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为何敢在大唐盛世起兵造反?
Posted 潼关
篇首语: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安禄山,为何敢在大唐盛世起兵造反?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安禄山,为何敢在大唐盛世起兵造反?
安禄山,为何敢在大唐盛世起兵造反?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小编一起看下去。
首先要说明,别看安禄山造反的动静这么震撼,但对这事儿,他真没多少勇气。
你们不是说造反成功率百分百吗?这是要坑死我啊!
比如公元756年夏天时,洛阳都已是安禄山的囊中物,他还大模大样的在洛阳登了基,“大燕国”的国号都喊了出来。可一听说安史叛军在潼关外吃了憋,李光弼大军正直奔他的老窝范阳。刚过了把“皇帝瘾”的他,立刻吓得腿哆嗦,朝着部下破口大骂:“汝元向我道万全,必无所畏。今四边若此,赖郑、汴数州尚存,向西至关,一步不通,河北并已无矣,万全何在?更不须见我”——
所以,哪怕气焰最嚣张时,安禄山的造反成功信心,也是十分脆弱的。稍吃点亏,那就不留神就要崩。可既然这样,他为何还敢咬牙硬干,把这煌煌大唐打到水深火热呢?
第一个高调原因,就是他扯旗翻脸前,唐朝军事制度的槽点:
大唐军备“外重内轻”,十大节度使执掌精锐重兵,手握平卢河东范阳三镇节度使大权的安禄山,更拥有十八万大军,是唐朝中央军数量的一倍。而且早在天宝六年时,他就紧锣密鼓准备造反,连每次入朝,都要详细考察关中各地道路。其部队经过十多年经营,更是“禄山精兵,天下莫及”。等于是马刀早就磨的雪亮,就差朝唐朝狠砍下去。
而相对低调的,就是安禄山的部将们,那能跟安禄山比狂热的“积极性”。
别看当时是“盛唐”,但大唐的府兵制荡然无存,府兵制度下的武将待遇,也是名存实亡。以《资治通鉴》记载,那些士卒出身,靠军功拼杀出来的武将们,当时反而受尽权贵们的歧视。边镇的军将,也早已脱离了府兵系统管控,成了节度使的私人势力。放在安禄山的地盘里,安禄山本人,更被其麾下十八万大军视作衣食父母,
别说是扯旗造反前,哪怕在安史之乱已覆灭多年后,安禄山的牌位,依然被归顺唐朝的安史叛军将领田承嗣供进庙宇,享受了这些老部下兵将们二十多年的祭拜,直到唐代宗年间才被砸个稀巴烂。失败后都这么高人气,可以想象,在安禄山振臂一呼前,那支他苦心锤炼多年的叛军,是何等的死心塌地。如此“积极性”,当然撑起安禄山的胆气。
但最重要的原因,却还是大唐君臣的“神助攻”。
虽然后世的学者们,给安史之乱前的大唐,总结了种种毛病。但不争的事实是,当时的大唐王朝,并非是明末那样水深火热的衰世,相反一切看上去无比强大。单以军事说,就算安禄山能打又如何?唐朝仅在河西地区,就拥有精兵二十四万,且都是多年来吊打吐蕃的虎狼之师。而且看看地图部署就明白,安禄山若敢南下,李光弼郭子仪的朔方军就敢猛攻安禄山老窝,叫他进退不能!无论拼战场还是拼消耗,安禄山本没有胜算。
可就是大唐君臣的蠢操作,一次次给野心勃勃的安禄山,送上“胜利的曙光”。
打出“入朝讨杨国忠”的幌子,撕破脸发起叛乱。
且不说安禄山苦心经营那些年,奸臣李林甫对他的包庇纵容。踩掉李林甫上位的宰相杨国忠,这位安禄山的死敌,却是不停送大礼:为抢政绩发动对南诏的战争,反而瞎指挥打到全军覆没,活活报废了数万精兵。导致长安洛阳的防务一片真空。外加多年把持选官大权,一切金钱开道,长安各级衙门昏官扎堆。坑事坑到这地步,偏还要揪着安禄山恶治。反而被胆肥的安禄山,直接拿着当招牌,
可笑的是,就在河北前线打成一锅粥时,杨国忠还在不停给唐玄宗灌迷魂汤:皇皇上您放心,不出十来天,安禄山的部下就会把安禄山捆了来见您——那边都亮刀子了,他还在做春秋大梦,如此猪对手,怎能不叫“信心不足”的安禄山,不停的打鸡血,一口气席卷中原。
但比杨国忠更蠢的,却是他的“上级”:唐玄宗李隆基。
身为一位开创“开元盛世”的铁腕帝王,“安史之乱”前的唐玄宗,更生动诠释了“权力让人变傻”。
安禄山的壮大,本身就是唐玄宗昏聩执政的结果,但猛醒过来的唐玄宗,也一度开始了冷静的应对。全速转动的大唐国家机器迸发出强大的威力:打到756年时,唐军已经稳守住了潼关,李光弼郭子仪的朔方精锐,正朝着安禄山的河北老窝猛打,气焰熏陶的安史叛军,眼看就要被瓮中捉鳖。
凭着强大的国家实力和正确应对,养虎遗患导致的安史之乱,原本可以在一年多时间里迅速平定。大
这惨淡局势,才叫安禄山信心崩塌,发出“万全何在”的悲叹。这不是他过度悲观,这就是安史叛军当时的无解死境:唐别说“由盛转衰”,延续盛唐辉煌,也绝不是什么高难度。
但就是这个历史关口,短暂英明的唐玄宗,却再次私心作祟。只因怀疑驻守潼关的哥舒翰“不忠”,就不顾战场局势,死催哥舒翰决战,终于把原本赢定的大唐潼关守军,活活送进安禄山的口袋,然后潼关失守,长安沦陷,唐玄宗仓皇跑路,安史之乱,终于从覆灭在即,变成横扫半壁山河的战祸,盛唐时代,就此终结。
不是安禄山有多么坚定的“勇气”,而是唐王朝一次次昏聩的应对,不断在他最崩溃的时候,给他勇气!
可以说,
一个表面强大,其实严重逆淘汰且战略昏聩的团队,会“作”出怎样的灾难。唐玄宗君臣的作死过程,就是生动说明。
相关参考
我们都知道古代皇帝都有很多的妃子,尤其是当朝的宠妃,那更是深得皇帝的喜爱,是很多朝中大臣想要巴结的对象。而我们今天要说的是一位与皇帝的宠妃喝醉了酒,误上了龙床的故事。这个人便是唐高宗李渊,在隋朝建立后
安禄山为什么要造反?皇帝和丞相都有责任!今天历史新知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公元955年十一月初九,唐朝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反唐,长达八年
本站网: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历史上安禄山怎么死的,被贴身太监和亲儿子杀死”的详细内容,方便你详细了解!安禄山打破了大唐的盛世繁华,起兵叛乱是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那么历史上的安禄山怎么死的呢,死的下场也
今天本站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安禄山15万军队轻松攻克长安大唐王朝为何不堪一击,欢迎阅读哦~>755年11月,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从范阳起兵,打着奉旨讨伐杨国忠的旗号,起兵反叛唐朝。>安
安禄山造反一年就死了,为何“安史之乱”持续了八年?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都知道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强盛的一个朝代,而唐朝最为强盛的莫过于唐玄宗李隆基在位的期间。在继承了唐太宗和武则天的政治
今天本站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安禄山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大唐天宝年间,唐帝国的长堤看起来依然固若金汤,可细看之下帝国的长堤上面,实际上已经蛰伏了诸多的野心家。在这个盛唐时期的末尾阶段,如李林甫、安
安禄山(703~757)唐安史之乱的祸首。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杂胡。本名轧(一作阿)荦山,据说姓康。母突厥人。禄山少孤,因母改嫁安延偃,遂冒姓安氏,改名禄山(安、康可能出自中亚昭武九姓胡)。安禄山通
安禄山相比王忠嗣,兵少地小,为何他造反,秘密在他的次要地位里
当下热播的《长安十二时辰》中的著名官二代王韫秀称其父挂四镇节印,控疆万里,带甲二十万,军威遍布西域数十国。这阵仗大的让狼卫都起了绑架她威胁老父亲帮忙打大食的主意,毕竟每一个女孩背后都很可能站着一个女儿
华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自春秋战国以来,历朝历代都会发生皇子、诸侯王造反的事情,但奇怪的是清王朝自公元1644年问鼎中原伊始,竟从未发生过类似的事件。清朝是我们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制王朝,虽然其是由少数民
唐朝中期发生的安史之乱,可以说一下子把盛世大唐给拉到了深渊,从此虽有中兴,但终究无力回天。在这场叛乱中,大唐有很多名将都出了力,有战功累累的郭子仪,李光弼,也有没什么战功的哥舒翰、高仙芝等。有时候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