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大臣太耿直,頂撞恩師張居正,被賜杖責,仍不改氣節

Posted 朝廷

篇首语:才华是刀刃,辛苦是磨刀石。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這個大臣太耿直,頂撞恩師張居正,被賜杖責,仍不改氣節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這個大臣太耿直,頂撞恩師張居正,被賜杖責,仍不改氣節

趙用賢,字汝師,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生於江蘇常熟。

隆慶五年(1571年),年三十七歲考中進士,被選為庶吉士,萬歷初年任職檢討。

《明史》記載:“張居正父喪奪情,用賢抗疏曰:‘臣竊怪居正,能以君臣之義效忠於數年,不能以父子之情少盡於一日,國家設台諫以司法紀任糾繩……’”

萬歷三年(1577年)秋,輔政大臣張居正的父親病故,按照當時官場的慣例,張居正應當返回故鄉江陵,為父守孝三年。

當時,小皇帝才十二歲,用張居正自己的話講,他表面上是宰相,實際上行使的卻是攝政的權力,原話是“吾非相,乃攝也。”

張居正擔心三年會發生很大變化,那時候回到朝廷,自己原有的地位將不複存在,太后和小皇帝也不想讓張居正回鄉,於是“奪情”挽留,張居正根本不想回鄉,皇帝“奪情”正中其下懷。

“奪情”就是朝廷為社稷著想,剝奪大臣的父子、母子之情,放棄守孝的長假,繼續留任。

萬歷皇帝

此事引發朝野爭議,反對最強烈的就是張居正的門生趙用賢。

趙用賢為人耿直剛烈,眼裡不揉沙子,即便是自己的恩師有過失,也絕不放過,他向皇帝上奏章稱:“臣私下裡感到很奇怪,張居正憑著君臣大義效忠朝廷多年,卻不能抽出一天時間以盡孝心,朝廷設立台諫,就是為了糾正不法行為,而如今卻在喋喋不休請求宰相留任,公然違背公眾輿論,蔑視至孝親情,提出奇談怪論,為此,我擔憂朝廷此後會日益混亂!”

張居正“奪情”理由實在是不夠充分,沒有張居正,難道大明就得關門歇業?

趙用賢的話太過刺耳,廷議的結果是杖責免職,遣返原籍,同時遭遇廷杖的還有吳中行,他的奏章言辭也很激烈。

張居正大怒,對趙用賢、吳中行、艾穆、沈思孝等反對者進行廷杖懲罰。

“廷杖”字面上看,就是用木杖毆打,實際上,木杖是用硬雜木的栗木製作的,外表包裹一層鐵皮,上面還有倒鉤的釘子,行刑的時候,受刑者要脫去衣褲,即便是行刑者手下留情,受刑者也會皮開肉綻。

行刑的時候,打過五杖,就會換一個人,以確保行刑的力度,釘子倒鉤會撕扯部分皮肉,輕則留下殘疾,重則當場斃命。

吳中行被杖責六十,當場昏厥,施藥後才甦醒過來,以至於“一肢遂空”,造成一條腿殘疾。

艾穆、沈思孝各受刑八十杖,也都昏死過去,三天后才甦醒過來,艾穆被人以門板抬出城,後流放涼州,沈思孝被免職,張居正死後,這二位才恢復官職。

趙用賢被杖責六十,“用賢體素肥,肉潰落如掌,其妻臘而藏之。”

他身體肥胖,相對抗打一些,但也九死一生,潰落的皮肉巴掌大小,他妻子把皮肉製成臘肉珍藏起來,做為忠臣的信物,留給後世子孫觀瞻。

趙用賢一女曾許配吳之彥之子吳鎮,吳之彥擔心趙用賢會牽連自己,於是在拚命巴結張居正,得到福建巡撫一職,同時對趙用賢傲慢無禮,譏諷他是“婢女之子”。

不久,趙用賢得知吳之彥是受張居正黨羽王篆指使,異常憤怒,憤然退掉了女兒的婚事。

張居正去世後的第二年,朝廷重新起用趙用賢,任職經筵講官,他依舊不改耿直個性,恃才傲物,多次彈劾大臣,遭到王錫爵、吳之彥、申時行、許國等大臣的忌恨和排斥。

張居正

趙用賢被誣陷“論財逐婿,蔑法棄倫”,他上奏章爭辯,並請求辭官。

萬歷帝最終表示同意,趙用賢被免官返鄉,四年後的萬歷二十四年(1596年),趙用賢在家中病逝,享年六十二歲,留有著作《松石齋集》、《因革錄》等傳世,朝廷追贈太子太保、禮部尚書。

相关参考

历史秘闻 明朝張居正為何突然下令毀掉 ”心學”

說起王陽明的心學,可能很多年輕人不太了解,但是40歲以上的很多人都知道,王陽明的心學,是繼孔子孟子朱熹之後最偉大的哲學思想,而王陽明,更是被稱為古今第一完人。按理說王陽明頗受贊譽,為何卻在明朝突然被張

張居正死後為何被人如此污蔑

1582年(萬歷十年)張居正病逝。近代思想家、文學家、學者梁啟超評價:「明代有種種特點,政治家只有一張居正!」在明朝(1368-1644)長達276年裡,能人輩出,名臣、首輔多達160多人。但是在梁啟

張居正死後為何被人如此污蔑

1582年(萬歷十年)張居正病逝。近代思想家、文學家、學者梁啟超評價:「明代有種種特點,政治家只有一張居正!」在明朝(1368-1644)長達276年裡,能人輩出,名臣、首輔多達160多人。但是在梁啟

历史秘闻 黃埔一期學員中他最耿直,處處頂撞老蔣被撤職,加入我軍後成開國上將

在我國所有的軍校中,最有名的莫過於黃埔軍校了,它在戰爭時期,為我國培養出了大批的軍事人才,可以說,黃埔軍校不僅是國共合作的產物,也是我國革命事業的搖籃,其影響極為深遠,名聲也極其顯赫,在我國近代歷史上

历史秘闻 張居正與自己學生翻臉

古代科舉,讀書人唯一的出路就是考試做官。這種晉升的台階,也逐漸催生出一種特殊的師生關系——座主與門生。所謂座主,指的是科舉考試中錄取考生的主考官,而座主們則稱這些弟子為門生。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尊師重

历史秘闻 張居正與自己學生翻臉

古代科舉,讀書人唯一的出路就是考試做官。這種晉升的台階,也逐漸催生出一種特殊的師生關系——座主與門生。所謂座主,指的是科舉考試中錄取考生的主考官,而座主們則稱這些弟子為門生。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尊師重

历史秘闻 張居正與自己學生翻臉

古代科舉,讀書人唯一的出路就是考試做官。這種晉升的台階,也逐漸催生出一種特殊的師生關系——座主與門生。所謂座主,指的是科舉考試中錄取考生的主考官,而座主們則稱這些弟子為門生。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尊師重

張居正算不算一個合格的政治家

新政」:財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條鞭法」,總括賦、役,皆以銀繳,「太倉粟可支十年,周寺積金,至四百餘萬」;軍事上任用戚繼光、李成梁等名將鎮北邊,用凌雲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亂;吏治上實行綜核名實,採取

張居正既精明又重實效,他怎樣解決當時的內閣鬥爭

明朝沒有宰相,內閣承擔了宰相的職責,位高權重。但是,內閣的爭鬥也是非常激烈、持久的。一直到明朝滅亡,內閣的爭鬥都沒有停止。不過,在張居正擔任內閣首輔期間,內閣較為平靜,那些無休無止的鬥爭突然消失了。張

張居正改革中興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失敗收場

古往今來,為了變法圖強,實現國家興盛,各個朝代出現了許多改革。但是,真的能成功地將改革方案推進下去,並取得一定成效的卻著實不多。一個改革方案能夠得到順利實施,不僅需要有勇有謀的改革家,也需要有利於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