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新知 礼仪知识:仫佬族礼仪

Posted

篇首语:知识虽宝贵,但更可贵的却在于运用。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新知 礼仪知识:仫佬族礼仪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新知 礼仪知识:仫佬族礼仪

  仫佬族有很多独具民族特色的礼仪风俗,象添丁报喜、满月酒、敬婆王报人丁、认恩娘、补做风流等礼仪。这些礼仪习俗,是仫佬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添丁报喜

  生小孩是仫佬族人家的头号大喜事。孩子一降生,夫家便派人给外婆家报喜。外婆立即挑起早已准备好的东西:鸡(男丁母鸡,女丁公鸡)、背带、花布、甜酒、黄糖、鸡蛋前来贺喜。直到三朝后与接生婆、亲家母共进喜餐之后才返回家中。

  满月酒

  在仫佬人眼里,满月酒是庆贺“万年香火”的一件大事。满月酒这天,外婆送来背带、布匹,外家姐妹每人送来一副“白米担”。男家亲友送来鸡、鸭、米、面等。诸位亲朋都来庆贺,为小孩举行“开斋”、“取名”的仪式。晚上外家与婆家各为一方,唱歌对擂。

  敬婆王招人丁

  民间传说婆王管生育,社王管平安。能否生男育女由婆王掌管着,子女能否长大成人由社王操纵着。因而,农历的三月初三“婆王诞”要去敬祭她;二月、八月春秋社日要向社王报人丁。祭祀婆王是全村性的活动,祭拜结束之后,由“冬头”向婆王报告每家每户的人口情况,感谢婆王的恩德。这一天,全族人一齐出动,抬猪牵牛到婆王庙前宰杀,大摆酒席,全族人聚餐,祈祝人丁兴旺。

  认恩娘

  “亲娘不比恩娘大”,这是仫佬山乡流传的一句俗语。它反映了“恩娘”(即“契娘”)在日常民俗生活中的地位。民间认为,小孩虽然是从娘肚子里出来的,但是长大成人,还得依靠恩娘保佑,因而,认恩娘之风相当盛行。

  补做风流

  “补做风流”是仫佬族久婚无子的人家所做的民间法事,也是富有情趣的民俗活动。凡久婚不孕者,民间认为,是他们婚前耍风流不够,(尤其那些不是自己走坡对歌谈情,由父母包办而久婚不育者),因此要补做风流把恋爱谈够谈充分,把夫妇之间的爱情培育得浓浓的,才能怀孕生小孩。


相关参考

历史新知 礼仪知识:黎族礼仪

  黎族是一个尚礼的民族,礼仪在黎族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黎族礼仪有着丰富的内容,涉及了生产、生活的多个方面。  宴席礼仪  海南省黎族招待客人有一套饮食礼仪。用餐时,对男客先酒后饭,对女客先饭后酒。

历史新知 礼仪知识:羌族礼仪

  羌族人民在日常生活和交往活动中,重情义,讲友好,注重礼尚往来。且在羌人的一生中,有生育礼仪、成年礼仪、婚礼和葬礼等习俗。在礼仪民俗中的色彩运用上,同样没有离开羌族的代表色。  1、挂羌红,亦称“挂

历史新知 礼仪知识:傣族礼仪

  傣族自古以来是一个讲究礼仪的民族。与傣族群众生活在一起,你会发现傣族民风纯朴、尊老爱幼、和睦相处,不论男女老少都以多行善事为社会公德。人际交往,十分讲究礼节礼貌。  傣族的礼仪教育由家庭教育、佛寺

历史新知 礼仪知识:土族礼仪

  土族是一个勤劳善良的民族,也是一个热情好客,尊老爱幼,崇尚礼仪的民族。  家中来了客人,不问:“你来干啥?”或者“有什么事?”也不问“吃了没有?吃不吃饭?”而是热情地让客人上炕坐在上位,用没有豁口

历史新知 礼仪知识:藏族礼仪

  藏族非常讲究礼仪,日常生活中见到长者、平辈都有不同的鞠躬致礼方式。见到长者或尊敬的人,要脱帽,弯腰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于地面。见到平辈,头稍稍低下即可,帽子可以拿在胸前,这时的鞠躬只表示一种

历史新知 礼仪知识:达斡尔族礼仪

  达斡尔族是个非常注重礼仪的民族。达斡尔族人具有尊老敬贤、扶贫爱幼、热情好客、礼貌待人、讲究信义、慷慨豪爽、谦恭互谅等传统美德。  尊重老人和长者地礼仪表现在饮食、家庭生活、走路、集会等各种场合。用

历史新知 礼仪知识:苗族礼仪

  苗族勤劳朴实、开朗大方、热情好客,不论熟人还是陌生人,见面后常以一句“鸟荣”(一切可好)互相问候。当苗族看到一个外族人会讲苗语时,认为这是对苗族人民的尊重,将把客人奉为上宾接待。  一般主人的卧室

历史新知 礼仪知识:佤族礼仪

  佤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西盟、沧源、孟连、耿马、双江、镇康、永德等县,部分散居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原称"卡佤族"。佤族从事农业为主,喜饮酒、嚼槟榔。嚼

历史新知 礼仪知识:侗族礼仪

  侗族自古热情好客。平时家中来人,不论亲疏,皆视同宾客,以酒肉相待。在酒席上,以敬酒敬菜为至尊,与客人手拉手、换酒‘干杯’表示情真意切、友好亲热,并以客人吃饱喝醉为荣。邻居来客,只要通知,即去作陪,

历史新知 礼仪知识:满族礼仪

  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另外,在内蒙古、河北、山东、新疆等省、自治区以及北京、成都、兰州、福州、银川、西安等大中城市均有少数散居满族。  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