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适可李隆基,唐德宗李适和唐玄宗李隆基是什么关系,

Posted 皇帝

篇首语: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明灯。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李适可李隆基,唐德宗李适和唐玄宗李隆基是什么关系,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李适可李隆基,唐德宗李适和唐玄宗李隆基是什么关系,

唐德宗李适和唐玄宗李隆基是什么关系,

唐玄宗李隆基儿子是唐肃宗李亨,李亨长子是唐代宗李豫(初名李俶)。李豫长子是唐德宗李适。

唐德宗李适是唐玄宗李隆基曾孙

李隆基知道李适之的身份吗?

李适之【公元694~747年】,始名昌(墓志上记载是名昌,字适之),陇西成纪人。生于武周长寿三年,卒于唐玄宗天宝六年。他是李承乾之孙,历官通州刺史、刑部尚书等职,天宝元年,任左相,因与李林甫争权失败而罢相,后任太子少保的闲职。天宝六载,贬死袁州。李适之酒量极大,与贺知章、李琎、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焦遂,共尊为“饮中八仙”。李隆基应该知道李适之的身份。满意请采纳谢谢

唐玄宗开元末期有哪些著名的官员?

我收集了一下,在开元十九年以后的有名大臣。希望对你有帮助。1.萧嵩(公元668~749年),著名唐朝丞相、军事家。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拜相,为萧氏唐朝拜相笫三人,后梁明皇帝萧岿玄孙,高祖武德宰相萧瑀曾侄孙。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晋封徐国公。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加拜太子大师。2.张说(667~730) 唐代文学家。字道济,一字说之。原籍范阳(今河北涿县),世居河东(今山西永济),徙家洛阳。武后策贤良方正,张说年才弱冠,对策第一,授太子校书。累官至凤阁舍人。因忤旨流配钦州,中宗朝召还。睿宗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玄宗开元初,因不附太平公主,罢知政事。复拜中书令,封燕国公。出为相州、岳州等地刺史,又召还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迁中书令,俄授右丞相,至尚书左仆射。卒谥号文贞。3.牛仙客(675—742),泾州鹑觚县人(今甘肃平凉),隋人牛弘后裔,唐代名臣。 开元二十四年(736)秋,牛仙客离开河西,赴任朔方行军大总管。不久,唐玄宗因其治理河西时厉行节约,积蓄财物,充实河西力量,政绩显著,先后升任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位居宰铺。4.裴光庭,字连城,生于唐上元三年(678年),卒于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绛州闻喜人,裴行俭之子,开元晚期宰相。5.韩休,字良士,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先天元年,登文可以经邦科,累授桃林丞。又举贤良方正科,授左补阙,判主爵员外郎。历司封员外郎、起居郎、中书舍人,迁礼部侍郎,兼知制诰。开元十二年出为虢州刺史。以母丧去职。服除,除工部侍郎、仍知制诰。迁尚书右丞。开元二十一年三月,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既为相,犯颜敢谏,宋璟誉为“仁者之勇”。十二月,转工部尚书,罢知政事。二十四年,迁太子少师,封宜阳县子。二十七年卒。谥曰文忠。6.张九龄(678-740), 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始兴(今广东省韶关市始兴县清化石头塘村)人,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唐代有名的贤相。7. 李林甫(?~752) 唐玄宗李隆基时著名奸相。善音律,无才学,会机变,善钻营。出身于李唐宗室,是李渊叔伯兄弟李叔良的曾孙。开元二十二年(734)拜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8.陈希烈(?—758) 唐宋州(治今河南商丘南)人。于书无所不览,尤精玄学。开元中,常在宫中讲《老子》、《周易》。累迁至秘书省监,代张九龄判集贤院事。李林甫知其易制,引为宰相。林甫死,杨国忠忌之,引韦见素为相。安禄山之乱,与张埠、达奚旬同为伪相。至德二载(757)收复两京后,定罪当斩,于岁末赐死于家。9.杨国忠,本名钊,唐朝蒲州永乐(今山西芮城)人。杨贵妃同曾祖兄(另一说同祖兄)。张易之(武则天时的“二张”之一)之甥。生年不详,卒于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年)六月。在天宝十一载(752年)十一月,李林甫死后,玄宗派命杨国忠担任右相,兼文部尚书,判使照旧。杨国忠以待御史升到正宰相,身兼40余职。

10.裴耀卿(681~743),字焕之,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中唐时期著名政治家,官至宰相。天宝元年,改为尚书右仆射,转左仆射(一作自左仆射转右仆射)。二年卒,年六十三,谥日文献。11.李适之(公元?年至七四七年)始名昌,陇西成纪人。生年不详,卒于唐玄宗天宝六年。李适之为李承乾之孙,历官通州刺史、刑部尚书,天宝元年,任左相,因与李林甫争权失败而罢相,后任太子少保的闲职。天宝五载,贬死袁州。12.安禄山(703年~757年)为营州(今辽宁朝阳)人。父亲是胡人,母亲是突厥人,本姓康,名阿荦山(一作轧荦山),即战斗的意思。天宝十载二月,也就是他49岁的时候,已是身兼三镇节度使,同时兼领平卢、河北转运使、管内度支、营田、采访处置使。从40岁到49岁,安禄山从一方节帅到身兼三镇,荣耀君宠达到顶峰。天宝十四年狡黠奸诈,骁勇善战的他拥有重兵,以清君侧为由发动叛乱,使强大的大唐帝国开始走下坡路。叛乱后称帝,做了二年瞎眼皇帝,被其子谋杀。13.张守珪,唐朝名将,陕州河北(今山西平陆、芮城、运城东北地区)人,生卒年代不详,主要事迹在唐中宗、睿宗和玄宗时期。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唐玄宗加封他为辅国大将军,右羽林大将军,兼御史大夫。 李林甫和杨洄都是这一时期的人。

唐玄宗时宰相列表

唐玄宗时期所用的宰相有二十六人:刘幽求、魏知古、陆象先、岑羲、郭元振、张说、姚元之(崇)、卢怀慎、源乾曜、宋璟、苏颋、张嘉贞、王晙、李元纮、杜暹、萧嵩、宇文融、裴光庭、韩休、裴耀卿、张九龄、李林甫、牛仙客、李适之、陈希烈、杨国忠、韦见素。

其中著名的有姚崇、宋璟、张九龄、李林甫、杨国忠。

唐玄宗李隆基早年励精图治,能够根据时代需求来选拔贤才,任用了著名的宰相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期间也有过渡的张嘉贞等。

开创了盛世之后,李隆基逐渐开始满足了,沉溺于享乐之中,任用了李林甫、杨国忠这样的宰相。

扩展资料:

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太宰与相合称为宰相,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

宰相地位的具体名称多达几十种,历代不同:太宰、相、相邦、相国、丞相、大司徒(东汉)、尚书令、中书令、侍中、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内阁大学士(明朝)、军机大臣、总理(清朝末期)等等。

李隆基时期大臣?

唐玄宗李隆基(公元六八五年――公元七六二年),是一位毁举兼加的人物。平心而论,他在唐代还不能算做错聩元能的人物。公元七一○年,二十六岁的李隆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平息了韦后之乱,扶助自己的父亲睿宗李旦登基,使自己成为皇储,从而在通向皇帝宝座的道路上稳步前进。两年后,在保留太上皇某些权力的情况下,李隆基登上皇帝宝座,接管权力。公元七一三年,又以极其果断的行动,消除了太平公主政治集团的隐患,既巩固了自己得到的权力,又迫使父亲交出了全部权力。这两次行动虽然以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形式呈现出来的但它的意义却令人瞩目:初唐的安定局面能够保持并发展,形成后为的开元盛世,是和李隆基的努力分不开的。纵观初唐的历史,继太宗的是武则天,继武则天的李隆基。因此,李隆基即位前后的两次斗争,应该给予积极的评价。

李隆基完全掌握皇帝大柄之后,选择了一些出身寒族的人担任重要职务,任命了几位德才兼备近宰相,国家的政治局面安定,生产继续发展,出现了李唐王朝建立以来,也是中国防大学地 阶级执政以来的最好局面。开元后期,他在政策上逐渐改变了方向:重兵驻守边陲,意在图示边而放松中原的防务,失去了居安思危的信念:防备大臣连结形成政治势力而过分放纵文臣与文臣、文臣与武将、武将与武将之间的矛盾,致使统治集团内部人人自危,互相戒备;挥霍过度,赏赐过厚,不知节用储财,致使国库空虚而无法应急;对各种势力失去控制,又丧失了必不可少的警惕性。安禄山、史思明以范阳之兵直捣长安,决不是偶然的现象。“安史之乱”发生后,李隆基仓皇出逃四川,唐王朝从此江河日下,李隆基的封禅泰山,却是处在开元盛世的高潮之中。 开元十二年(公元七二四年)末,悲崔、原乾曜、张说等大臣先后上书,请求唐玄宗李隆基封禅泰山,唐玄宗经过一番谦让,表示同意。他的《允许封禅诏》保留在《册府元龟》和《全唐文》中。他说: 自古承受天命为帝王的,何尝不想封泰山禅梁父以报答天帝的厚德,宣告自己的成功呢!夏、商、周三代之前,已经这样做了。但自魏、普以来,直至北周和隋朝,帝王举行大典的制度阙失而道理亦不为人所知,由于帝王的纲纪废驰而典章制度也受到破坏。千载岑寂,封禅之典无人承继。然而,物极必反,天帝福佑大唐,高祖、太宗二帝,承秉天书图很小。至高宗之世,恢复了封禅盛典,高宗秉受天理,登封泰山,敬祀百神,声振天地,他继承殷、周的传统,承接唐尧、夏禹的遗风。中宗皇帝恢宏美德,睿宗皇帝大道纯清有唐一代皇恩浩荡,没有不称颂的。我往年多遭灾难,禀奉先朝,忠诚地执行睿宗的旨意,最后继承皇帝大业。因此,创设九庙以表示对祖先的孝敬,祭祀天地以表示对神灵的虔诚,提倡俭朴,反奢侈,兢兢业业,不敢说和前代帝王比美,但日日谨慎,实在想遵奉祖宗的教训。至于巡行视察的大典,封祥泰山的鸿名,只觉自己道德浅薄,未敢仓促进行,至今已有十四(三)年了。现在,百谷丰收,物产丰茂,刑罚不用,礼义大兴,国家和睦团结,风气良好。边远少数民族和周围国家,四面八方异服殊音民族,派来的携带翻译随员的使者和首领,每月每日都有到达朝廷的;奇兽珍禽,甘露清泉,各色各样的祥瑞征兆,每是每晚都出现在林苑之中。王公大臣尽忠心于宫廷;儒生博士,献宏文巨著于朝外,没有不认为神灵和我们意合,黎民百姓和我们心同的。这都是列位圣祖贤考遗留下来的恩德所致。所以,我能够蒙受皇天的保佑,依靠祖宗的洪福,以一介渺小之身而特享帝王大位,我要接受诸位的建议,来发扬光大封禅泰山的传统,显耀我高祖皇帝的宏图,继续我太宗皇帝的伟业。高祖、太宗永受祭祀,我永远感戴他们的深恩。可于开元十三年十一月十日,遵照封禅的惯例,去泰山举行大典。有关部门和公卿大臣儒生博士,要详细制定典礼仪式,进行准备。但不应过分劳役人民,务必厉行节约,以合我意。所拟定的封禅礼仪条文、调集军队随从护卫诸事,皆应逐一向我报告。特此通告远近臣民知晓。 这篇文告并没有提出新鲜的思想。文中的厉行节约和唐率宗到泰山过程中的实导情况也差别甚大。据记载,唐率宗庞大的仪仗队伍中的马队,就以一种颜色的马千匹为一个方阵,“远望之如云锦”,由此可以想见骑从之盛状。 由于李隆基的指示,他的大臣张说、徐坚等积极主诗封禅礼仪条款的拟制,考功员外郎赵冬曦、太学博士、太学博士侯行果、四门助教施敬本等参与起草和讲座不过,封建统治者重视的仪礼制度,无非是祭祀坛多长、多宽、多高,名垒几个台阶,无非是什么时候烧火,什么时候下跪。什么时候掩埋玉牒,以及祭神时是否要洗手之类的问题。这些总是既繁琐又枯燥无味,连唐玄宗看起来也头疼,他决定“方便从事”。 唐玄宗李隆基集团为上泰山做的一另一项准备工作是考虑封禅期间的国家安全。开元之世,北方的突厥族仍然是不安定因素。所以东封泰山之前,张说想在北方边境增加军队,以防备突厥。兵部郎中悲哀光庭却认为,封禅祭天,显示成功,忽然征发大军,有点名与实不相符。张说的理由是,突劂族虽然请和,但他们向来不守信义,而且现任首领小杀很有权术,善于驾双手下官员,文臣有智谋,武将骁勇善战,如果他们利用东封泰山的机会举兵内侵,仓促之间,无法对付。于是,裴光庭建议、派使者出使突劂,请小杀派大臣随从玄宗东封泰山,这样一来,小杀不敢不从,也不敢轻举妄动。张说接受裴光庭的建议,派中书省属官袁振出使突劂。小杀见袁振后,提出请求与唐公主结为婚姻,说:“吐蕃人并不好,唐朝却与他们结婚姻;奚人和契丹人原是我突劂人的家权,你们唐朝廷也把公主嫁给他们。而我们突劂人前后多次请求与唐公主结为婚姻,唐文朝总不同意,这是为什么呢?”袁振问答说:“你是可汗,与唐朝的皇帝是父子相称。父子两辈怎能结姻亲呢?”小杀对袁振的回答不满意,说:“吐蕃、契丹也是唐王朝赐姓,却能和唐公主结婚。依照这个先例,有什么不行?况且,我听说到吐蕃、契丹去的公主都不是皇帝的亲女儿,我现在求婚,不问真假,只要有个名声。多次求请不同意,实在面子上过不去!”袁振见其意诚情奶,答应代为向后帝秦请。于是,小杀派大臣阿史德颉利发随袁振入朝进贡,并随玄宗到泰山封禅。 在做好一切准备之后,玄宗李隆基于开元十三年十一月七日(公元七二五年十二月十六日)到达泰山进行封禅大典。 据《旧唐书》记载,玄宗李隆基的车驾到泰山西侧时,忽然东北风大作,从中午到晚上乱个不停。随从官员们住的帐莫被吹裂,支撑帐篷的柱子被吹折,官员们大惊小怪,十分恐慌。张说出来告诉大家说,不要惊恐失措,这是海神来迎接皇上封禅。等到达泰山之下,天气晴和,一线风也没有。但到玄宗斋戒的晚上;又狂风袭人,寒气彻骨。玄宗停止饮食,肃立夜露之下,直至夜半。他虔诚地祷告上苍:“如果是我本人有罪过,请上天惩罚我本人。如果其他随从人员没有福分参加山上的封禅,亦请求降罪于我。随从的兵士和骑乘的马匹委实受不了寒风袭击,请停风寒。”玄宗祷告之后,果然风停,山间的气温随之转暖。玄宗登山之日,从山下一直到山顶的祭坛,一路上都有士兵设岗,他们组成一条“人”的传话线,负责传呼时间辰刻,传递皇帝及大臣的命令,只需一会儿功夫就能到达。夜间,山道上沿途燃火,一堆堆火光相连,从山下望去,仿佛是星星从地上一直串连到天上。这一天泰山上热闹极了:山上天气晴和,微风南来,歌吹之声不绝于而,丝竹之响飘向天外。 李隆基登山是十一月十七日。这一天早晨,他乘马从泰山南麓循山谷登山。原先决定三次祭祀礼活动,两次在山下,一次在山上。但是,礼官学士贺知章认为,皇天上帝,应属君位;五方时帝,应属臣位;虽然所祭的神都带一个帝字,实际上它们的地位并不相等。玄宗是皇帝,按礼应祭祀天帝,而礼成于“三”,因此,三次祭天的活动,都应该在山顶上进行。山下的祭五神时,应由大臣主持进行。玄宗同意,说贺知章的想法和他本的想法一致。这是唐玄宗封禅泰山在礼仪上的一项改革。 唐康宗问贺知章:“前代帝王封禅泰山的玉牒文(按:刻在玉石片上的祈祷文章)为会么秘而不宣呢。”贺知章回答说:“玉牒文是封禅的人向神灵说明自己的意愿的。前代到泰山来封禅的帝王,有的想请求长生不老,有的想请求成为仙人,这类事自然微茫隐秘,因此,后世人都不知晓。”玄宗说:“我这回来泰山,目的是为天下的老百姓求福,本人没有隐秘的请求,所以,应该将玉牒文出示给诸位大臣看,使他们了解我的本意。”唐率宗的《玉牒文》意译如下: 唐代继承帝位之臣李隆基,谨昭千于皇天上帝:天助我们李姓,使人产运逢土德(古代人有循环论思想,把阴阳家的五行――金、木、水、火、土,称为五德,历代周而复始。唐代属土德。)高祖和太宗,受天帝之命而建唐朝;高宗到泰山封禅,天一兴盛;中宗继复皇位,遭受挫折。幸蒙天地佑护,赐臣忠武,平息内乱,拥戴父亲睿宗。我巷承皇位,已经十三年。承蒙天意,四海平安。谨封禅于泰山,感谢天地赐予的成功。子子孙孙享受无上的俸禄,老百姓享受天赐的幸福。 公开玉牒文、公开宣称:“为苍生祈福,更无秘请,”是唐玄宗封禅泰山的第二项改革。第一项改革说明唐玄宗李隆基在思想上和人格上都比以前封禅泰山的帝五略高一筹。 为了纪念这次封禅盛典,李隆基亲自撰写了《纪泰山铭》一文,刻山泰山山顶的崖壁上,这就是我们今天见到的大观峰上的“魔崖碑”。《纪泰山铭》全文一千余字,以工整的八分书镌刻在依山而立的自然崖壁上,字体峻雄飞动,堪称杰构。全碑气象宏伟,非寻常碑刻可比。全文意译如下; 我接任帝王之位,已经十四年了,只觉得自己道德水平不高,不懂得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对皇帝之位常觉力不生任,想使天下平安亦委实难以实现。现在,我还不知道自己是上罪于天,下获罪于地,还在这里心雄气大,象要横渡大江一样。幸蒙天皇上帝垂爱,多次给予幸远;宰相百官,同心协力于治国平天下,因而四海大同,各种典章制度能顺利执行,连年丰收,人民安乐。各级官员共同谋议,鼓动我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大家说孝莫大于新生父亲,礼莫盛于以成功告天,既然在赐的祥瑞征兆已经出现,国人的愿望又是如此的强烈,他们再向我提出封禅的请求,我多次辞谢都不被他们理解,只好放肆地和二三大臣,考查虞舜时的典籍,演绎汉代的规章制度,动员皇家六军,惊动天下人众来泰山封禅。一路上旗帜排列整齐,士兵、马匹都静寂无声,整个队伍严肃团结,恭敬有序地前进,直至泰山,堪称顺利。 《尔雅》书上说:“泰山是东岳”。《周礼》上说:“泰山是兖州的镇山。”其实,因为泰山标志万物之始,所以称之为“岱”;泰山位居五岳之首,所以又称之为“过”过去帝王承天命而改朝换代,都要启天地,陈述自己的成功,把完成的业绩记载在典籍上,同时记录自己的姓名年号。我继承先王而即帝位,也遵循这个典则,只是企图报答天帝所赐的恩惠,为天下老百姓求幸福而已,哪里敢轻视历史,和历代著名帝王相比匹呢!所以特在泰山下设祭坛,接受各方的助祭;自己只亲自在泰山上举行祭祀典礼,希望我微薄的诚心能通达神意。这也是因高山而尊崇天帝,就平而敬重神的一片诚心而已。 我于十一月十一日,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祭祀上帝天神,以我高祖配祭。请天上诸神,都下降受祭。第二是,设祭坛于社首山,求佑于我列祖列宗,兼祭祀地神。请在地诸神,都来受祭。 同月十三日,会见各路诸侯,上公进言说:天子上应天帝的符瑞征兆,享受天帝赐予有大福。群臣必须以首叩地来朝拜庆贺,高呼万岁。欢庆大同之际,请陈述美德以警戒。万物协调合理,天人之理畅顺,勤政利民率由总宰,这是当代的功线!万物按时生长,亿万百姓赖以生存,委派各级官吏加以管理,这也是当代的功业!有一二史弟,能够忠实奉行和睦敬爱之道,这种好风气能流播周围各国,也是当代的美德!边远异服殊音的民族,携带翻译人员前来纳贡,这是圣人才能达到的教化,如今业已实现,我还有什么企慕的呢!奇兽珍禽及各种宝物,每月每日地江集于朝廷,繁荣昌盛的宏远已经到来,我还有什么疑惑的呢!从今以后,谨慎在位,统一朝廷制度,整肃国家法纪,权衡过去的规章制度,适时补救政治上缺失,简易便人者保留,繁锁苛刻者革除。时刻想着做人的表率,就能体现苍天的典则。 啊啊!天生人民百姓,只有皇帝才能治理,如果能给天下人民以丰厚的利益,尊崇苍天的道理就算通晓了。大地能生长万物,只有皇帝才能促使它茂盛生长,如果能给天下人民以丰厚的生活养料,虔诚于大地的道理就算明白了。天地之道既明,鬼神之理也通达了。我的列祖宗或有才干,或有文德,他们灵魂在天,说:“具有美德的小孙子,来祭祀天帝;按时祭享天帝,才能承受天帝的赐福”,他们又说:“有唐王朝的后李隆基,秉承天帝新命,继承我们的旧业,永远保持皇位,子子孙孙继承皇位。”我后生小子屺敢对搞天帝的命令?只有同各位大臣同心协力安抚天下的老百姓,决心发扬前世祖宗的功德,努力革除后世出现的祸患。如有一人不努力,请万方百姓来惩罚我;如果大家一心努力到底,则请苍天察鉴我。我一定努力实行三种美德:慈爱、节俭、谦逊。慈爱,就是包容保护各种各样的的意见;节俭,能为未来人作榜样;自满的人一定招到别人损害,自谦的人一定会得到天帝的奖赏。假如真能如此实行,那么,一切规范都易于遵循,国家的基业定能长守。磨治泰山石壁,飧刻我上述言论,希望后来人能看到我说的话而了解我的心迹,象看见树梢就能知道树的根基一样。铭曰: 上天生下百姓,立帝王来治理,帝五瑷 天帝之命,就尊奉天而为天之子。朝代一个一个地过去,未来继承皇帝之们的人却无尽止,道德低下的人被来亡,道德高尚的人就兴起。赫赫威名的高祖,贤明强干的太宗,他们革除隋朝的疾风知劲草政,占有天下。天为他们张开了边界,地为他们除去疆封;人们武功赫赫,文治太平。高宗考察古制,恩惠编施,茫茫九州大地,实现了大统一。他又进行封禅大典,其功业可与帝舜、大禹相媲美,巍巍泰山,护卫我祖宗神主。中宗继续大唐国运,使旧邦复兴。睿宗圣明,天下感戴他的仁德,他贵为天子却十分谦甚,政治教化大成,却把封禅泰山的大典给了后人。缅想我后生小子,继承五位圣明的祖先而为帝王,我不敢自夸有多大的功绩,更不敢自矜有多高的道德,只是敬爷前朝的祭祀大曲,继承先帝的意愿,以自己的虔诚来感动天地,望天地赐福于天下百姓。古人封禅泰山的,有七十二君,他们有的禅亭亭山,有的禅云云山。他们的遗迹不能见到,但其名声依然在流传。我遵循有文德的祖先,发扬光大他们的勋业。方术之士常弄虚作假,儒生写的书常不足以取信,荒淫的后帝企图求仙,用玉片刻祈祷文以欺神。秦始皇上泰山有风雨为灾,汉武帝上泰山典藉记载不清,都是因为他们道德还不配封禅告天,所以才遭受种种挫折。一个皇帝的道德如何,要看他的政绩,美誉佳名不能由个人的欲望来决定。我把自己的心意刻在高山崖壁上,以昭告五岳群山。 唐玄宗身为帝王,自以为承天之命,时刻想着“以美利利天下”,记挂着“以厚生生万人”,总比身居深宫大殿,却残民以逞,竭泽而渔,使人民长期处于饥饿状态要好一点;身握政柄,提出“道在观政,名非从欲”的主张,总比利用权力沽名犯错误誉的统治者要强一点;李隆基自称“顾惟不德,懵于至道,任夫难任,安夫难安”,总比那些自称神人下界,天生优种的昏愚霸主稍高一筹。因此,这块刻着《纪泰山铭》的摩崖碑,巍然几立泰山之顶,还不是一件十足的古董,它多少还给后世人民提供了一点鉴别、比较、思考的材料,给人们顷怀历史,展望示来提供了一个直接的依据。 唐玄宗东封泰山时,国内各少数民族的首领和周围各友好国家的国王或使者都随从至泰山,统统参与朝觐大典,并在泰山山顶上礼部尚书苏廷页撰写的《东封朝觐颂》碑上留名。可异这位和张说在唐代被并称为“燕许大手笔”所撰写的碑刻被后世的俗夫俗子磨去,刻以“忠孝谦节”四个大字。 如前所说,唐率宗上泰山是骑马的,但唐人笔记却说是骑骡的。相传唐玄宗上泰山封禅时,益州(今四川省成都市一带地方)曾进献白骡一头,状极奇伟。唐率宗乘白骡上山下山,下至山麓、忽报白骡死去。唐玄宗为了酬报白骡驮他上山下山的功绩,封它为“白骡将军”。今泰山红门东侧山坡上,尚有“白骡冢”的遗址。 唐玄宗封禅泰山之后,大为得意。下令给各级官员晋级。中书令张说,身为封禅主持人,自然可以利用这特殊的机会。据唐人笔记记载,张说女婿郑镒,时官九品。登封后连升四级,晋升为五品,具备了参加皇帝举行的庆祝宴会的资格。相传在宴会上唐率宗曾注意此人,声称原先并不认识。诸大臣聪慧而幽默地回答说:“此乃泰山之力也”。妙语解颐。唐玄示识以为是封禅中的功臣。后人把泰山和岳父联系在一起,称岳父为<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9pt;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 mso-fareast-font

李隆基是大唐第几任皇帝

从唐高祖李渊算起,包括武则天,他是第七任。

唐玄宗之后还有几位皇帝及排列

九、李亨(唐肃宗)

唐玄宗第三子,唐朝第八位皇帝。公元756年七月十二日,李亨在灵武即位,史称肃宗。遥尊玄宗为太上皇,改年号为“至德”,在位6年,死于762年,时年52岁,死后谥号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 唐肃宗李亨可以说是大唐帝国由繁荣昌盛转向衰落的见证者,唐肃宗李亨是唐玄宗的第三个儿子。他是唐朝第一个在京师以外登基再进入长安的皇帝。他登基之日,正是安史叛军攻陷两京之后;而当他的生命走上终点病逝长安之时,安史之乱仍未荡平。他送走了避乱出逃的父亲唐玄宗,又和唐玄宗在13天内先后永诀人寰,为大唐帝国的盛衰荣辱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影响和耐人寻味的一幕。 十、李豫 (唐代宗) 唐肃宗长子。初名俶,封广平王,唐朝第九位皇帝,在位17年,享年54岁。死后谥号睿文孝武皇帝。 唐代宗是唐朝历史上第一个以长子身份即位的皇帝。唐代宗即位之初,正当安史叛军最后垂死挣扎的关键时刻,为了早日平定叛乱,结束动荡的局面,代宗对安史降将实施了姑息政策,以致形成了河北藩镇割据的局面,给继承者遗留下了难以彻底消除的祸患。唐代宗面临的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历史赋予他的任务,十分艰巨。其主持朝政多年,从政绩上看,有功也有过,但总的看功大于过,基本上应该肯定,他的功和过,受到他生活的社会历史条件,他的一生多彩多姿,,既有弛骋疆场,威武状观的经历,也有政治舞台上角逐的风风雨雨,他又以多情的天子著称于唐代诸帝。 十一、李适(唐德宗) 唐代宗长子,唐朝第十位皇帝,在位26年。死后谥号为神武孝文皇帝。 其在位期间,时局稍为稳定,但任用宦官为统帅,并且勒索地方官进奉物资,在长安施行宫市,征收间架、茶叶等杂税,民生更加困苦。虽有人称之为“中兴之治”,但并没有特别显著的成就。唐德宗李适也是一个饱尝战火的洗礼和考验的唐朝皇帝。 十二、李诵(唐顺宗) 唐德宗长子,唐朝第十一位皇帝。死后谥号为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在唐朝皇帝中,唐顺宗李诵是特征颇为鲜明的一位。第一,位居储君时间最长。顺宗是以长子被立为皇太子,由于父亲德宗在位时间长,他做太子的时间长达26年。第二,在位时间最短。顺宗在位期间,没有以皇帝身份过一个新年。即位当年的新年,他就已经是太上皇了。算起来,顺宗在位时间还不足200天,在整个唐朝皇统体系中,他是在位时间最短的一位了。第三,顺宗在如此短暂的帝王生涯中,还做了太上皇。这不仅是唐朝皇帝中,恐怕也是历史上所有皇帝中进入太上皇角色最快的皇帝了。第四,儿子数量多。顺宗有27个儿子等。 大历十四年(779年)立为皇太子。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即位,改元永贞。任用王伾、王叔文为翰林学士,在韩泰、韩晔、柳宗元、刘禹锡、陈谏、凌准、程异、韦执宜等人支持下,从事改革德宗以来的弊政,贬斥贪官,废除宫市,停止盐铁进钱和地方进奉,并试图收回宦官兵权,史称“永贞革新”。不久患中风。同年八月,宦官俱文珍等勾结部分官僚和藩镇,逼其退位,传位于太子李纯,贬王伾等人,史称“永贞内禅”。又贬斥韩泰等八人,史称“八司马事件”。次年病死,一说被宦官杀害。 十三、李纯(唐宪宗) 唐宪宗是唐顺宗长子,先被封为广平郡王,805年初顺宗即位后,李纯被立为太子,顺宗试图进行改革,威胁了宦官的利益,被俱文珍逼迫退位给宪宗,同年八月,宪宗继位,顺宗被尊为太上皇。死后谥号为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 唐宪宗李纯是一位重实干的坚强的君主,他抓住时机采取了干预的政策。但在一开始情况似乎并不显得对他有利。在顺宗时期出现的不和以后,朝廷尚需恢复和谐关系,而地方政府广泛的行动回旋余地已成为全帝国被人接受的准则。 十四、李恒 (唐穆宗) 他是唐朝第十三位皇帝(820年-824年在位),在位4年,享年30岁。死后谥号为睿圣文惠孝皇帝。 在位期间荒于朝政,奢侈放纵,措施不当,导致河北三镇再度背叛,直到唐朝灭亡。朝廷内宦官权势日盛,官僚朋党斗争剧烈。使唐宪宗的“中兴”局面完全丧失。后服长生药而死。 十五、李湛 (唐敬宗) 唐穆宗长子。他是唐朝第十四位皇帝(824年-826年在位),在位3年,享年19岁。即位后,只知在后宫嬉戏,奢侈荒淫。宦官王守澄把持朝政,勾结权臣李逢吉,排斥异己,败坏纲纪。导致官府工匠突起暴动攻入宫廷的事件。后为宦官刘克明等人杀害,死后谥号为睿武昭愍孝皇帝。 敬宗李湛登基后,根本不把国家大政放在心上,他的游乐无度较之其父穆宗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十六、李昂(唐文宗) 唐穆宗第二子。唐敬宗之弟。敬宗宝历二年(826年),被宦官王守澄等拥立为帝。他是唐朝第十五位皇帝,在位14年,享年32岁。死后谥号为元圣昭献孝皇帝。 在位期间,朝臣朋党相互倾轧,官员调动频繁,政权甚至皇帝的废立生杀均掌握在宦官手中。后起用李训、郑注等人,意欲铲除宦官。大和九年(835年),李训引诱宦官参观所谓“甘露”,企图将其一举消灭,但事情败露,反而导致宦官大肆屠杀朝官,史称“甘露之变”。事后,文宗更被宦官钳制,慨叹自己受制于家奴,境遇不如汉献帝。执政期间政治黑暗,官员和宦竖争斗不断,是唐朝社会走向没落的转型时期,唐文宗本人也形同傀儡,最后抑郁而死。 十七、李炎(唐武宗) 唐穆宗第五子,文宗弟。唐朝第十六位皇帝,死前十二天改名李炎。 唐武宗崇信道教,且鉴于佛教势力泛滥,损害国库收入,在道士赵归真的鼓动和李德裕的支持下,于845年下令拆毁佛寺,并派御史分道督察。经数月努力,全国拆毁寺院、招提、兰若共4.46万余所,还俗僧尼26.1万人,奴婢15万人,没收大量寺院土地。由于毁佛成功,从而扩大了唐朝政府的税源,巩固了中央集权。在位6年,终年33岁。 武宗在位期间值得大书特书的一件事就是灭佛。武宗灭佛,历史上称为“会昌法难”,与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灭佛合称“三武之厄”。 十八、李忱 (唐宣宗) 初名怡,前身是光王,在位13年。唐宪宗李纯十三子,唐穆宗李恒的弟弟,唐武宗李炎的叔叔。大中十三年(859年),唐宣宗去世,享年50岁。谥号圣武献文孝皇帝。 唐宣宗努力仿效唐太宗,以“至乱未尝不任不肖,至治未尝不任忠贤”为座右铭。他将《贞观政要》书于屏风之上,每每正色拱手拜读。他处理天下事务,明察果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其大中年间所施之政,直到唐亡,尤被入称颂,时称为“小太宗”。唐宣宗时代,帝国虽然称不上是太平盛世,但起码也算是承平之局。 十九、李漼 (唐懿宗) 唐朝第十八位皇帝,在位14年,终年41岁。李漼初名温,是唐宣宗的长子。宣宗病死后,被宦官迎立为帝,是为唐懿宗,改元“咸通”。死后葬于简陵,谥号昭圣恭惠孝皇帝。 唐懿宗是唐朝最后一个以长子即位而且是最后一个在长安平安度过帝王生涯的皇帝。然而,懿宗在位14年,骄奢淫逸侏儒俑,不思进取,宠信宦官,迎奉佛骨,面对内忧不知其危,遭遇外患不觉其难,把宣宗在位期间重新点燃起来的一点希望之光彻底熄灭了。 二十、李儇 (唐僖宗) 唐朝第十九位皇帝。唐懿宗第五子,初名俨。873年-888年在位,在位13年,享年27岁,死后谥号为惠圣恭定孝皇帝。 唐僖宗生活的年代是唐王朝各种矛盾空前激化的年代,大唐帝国已经不可避免走向灭亡。因此不管僖宗是否贤明,他也不能扭转不利的局面。很遗憾,相比于好似骄奢天子的父亲懿宗,僖宗的腐败程度不仅没有减少,乾符年间以来的统治反倒黑暗了几分。由此,王仙芝和黄巢起义的原因也就变得非常好解释。僖宗生于深宫,宦官拥立为帝,虽其天资禀赋高超,然并无治国之道,光启之后虽打算励精图治,摆脱宦官,重振唐威,但为时已晚,唐王朝已经支离破碎。 二十一、李晔 (唐昭宗) 原名杰,又名敏,是唐朝第二十位皇帝(889年—904年在位),在位16年,享年38岁。他是唐懿宗第七子,唐僖宗弟。葬于和陵,死后谥号为圣穆景文孝皇帝。 唐昭宗李晔是僖宗的七弟,和许多朝代的末代皇帝一样,昭宗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亡国之君。他颇想有番作为,整顿内政,想对藩镇采取强硬态度。他杀了宦官杨复恭,虽然没有彻底改变宦官的拥兵地位。但也打击了宦官。昭宗虽然有心,但唐朝此时已经积弱难返,回天无力。纵观昭宗的一生,他颇想有番作为,整顿内政,但是事与愿违,大唐事实上早已经支离破碎,任何一个手中有些兵力的藩镇几乎都能随心所欲地置大唐于死地,昭宗所做的,只是勉强使大唐多存在了几年而已。 二十二、李柷 (唐哀帝) 唐昭宗第九子,唐朝末代皇帝。在位3年,被废。次年被朱温毒死,享年17岁,葬于温陵。唐哀帝死后谥号为昭宣光烈哀孝皇帝。 哀帝当国,一切政事都由朱全忠决策。他即位以后甚至都没有改元,一直在使用“天佑”年号。然而,不幸的是,天不佑唐,大唐帝国近300年的基业注定要在他手里倒塌了。唐哀帝即位时,不过是藩镇手中的一个傀儡皇帝。天祐二年(905年),掌握实际权力的梁王朱温(朱全忠)见废帝灭唐时机已到,便先将唐朝朝臣全部杀光(见白马驿之祸),接着在天祐四年(907年)又逼李柷禅位,降为济阴王,自己做了皇帝,改名朱晃,是为后梁太祖,建国号“大梁”,史称“后梁”,改元“开平”。至此,立国总计290年、传21帝的大唐王朝灭亡,中国进入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又一次大分裂时期——五代十国。 关系(103)玄宗(23)

相关参考

唐宪宗李纯缔造中兴盛世为何还是失败了?

...于公元778年,是唐顺宗李诵的长子。在他出生的第二年,唐德宗李适即位,李适十分喜爱这个孙儿,在李纯11岁的时候,就被册封为广陵郡王。幼年的李纯,因为经历了“泾师之变”,深感地方藩镇的割据势力对中央政权的危害...

唐宪宗李纯缔造中兴盛世为何还是失败了?

...于公元778年,是唐顺宗李诵的长子。在他出生的第二年,唐德宗李适即位,李适十分喜爱这个孙儿,在李纯11岁的时候,就被册封为广陵郡王。幼年的李纯,因为经历了“泾师之变”,深感地方藩镇的割据势力对中央政权的危害...

唐宪宗李纯被谋杀竟然是因为他不立皇后?

...于公元778年,是唐顺宗李诵的长子。在他出生的第二年,唐德宗李适即位,李适十分喜爱这个孙儿,在李纯11岁的时候,就被册封为广陵郡王。幼年的李纯,因为经历了“泾师之变”,深感地方藩镇的割据势力对中央政权的危害...

唐宪宗李纯被谋杀竟然是因为他不立皇后?

...于公元778年,是唐顺宗李诵的长子。在他出生的第二年,唐德宗李适即位,李适十分喜爱这个孙儿,在李纯11岁的时候,就被册封为广陵郡王。幼年的李纯,因为经历了“泾师之变”,深感地方藩镇的割据势力对中央政权的危害...

唐宪宗李纯被谋杀竟然是因为他不立皇后?

...于公元778年,是唐顺宗李诵的长子。在他出生的第二年,唐德宗李适即位,李适十分喜爱这个孙儿,在李纯11岁的时候,就被册封为广陵郡王。幼年的李纯,因为经历了“泾师之变”,深感地方藩镇的割据势力对中央政权的危害...

缔造中兴盛世的唐宪宗不立皇后只因不想有人管?

...于公元778年,是唐顺宗李诵的长子。在他出生的第二年,唐德宗李适即位,李适十分喜爱这个孙儿,在李纯11岁的时候,就被册封为广陵郡王。幼年的李纯,因为经历了“泾师之变”,深感地方藩镇的割据势力对中央政权的危害...

缔造中兴盛世的唐宪宗不立皇后只因不想有人管?

...于公元778年,是唐顺宗李诵的长子。在他出生的第二年,唐德宗李适即位,李适十分喜爱这个孙儿,在李纯11岁的时候,就被册封为广陵郡王。幼年的李纯,因为经历了“泾师之变”,深感地方藩镇的割据势力对中央政权的危害...

唐德宗李适真是狮子大开口 将五姐妹纳入后宫

唐德宗李适是唐朝的第十个皇帝,这位皇帝经历过安史之乱,当过兵马大元帅,前半生各种功绩繁杂,就先唐玄宗一般,本以为可以搞出个后唐繁荣来,但结果还是及时行乐的主。唐朝几乎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繁荣的时代...

唐德宗李适真是狮子大开口 将五姐妹纳入后宫

唐德宗李适是唐朝的第十个皇帝,这位皇帝经历过安史之乱,当过兵马大元帅,前半生各种功绩繁杂,就先唐玄宗一般,本以为可以搞出个后唐繁荣来,但结果还是及时行乐的主。唐朝几乎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繁荣的时代...

唐朝皇帝顺序简介,唐朝的皇帝从先到后的顺序是什么?

唐朝的皇帝从先到后的顺序是什么?先后顺序: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武则天唐玄宗李隆基--唐肃宗李亨--唐代宗李豫--唐德宗李适--唐顺宗李诵--唐宪宗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