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文化國清寺是天台宗唯一祖庭

Posted 宗派

篇首语: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和合文化國清寺是天台宗唯一祖庭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和合文化國清寺是天台宗唯一祖庭

中國佛教宗派祖庭的概念

在迄今爲止的中國佛教史學界的各類著作中,似乎還未看到對中國佛教宗派祖庭作出概念的定義。丁福保的《佛學大辭典》、任繼愈先生的《宗教詞典》、《佛教大辭典》亦無“佛教宗派祖庭”、“祖庭”的詞條。網上亦只有“佛教網”有個定義:“佛教祖庭是指佛教開創各大宗派的祖師即初祖所居住、弘法佈道的寺院。”其實在古漢語中,“祖庭”本指祭祭奠於祖廟之中庭,後用“祖庭”猶言祖奠。《禮記·檀弓上》:“小斂於戶內,大斂於阼,殯於客位,祖於庭,葬於墓。”後引申爲“祖屋”、“祖父”。中國佛教宗派興起,又引申爲“佛教宗祖佈教傳法之處”、“祖師”等義。目前中國佛教宗派祖庭研究尚有四大關係未予釐清:一是學派與宗派的關係;二是祖師與宗祖的關係;三是宗派與支系的關係;四是祖地與祖庭關係。

(一)學派與宗派的關係

這先要搞清楚佛教學派與宗派的區別,學派是指同類事物或領域中,因學術觀點不同而形成的派別。如古代儒家學派、道家學派、法家學派、墨家學派、兵家學派等。宗派原指宗族的分支。佛教傳入中國後,引申爲佛教中具有相對獨立的思想體系、傳承法統、獨立經濟、自成一家的教團組織。

魏晉南北朝時期因對所譯佛經理解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學派。潘桂明先生《般若學六家七宗述論》提及佛教學派與宗派的源流關係:“中國佛教有了東晉的六家七宗,纔會有南北朝的學派分流;有了南北朝的學派分流,纔會有隋唐的宗派並立(刊佛教網)。”湯用彤先生在《論中國佛教無十宗》一文指出“印度佛教所談的‘空’,中國知識分子則有各種不同的理解,因而有各種不同的學說(主義)。遂有所謂‘六家七宗’。所說的‘家’就是‘宗’,像‘儒家’、‘道家’之‘家’。因此所謂的‘本無宗’就是‘本無家’,‘心無宗’就是‘心無家’”。“隋唐之際,宗派蔚起,佛教已從印度經論講說之風行,進入中國教(宗)派之建立。此時之‘宗’與過去所謂‘宗’是兩樣不同的事。既然說有學派的‘宗’,有教派的‘宗’;但前者屬佛學史,後者屬於佛教史;兩方互有關聯,而且隨時代變遷”。兩晉主要是般若學派“六家七宗”,南北朝時期佛教學派主要有毗曇學派、俱舍宗、涅槃學派、攝論學派、成實學派、地論學派、三論學派、十誦律學派、四論學派、四分律學派、楞伽學派與淨土學派等。因而,魏晉南北朝佛教可稱爲“學派佛教”。“隋唐以後,宗派勢力既盛,僧人系屬於各宗,有時壁壘森嚴,澄觀曾受學於天台湛然,後華嚴人推爲四祖,天台人憤激,至詈之爲‘叛出’(見《釋門正統》)。寺廟財產亦有所屬。隋唐的時候……江浙一帶的寺院多屬於天台宗,而且因智顗的關係,天台山是屬於天台宗派。

因澄觀的關係,五臺山是爲華嚴宗之聖地(引文原載《哲學研究》1962年第3期,並見《湯用彤學術文集》,中華書局2016年6月版)。”宗因而隋唐時期又可稱爲“宗派佛教”。魏晉南北朝和隋唐時期分別是“學派佛教”與“宗派佛教”的分水嶺。但湯用彤先生還忽略了關鍵一點,宗派之“宗”的本義是指宗族之祖廟,《說文解字》雲:“宗,尊祖廟也。”這說明中國古代宗法制度是以血緣關係爲紐帶。佛教宗派,雖無法以血緣關係爲紐帶,但“天地君親師”作爲中國古代宗法制度社會倫理之核心,“師”也被賦予了中國佛教宗法制度的倫理特徵。天台宗“三種相承”就集中體現了“師道尊嚴”的法統倫理思想:一是金口相承。謂受佛金口之記而次第相承,指摩訶迦葉至師子比丘等二十三祖。二是今師相承。指龍樹、慧文、慧思、智者四祖。(三)九祖相承,指龍樹、慧文、慧思、智者、灌頂、智威、慧威、玄朗、湛然等九祖。

天台宗建立法統,始於灌頂。他依據的文獻是《付法藏因緣傳》。此傳由北魏曇曜與吉迦夜共譯,傳入中土。後來,居士萬天懿依據雲啓與那連耶舍在龜茲合譯的《祖偈因緣》,重新校刊了《付法藏因緣傳》。其中提出:“付法藏人,始迦葉,終師子,二十三人。末田地與商那同時,取之,則二十四人。諸師皆金口所記。”這是西天的傳承,從章安灌頂到荊溪湛然,天台宗人一直未曾改易,到湛然和樑肅的時代,稱之爲“金口相承”。 同時,他們加上了東土的傳承,即遙接龍樹的“慧文—慧思—智顗—灌頂—智威—慧威—玄朗—湛然”等九祖。這一法統因普門子《止觀輔行弘傳決序》與樑肅《禪林寺碑》(即《天台山修禪寺道場碑銘》)而固定下來。至南宋末志磐著《佛祖統紀》時,也採用其說(尹邦志《佛教對儒家道統思想的影響———以李翱《復性書》爲例》載《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四期)。因而“雖無血緣、勝似血緣”的佛教倫理化,就是天台宗佛教中國化的主要標誌之一。

(二)祖師與宗祖的關係

中國佛教八大宗派都有一個醞釀、創立與發展的歷程,其思想源頭均可上溯印度佛教,再歷經數代中國祖師的弘揚,最後由實際創始人在隋唐時期創宗立派。此前與八大宗派源流相關的祖師,雖然被追認爲某宗祖師,只能算是“學派道教”時期的祖師。與真正創宗立派的宗祖(實際創始人)不能相提並論。而《陝西:中國漢傳佛教祖庭研究》與《中國漢傳佛教八大宗派及其祖庭文化叢書》等書,多將“學派佛教”時期的祖師或所居寺院作爲隋唐時期創立“八大宗”的宗祖與祖庭(尤其是祖庭),這有悖於歷史事實。據呂澂先生《中國佛學源流略講》、賴永海先生主編《中國佛教百科全書·第四卷·宗派卷》、田真先生的《世界三大宗教與中國文化》等書載,天台宗的實際創始人是智者,三論宗的實際創始人是吉藏,律宗的實際創始人是道宣,唯識宗(法相宗)的實際創始人是玄奘及弟子窺基(從祖尉遲恭),華嚴宗(賢首宗)的實際創始人是法藏,禪宗的實際創始人是慧能,淨土宗的實際創始人是善導,密宗的實際創始人是不空。爲了準確區分,中國佛教八大宗派實際創始人,應稱爲宗祖,即創立宗派之祖。而八大宗派實際創始人的早期祖師,雖然因師承關係而奉爲宗派某代之祖,其實應稱某宗派之祖師,因八大宗派的歷代祖師,大多生活在魏晉南北朝的“學派佛教”時期,雖有淵源關係,但不能與宗祖的歷史地位相提並論。

(三)宗派與支系的關係

宗派與支系的關係是指佛教宗派創立後的分支,並不包括以前的學派。中國佛教八大宗派除三論宗、淨土宗、密宗(未包括西藏密教)外,其它五宗均有分支;這是創立宗派後的源與流關係。天台宗有天台國清寺、當陽玉泉寺、天台高明寺三系,山家、山外兩派;律宗有南山、相部、東塔“律宗三家”;唯識宗(法相宗)分圓測學系、窺基學兩系,禪宗有五家分燈:潙仰宗、臨濟宗、曹洞宗、法眼宗、雲門宗。少林寺屬曹洞一支。其中臨濟宗,分出黃龍、楊岐兩派,合稱“五家七宗”。如天台宗,天台國清寺本系是天台宗的主幹,雖有易教爲禪之時,但從“九祖相承”到“十七祖相承”,仍是天台宗千餘年傳播的主渠道。

這當然也包括智者大師當年親自爲報生恩而親自創建的荊州當陽玉泉寺系,智者大師在荊州的傳法,爲天台宗的發展培養了一批優秀的僧徒,見諸《國清百錄》《佛祖統紀》裏的高僧有志果、法才、法璨、道慧、道臻、法偃、義邃等十多人,其中在《佛祖統紀》中有傳記的就有道悅、行簡、道勢、法盛、法論等諸人。在荊州傳法期間,智顗在當陽玉泉山創立玉泉寺,除天台山外,智者大師顗建的最重要的寺院,被譽爲 “荊州叢林之冠”。 智者大師在此宣講的《法華玄義》《摩訶止觀》等天台宗主要經典,完成了天台宗創立宗派的主要理論體系。

入唐後,自灌頂圓寂後至八祖玄朗的百餘年間,天台山本系曾一度沉寂。而荊州陽玉泉寺系,則形成了天台宗的“荊南正法”。李華《荊州南泉大雲寺故蘭若和尚碑》雲:“昔智者大師,受法于衡嶽祖師,至和尚六葉,福種荊土,龍象相承……荊南正法,大士相傳。 灌頂尊記,乃吾師焉。”其中尤以玉泉道素、龍興弘景、揚州鑑真、蘭若惠真、衡山承遠、廬山法照等爲著。恆景,湖北當陽人。 弘景在當陽玉泉寺隨智者大師學止觀法門;唐武后和中宗時期,曾三度被詔入宮廷接受供養,深受“帝室尊奉”,成爲“國都教宗”; 弟子鑑真東渡日本,既弘天台,又弘律宗,爲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貢獻;弘景之後,在荊州傳承天台宗“荊南正法”的是蘭若惠真。

據李華《蘭若和尚碑記》,惠真是南陽人,年十三於西京開業寺出家,曾計劃走海路往天竺取經,後在海上遇義淨三藏被勸回,後到荊州隨弘景學天台教義。弘景十分賞識惠真,“欲以上法靈鏡,歸之和尚”,奏請皇上,請“京輔大德一十四人,同住南泉,以和尚爲首”, 惠真在荊州南泉建蘭若居,“躬行勤儉, 以率門人”,過着“食止一味,茶不非時”的生活,保持了天台禪僧的本色。師子國(今斯里蘭卡)僧人目加三藏拜謁惠真後,發出感嘆道:“印度聞仁者名,以爲古人,不知在世。”可見惠真聲名卻是早已遠播印度了。

衡山承遠是蘭若惠真之法裔,年二十四往荊州(今湖北江陵)玉泉寺,依止蘭若惠真出家學天台,奉師之命往湖南參訪。越洞庭湖過湘沅二水,到達南嶽衡山,在天柱峯的朝陽地帶止棲。又赴廣州依“慈愍三藏”慧日,得以傳授修持淨土深妙法門。後回南嶽衡山西南之岩石下置茅舍,內奉經像,號“彌陀臺”。唐代宗曾“南向禮之”,並先後賜其道場“般舟道場”之號,“彌陀寺(今爲祝聖寺)”之額;貞元十八年入寂,世壽九十一,柳宗元爲撰碑文。弟子千餘人以法照、日悟等爲最著。奉爲淨土宗三祖(《佛祖統紀》卷二十六、《淨土聖賢錄卷三》)。廬山法照,俗姓張,少時舍家爲僧,初居廬山,結西方道場,大曆二年(767)慕承遠名來南嶽,師)

事承遠十二年。後在五臺山以天台教義融於淨土法門,創“五會念佛”法,大曆末年(779)奉詔入長安,入皇宮教宮人五會念佛(五百人爲一會),唐代宗李豫奉爲國師,賜號“供奉大德唸佛和尚”、“五會念佛法事般若道場主國師”。唐德宗李適贊法照曰:“性入圓妙,得念正真,悟常罕測,諸佛了因。”後尊爲淨土宗四祖(見《宋高僧傳》卷二十一、《淨土往生傳》卷下)。

由上可見,荊州玉泉寺系在初唐、盛唐、中唐,確是僧才輩出,在東京(洛陽)、西京(長安)兩京影響深遠。而天台山國清寺系自灌頂寂後,異常沉寂。直到中唐九祖湛然中興,天台宗才重興於東南。

天台宗自南宋建炎四年(1130),禪僧真歇清了奉敕入住國清寺,“易教爲禪”;遂成“禪宗十剎”之一,出現了“教禪之爭”。元世祖間,天台宗高僧性澄湛堂“乃不遠千里走京師,具奏(國清)寺建置顛末之由,元世祖賜璽書復之,還國清之舊制(明釋如惺《明高僧傳》卷一)”。明洪武二年(1369)太祖朱元璋詔請禪宗名僧曇噩住持國清寺,又復爲禪寺。明代天台宗高僧傳燈感慨祖業凋零,國清寺又淪爲他宗道場,遂於萬曆二十四年(1596)秋,募修高明寺宇,闢幽溪講堂,築楞嚴壇,重立天台祖庭,名士屠隆爲之作《新建天台祖庭記》,此記認爲傳燈重立天台祖庭,“嗣智師之法衣,弘臺宗之絕響”,“上弘祖法,下爍羣蒙”,使天台宗再盛於東南,其功“庶幾章安(明傳燈《天台山方外志·文章考》)”。傳燈不僅重立天台祖庭,而且撰寫天台宗譜系《靈山正脈》一書,詳細敘述了從釋迦牟尼佛開始,歷代祖師相傳的天台宗法脈傳承世系,並以他的師父百鬆真覺法師爲開始,推演了六十四字的法脈傳承輩分。明末智旭私淑天台宗,稱“天台在,佛法在!天台忘,佛法亡!”(智旭《燃香供無盡師伯文》,載《靈峯宗論》卷八之三)故高明寺系下尚有天台靈峯支派,並延續至今。此外,高明寺系尚有午亭正時支派,明以來一直流傳於浙東溫、臺一帶。高明寺系輩分排行,見清代守一空成重編的《宗教律諸家演派·天台教觀》(載《卍新纂續藏經》第 88 冊)。

(四)祖地與祖庭的關係

祖地就是祖師地,即每個宗派創宗者的早期祖師的弘法地。祖庭是指佛教宗派實際創始人於此形成最後宗派思想體系,創宗立派、並有傳播海內外法統的根本(最主要的)道場。根本,《說文解字》曰:“木下曰本。”根本,指事物的本源、根基,即最主要的部分。因而每個宗派的祖庭就只有一個根本道場,也就是最主要的道場。根本道場就是每個宗派的祖庭。而李利安先生主編的八大宗叢書,每個宗派的祖庭都多達四五個。如李媛《一念三千天台宗及其祖庭》一書將天台宗祖庭分天台山諸寺、其他祖庭兩類:天台山諸寺列國清寺、高明寺、真覺寺;其他祖庭列光州淨居寺、金陵瓦官寺、荊州玉泉寺、新昌大佛寺;共列七個祖庭。

其中國清寺是天台宗的根本道場,高明寺是明萬曆年間的天台宗支系道場,真覺寺是智者大師的肉身塔所在地;其他祖庭所列河南光州淨居寺,則是智者大師向師父慧思學習法華思想,悟“法華三昧”的祖師地,也就是天台宗的早期祖師地之一。據唐道宣《續高僧傳》卷十七載,慧思於三十四歲時(548)在兗州講禪法,因徒衆人品複雜,時生是非,遭遇邪師的猜忌謀害,從此中止北遊,率衆南行。先到信州,後入郢州,隨地應請講說大乘。

樑代承聖二年(553),率衆再向南行,到了光州,翌年(534)入住大蘇山,在開嶽寺、觀邑寺講《大品般若經》,信衆日增,因此發願寫造金字《般若經》,四十四歲時(558),於光城縣齊光寺實現了寫金字經本並貯以寶函的心願。後創立天台宗的智顗,就是在這時不避戰亂,遠來光州師事慧思的。慧思在光州遊化歷時十年,於陳光大二年(568)帶了徒衆四十餘人前往湖南、入住南嶽。據《南嶽十八高僧傳》載,陳光大初,慧思領徒至祝融峯側建閣,作爲上下經行聽法之所(:隋大業年間初,改建爲寺。以其“敕建”,故名“上封寺”)。後陳主迎他到陳都建業(南京),住棲玄寺,講《大品般若》。陳太建九年(577),他特從祝融峯頂下來,住南嶽半山道場,大集徒衆,勸修法華、般舟三昧。慧思因居南嶽多年,因稱“南嶽慧思”。慧思居住過這麼多寺院,且天台宗實際創始人是智者大師創立天台宗,因而稱“學派佛教”時期的光州淨居寺作爲祖庭之一,於情於理都講不通。荊州玉泉寺雖爲智者大師所建,《佛祖統紀》亦視爲天台宗旁出支系;金陵瓦官寺不過只是智者大師在講過經而已;新昌大佛寺只是智者大師的圓寂地。天台真覺寺是智者大師肉身塔所在的塔院,故又稱智者塔院。

湯用彤先生在《中國佛教宗派問題補論》(載《北京大學學報》1963年第3期)一文中指出:“天台智者領黨徒甚衆,頗受陳隋兩朝帝王的優遇。晚年在天台傳法, 其時已爲僧衆立製法, 規定借衆在宗教生活上的程序及種種罰規 (見《國清百錄》卷一、卷七))。 此外並制定“懺儀”(同書卷四、五、六)) 儼然爲一代教(宗)主。 禪宗人也承認智者是天台教主(見《傳燈錄》二十七)。

而天台教(宗)是有創始人、有教理、有教規、有修行方法、有徒衆的集體,形成佛教中很大的一個教派。特別在江浙一帶,其道大行。”湯用彤先生這“五有”定義概括,既適用於宗派,也適用祖庭。創宗如王朝,祖庭如太廟。只有建立王朝,定鼎都城,方能建立太廟。太廟只建於都城,並非隨地可建。同理,天台宗未創立宗派前,何來祖庭?湯用彤先生又指出:“中國佛教教派興起,有的由學派進而爲教派如三論宗;有的新興教派如天台宗;其主要標誌,實爲道統之爭……中國佛教的宗派有種種的專門著作,如《智者大師別傳》,是一個宗派創始人的傳,《國清百錄》則是宗派寺院的檔案彙編。最可注意者是宗派的師資查相承的傳記,如《天台九祖傳》(載同上)。”因而,天台宗祖庭在天台山,國清寺纔是符合以上條件的天台宗根本道場;這纔是名至實歸!故中國佛教協會官網上佛教八大祖庭中的天台宗惟一祖庭,仍是天台山國清寺!

唐宋間,天台宗以國清寺爲根本道場向海內外傳播,玉泉寺系向兩京(長安、洛陽)傳播,湛然蘇州弟子行滿在南通如東建立了國清寺,作爲海上傳播的一箇中心,圓仁曾於此逗留一個多月,等待批准求法天台山的公文。今在其掘港遺址上出土了上千件文物,這也是天台山國清寺系在國內傳播的實物例證。同時還宗風遠播至日本、朝鮮半島。

唐貞元二十年(804)九月二十六日,37歲的最澄帶着弟子兼翻譯義真人唐求法,來到台州謁見刺史陸淳。時天台十祖道邃應陸淳之請,於台州龍興寺開講《法華經》與《摩河止觀》。最澄從之受法。十月七日,最澄登上嚮往已久的天台山,師事佛隴定慧真身塔院(即真覺寺)座主行滿習天台教義。行滿贈與《摩訶止觀》等天台宗主要經典。十一月五日,行滿與最澄同下佛隴至台州龍興寺。自十一月五日至翌年三月二十五日離開臺州的近140多天裏,均居此寺研習天台教觀,抄寫天台教典。三月初二夜亥時,道邃爲最澄等27位中日國僧人同受菩薩戒。最澄《天台法華宗傳法偈》(載《傳教大師全集》第五冊)與日僧仁忠《叡山大師傳》對天台求法均有詳細記載。最澄回國後在比叡山延歷寺(亦稱天台山國清寺),創建了日本佛教天台宗。

北宋元豐八年(1085)高麗高僧義天入宋求法,翌年(1086)在杭州弟子並主客楊傑一同從天竺寺高僧從諫聽受天台一宗經論,從諫爲義天等授說天台教法,並以手爐、如意相贈,又制詩一首以送別。是年四月,義天到達天台山,登定光、佛隴,瞻仰祖師弘法遺蹟,並親筆書寫發願文,於智者大師肉身塔前宣誓:“嘗聞大師,以五時八教,判釋東流。一代聖言,聲無不盡。本國古有諦觀者,傳得教觀,今承習久絕。予發憤忘身,尋師問道,今已錢塘慈辯講下,承稟教觀。他日還鄉,盡命傳揚”。楊傑志之,沙門中立爲之豎石。五月上旬,義天自天台山至明州(今浙江寧波市),十九日,自定海隨本國朝賀回使船還國,越十日,至廿九日還至本國禮成江。宣宗奉太后出奉恩寺以待,迎接導儀甚盛。義天於高麗肅宗二年(1097)在今朝鮮開城建立了國清寺,創立了高麗天台宗(即今韓國天台宗)。

日韓天台宗所在總本山寺院,均稱天台山國清寺,分別以天台山國清寺爲祖庭。今國清寺內分別建有中日祖師碑亭與中韓祖師紀念堂,這是中日韓天台宗祖庭的最主要的標誌性建築。2017年11月18日,中日韓佛教天台宗三國長老齊聚天台山國清寺,共慶佛教天台宗祖庭誕辰1420週年。據中新社報道,日本天台宗宗務總長杜多道雄告訴記者楊韻儀,中日天台宗近時期來的交流始於1964年,日本延歷寺獲贈祖庭國清講寺的《妙法蓮華經》。以此爲契機,1965年日本天台宗使節團朝覲了祖庭國清講寺,此次斷隔許久的首次訪華被深深銘記在了兩國友好交流史冊中。杜多道雄說,日本天台宗分庭立有“天台宗永永流傳”的碑文,即表示“中日兩國天台宗、佛教友好交流世代永傳”。韓國天台宗元老院長田雲徳也告知記者,古往今來,祖庭天台山國清講寺和韓國佛教天台宗之間存在着不斷的文化交流,傳承着歷史友誼,祈願通過這一“黃金紐帶”,使中日韓天台宗的影響力和作用能進一步擴大。天台縣委書記管文新希望祖庭國清講寺,能繼續譜寫天台宗傳承發展的新篇章,助力打造台州“和合聖地”。

至於黃凱的《不二法門三論宗及其祖庭》一書稱“西安草堂寺是中國漢傳佛教三論宗的祖庭”,理由是三論宗的經典《中論》、《百論》、《十二門論》“三論”系鳩摩羅什居此寺所譯而故稱。鳩摩羅什也翻譯了《妙法蓮華經》,這是天台宗創立宗派的根本經典,故天台宗又稱法華宗。未見哪一部中國佛教史或天台宗專著有將草堂寺列爲天台宗祖庭的。

由上可知,佛教宗派祖庭是集惟一性、開創性、宗派性、根本性於一體寺院。惟一性如太廟,開創性指創宗立派,宗派性指海內外傳承法統,根本性指最主要的道場。理解了“祖庭是指佛教宗派實際創始人於此形成最後宗派思想體系,創宗立派、並有海內外傳播法統的根本(最主要的)道場”這一概念,李媛《一念三千天台宗及其祖庭》等書所列光州淨居寺、金陵瓦官寺、荊州玉泉寺、新昌大佛寺等所謂“祖庭”,根本不值一提了!

(轉自中國作家網)

相关参考

天台国清寺

浙江天台山位于县城北3公里,景区面积2.4平方公里,市内5路、7路、9路公交车直达,进山门票:10元、寺院门票:5元。景区附近有天台宾馆、卧龙山庄等几家宾馆,吃饭和住宿都十分方便。国清寺始建于隋开皇十

邛崃天台山的传说故事

天台山文化天台山在远古洪荒时期,大禹治水路过蜀国时,曾选此山为台登高祭天,故得“天台”之美名。汉末道家在此相山凿洞,筑坛祭神,正式易其名为“天台山”,天台山便增添了宗教文化内容。三国蜀汉之初,诸葛亮曾

庐山道教的中心、南天师道的祖庭

南北朝时(420-589),北魏的寇谦之于神瑞二年(415年)称太上老君亲授予他「”天师”之位,赐给他《云中音诵新科之诫》凡20卷,对天师道进行改革,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建立新天师道场,史称「”北天师

叶问中的阿寺是谁?叶问里阿寺的结局如何?

《叶问》宋洋演绎的“野狗阿寺”是黄包车车夫,拖着残腿,拉车迅猛,有些不可思议;性格单纯,五官俊俏,人穷却志不短。角色:阿寺饰演者:宋洋角色介绍:是叶问的师傅陈华顺之子,脾气刚烈。因幼时对父亲比武失手伤...

邢台开元寺的历史文化

一、开元寺的资料大开元寺,原名开元寺,位于邢台市邢州北路中段,唐开元年间敕建,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为我国历代名刹,是佛教曹洞宗的祖庭之一,也是禅宗二祖的传钵之地和禅宗七祖神会大师的驻锡之地,元代

天台县的历史沿革

天台县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夏商周三代,天台属扬州之域,春秋战国时为瓯越地。公元前323年越为楚灭,属楚。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以原东越地置闽中郡,天台属之。西汉初,高祖刘邦

天台山的历史

“海上仙山”形成于太古代,迄今已有20多亿年的历史。《竹书纪年》曰:“东海外有山曰天台,有登天之梯,有登仙之台,羽人所居。天台者,神鳌背负之山也,浮游海内,不纪经年。惟女娲斩鳌足而立四极,见仙山无着,

天台县历史天气预报

天台的天气预报-搜狗问问天台天气预报(2013-11-1811:00发布)日期天气现象气温风向风力18日星期一白天晴高温15℃东北风3-4级夜间晴低温1℃东北风3-4级19日星期二白天晴高温14℃东北

京剧上天台历史典故?

京剧《上天台》的戏剧情节跟历史史实是没有关系的。也就是说戏剧中表现的事件经过和人物命运结局全部是虚构的。《上天台》又名《打金砖》《斩姚期》,故事讲的是:东汉刘秀为帝时期,刘秀因姚家父子战功显赫,为姚期

盖吴简介 北魏关中人民起义首领天台王盖吴生平

盖吴(418-446)北魏关中农民起义军首领。北地卢水胡人。太平真君六年(445年),盖吴在杏城(今陕西省黄陵县)起义,建百官,自称天台王,响应之人达十余万。盖吴联络刘宋,宋文帝刘义隆封他为雍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