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要全国追杀罗贯中满门
Posted 明太祖
篇首语: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要全国追杀罗贯中满门 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要全国追杀罗贯中满门
罗贯中到底是哪里人?
对于罗贯中籍贯问题,学术界原来有几种说法,如东原说、太原说、杭州说等,这种争论由来已久,其中,东原说、太原说争论最为激烈。目前,经过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多年研究,罗贯中籍贯东平的结论已成学术界共识。
1999年,由北京大学教授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文学史〉(第四卷)》已明确注释:“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祖籍东原(今山东东平),流寓杭州”。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杜贵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可以认为把罗贯中视为东平人已经是学界主流。他说,早年也不认可罗贯中为东平人的著名学者胡适先生在“小心求证”后也改变了自己的观点,认为罗贯中就是东原人。杜贵晨认为,胡适先生研究《水浒传》将罗贯中籍贯为“东原”即“郓州”亦即“ 东平”联系起来。这就在把《水浒传》的著作权整个地判给了罗贯中的同时,也为《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为“东原”即山东东平人做了结论。因为当时郓州州治正在东平。
是什么滋生了“东原作家群”?
当年辖地甚广的东原,物质繁荣,文化兴盛,产生了文学史上蜚声文坛的“东原作家群”。“东平府学”发达时期的元末明初,全国的著名作家有20多位在东平度过了青少年时期,后来出仕江浙一带,罗贯中即是“东原作家群”的一员。
大运河的南北贯通,以元大都为中心的杂剧艺术顺流南下,在东平这块交通便利、商业发达的肥沃土壤上生根结果,东平作为水浒戏重要发源地,浓厚的水浒文化是罗贯中自幼成长的一份精神食粮,他对乐府、隐语(谜语)相当熟悉。明洪武十四年即1381年,罗贯中写出了《三遂平妖传》。他还写过《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此后,更是创作出了《水浒传》、《三国演义》两部鸿篇巨著。
此外,据《东平州志》和其它史籍记载,在罗贯中的原籍东平及周围地区,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农民起义,如汉末青州黄巾起义、隋末瓦岗寨起义、唐末黄巢起义、北宋末年宋江在梁山泊起义等,上述历史上和当时现实生活中的农民起义,也都对罗贯中的世界观和艺术观的形成起到重要影响。
罗贯中故里罗庄为何无罗姓?
在山东东平县城西南隅、古宿国故城东南约一公里处,有一个2000多人的行政村罗庄村。这里就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罗贯中故里。现今罗庄的5个自然村姓氏有姜、王、刘、张、李、侯、瞿、毛、卜、管等,唯独没有当年的大姓——罗姓。
据该村各族族谱记载,罗庄村最初只有罗姓一家,其他姓氏皆在明洪武年间(1368--1398)陆续由山西洪洞县迁来。由于罗贯中的资料史载很少,其祖上的情况更是几乎没有,因此只有民间的传闻说起过罗家是当年东平的望族。
东平县霍家庄一位名叫霍树元的老人(已故),1981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我们家族在元代兴盛,出了位状元叫霍希贤,他有位好友叫罗本,就是写《水浒传》的罗贯中。罗在宿城罗庄住,也是个大家庭。我祖上为了与他相处,即把自家的府第(状元府)建在了宿城,两家府府相邻。”
霍树元表示,“自罗《水浒传》问世,引起朱元璋不满,满门追杀,罗家府第的罗姓均走往他乡。后来,罗家府第被侯、姜、李、刘等姓占,就引出了现在几个姓的罗庄而没有姓罗的了。”
至于朱元璋为何痛恨罗贯中,有人认为《水浒传》中的征方腊之役,实际上描写的是历史上朱元璋征讨张士诚战争。传说朱元璋斥责《水浒传》作者罗贯中大逆不道,险遭满门抄斩的罗氏家族不得不远走他乡,而且三代人从此装聋作哑。
民间传说无从考证,但今人为传承和弘扬东平文化,却在积极奔走忙碌。有水浒四县之一美称的山东东平县,早在于2006年就举办了罗贯中与《水浒传》、《三国演义》国际学术研讨会。记者获悉,东平县眼下正在在罗庄村兴建罗贯中纪念馆。“罗贯中纪念馆”馆名由国学大师冯其庸题写,碑坊楹联“高文典册何如小说通俗,人杰地灵长为乡帮增光”由已故著名学者何满子和山东大学终身教授袁世硕撰写。当地官员表示,建成后,该馆将成为一处集藏品展览、资料查询、学术研究、碑林观赏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文化旅游精品。
相关参考
历史秘闻 朱元璋要杀此人,不料其10岁孙子说8字,元璋说满门抄斩
元朝末年,封建统治者对百姓横征暴敛、疯狂压迫,致使各地的起义军风起云涌纷纷举起了抗元的大旗。这其中涌现出一个优秀领导人物朱元璋,朱元璋是个有勇有谋、善于用人、识大局的人。很多有名的将军都集聚到了他的麾
朱元璋为什么要分封藩王,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要实行分封藩王的政策
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要实行分封藩王的政策明初,朱元璋还实行分封制,将24个儿子和1个从孙分封到全国各地,以巩固统治。由于北元回归大漠后保有相当强的军事力量,对明朝北部形成极大威胁,故朱元璋分布在北方边防
在《剑桥中国史》中关于朱元璋的治国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形容词:小国寡民。这个来源于老子的统治思想得到了朱元璋的极大喜爱。他崇尚一种民众老死不相往来的治国境界。他认为这样社会就会安定,国家就会富强。但这种境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在皇帝身边当差可不见得是什么好事,也许一句话说的不好就会被满门抄斩、株连九族。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可是性格多疑善变,喜好杀戮,做他的大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常常提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寒微,早年的经历十分悲惨,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父母、兄弟在饥饿、贫困中离世,从那时起,他对那些搜刮民脂民膏贪官污吏十分痛恨。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他推行「”重典治国”的政策,严厉打击那些贪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寒微,早年的经历十分悲惨,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父母、兄弟在饥饿、贫困中离世,从那时起,他对那些搜刮民脂民膏贪官污吏十分痛恨。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他推行「”重典治国”的政策,严厉打击那些贪
[编者按]对于植树的重要性,古人早有深刻认识了。明太祖朱元璋就有“植树皇帝”的头衔。朱元璋时期,植树之风遍及全国。他曾下令,农民有田十亩以内,要栽种桑麻木棉半亩,十亩以上的要种一亩,农民平均每天都得种
[编者按]对于植树的重要性,古人早有深刻认识了。明太祖朱元璋就有“植树皇帝”的头衔。朱元璋时期,植树之风遍及全国。他曾下令,农民有田十亩以内,要栽种桑麻木棉半亩,十亩以上的要种一亩,农民平均每天都得种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做事常不按牌理出牌,让大臣们做起事来胆战心惊;他治理国家的手段,不输任何君主,但也争议最多,尤其他残暴嗜杀的个性,每每成为后世人们谈论的焦点;朱元璋在建国之初,曾赐给有功大臣免死铁券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做事常不按牌理出牌,让大臣们做起事来胆战心惊;他治理国家的手段,不输任何君主,但也争议最多,尤其他残暴嗜杀的个性,每每成为后世人们谈论的焦点;朱元璋在建国之初,曾赐给有功大臣免死铁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