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新知 礼仪知识:蒙古族礼仪

Posted

篇首语:志高品高,志下品下。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新知 礼仪知识:蒙古族礼仪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新知 礼仪知识:蒙古族礼仪

  蒙古民族对来客,不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一见面总是热情问候:“他,赛音百努。”(您好或阿末日,赛音百努!”(安好),随后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请客人进蒙古包,全家老少围着客人坐下,问长问短,好似自家。

  平常待客,在喝奶茶之后,慷慨大方的主人总是把香甜的黄油、奶皮、醇香的奶酒、酥脆的油炸果子和炒米、奶茶、奶酪以及独具草原风味的“手扒肉”一一摆在客人面前,请客人痛饮饱餐。主人若对客人表示特别敬意,常把奶壶、酒壶托在哈达上端出来。蒙古民族把酒看作各食品的精华,敬酒是表示对客人的欢迎和尊敬,有时还唱一些表示欢迎和友好的歌曲来劝酒,客人接杯畅饮,主人就格外高兴。遇到宴会请特别尊贵的客人或祭典,常摆整羊席。蒙古族叫它“乌查”,也有叫“秀斯,”,“布乎利”的。蒙古族人对客人的食宿常不取酬谢,无所计较,并认为对客人的招待小气吝啬是看不起人家的表示。当客人告别的时候,常常是举家相送,指明去路,并一再说“白乙日太!”白乙日太乌查热亚(希望我们愉快地再见),“阿木日赛音雅巴!”(祝您一路平安)。

  在蒙古民族的习惯中,骑马、坐车到牧民家作客。接近蒙古包时,就要轻骑慢行的,以免惊动畜群,在进蒙古包以前马鞭和马棒要放在门外,如带入包内,则被看作对主人的不尊敬。出蒙古包后,不要立即上车、上马,要走一段路,等主人回去了,再上车上马。在包里作客,主人躬身端奶茶,客人应欠身双手去接。包内西北角为供佛的地方,睡觉时脚不能伸向西北角。不宜用烟袋或手指人头。锅灶不许用脚踩碰,不能在火上烤脚,否则等于侮辱灶神。蒙古包内,若有了病人,便在包门的左侧缚一条绳子,把绳子的头埋在地下,表示主人不能待客,来访者就不应进门。

  在婚嫁方面,婚礼分定婚、定婚日、迎亲、结婚等。结婚一般是女到男家,同一血缘的男女不能结婚。定婚办法,通常是男方“朱查”(媒人)拿哈达、美酒等礼品去女方家说媒,如女方家同意,即作为定婚,但男方须多次上女方家求婚,男方逢年过节派儿子赴女方家问候。

  男女到了结婚年龄后,证婚人前往女方家商定结婚日期。礼成后男方举行宴会款待亲友,在蒙古包内男女老少围坐一堂,桌子上摆满酒肉奶食,未来的新郎手执酒壶,未来的新娘捧盘逐一敬酒,年轻小伙子们拉琴唱歌,男方父母高兴地合不上嘴。

  双方共同约定的结婚日期临近时,男女方的亲友主动把自己的蒙古包搬到距男方家四五十里的地方。这些亲友一是帮助筹备婚礼,二是扎结婚用的新蒙古包。新娘父母的蒙古包要扎在位置显著的地方,新郎还请能说会道的担任“合乐睦沁”(即说客),“合乐睦沁”不但要机敏幽默善于辞令,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而且还要有过人的好酒量。梳洗打扮一新的新娘,在十几名青年姑娘的陪伴下,单独在一顶蒙古包里。看到男方接亲的队伍来后,陪伴的姑娘们都守护在蒙古包外,用身体掩挡住蒙古包,不让男方的人看见新娘。女方也请一名说客,接亲队伍在女方亲人引导下进女方父母的蒙古包。新郎首先向岳父敬酒,然后向其他主要长辈和亲友敬酒,敬酒后向岳父献哈达和礼品,接着开始喝酒唱歌,双方表示祝贺之心情。酒后新郎、新娘在迎亲送亲队伍的簇拥下开始启程,几十甚至上百匹骏马狂奔在草原上,情景颇为壮观。

  迎送队伍到男家住地后,还要受到男家的接应,新娘也依次向长者及亲友敬酒。这时古老的诵词和劝酒歌,此起彼伏,整个婚礼进入**。傍晚的时候送亲的队伍要返回了,男方的亲友一一送上马,客人走后,男方家继续唱歌喝酒悠扬的长调此起彼伏,回荡在草原夜空。

  在祝寿方面,蒙古族以虚岁计算年龄,13、25、37、49、61、73等岁本命年时都要举行庆贺。首先为73、85岁的高龄者祝寿,时间在腊月二十五或二十六日;二十七至除夕的前几天里为49、61岁的人祝寿。对不足49岁的本命年人,均在除夕那天庆贺。小孩到13岁时,父母要给备新马鞍、马嚼,以祝贺他“手及马鞍,脚及马镫”。孩子自己骑马到亲戚长辈家敬酒听祝词,并接受长辈的礼品。61、73、85岁时要大办庆宴,赠送礼物主要有哈达、头巾、德勒、特尔力克、靴子、绸缎以及牲畜等。

  对于婴儿满月,一般都举行“乃日”,即庆祝满月的活动。参加“乃日”的客人,要带衣服、哈达、玩具等礼物,也有送活羊的,献礼品的客人要在喝完茶后进行庆祝仪式。满月的孩子洗的干干净净,并烧香净身,头顶涂黄油、奶子,以示祝福。参加“乃日”的长者要致祝词,同时,请多子多女的老人用胡须磨擦孩子的脸颊。

  过生日,婴儿满一周岁,初次剪胎发,要举行剪发“乃日”,程序基本与婴儿满月相同。过生日结束时,把剪下来的“代合”(成团的乱发)装进小布口袋,缝在孩子的“德勒”或衬衣领袖的外面。


相关参考

历史新知 礼仪知识:黎族礼仪

  黎族是一个尚礼的民族,礼仪在黎族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黎族礼仪有着丰富的内容,涉及了生产、生活的多个方面。  宴席礼仪  海南省黎族招待客人有一套饮食礼仪。用餐时,对男客先酒后饭,对女客先饭后酒。

历史新知 礼仪知识:羌族礼仪

  羌族人民在日常生活和交往活动中,重情义,讲友好,注重礼尚往来。且在羌人的一生中,有生育礼仪、成年礼仪、婚礼和葬礼等习俗。在礼仪民俗中的色彩运用上,同样没有离开羌族的代表色。  1、挂羌红,亦称“挂

历史新知 礼仪知识:傣族礼仪

  傣族自古以来是一个讲究礼仪的民族。与傣族群众生活在一起,你会发现傣族民风纯朴、尊老爱幼、和睦相处,不论男女老少都以多行善事为社会公德。人际交往,十分讲究礼节礼貌。  傣族的礼仪教育由家庭教育、佛寺

历史新知 礼仪知识:土族礼仪

  土族是一个勤劳善良的民族,也是一个热情好客,尊老爱幼,崇尚礼仪的民族。  家中来了客人,不问:“你来干啥?”或者“有什么事?”也不问“吃了没有?吃不吃饭?”而是热情地让客人上炕坐在上位,用没有豁口

历史新知 礼仪知识:藏族礼仪

  藏族非常讲究礼仪,日常生活中见到长者、平辈都有不同的鞠躬致礼方式。见到长者或尊敬的人,要脱帽,弯腰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于地面。见到平辈,头稍稍低下即可,帽子可以拿在胸前,这时的鞠躬只表示一种

历史新知 礼仪知识:仫佬族礼仪

  仫佬族有很多独具民族特色的礼仪风俗,象添丁报喜、满月酒、敬婆王报人丁、认恩娘、补做风流等礼仪。这些礼仪习俗,是仫佬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添丁报喜  生小孩是仫佬族人家的头号大喜事。孩子一降

历史新知 礼仪知识:达斡尔族礼仪

  达斡尔族是个非常注重礼仪的民族。达斡尔族人具有尊老敬贤、扶贫爱幼、热情好客、礼貌待人、讲究信义、慷慨豪爽、谦恭互谅等传统美德。  尊重老人和长者地礼仪表现在饮食、家庭生活、走路、集会等各种场合。用

历史新知 礼仪知识:苗族礼仪

  苗族勤劳朴实、开朗大方、热情好客,不论熟人还是陌生人,见面后常以一句“鸟荣”(一切可好)互相问候。当苗族看到一个外族人会讲苗语时,认为这是对苗族人民的尊重,将把客人奉为上宾接待。  一般主人的卧室

历史新知 礼仪知识:佤族礼仪

  佤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西盟、沧源、孟连、耿马、双江、镇康、永德等县,部分散居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原称"卡佤族"。佤族从事农业为主,喜饮酒、嚼槟榔。嚼

历史新知 礼仪知识:侗族礼仪

  侗族自古热情好客。平时家中来人,不论亲疏,皆视同宾客,以酒肉相待。在酒席上,以敬酒敬菜为至尊,与客人手拉手、换酒‘干杯’表示情真意切、友好亲热,并以客人吃饱喝醉为荣。邻居来客,只要通知,即去作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