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事不加考虑的莽夫武夫 日本人眼中的阿济格

Posted 阿济格

篇首语:学问不都是在书本上得来的,在事实上得的经验,也就是学问。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遇事不加考虑的莽夫武夫 日本人眼中的阿济格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遇事不加考虑的莽夫武夫 日本人眼中的阿济格

2、阿济格为什么不救母亲 爱新觉罗·阿济格的简介

遇事不加考虑的莽夫武夫 日本人眼中的阿济格

竹内藤右卫门一行,见皇帝难度大,但他们可以到亲王,这说明,顺治对他们的到来的高度重视。王爷可以随便见几外国人吗?当然不可以,这一定是经过皇帝同意了的。尤其是见到了摄政王多尔衮,这在1644年,就等于见到了皇上。

竹内藤右卫门在北京,见到了三位极其重要的亲王,他们是英亲王阿济格、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这三位亲王,是努尔哈赤晚年与爱妃阿巴亥生下的三位虎子,最是能征善战,入关后,多半个江山是他们三王打下来的。

孝烈武皇后(1590年-1626年),乌拉那拉氏,名叫阿巴亥。生于万历十七年,其父乌拉贝勒满泰。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大妃。万历三十三年,生下皇十二子阿济格、万历四十年生下皇十四子多尔衮、万历四十二年生下皇十五子多铎,一生深受努尔哈赤的宠幸。天命十一年八月,努尔哈赤病逝,阿巴亥被四大贝勒逼殉葬,终年三十七岁。

阿济格(1605年年8月28日-1651年11月28日),剽悍少谋。

初授台吉,天命十一年(公元1626年)以军功授贝勒,征察哈尔蒙古喀尔喀、巴林、扎鲁特诸部,授贝勒。

天聪元年(公元1627年),从攻朝鲜(今朝鲜、韩国)。

天聪三年,随从皇太极入长城,占遵化等地,督兵阵斩明总兵赵率教,直逼北京。

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晋多罗武英郡王。地位仅次于四大贝勒。率满蒙军从喜峰口入明边,纵横京畿地区,56战皆捷,连克昌平等十余州县。

崇德四年,以奇兵结合袭取明军所占皮岛(今朝鲜椴岛),斩明总兵沈世魁以下万余人。

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随弟弟摄政王多尔衮出征,在山海关之战中大败李自成大顺军,封和硕英亲王。受命为靖远大将军,率平西王吴三桂、智顺王尚可喜等满、蒙、汉军3万余,自山西入陕,追击李自成大顺军至湖广,第二年,俘获李自成的大将刘宗敏。招降明宁南侯左良玉子左梦庚、总督袁继咸部马步兵10万,占河南、湖广、江西、江南63城。不久,因为出师贻误战机、谎报军情罪降为郡王,但很快又恢复了亲王爵。

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冬,挂平西大将军印,平定倒戈反清的大同总兵姜瓖,毁城还师。这时,他要求封叔王。被摄政王多尔衮拒绝。

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年底,多尔衮在承德病危,自知不起,独自召阿济格秘密议论后事。多尔衮死后,阿济格想当摄政王,暗中派人到外地召来儿子劳亲,他让劳亲多率兵来,并嘱劳亲不要把多尔衮病死及调兵事告诉各位王爷。与此同时,他又胁迫多尔衮所管两白旗大臣归顺他,遭到拒绝后,他又以兵戎相威胁。于是,两白旗大臣向郑亲王济尔哈朗告发阿济格乘丧欲谋乱夺政。

在承德守护多尔衮灵柩的大学士瓜尔佳氏·刚林早已察觉阿济格的意图,抢先独自“策马行”,日夜疾驰七百里抵达京师,告发此事。清廷立即关闭九门,在阿济格回京的必经之路德胜门外派驻重兵,以防不测。不久,多尔衮柩车还京,行至石门时,阿济格与其子劳亲合军,令部下大张旗帜,环丧车而行。

顺治帝亲率诸王、大臣迎柩车于德胜门外,阿济格父子无视皇帝,居然傲慢地坐在了上坐。济尔哈朗等见阿济格身带佩刀,举动叵测,派兵紧密监视,并将其随从三百骑尽收诛之,从而粉碎了阿济格的兵变计划,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动乱。

十二月二十六日,议政王大臣如开会议,讨论阿济格的定罪,同时,把他幽禁起来。阿济格在幽禁期间,不仅没有一丝收敛,反而益加狂暴无礼,在监房内私藏大刀,暗掘地道,声称要放火烧毁监房。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十月十六日,诸王一致认为阿济格悖乱已极,留之恐贻后患,应立即处死。上奏顺治,福临不忍心动刑杀死这位功勋卓著的叔叔,于是,他命令阿济格自尽。

这就是英亲王阿济格轰轰烈烈的人生。

那么,这英亲王究竟长得什么模样,是什么气质呢?

竹内藤右卫门看到的,“是一个年约五十几岁,脸上有麻子,眼睛总瞪着,使人见了害怕。性格极其暴躁,没有什么头脑,遇事不加考虑,所以,皇帝也不给他什么政务。”

这样的描述,大体上准确的。阿济格,生于1605年,到1644年,是39岁。他看到的是五十几岁,可能阿济格长年征战,过早衰老了。

“脸上有麻子”,这是极其珍贵的资料了,因为无论是《清史稿》、还是《清史列传》都没有记载。中国人一向为尊者讳,在清朝国史馆编的正史中,怎么可能说一个亲王有麻子呢?麻子毕竟不是美人痣呀。有麻子,说明阿济格在年少时,侥幸躲过了一次天花。史载,清代皇子,殒于天花的人很多,几近百人。阿济格当然是太幸运了。竹内藤右卫门走后五年,即顺治六年,阿济格的弟弟十五阿哥多铎就死于天花。

“眼睛总瞪着,使人见了害怕”维妙维妙地画出了阿济格的性格特征,在阿巴亥生的三个虎子中,他是最没有心计的,其次是多铎。而最有思想的,或叫大略,那就是多尔衮了,他的思想不但高出两个同胞兄弟,而且几乎高出当时整个的大清朝,真正的“当朝一品”“他是个性格粗暴的人,没有什么头脑,遇事不加考虑。”这与清史中记载的“剽悍少谋”正好吻合。但人的性格又是多面的,这位亲王,居然还心向佛祖。1638年,他在沈阳时,施舍银两重修庙宇大法寺。大法寺主持为了感谢他的恩情,在寺院的左侧修了八王祠,从此就变成了阿济格的家庙,俗称八王寺。那里的泉水,最为甘甜,解放后,“八王寺”汽水名噪数十年。人们在喝汽水时,不由得要想起阿济格。

请看,竹内藤右卫门接下来的描述——“他是个很勇猛的人,在战场上,攻城的时候,只要一动手,非打胜不可。”这和“56战皆捷”、下“63城”的记载,又是必然性的联系了。

但从竹内藤右卫门的描述中,我们还可以看到阿济格另外的性格秘码。这是和正史中一味地讲桀骜不驯_所不同的。

“有一次,在攻城时,城内请求投降,皇帝也答应了,可是巴图鲁王子不同意,进城还杀了很多人。这样的过错,使他被降职削官。他明白这是国家的法令,不管怎样,都应该认真遵守。象这样的做法,他没有意见。”

竹内藤右卫门是在多尔衮那里见到阿济格的,想来,这番话是阿济格亲口对他说的。一来,说明竹内藤右卫门和三位王爷没有太大的隔阂。二来说明阿济格胸无城府,即使对外国来宾也口无遮拦地谈自己的不光彩事。三来才是更重要的,那就是阿济格的遵纪守法观念。“他明白这是国家的法令,不管怎样,都应该认真遵守。象这样的做法,他没有意见。”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国家法律在这位野性十足的亲王心中的地位。看起来,至少在多尔衮活着的时候,他还是能够摆正自己和国家的基本位置的。他听弟弟的,因为这个弟弟让他折服。

然而,到了顺治七年,他又犯了湖涂,他性格中的核心因素“剽悍少谋”最终铸成了他的悲剧。

历史真是有趣的很,没有什么,偏偏给你补点什么。谁能料到,如此“剽悍少谋”的人,会有敦敏、敦诚两个后人呢,这是乾隆年间很少能与曹雪芹对话的两位大知识分子。是他们两兄弟,安慰了曹雪芹那颗沧桑的心。敦敏、敦诚两兄弟的诗风不似纳兰性德那样的绮丽,而是充满慷慨悲歌精神。我们有理由认为,是阿济格的英雄的血幻化成了作家身上的剑气。阿济格最后一点贡献,谁会想到是给了中国文学史呢?(图1,目前找不到阿济格的画像,只有剧照一幅;图2,德川家光画像。)

附:

敦敏(雍正七年1729——?),字子明,努尔哈赤第十二子英亲王阿济格五世孙,理事官瑚玐长子。约十六岁进右翼宗学读书,二十七岁在宗学考试中列为优等。二十八、九岁时曾协助、父亲在山海关管理税务,在锦州做税务官,不久即回北京长期闲居。三十七岁时才授右翼宗学副管,四十六岁升总管。五十四岁因病辞官。卒年不详,约在嘉庆元年之后,近七十岁。敦敏家族虽在乾隆朝恢复了皇室宗籍,但仍处于受排斥的地位。著有《懋斋诗钞》。

敦诚(雍正十二年1734——乾隆五十六年1791)字敬亭,号松堂,努尔哈赤第十二子阿济格之五世孙,敦敏之弟。五岁入家塾,十一岁进右翼宗学读书。二十二岁在宗学考试中列为优等,以宗人府笔帖式记名。二十四岁时曾受父命在喜峰口松亭关管税务。二十六岁随父返回北京闲居。三十三岁补宗人府笔帖式,旋授太庙献爵。卒年五十八岁。他的诗风,较乃兄之平和,显得爽朗清洌。他与雪芹的友情,也显得更为亲切醇醲。他在宗室诗人中地位较高。著有《四松堂集》、《鹪鹩庵笔麈》、《白香山<琵琶行>传奇》等。

阿济格为什么不救母亲 爱新觉罗·阿济格的简介

与历史上的很多草原英雄一样,阿济格也是一生戎马,是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打天下的头号功臣,作为一名爱新觉罗的子孙,阿济格从小就有着很好地本领,在努尔哈赤的努力下,女真族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统一,而后努尔哈赤准备进军中原,与当时的大明王朝来最后的对决,爱新觉罗·阿济格在入关战斗和攻打李自成等多场战斗中一直表现不凡,在皇太极登基之后,阿济格也是凭借着军功被受封为亲王,权位是仅次于四大贝勒的,官位远高于多尔衮。

爱新觉罗·阿济格是努尔哈赤诸多子嗣中唯一个没有心机的,阿济格在战场上英勇杀敌,每一次作战,阿济格都会冲在队伍的最前列,也是登上城墙的第一个女真族勇士,说起阿济格的名字,八旗中人无不叹服;但是阿济格虽然勇猛过人,但是没有心机,这也让其在皇太极去世之后,与多尔衮争夺政权过程中,被多尔衮谋害;皇太极去世之后,多尔衮被受封为摄政王,此时唯一可以和多尔衮抗衡的就是亲王阿济格,但是还是没有斗过多尔衮。

一生戎马的阿济格因为爱新觉罗的姓氏而骄傲,作为努尔哈赤的第十二子,阿济格确实在战斗中表现出一个草原勇士应该表现的一切,虽然结局不是太好,但是爱新觉罗·阿济格还是深受很多八旗子弟敬重,在其保守边疆期间,边疆没有任何战乱,可见其在战场上的威慑力。

英亲王阿济格

爱新觉罗·阿济格生于1605年8月,于1651年11月逝世,他是努尔哈赤的第十二个儿子。在清朝建立初期,他南征北战,为大清立国贡献很大,所以被封为英亲王,也是必有才能的人物,但是终因性格原因,再加上缺少智慧而陨落。

阿济格在皇太极当政时期参加过攻打明朝边境的战争,战功卓著,后为了解决朝鲜问题,有参加对朝鲜的军事行动,也取得了胜利。清军入关时是多尔衮的前锋,攻占了很多重要军事目标。

入关以后率兵进入陕西、四川等地,打败了李自成,将李自成大将刘宗敏杀死,俘获宋献策,可以说李自成的名将他很多都打败过,其战功不言而喻。

这样一位很有能力的军事将领在政治上表现的非常不好,在顺治五年(1648年)的时候,要求多尔衮将自己封为叔王,被摄政王多尔衮拒绝,无奈之下只能等待时机。

在多尔衮死后,阿济格认为机会到了,企图和多尔衮一样摄政,但是当时的时局和多尔衮在的时候大不一样,所以他的企图没有得逞,最终还落得个被削爵幽禁赐死的下场。

阿济格可谓杀敌英勇、战绩显赫,但是当他坏事以后家人和自己的手下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牵连获罪,其中有不少人被处死,在当时兴起一场大狱之灾。阿济格最后的结局是被顺治皇帝赐死,对于一位皇室人员最终的结局是这样,多少有些令人唏嘘。

多尔衮 多铎 阿济格

多尔衮,多铎,阿济格三人都是清朝开国皇帝努尔哈赤的儿子,他们三人是一母同胞兄弟,母亲是努尔哈赤最受宠信的妃子阿巴亥。

三人中,阿济格最年长,多尔衮和多铎年纪相仿,在他们的母亲被要求生殉追随升天的努尔哈赤时,多尔衮13岁,多铎才12岁,而阿济格已成年随军历练。

从正史遗绩中,还有各种清朝影视剧中都能看到他们的兄弟手足之情。其中以多尔衮和多铎最为要好,在多尔衮受皇太极排挤时,多铎一直维护支持他的哥哥,更在皇太极因病去世,皇位悬空,内部争权夺位时,连同统领的正黄旗和正白旗两大旗及其党营,下跪力劝多尔衮继位,可是多尔衮没有同意,而是推举当时才几岁的福临继位。

关于多尔衮当时是怎样的心境,他到底有没有想过自己做皇帝,历史上众说纷纭,但是多铎对多尔衮的兄弟之情却是天之可见,而多尔衮对多铎也是极其爱护的。当时明朝降将姜氏兄弟在大同举旗反抗大清,令刚入关的清朝大局危难,全面的反清之势如燎原之火,多尔衮亲率大军前往镇压,如此要紧情势,宫中传来消息,多铎病重,多尔衮连夜从前线赶回,在未入宫前被告知多铎身死,其立即更换哀衣入宫哭丧,悲痛之情,天可怜见,而比他俩年长的阿济格,在他们尚未成年时,就已取得卓著军功,声名在外,对于这两个弟弟是怎样的感情,从留下的历史文献中,透露不多。

不过,在多尔衮因病逝世后,阿济格曾意图举兵谋反,被揭发削爵,比其拥立多尔衮的多铎,阿济格的兄弟之情看来比多铎要少得多了。

阿济格福晋有哪些

阿济格英勇杀敌,再加上是努尔哈赤的儿子,所以在女真族入关之后,皇太极受封阿济格为亲王,其妻妾也是顺理成章的成为福晋;阿济格福晋有哪些?对于一名在马背上长大的勇士而言,阿济格一生当中确实有诸多女人,但是史书记载中只有五个人,其中结发妻子是西林觉罗氏,是女真族大家之女,为阿济格产下一子之后身亡;随后阿济格娶科尔沁大草原中能歌善舞的博尔济吉特氏为妻,后者也为其产下诸多子嗣。

阿济格福晋有哪些?正室的只有上述几个,其余的三个是妾室。女真族是一个崇尚强者的民族,男子在战斗中收获胜利之后,首领就可以将对手的女人奖励给自己的部下,阿济格是一个英勇的将军,所以阿济格的诸多女人还是他的战利品,其中的李氏就是明朝守将李世兴之女,因为阿济格在入关之际确实表现抢眼,多次立下军功,为了奖赏阿济格,皇太极决定将李氏赏给阿济格。

阿济格虽然有很多女人,但是图郡王之女是晚年一直陪伴在阿济格身边的女子,虽然属于妾室,但是因为同是满族人的缘故,死后给予其阿济格正室的称号,为阿济格产下三名男子,女儿若干,也是阿济格女人当中寿命最长的一个;阿济格福晋有哪些?除了上述的四个之外,还有一个汉族女人,愉春仁的女儿,史书中并没有其详细的记录,在满汉不能联姻的情况下,愉氏应该是皇太极的赏赐。

阿济格为什么不救母亲

阿济格为什么不救母亲呢?清朝秘史中记载,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位,在继位之前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杀了阿济格母亲为努尔哈赤殉葬。而阿济格当时的地位很高,手中握有八旗之一的镶白旗。但是阿济格为什么不救母亲成了历史上需要探究的一个问题。

人们经过查询史料记载得知,阿济格为什么不救母亲受制于当时的三个原因。首先阿济格的地位不够,虽说手中掌管着镶白旗,但是在他之上还有四大贝勒,而多尔衮和多铎年纪尚小,说话没有分量,不能站出来支持他。所以在敌众的威势下他不得不低头。其次努尔哈赤在生前确实透露出要让阿济格殉葬的意思,但在遗诏中有没有说就不得而知了,四大贝勒借题发挥,堵住众人幽幽之口,所以阿济格就算知道遗诏中没有此条例,也无法违逆四大贝勒和父皇的意愿。最后,阿济格母亲必须死,八大贝勒之中,阿济格与两个兄弟独占其三;其母亲阿巴亥为人嫉妒,为了防止出现政治上的混乱,四大贝勒无论如何都要杀死阿巴亥,阿济格就是想救也无能为力。

以上三点就是阿济格为什么不救母亲的原因,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在复杂的政治斗争更为残酷。当自己母亲处于必死之局时,那种无能为力是阿济格心中永远抹不去的痛,也是多尔衮、多铎长大后与亲哥哥阿济格并不亲密的主要原因。

阿济格有多少后代

阿济格是在皇太极入关之时的重要将领,是女真族中的勇士,在清军入关之时,阿济格与多尔衮一起任命为前锋官,入关之后,阿济格受封亲王,权力仅次于四大贝勒;阿济格有多少后代?这是很多关注清朝历史朋友在意的话题,根据清朝史书记载,阿济格一共有十二个儿子,女真族人与汉族不同,女真族人在战斗过程中会将对手的妻子侵占,作为自己的战利品,一生戎马的阿济格大小战役胜利无数,所以阿济格妻妾成群,拥有十二个儿子自然也是情理之中的。

阿济格有多少后代?除了十二个儿子之外,还有女儿若干,在古书中并没有太详细的记载,只知道阿济格的女儿大多被送往其他地方,与其他部落的领袖婚配,这一点是清朝初期常见的一幕;史书对阿济格的子女并没有太详细的记录;皇太极去世之后,阿济格与多尔衮是当时两大政权,阿济格多次想要替代多尔衮,最终也是被多尔衮排斥。

阿济格一生都是生活在马背上,在清朝入关之前,阿济格就能征善战,为了巩固刚刚成立的政权,阿济格带领其长子和度攻守边疆,保得一方太平;阿济格有多少后代?这个不能做出太准确的回答,但是诸多子女并没有过上安逸的生活,大多男子都是战死沙场,还有的则是成为政权争斗的牺牲品,因为与多尔衮不和,所以晚年多尔衮得势之后,也是对其家族处处刁难。

相关参考

阿济格简介

阿济格简介  爱新觉罗·阿济格(1605年年8月28日——1651年11月28日),万历三十三年出生,生母阿巴亥,乌喇那拉氏,中国清代亲王,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二子

草原勇士阿济格手握重权为何不救亲生母亲?

与历史上的很多草原英雄一样,阿济格也是一生戎马,是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打天下的头号功臣,作为一名爱新觉罗的子孙,阿济格从小就有着很好地本领,在努尔哈赤的努力下,女真族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统一,而后努尔哈赤准...

草原勇士阿济格手握重权为何不救亲生母亲?

与历史上的很多草原英雄一样,阿济格也是一生戎马,是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打天下的头号功臣,作为一名爱新觉罗的子孙,阿济格从小就有着很好地本领,在努尔哈赤的努力下,女真族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统一,而后努尔哈赤准...

解密清朝英亲王阿济格为何被顺治赐死?

爱新觉罗·阿济格生于1605年8月,于1651年11月逝世,他是努尔哈赤的第十二个儿子。在清朝建立初期,他南征北战,为大清立国贡献很大,所以被封为英亲王,也是必有才能的人物,但是终因性格原因,再加上缺少智慧而陨落。...

解密清朝英亲王阿济格为何被顺治赐死?

爱新觉罗·阿济格生于1605年8月,于1651年11月逝世,他是努尔哈赤的第十二个儿子。在清朝建立初期,他南征北战,为大清立国贡献很大,所以被封为英亲王,也是必有才能的人物,但是终因性格原因,再加上缺少智慧而陨落。...

解密清朝英亲王阿济格为何被顺治赐死?

爱新觉罗·阿济格生于1605年8月,于1651年11月逝世,他是努尔哈赤的第十二个儿子。在清朝建立初期,他南征北战,为大清立国贡献很大,所以被封为英亲王,也是必有才能的人物,但是终因性格原因,再加上缺少智慧而陨落。...

多尔衮亲哥哥阿济格是个怎样的人

多尔衮亲哥哥阿济格是个怎样的人?他结局如何?  多尔衮因其在清初历史上的特殊性,成为学习清朝历史无法忽视的人物。而因为其本身人物的传奇性和复杂性以及一些不可说的桃色新闻,他也成为清剧宠儿。  因为各种

阿济格、多尔衮与多铎的关系如何 多铎为什么讨厌皇太极

  多铎  多铎与阿济格、多尔衮是同父同母的兄弟,一生战功彪炳,松锦大战生俘洪承畴,灭、破扬州、南京,平定江南,被誉为“开国诸王战功之最”。  阿济格、多尔衮与多铎的关系如何  作为一母同胞的三兄弟,

能征善战灭了李自成,为何被顺治赐死

你真的了解阿济格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阿济格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二子,生母是大妃阿巴亥,多尔衮、多铎都是他的同母弟。不过,阿济格的名声却没有两个弟弟显赫,主要是因为阿济格有勇无谋,只会打

日本人眼中的“九一八”事变

斗转星移。你是否还记得那首歌: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衰老的爹娘……对于中国人来说,那是一段屈辱的历史。如今,它已经过了整整八十年。从1931到2011,九一八事变后的这八十年,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