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在位17年勤勤恳恳,为何没能拯救大明王朝

Posted 太极

篇首语:她其实只是想要个拥抱,可你却总是在讲道理。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崇祯在位17年勤勤恳恳,为何没能拯救大明王朝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崇祯在位17年勤勤恳恳,为何没能拯救大明王朝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小编带来的崇祯为何没能拯救明朝?

崇祯帝在位十七年,一直勤勤恳恳,为什么还是没能挽救大明朝?

史上大多亡国之君都是昏君,好比秦二世胡亥、陈后主陈叔宝、宋徽宗赵佶等等。而崇祯帝却是个勤勉的皇帝,他一心要复兴大明,不分昼夜地处理公文,吃喝用度都相对节俭。

勤政和节俭是明君的标配,但崇祯意外成了亡国之君,他无脸面对列祖列宗只得自缢身亡。

在位十七年间,崇祯做了很多事,无论对错,他都尽了最大努力。作为皇帝,在危亡面前没有人能帮他,在压力面前只有他一人承担,付出了这么多,为何崇祯仍无法挽救大明的命运?

一、自然灾害

明末,发生了罕有的超大规模自然灾害,是四千年来全球气变冷时期之一,也就是所谓的小冰河期,剧烈的气候变化,使得饥荒连年发生。

史料记载:

“庚午旱,辛未旱,壬申大旱,野无青草,十室九空。于是有斗米千钱者,有采菜根木叶充饥者,有夫弃其妻、父弃其子,有骨肉相残食者。”

这大致就是崇祯三年到崇祯五年,河南的旱灾情况,十室九空,物价飞涨,人饿到了一定份上,什么事都可能做出来,骨肉相食这种惨剧都时有发生。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不仅仅是旱灾,鼠疫也在中原大地上肆虐。由于旱灾到处都没有粮食,老鼠也需要迁徙寻找食物和水源,于是病菌就跟着老鼠到处蔓延。没有饭吃的饥民吃过老鼠或是老鼠隐藏的食物,鼠疫开始在人们之间传播。

另外,由于大规模流民的出现,也让疾病传播的范围更广,广平、天津、河南等大量地区被病魔所笼罩。常年的天灾让无数人流离失所、死于非命,对于这片大地的统治者同样是个巨大的灾难。

自然灾害是崇祯年间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没有饭吃的人可能变成强盗、匪徒或者反叛者,一系列社会问题也会随即发生。这些流民中的一部分会加入李自成、张献忠的部队,成为压垮明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二、内外双重危机

崇祯不仅要面对连年的自然灾害,更要面对朝廷的党争、两股强大部队的进攻,一支从辽东发难,一支从陕西起兵。最要命的是,后金军和起义军同时在蚕食着大明的力量,两线作战,这让崇祯帝焦头烂额,拆东墙补西墙,再拆西墙补东墙,最后落得无墙可拆,四处漏风。

事实证明,两线作战是个极其糟糕的决策,公元1214年,在蒙古骑兵强大的攻势下,金宣宗被迫南迁,国土丢掉一半,国力衰败,已经在亡国灭种的边缘。而此时的金宣宗却仍想在南宋头上撒气,派术虎高琪征伐南宋,于是乎两线作战成型,他们不仅打不过蒙古骑兵,也奈何不了南宋,仅存的国力被消耗一空。想当初满万不可敌的金军是如何威猛,而现在只能沦为待宰的羔羊,被蒙古人杀得一干二净。

崇祯帝当然不想打仗,这也是迫不得已,帝王的尊严令他必须坚强起来,无论敌人多可怕,他也得撑下去。杨嗣昌曾建议崇祯以剿匪为重,对付后金最好用和谈来解决,虽然说这个建议最后失败了,但其中还有可取之处。

如果崇祯能坚定执行先安内再攘外的策略,大明江山还有一线生机。只不过崇祯帝总是鼠首两端、无法决断,在犹豫之间葬送了机会。崇祯十一年,杨嗣昌就暗地中和皇太极联系,希望和谈解决争端。

皇太极的回应是:“如有确议,则撤兵东归”。对于后金军,他们的处境也并非顺风顺水,后金地处辽东,天寒地冻,物资缺乏,加之战争频发,他们也需要时间恢复实力。就算皇太极的回应是假的,那也可以为大明争取时间。而崇祯帝碍于大臣们的反对,迟迟没有决断,皇太极不想再等,便再次出兵南下。

史料记载:

“辛巳,大清兵入墙子岭,总督蓟辽兵部侍郎吴阿衡死之。癸未,京师戒严。冬十月癸巳,卢象升入援,召对于武英殿。”

崇祯十一年,剿匪工作已经取得奇效,李自成差点丢掉性命,逃入大山。此时朝廷却得到皇太极出兵的消息,于是勤王诏令下达,洪承畴、卢象升等将领只得拆掉西墙去补东墙,两线作战的恶果就此成埋下。

三、没有钱粮军饷

面对接连不断的战事,明朝的军费开支也异常庞大,而崇祯根本无法筹集到足够的军费,崇祯九年,卢象升曾上疏:

“况请饷未敷,兵将从贼而为寇,是八年来所请之兵皆贼党,所用之饷皆盗粮也。”

由于卢象升部队经常断饷,于是卢象升向朝廷请发军饷,朝廷也是断断续续地给。不给工资,那么当兵的还有什么理由玩命打仗?保家卫国这种口号太过空泛,吃饱肚子才是关键。长此以往,很多军兵叛逃或投奔了土匪,变成了明军的敌人。

由此可见,崇祯年间的缺饷问题十分严重。两宋为何能屹立三百多年不倒,主要就是因为宋廷有钱,对外每年几十万岁币的赔款,仍能保持国家正常运转。

勤政节俭的崇祯也无法解决钱的问题,没钱就发不起军饷,军队就会哗变,甚至通敌,在很大程度上,战争就是在比拼财富的多寡,一旦没了钱,战争必败。

在李自成攻下京城前夕,崇祯还搞出了募捐的闹剧,但是没有几人愿意为国捐款,皇帝成了孤家寡人。那些官僚大臣家资巨富,而崇祯却只募捐出二十万两,对于巨大的军费开支,可谓杯水车薪。

四、拒绝议和、拒绝南迁

在优柔寡断的同时,崇祯帝也十分顾及面子,面对如狼似虎的敌人,崇祯帝一次次陷入摇摆与不定之间。杨嗣昌劝他和后金议和,崇祯心动了,大臣们反对,崇祯又陷入沉思,犹豫不决的时候,大将卢象升死在后金军刀下。

时间是宝贵的,尤其是在生死存亡之间,如果崇祯早做决断,最起码卢象升就不会成为牺牲品。

崇祯十七年正月,朝臣李明睿劝谏崇祯:

“惟有南迁,可缓目前之急。”

崇祯犹豫不定,等到了三月崇祯也没下定主意,还对大臣们说:

“卿向劝朕南行,今尚可及乎?”

当时假若崇祯真确定要走,可能还来得及,如果正月就南迁,成功率更大。而等到李自成攻破了京城,一切都晚了,心如死灰的崇祯便在煤山以死报国。

崇祯帝为国家的付出应该被肯定,他想挽救他的国家,他不想成为亡国之君,也不想成为万载唾弃的对象,只是他的运气太差,遇上了旷世罕见的自然灾害,遇到一大批不靠谱的文臣,

当然还有其自身的诸多问题,于是乎灭亡就成了必然结局。

相关参考

崇祯一生勤于政事,为何还是守不住大明江山

在中国古代史上,曾有过很多个王朝,但它们最终都躲不过灭亡的命运,延续时间最长的大汉王朝,前后也只有400年的时间。尽管每个朝代灭亡的原因并不相同,但其亡国之君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大多数的亡国皇帝都荒废

崇祯如此辛劳为国,为何还会亡国

中国历史上亡国之君无数,或者贪婪昏庸,或者残暴冷酷,要么就是贪图安逸、荒于声色之徒,凡此种种,无不遭人唾弃。然而明朝的崇祯,虽然也是亡国之君,却是一个勤勤恳恳的皇帝。清张廷玉在《明史·流贼传》中这样评

南明政权为何短短18年就覆灭

南明政权(1644年-1662年),历时18年,是大明王朝崇祯政权灭亡后,在南方建立的的朱氏政权的统称。大明王朝一直都是「”天子守国门”,都城在北京,这大家都知道,但是大明王朝在南京也有一套完整的行政

你只需做一件事,王朝就能延续,可是崇祯不明白

公元1627年,天启皇帝驾崩,信王朱由检继位,名曰崇祯皇帝,崇祯皇帝并不是一个亡国之君,他在位期间非常勤政,虽然他兢兢业业,但明朝大势已去,他并不能挽救大明的江山,崇祯皇帝还是信王的时候,就非常恨魏忠

大明1566为什么被禁,高分神剧《大明王朝1566》为何被禁十年

高分神剧《大明王朝1566》为何被禁十年?据说是“因为涉及敏感问题而被禁播”,所以07到17年之间几乎默默无闻。但其实是被湖南台买断了,因为第一波播放反响平平,便没有再次上映。后来又被优酷看中,买了版

其实崇祯是个好皇帝 可惜大明王朝已病入膏肓!

崇祯十七年,是大明王朝的最后一年。平心而论,崇祯不是个坏皇帝。甚至可以说,崇祯是个好皇帝。无奈,形势大过人。大明王朝已经病入膏肓了,纵然崇祯再能干,也无济于事,只能徒增痛苦。这也正是崇祯皇帝后来自杀的

一代权臣魏忠贤为何斗不过年仅17岁的崇祯

原标题:一代权臣魏忠贤为何斗不过年仅17岁的崇祯?魏忠贤(1568年-1627年12月11日),字完吾,北直隶肃宁(今河北沧州肃宁县)人,汉族,原名李进忠。由才人王氏复姓,出任秉笔太监后,改名魏忠贤。

魏忠贤权倾朝野,为何17岁的崇祯轻易地就除掉他

天启七年(1627年)秋八月,明熹宗朱由校驾崩,信王朱由检即位。崇祯二年(1629年)二月,17岁的崇祯以魏忠贤“擅窃国柄,奸盗内帑,诬陷忠良,草菅多命,狠如狼虎”为由,将魏忠贤及其党羽尽数铲除。有人

揭秘明熹宗传位给崇祯的原因是皇后的劝说吗?

明熹宗朱由校和其父亲如出一辙,也是大明王朝中一位短命皇帝,他的一生只有短短的二十三年,总共在位七年,但是却见证了大明王朝从兴盛走向了落没。明熹宗朱由校在其父亲朱常洛去世之后,得到了众多的大臣的拥立而登

这员猛将如果不死,大明也许不会灭亡

崇祯17年3月李自成率大军攻陷北京城。崇祯皇帝走投无路,在煤山上吊自杀,他留下遗言「”诸臣误我”和「”大臣皆可杀”。其实崇祯时期猛将如云,如果他能用好这些大将,明朝根本不会亡国。有这么一位大将,他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