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洪起畏墓发掘 墓志铭还原宋元决战

Posted 墓志

篇首语: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南宋洪起畏墓发掘 墓志铭还原宋元决战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南宋洪起畏墓发掘 墓志铭还原宋元决战

导读:这位洪起畏便是此次考古发掘的墓主人。那些战役信息便来自洪起畏墓志铭。专家说,鉴于墓志都是出自当事人之手,所以在某些时候,比之史书史料可信度更高。

洪起畏墓

作为南宋故都所在,杭州常常会有一些有趣的考古发现,让那些几近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历史故事不断地刷新我们的史学认知。

比如说昨天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发布的一个墓葬发掘信息,让我们对于那场决定了南宋最终命运的大决战丁家洲(今安徽铜陵北)之战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在这场战役中,除了遗臭史书的逃跑主将贾似道,还有个罪魁是首先逃跑引发溃败的孙虎臣,然后,被消灭了主力的南宋便一溃千里节节败退,镇江知府洪起畏也弃城跑路。这位洪起畏便是此次考古发掘的墓主人。那些战役信息便来自他的墓志铭。专家说,鉴于墓志都是出自当事人之手,所以在某些时候,比之史书史料可信度更高。

这座墓葬位于临安市的一个小村,是洪起畏夫妻合葬墓,发现时已经被盗3次,里面几乎没剩下什么,但是它的规模很豪华巨大,而且留下的墓志清晰完整,信息量很大,不但成为判断墓主人身份的实质性证据,也让我们得以一窥千百年前纷繁历史真相。

墓志信息很大

老婆杭州人,祖父写过《春秋说》

这个墓是洪起畏夫妇墓,位于临安市郎碧自然村,背靠将军山,前面是南苕溪,竹林幽幽,风景和风水都很好。考古所从去年11月开始发掘,不过,因为被盗3次,里面的宝贝几乎没有剩的。这对夫妻同茔同穴不同室,男左女右,中间隔开,两个人的墓志都保留完好。洪起畏的墓志风化得有些厉害,很多字肉眼辨不太清楚,而且还是用比较潇洒的行草写的,需要后期用高科技手段分辨,但信息量很大。

这位洪起畏,是杭州人,关于他的史料很少,基本是在别人的传记中提到一句,比如《宋史·贾似道传》里曾提到:知临安府洪起畏请行类田,似道主其说。这说明洪志畏曾担任过临安知府,并常与贾似道不谋而合。

而他的祖父洪咨夔,做过刑部尚书、翰林学士,兼修国史兼侍读,写过《春秋说》,有专门的传记《宋史·洪咨夔传》。不过,史料中说他死于端平年间,但端平几年并没有记载。在墓志上则明确写道是端平三年,并且死后,赠太师申国公,谥忠文,享受宰相级别的待遇,算是补充了史料空白。

至于洪知府的老婆郎氏,史料上几乎难觅踪影,这回看了墓志也清楚了。郎氏也是杭州人,生完第二个儿子坐月子时,得了寒疾,冬天又复发了,结果医生下了一剂猛药,美丽的少妇38岁就死了,而知府大人活到了79岁,所以老婆的墓志,是他亲手写的。

虽然他后来又娶了个老婆,但他对郎氏评价很高,说她脾气好,不随便训斥别人,尤其口风很严,绝对不说人是非。杭州市考古所副所长郎旭峰说,墓志里还提到郎氏的祖父叫郎简,被封为武林侯,这在史料里也是没有的。

那场宋元决战谁是跑跑

孙虎臣先逃贾似道跟风

洪起畏在墓志里,还写到了一件大事情:丁家洲之战。

这次战役,在《宋史》和《元史》里都有记载,是南宋与元最后一次大规模决战,发生在1275年2月22日。这次战役里,牵涉到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人:奸臣贾似道。

宋史里说,贾似道抽调南宋精兵13万,出师应战元军于丁家洲,也就是今天的安徽铜陵东北江中,结果贾似道贪生怕死,临阵脱逃,招致惨败,乘单舟逃到扬州去了。

大家都知道,贾似道后来遭群愤,被贬官,最后送去广东充军,在贬官的路上,被跟他有仇的郑虎臣杀掉了。这一连锁反应,直接导火线就是丁家洲之战。他被杀的时间是1275年7月,跟这场仗只隔了5个月。

而第二年的1月,一年都不到,南宋都城临安就被占领了。

丁家洲的失败,意味着南宋的灭亡。而后面的一些斗争,比如文天祥抗元,都是小规模的战斗,已经不成气候。杭州市社科院南宋史研究中心主任何忠礼说。

洪知府此时在干嘛?那时,他是镇江知府,在元兵准备进攻时,弃城跑了。但在墓志里,只写了打败仗的情况,却没写自己逃跑这件事。

在墓志里说起这次战役,洪起畏的说法是,贾似道也想努力收集溃兵再战,却没做成。最重要的是,他还提到,当时的步军指挥使孙虎臣是前锋,一触即溃,是他先逃跑的。

而史料里,关于谁先逃,说法很多。

《元史·伯颜传》里说,是水军统领夏贵先逃的:贵先遁,以扁舟掠似道船。

《宋史·贾似道传》里又讲:似道亦与虎臣以单舸奔扬州,两人一起逃的。

墓志记载与史料有出入,一般情况以墓志为准,因为是当事人写的。郎旭峰认为,洪起畏的墓志可能他事先就写好,也可能是了解他的族人写的,但他没必要为贾似道辩护,不管是孙虎臣先逃,还是贾似道先逃,当时镇江已是空城,注定是守不住的,从逻辑上分析,他的说法还是客观的。

这是土豪墓室

31层封土,每层颜色不同

洪起畏的墓志有看头,他的被盗了又盗的墓,在平常人看来空空如也,可在考古学家眼里也很有看头。这座墓的看头就是封土。

古代等级高的封土称为陵、山,在汉代,身份越高,封土也越高越厚,但宋代其实并不流行,不过,洪知府却有点小心思。

笔者走上缓坡,就被墓的封土惊到了。说是封土,不如说是座小山,长58米,最高处有13米。仔细看,这土是一层层夯打的,每层颜色还不同。

有31层。市考古所副研究员刘卫鹏很淡定,他说,13米的高度,在宋墓里算是高的了,而且夯筑非常密实,坚硬,用料还不同,前面23层用黏土夯筑,24到27层是用黏土、沙子、白灰(渣)等混合。

果然是城中名门望族,世代为官,财力丰厚,光是外面的封土就这么考究,那墓室更不得了。

因为墓室前有石条封门,石条两侧还以夯土加固,为了保护原貌,考古队员只能将墓顶上的两个盗洞扩大后,进入到墓室内。没想到,这墓砖又是层层叠叠,先是砖,再是糯米石灰,再加层土,再铺土……郎旭峰给笔者讲了下里面的讲究。

白白的糯米石灰占了大头,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三合土,经常用于古建筑的地面,防水,防潮,密封性好。郎旭峰说,这完全是不计工本地营建墓室,元代以后的墓比较多地用到这种材料,早期的墓室并不普遍,直接上封土就行了,没这么精细,这也代表了一种新墓葬形式的出现。

相关参考

浙江临安一知府墓再现宋元决战历史片段

近日,浙江省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发布的一个墓葬发掘信息,让人们对于那场决定了南宋命运的大决战丁家洲(今安徽铜陵北)之战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在这场战役中,被消灭了主力的南宋军队一溃千里,节节败退,镇江知府

浙江临安一知府墓再现宋元决战历史片段

近日,浙江省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发布的一个墓葬发掘信息,让人们对于那场决定了南宋命运的大决战丁家洲(今安徽铜陵北)之战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在这场战役中,被消灭了主力的南宋军队一溃千里,节节败退,镇江知府

历史军事 宋元崖山决战投海殉国千古绝唱

宋元崖山海战发生在1279年,参战双方是南宋方面和元朝方面。南宋方面有军队20余万,元朝方面有军队2万人。南宋方面的战船是1000余艘,元朝方面的战船是400余艘。双方在崖山附近的海面上进行海战。  

没有“郭靖、杨过”的襄阳保卫战 宋元大决战

金庸先生的多部小说都曾以蒙古南侵,中原武林人士奋起抵抗为历史背景,特别是以郭靖为首的众多武林人士参与的襄阳保卫战最为壮烈。在《神雕侠侣》中杨过曾将蒙古大汗蒙哥击杀,导致蒙古大军撤退,襄阳暂时得以保全。

没有“郭靖、杨过”的襄阳保卫战 宋元大决战

金庸先生的多部小说都曾以蒙古南侵,中原武林人士奋起抵抗为历史背景,特别是以郭靖为首的众多武林人士参与的襄阳保卫战最为壮烈。在《神雕侠侣》中杨过曾将蒙古大汗蒙哥击杀,导致蒙古大军撤退,襄阳暂时得以保全。

没有“郭靖杨过”的真实襄阳保卫战 宋元大决战

金庸先生的多部小说都曾以蒙古南侵,中原武林人士奋起抵抗为历史背景,特别是以郭靖为首的众多武林人士参与的襄阳保卫战最为壮烈。在《神雕侠侣》中杨过曾将蒙古大汗蒙哥击杀,导致蒙古大军撤退,襄阳暂时得以保全。

没有“郭靖杨过”的真实襄阳保卫战 宋元大决战

金庸先生的多部小说都曾以蒙古南侵,中原武林人士奋起抵抗为历史背景,特别是以郭靖为首的众多武林人士参与的襄阳保卫战最为壮烈。在《神雕侠侣》中杨过曾将蒙古大汗蒙哥击杀,导致蒙古大军撤退,襄阳暂时得以保全。

人类文明中有哪些无比悲壮的场面

南宋与蒙古的崖山之战崖山之战是1279年,南宋军队与蒙古军队在广东崖山进行的大规模海战,也是古代中国少见的大海战。场战役直接关系到南宋的兴亡,也是宋元之间最后的决战。战争的结果是元军以少胜多,宋军全军

墓志铭在古代是什么时候开始广泛使用的?

墓志,是古人放在墓里刻有死者生平事迹的石刻,有韵语结尾的铭叫墓志铭。墓志铭通常为两部分:序文称为“志”,北朝隋唐多用骈文撰写,宋元明清多用散文撰写,叙述死者姓名、家世和生平事迹;“铭”则用韵文写就,主

南宋画僧法常的作品意境深远,深受日本尊崇,宋元时期却饱受诟病

在中国绘画史上,南宋有一位佛名法常(一二○七—一二八一)、法号牧溪的僧人画家。中国绘画史上的画家里,法常是对日本画坛影响最大、最受日本喜爱与尊崇的一位画家。网络图片南宋的画家里,梁楷和法常都不自觉地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