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一役赵国损失四十万将士,为何还能存活几十年

Posted 名将

篇首语:最怕一生碌碌无为,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长平一役赵国损失四十万将士,为何还能存活几十年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长平一役赵国损失四十万将士,为何还能存活几十年

长平一役赵国损失四十万将士,为何还能存活几十年?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秦赵长平之战,这场两个军事强国之间的世纪大战,不仅改变了这两个国家的国运,而且也决定了后面几十年究竟是谁能一统全国。要说长平之战其实也是一个意外,秦国君臣最开始也没有打算和赵国这个经过"胡服骑射"改革后的军事强国硬碰硬,在秦军暴奏了一顿韩国之后,攻占了野王这块地,切断了上党地区与韩国的联系,韩国的国君打算将上党地区进献给秦国,以求其罢兵。

上党郡守冯亭和百姓不愿忍受秦国残酷的刑法,于是他们将上党地区的17座城池全部献给了赵国,决定用赵国的力量继续抗秦。赵国君臣在激烈争吵了一段时间后,达成接受上党的共识,于是派平原君去接收土地,同时派老将廉颇进驻长平。

到手的鸭子飞就这样被抢走了,这让秦国很生气,于是秦国决定派兵伐赵。于是长平之战就这样打响了,这场战役以赵国战败被屠四十万人而结束,奇怪的是,失去了四十万青壮的赵国并没有迅速垮台而还是撑了几十年,在秦始皇发动统一之战时才被彻低消灭,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胡服骑射改革带给赵国的强劲韧性

如果要数历史上著民的改革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与赵国的"胡服骑射"改革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在战国中后期,各国变法后所增强的强大国力,让赵武灵王这位有着雄才大略的君主,开始思索如何才能让赵国变得更强。

他在数次与北方邻居的战斗中意识到,赵国总是被北方邻居欺负,并不是赵国国民体质孱弱,而是在于赵国所着衣物并不适于骑兵的作战模式,衣着不佳,极大的限制了赵军士兵的作战能力。

在看到胡人骑着马在战场上来去自如之后,赵武灵王受到了启发,号召全国人民模仿胡人着装。在改革的过程中,全国人民并不愿意去向他们口中的蛮夷学习,于是在这之中遇到很大的阻力,不过好歹赵武灵王凭借聪明才智克服了这些。

在赵武灵王自上而下的强硬推行改革之后,全国开始一次不彻底的"胡化",不仅军队穿上了易于作战的胡服,连老百姓也穿上了胡装。这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农民的生产效率。而最重要的是好武之风开始在赵国慢慢积淀,这也成就了赵国的韧性。

战国后期赵国名将辈出

作为一个老牌军事强国支持其不断取得战争胜利不仅要由国内训练有素的士兵,还要有军事能力过硬的将领,在赵国四大名将中,其二都是出自赵国,这足以说明赵国的名将资源是如何丰富,这些名将在赵国的数次对外战争中,以弱击强为赵国取得了扩大或保存了领土。就但拿长平之战来说,赵国并不是败于与秦国的正面战场上,而是中秦国的离间计,才导致长平兵败。

在长平大战赵国损失无数精锐之后,赵国向秦国割地求和,但其实这不过是赵国的缓兵之计,在半年之后,赵孝成王仍然没有割地的意思,秦军发现自己被骗了于是又举大军前来,而赵国也是在这段时间中积极备战,东拼西凑又拿出了三四十万的军队来守备邯郸,在这一次邯郸保卫战中,赵国也涌现了许多人才,著名的就是平原君赵胜,在战争来临之际,他没有被秦军的阵势所吓倒,而是有条不紊的组织邯郸人民进行防御,始终没让秦军跨入邯郸一步。可以说,名将们给虚弱的赵国又续上了几十年。

赵国在长平之后还能残存上几十年,一方面是因为赵武灵王改革所带来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就是赵国名将辈出,在强敌入侵之时他们总能以弱胜强,反败为胜。

相关参考

坑杀降卒四十万人的秦国将领白起的下场是什么

先说历史上几件比较大的“杀降”事件。战国时期,秦国将领白起骁勇善战,率秦军攻城略地,势不可当。长平一战,秦军打败赵国军队,白起下令“坑杀”四十万已经投降的赵国将士。不仅如此,为了恐吓赵国,同时也为了震

历史人物 长平之战中白起坑杀了多少人

长平之战,大秦战神、武安君白起一次性杀降四十万,成千古之悲歌。然而前面发了几篇白起的文章后,我发现很多读者对于这个数字表示怀疑,因为赵国出征的总兵力也不过四十五万而已,打了三年,怎么还能剩四十万投降?

四十万赵军被围困46天,赵国名将廉颇和李牧,为何不带兵解围

四十万赵军被围困46天,赵国名将廉颇和李牧,为何不带兵解围?特别搞笑的回答一句:“他们不在。”首先说李牧,李牧当时在哪里呢?李牧当时驻守代地雁门郡,防备匈奴呢。雁门郡距离长平还有九百多里地呢,放到今天

秦将白起为什么要坑杀赵国四十万降卒 长平之战

这几天小编总是夜读史书,有意无意地就发现了这么一个事实。所谓历史,简直就是一部人类屠杀史,不是你杀我,就是我杀你。这么说可能有点激进,但是细细想来,这种说法也确实有那么一两分道理。今天小编就跟大家分享

制造长平四十万亡魂的罪魁祸首竟不是白起赵括

大家都知道,战国时期秦赵长平一战,结果就是赵国大败,四十万赵卒被坑杀,自此以后,强大的赵国再也没有能力对秦国形成威胁,为以后秦国的统一战争扫清了一大障碍。一直以来史家把四十万赵卒被坑杀的责任归于无能的

长平之战中,赵军损失45万精锐,可为何30年后赵国才被秦国消灭

我们知道,长平之战是战国后期一次规模巨大的战役,是当时两大强国,赵国和秦国,为了争夺韩国的上党地区而在长平展开的一次大规模战役。在战役初期,赵国名将廉颇坐镇长平,秦军久攻不下;但是,因为廉颇的坚守策略

历史人物 白起打仗百战百胜,为何长平一役之后不愿再挂帅出征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秦将白起的文章,欢迎阅读哦~长平一战后,赵国45万青壮近乎全没,只余下两百多年纪尚小的人被白起放回来报信。此时可以说是赵国国力最为虚弱的时候,鉴于这样的情况,当时白起的力主

长平之战,四十万古人被活埋的真相,与谁有关

长平战争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最为惨烈的一段,40万人瞬间魂飞魄散,这到底发生了什么?公元前260年,秦国和赵国的百万大军已经在长平的荒野上对峙了两年,是谁打破了平衡,造成了惨绝人寰的结局?当时,年轻的赵

长平之战中赵国方面有什么措施?他们为何要和秦国讲和?

  《大秦帝国之崛起》中,范雎提议,让秦昭王不要自己明确下令给白起,让白起杀死长平之战后投降的那四十万赵军,这样秦昭王就不会承受骂名。秦昭王听了范雎的话后,耍了点小心机,写诏书的时候,故意提出让白起十

长平之战中秦国有哪些有利因素?为何秦国后来又打不过赵国了呢?

  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秦国和赵国在长平发生了一场大战,此战最终获胜的是秦国,赵军降军四十万全部被杀。虽说这次战争是秦国率先发动的,但却并不是因秦国而起。  长平之战的发生和上党之争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