉市委宣

北平无战事的历史背景

1.北平无战事的真实历史电视剧《北平无战事》该剧遵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其中既有历史的真实,又有艺术的虚构。本文透过该剧创作的历史背景,介绍一些1948年前后北平真实存在的人和事,以飨读

武汉市民政局局长,武汉市民政局局长现在还是罗时春同志吗

武汉市民政局局长现在还是罗时春同志吗?是武汉市东湖高新民政局在哪里啊?武汉市东湖高新民政局位于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高新大道777号,电话是027-67880445。民政局的主要职责:1、拟订社会福利事

我有公安局长作保护伞

2000年底,经过广西区公安机关艰苦细致的工作,周寿南犯罪集团一一一个有着严密保护网的黑社会组织被正义的铁拳砸得粉碎,抓获犯罪集团成员38名、涉案人员43名。犯罪组织的形成与发展以周寿南、丁旭为首的黑

武汉市历任副委书记,武汉市公安局长和湖北省公安厅厅长分别是什么

武汉市公安局长和湖北省公安厅厅长分别是什么级别啊武汉市公安局长:副厅级;湖北省公安厅厅长:正厅级根据中国干部级别规定1、湖北省政府是正省级政府,公安厅是正厅级单位,所以厅长是正厅级。2、武汉市是副部级

孝感市公安局新局长,孝感市公安局领导名单 县公安局政治部主任什么

孝感市公安局领导名单县公安局政治部主任什么级别这两个职务通常都是局里的党委委员,他们要高于部门负责人,和副局长一样是局里的领导班子,属于高配,但职权小于副局长。所以这两个职务级别是一样的,但是政治部的

军统真正的局长,老蒋拿他没辙,建国后任交通部长,死后葬八宝山

军统真正的局长,老蒋拿他没辙,建国后任交通部长,死后葬八宝山提起民国时期的各个党派之争,其中有一个管理,实力都不错的军统方面真的无法忽视。提起军统大家就会想起一个人,戴笠。虽然我们对他的了解并不是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