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事人物 周恩来
Posted
篇首语: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国军事人物 周恩来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军事人物 周恩来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者周恩来“大鹏瞑慧目,悲歌恸九重。五洲峰峦暗,八亿泪眼红。丹心酬马列,功过任说评。灰撤江河里,碑树人心中。”这是1976年清明节前在天安门广场自发进行的悼念周恩来的活动中,人民群众所写成千上万首诗中的一首。
周恩来(1898年?1976年),原籍浙江绍兴。1898年 3月 5日生于江苏淮安。 1917年赴日本求学时,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 1919年回国。“五四”运动中,成为天津学生运动领导人。 1920年 11月去法国勤工俭学。 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为中共旅欧组织领导人此时,他已认识到“没有革命军,军阀是打不倒的”。 1924年回国后,任中共广东区委委员长兼军事部长,是中共最早从事军事工作的领导人。 11月,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 12月,主持组建孙中山大元帅府的铁甲车队,派共产党员担任领导。这是第一支由中国共产党直接掌握的武装力量,即叶挺独立团的前身。1925年 2月,参与领导黄埔军校的校军参加讨伐军阀陈炯明的东征。8月,黄埔军校的校军同军校分开,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他任政治部主任兼第一师党代表,并兼东征军总政治部主任,参与领导和指挥第二次东征。次年 1月任第一军副党代表。 1926年 3月,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后,他和毛泽东等都主张用武力回击,但未被中共中央采纳。 4月,他和所有共产党员退出了第一军。年底调往上海,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 1927年 2月任中央和上海区委联合组成的特别委员会委员、特别军委书记,领导上海工人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蒋介石发动“四一二”事变后,他起草意见书,主张迅速出师讨蒋,与罗亦农、赵世炎等联名向中共中央提出,也没有被采纳。 5月,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并任中央军委书记。 7月,中共中央改组,
任临时中央常委。
大革命失败后,任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同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开始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新时期。起义失败后,被送往香港治病,后转到上海,任中央组织局主任,仍主管军事工作。1928年6?7月间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作关于组织问题和军事工作的报告,强调红军要与工农群众打成一片。在六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中央政治局常委。后来又任中央组织部部长、中央军委书记,在国民党统治下的上海秘密领导革命工作。他领导军委训练和派遣了军事干部支援各地的红军或到国民党部队中从事地下工作;交流了各革命根据地武装斗争的经验。1929年 9月,他主持、审定了由陈毅起草的中共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充分肯定了红四军的经验,强调要维护朱德、毛泽东的领导。此信对开好古田会议起了重要作用。1931年12月到中央苏区后,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红军总政治委员兼第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1933年春,同朱德指挥第一方面军,集中优势兵力,采用大兵团伏击的战法,歼灭国民党军近三个师,粉碎了国民党的第四次“围剿”。 1934年 3月,在红军全国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10月,参加长征。1935年 1月在遵义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主张,对确立毛泽东对红军的领导地位起了重要作用。 3月,组成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他协助毛泽东指挥第一方面军战胜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渡过金沙江,同第四方面军会师。 6月,按照中共中央意见,在政治局会议上提出北上的方针,随后反对张国焘南下的冒险主义方针,和毛泽东率第一、三军团北上到陕甘苏区,并参与指挥部队取得直罗镇战役的胜利。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任中共中央全权代表,到西安同张学良、杨虎城一起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1937年上半年,又代表中共中央同蒋介石进行多次会谈,促成了国共合作抗日的新局面。
1937年 7月 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8月,同朱德、叶剑英代表中共中央参加由蒋介石主持召开的国防会议,同蒋达成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长江南北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的协议。下旬,被推选为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9月初到达太原,同阎锡山商定八路军进入山西后的作战原则和地域,促成当时在山西抗战中国共两党的合作。 11月太原失守后,代表中国共产党长期在国民党统治下的武汉、重庆等地做统一战线工作,广泛团结各界抗战人士和国际友人,为坚持国共合作,制止反共逆流,克服对日投降危险,进行了艰巨而复杂的斗争。他还先后领导中共中央长江局、南方局的工作。 1939年春,到安徽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传达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确定了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方针。 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后,他向国内外揭露事变真相,并向国民党当局提出强烈抗议,产生了巨大影响。 1943年他回到延安。在1945年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副主席。
抗日战争胜利后,起草延安总部第一至第六号命令,令吕正操、张学思、万毅、李运昌、贺龙、聂荣臻等部向热河、察哈尔、辽宁、吉林等地进发,迫使敌伪无条件投降。 8月,为制止内战,争取和平,同毛泽东、王若飞到重庆同国民党谈判,达成“双十协议”,随后率
中共代表团继续同国民党谈判,于 1946年 1月达成停止军事冲突的协议。代表中共参加执行停战协定的军事三人小组,进行军事调处,使国民党统治区广大群众看清国民党反动派蓄意发动内战的真面目,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6月,蒋介石发动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
11月,周恩来回到延安。 1947年 3月,解放军主动撤出延安后,同毛泽东等转战陕北,继续领导全国的解放战争。 8月,兼代中央军委总参谋长。1948年 9月,出席在西柏坡(今属河北平山)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关于第三年作战计划和军队建设的发言,指出:我们的目的是坚决以武装消灭反动派,争取五年胜利。要“把战争继续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并且应准备若干次带决定性的大的会战”。会后,协助毛泽东组织、指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进行战略决战,并对北平、湖南、绥远、新疆等地国民党军起义和和平解放工作进行指导。同时,致力于军队建设,为中央军委起草严格执行入城纪律和城市政策的指示,参与领导军队整编,主持制订人民解放军的军旗、军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任政务院总理,后改为国务院总理,直到逝世。建国初期,主持军委日常工作,领导组建东北边防军,参与制订“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并为贯彻这一决策做了大量组织工作。在50年代,协助毛泽东组建空军、海军和陆军的技术兵种,以实现人民解放军由单一兵种向诸军兵种合成军队的转变。随后领导组建国防科技研究方面的领导机构,主持研究、试验导弹、核武器的中央专门委员会的工作,为核武器和各种型号的导弹的研制成功做出重大贡献。“文化大革命”中,他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顾全大局,任劳任怨,为继续进行党和国家的正常工作,尽量减少“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损失,保护干部,费尽了心血。他同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做了各种形式的斗争。1971年,他协助毛泽东机智、果断地处理了“九一三”事件。1975年,他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了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宏伟目标。1976年 1月 8日在北京病逝。
他在指导中国革命战争和军队建设方面的著作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军事著作已收入《周恩来选集》。
相关参考
周恩来(zhouenlai,1898—1976),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抗日战争时期担任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等职
历史人物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周恩来简介
近代人物中文名:周恩来别名:伍豪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江苏省淮安市出生日期:1898年3月5日逝世日期:1976年1月8日职业:国务院总理,外交部部长等职毕业院校:天津南开学校大学部信
历史人物 中国20世纪的外交舞台,只有他能跟周恩来并驾齐驱,平分天下
建国后,周恩来毫无疑问是最伟大的外交家,以高雅的风度、睿智的思想、恰到好处的礼仪、刚柔并济的手段,成为全世界外交舞台上的一颗明星。>不过,如果把范围扩大到整个20世纪,还有一个人能够跟周恩来并列,甚至
周恩来在法国巴黎,有一座名叫《他们缔造了二十世纪》的墙。这是一幅面积达880平方米的巨型壁画,上面绘有20世纪世界上已故的著名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等。其中有两个中国人:毛泽东、周恩来。周恩来身穿西服
·周恩来周恩来(1898~1976年),字翔宇,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曾留学日本,投身五四运动,赴法国和德国勤工俭学;1921
导读:北伐期间黄琪翔与周恩来、叶剑英、汪精卫被人并称为中国四大美男子。被称为中国四大美男子之一的黄琪翔是北伐名将,在黄琪翔身上,到底有什么样的传奇故事?周恩来与黄琪翔(图片来源:资料图)历史书对于北伐
厉麟似被誉为“中国甘地”,是中欧教育文化交流先驱、文化界抗日代表人物,曾经是联合国中国分部创办人和国民政府教育部司长。此外,厉麟似在语言方面也很有天赋,他精通六国语言,对中西方文化交流有何大的贡献。厉
近代人物中文名:孙维世别号:孙光英国籍:中国出生地:四川南溪出生日期:1921年死日期:1968年10月14日职业:演员,导演,翻译结业院校:莫斯科东方大学,莫斯科戏剧学院代表作品:《保尔·柯察金》、
西北红军的创建人刘志丹 “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这是周恩来为刘志丹陵园的题词。
国民党桂系首领李宗仁 1965年7月20日,在北京机场,周恩来总理介绍两位特殊人物见面并握了手。许多记者争相拍下了这一历史性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