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大鐘三遷記
Posted 博物
篇首语:不怕读得少,只怕记不牢。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永樂大鐘三遷記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永樂大鐘三遷記
年代:明代
級別:一級文物
方位:大鐘寺古鐘博物館大鐘樓
羅飛
說起位於今天北京市北三環西路的大鐘寺(覺生寺),您可能會馬上想到寺中收藏的那口體量巨大、莊嚴宏美的永樂大鐘。可您知道嗎,永樂大鐘其實也是個「拆遷戶」,並非一直懸掛在大鐘寺,是從其他地點經過三次輾轉搬遷而來,這其中還有著一段跨越明清,繞遍大半個北京城的故事:
永樂大鐘「出生」在明代北京城鐘樓西北的鑄鐘廠,算來已有近600歲,今天這裡還保留著鑄鐘胡同的地名。明代永樂年間的鑄鐘廠,可謂是名鐘輩出,除大鐘寺收藏的這口永樂大鐘外,今天北京鐘樓上的永樂大更鐘、天壇齋宮鐘樓上的永樂銅鐘,以及大鐘寺古鐘博物館收藏的永樂鐵更鐘等都「誕生」於此,都是永樂大鐘的「同胞兄弟」。
永樂大鐘在鑄鐘廠鑄成後,由鑄鐘廠遷出,住進了位於今天景山公園東北的漢經廠,這裡是明代皇家收藏漢文佛教典籍,並為皇帝舉行佛事的場所。永樂大鐘在漢經廠默默無聞地一住就是近200年。直到萬歷皇帝登上皇位後,其母李太後癡迷佛教,萬歷為討母親歡心,不但在西直門外為母親修建了規模宏大的萬壽寺,還將漢經廠的永樂大鐘搬到了那裡,每天派六名僧人,專門負責鳴響永樂大鐘,傳說鐘聲數十裡外都可聽到。萬壽寺也因永樂大鐘悠揚的鐘聲而名聲大振,於是京城的百姓與文人墨客紛紛來到萬壽寺,只為一睹永樂大鐘的風采,聆聽那震撼心靈的鐘聲。
然而,十多年後,萬歷皇帝的孫子天啟皇帝登上皇位,聽信了坊間流傳的「京城的白虎方(西方) 鳴鐘,對天子不利」的流言,於是下令將永樂大鐘從鐘樓上摘下。這永樂大鐘在萬壽寺院東的地上一臥就是一百多年!
直到乾隆初年,永樂大鐘才又重新進入了皇帝的視野。經負責勘查風水的官員奏報,建議將永樂大鐘安置在剛剛建成的覺生寺中,得到了乾隆皇帝的首肯。這年冬天,為永樂大鐘 「搬家」的工作正式開始了。
為什麼「搬家」季節選在天寒地凍的冬季呢?這裡面另有玄機——在沒有大型起重搬運設備的古代,要想給永樂大鐘這個重達46.5噸,高6.75米,底口直徑達3.3米的龐然大物「搬家」,絕非易事。但聰明的古人卻早已掌握了物理學中通過減小摩擦系數,從而減小摩擦力的這個原理,在北京滴水成冰的冬季,於萬壽寺和覺生寺之間,每隔一裡打井一口, 用井水潑地,使地面結冰, 以減少移動過程中的阻力, 然後用牛群拉動大鐘在冰面上滑行。就這樣永樂大鐘「滑」到了覺生寺。乾隆皇帝還特意在覺生寺中第五進院落裡,以天子才能享用的「天圓地方」式的建築,為永樂大鐘建了「新居」——大鐘樓,並將永樂大鐘的身世賦成一首名為《大鐘歌》的長詩,禦筆親書,鐫刻在上等漢白玉雕成的石碑上,也同時安置在大鐘樓內。從此永樂大鐘「定居」下來,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鐘王」,而覺生寺也因此得了「大鐘寺」這一別名,甚至到今天我們只知道大鐘寺而不知覺生寺了。
永樂大鐘在大鐘寺安頓下來後,便有了新的使命,成為清代皇帝祈雨的法器,只在遇到旱年舉行祈雨儀式時才會鳴響,這一制度從乾隆年間一直延續至清末。從1985年大鐘寺古鐘博物館成立至今,大鐘樓內一直作為永樂大鐘原狀陳列展廳,保持了乾隆年間永樂大鐘本原的懸掛狀態。
今年10月,大鐘寺古鐘博物館經過歷時兩年的修繕改陳,重新向社會開放。大鐘樓在繼續保持永樂大鐘原狀陳列的同時,有了一些新的變化——博物館工作人員運用高科技3D掃描技術,對永樂大鐘鐘體內外壁23萬餘字的銘文進行了系統的數字化掃描,從而不但系統掌握了永樂大鐘銘文內容與分布規律,還運用計算機還原了永樂大鐘的三維模型。在大鐘樓內推出了「永樂大鐘銘文電子拓片展」與「360度看大鐘」兩大多媒體展示互動項目;觀眾還可以通過 「幻影成像」技術「目睹」永樂大鐘的鑄造過程。
每年元旦子時,新年來臨之際,在大鐘樓舉行的「鳴鐘晚會」,至今已延續了32屆。聽,2015年新年的鐘聲近了,永樂大鐘的鐘聲近了!
本文來源:華龍網相关参考
如題:曠世奇書《永樂大典》有什么奇特之處!為什么稱為曠世奇書?《永樂大典》:大明永樂年間由皇帝朱棣先後命解縉和姚廣孝主持編纂的一部集中國古代典籍於大成的超級類書,初名《文獻大成》,後永樂帝親自撰寫序言
如題:曠世奇書《永樂大典》有什么奇特之處!為什么稱為曠世奇書?《永樂大典》:大明永樂年間由皇帝朱棣先後命解縉和姚廣孝主持編纂的一部集中國古代典籍於大成的超級類書,初名《文獻大成》,後永樂帝親自撰寫序言
如題:曠世奇書《永樂大典》有什么奇特之處!為什么稱為曠世奇書?《永樂大典》:大明永樂年間由皇帝朱棣先後命解縉和姚廣孝主持編纂的一部集中國古代典籍於大成的超級類書,初名《文獻大成》,後永樂帝親自撰寫序言
朱元璋稱帝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1369年的十一月七日,在江西吉安府吉水縣鑒湖的一戶書香門誕生了一個男嬰。這個男嬰天資異於常人,在襁褓中就已經開始認字,5歲時的他聽一遍詩文就能記住,7歲能熟練寫文章,1
我們都知道永樂年間,明朝國力是強盛的,有人說永樂年間,明朝版圖最大,但也有人說,朱元璋時期的版圖才是最大。哪到底誰的貢獻更大呢?看看兩人是如何開疆拓土的?「”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自從秦始皇
我們都知道永樂年間,明朝國力是強盛的,有人說永樂年間,明朝版圖最大,但也有人說,朱元璋時期的版圖才是最大。哪到底誰的貢獻更大呢?看看兩人是如何開疆拓土的?「”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自從秦始皇
我們都知道永樂年間,明朝國力是強盛的,有人說永樂年間,明朝版圖最大,但也有人說,朱元璋時期的版圖才是最大。哪到底誰的貢獻更大呢?看看兩人是如何開疆拓土的?「”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自從秦始皇
鋼絲錄音倖存絕唱:「二胡傳說-阿炳(華彥鈞)百年紀念專輯」作者:STHIFI摘要:本專輯是民樂大師彭修文中央廣播民族樂團唯一收錄阿炳生前錄音二泉映月,另外包含二首二胡曲,三首琵琶曲。專輯名稱:二胡傳說
鋼絲錄音倖存絕唱:「二胡傳說-阿炳(華彥鈞)百年紀念專輯」作者:STHIFI摘要:本專輯是民樂大師彭修文中央廣播民族樂團唯一收錄阿炳生前錄音二泉映月,另外包含二首二胡曲,三首琵琶曲。專輯名稱:二胡傳說
付姓,最初為罕見姓氏,《姓纂》記載:“鄭國人史付的後代有取付姓者。”春秋時期,鄭國史官史付的後裔有以“付”為姓氏的。付氏名人有:永樂年間的付吉,河北大城人,曾任職陝西按察司副使。上世紀五十年代,傅氏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