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错用谁导致安史之乱 唐玄宗为何不听张九龄忠言
Posted 宰相
篇首语:每个牛逼的人,都有一段苦逼的坚持。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唐玄宗错用谁导致安史之乱 唐玄宗为何不听张九龄忠言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唐玄宗错用谁导致安史之乱 唐玄宗为何不听张九龄忠言
张九龄
常言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唐玄宗正是由俭入奢而导致失败。他在登基初年,看到当时的风俗奢靡,曾下令销毁宫中的乘舆服御,金银器玩,将珠玉、锦绣焚于殿前。可是到了晚年却穷奢极欲,任人唯亲,使大唐盛世一去不复返。 司马光评论说:“明皇之始欲为治,能自刻厉节俭如此,晚节犹以奢败。甚哉奢靡之易以溺人也!《诗》云:靡不有始,鲜克有终,可不慎哉!”唐玄宗有始无终的经验教训是极其深刻的,它提醒每个有志于成大事的人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勤俭节约的作风,只有这样,才能用好人,用准人,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使事业蒸蒸日上。 是一个悲剧色彩的人物,他既创造了国力强大、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开元盛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最辉煌的一页,但同时由于自己在用人方面的严重错误,酿成“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此后一百多年大部分时间都处于藩镇割据的混乱局面中。
宰相是朝廷百官之首,掌握国家军政大权,一个国家的治乱、强弱和兴亡,关键就在宰相是否德才兼备。 在登基之初,深明国家治乱系于丞相的道理,不顾权臣反对,于打猎时召见时任同州刺史的姚崇,要用他出任宰相一职。姚崇吏事明敏,在武则天、、时期曾屡次出任宰相,他针对时弊,提出十条意见,问唐玄宗是否同意,能否做到,如不同意,不能做到,他就不接受任命。唐玄宗接纳了他的意见,当场任命他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之品。此后唐玄宗励精图治,“每事访于元之(即姚崇),元之应答如响,同僚皆唯诺而已,故上专委任之”。
相关参考
张九龄,唐玄宗时期的宰相,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任名相。在他之后,大唐王朝便如江河日下,最终引发了几乎导致唐王朝灭亡的“安史之乱”。在张九龄当政期间,唐王朝虽然繁华到了极点,但社会的各种矛盾已经暗流汹涌。张
唐玄宗在位前期,重用姚崇等贤臣,经过多年的发展,开创了“开元盛世”之局面,达到了王朝最鼎盛阶段。后来,他却失去了往昔的贤明,尤其是错用了安禄山,导致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尽管朝廷最终平定了叛乱,却也
唐朝取代隋朝以后,经过几代帝王的努力,等到唐玄宗在位时期,大唐国力达到鼎盛,放眼天下无可匹敌。古人常说,盛极必衰、否极泰来,居安却不思危的李隆基,因错用了安禄山,导致安史之乱的浩劫,这把火终结了大唐盛
李白 在古代,把“谋反”的帽子强扣在别人头上,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政治斗争手段。在个人喜恶、个人利益、个人权欲面前,无论是风度翩翩的张九龄,异常奸诈的李林甫,还是粗鲁霸道的杨国忠,都把颇受皇帝宠爱的
历史人物 唐玄宗征求张九龄宰相人选,张九龄直言进谏可惜唐玄宗没听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唐朝宰相张九龄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张九龄的名望很高,喜欢历史的,知道他是唐玄宗时期的一代名相,喜欢诗词的,知道他是一代文学大家。他一生三入朝堂,可谓是仕途曲折跌宕。他曾经劝
...(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唐玄宗开元年间尚书丞相,诗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开国功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七岁知属文,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始调校书郎。玄宗即位,迁右补阙。唐玄...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一名博物,谥文献。汉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唐玄宗开元年间尚书丞相,诗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开国功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
“安史之乱”爆发前,曾先后有三位高官向唐玄宗说过安禄山会谋反。据《旧唐书》记载,张九龄因为讨厌安禄山的“狡黠”,所以告他“面有逆相”且有“狼子野心”;王忠嗣因为李林甫对自己“日求其过”,于是告他的亲密
张九龄 张九龄是诗人人人都知道,《唐诗三百首》的开篇是张九龄的《感遇》。“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这首五言超然洒脱,清新淡远,被清朝蘅塘退士选为开篇,千古传承。其实,张九龄还是著名的贤相。
唐玄宗时担任宰相的人,张九龄以正直著称。然而,有两件事使玄宗对张九龄不能容忍,再加上李林甫的挑拨,玄宗最终罢免了张九龄的宰相职务,并贬出朝廷。这就是牛仙客事件和严挺之事件。牛仙客担任河西节度使时,政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