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战争 司马懿以快掩慢胜孟达

Posted

篇首语: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战争 司马懿以快掩慢胜孟达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古代战争 司马懿以快掩慢胜孟达

   公元227年,魏国新城太守孟达秘密联系蜀、吴谋反。当时,屯军于宛城的司马懿得知这一情况后,暗中调遣军从,准备讨伐。

    部将劝司马懿说:“孟达这个人向来没有信义,应当乘其举棋不定时,果敢出兵将其杀垮。”但是,按常规,司马懿要发兵平叛,必须先报告在洛阳的魏主,待得到批准后才能进兵。可是,从宛城到洛阳往返1600多里,要走半个月的时间;而从宛城到孟达起事的上庸城有1200里,也要走10多天。如果等到魏主的批准后再起兵平叛,那么魏军只有在孟达起事后1个月才能开到上庸城。魏军和孟达的兵力对比是四比一,但魏军的粮食不足吃1个月,而孟达的粮食可以支持1年。这就是说,司马懿如果等接到旨意再进兵上庸,到不了目的地粮食就没了;而孟达则可利用1个月时间,充分做好应战准备。因此,时间成了双方争取主动的关键。足智多谋的司马懿为了争取时间,以快制胜,便一反惯例,当机做了决定。在没有接到魏主命令的情况下,就暗中率领大军疾速前进。三军分8路而行,昼夜兼程,结果只用8天时间就赶到了上庸。上庸因城墙不坚固,准备不足,在魏军优势兵力的攻击下,军心动摇,难以支持。仅10天时间,孟达的外甥邓贤和部将李辅等就开城门投降。魏军入城,斩杀了孟达,俘敌1万多人。就这样,司马懿以神速的行动,避开了粮草不足之短,发挥了优势兵力之长,结果大获全胜。

相关参考

军事谋略 《孙子兵法》与军事——司马懿斩杀孟达

第76节《孙子兵法》与军事——司马懿斩杀孟达“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这就是俗话所说的“兵贵神速”。在战争中快速突袭,走敌人意想不到的道路,乘敌人还没有进行防备,就发起攻击

司马懿是如何擒孟达的 三国孟达的简介

三国孟达孟达是三国时期的人物,他的一生也是多舛的,但是也都是他自己做的选择。孟达字子度,他本来是字子敬的,但是他跟着刘备以后,发现刘备的叔父名字就叫做刘子敬。他后来改了名字之后一直在刘备的账下做事,那

司马懿是如何擒孟达的 三国孟达的简介

三国孟达孟达是三国时期的人物,他的一生也是多舛的,但是也都是他自己做的选择。孟达字子度,他本来是字子敬的,但是他跟着刘备以后,发现刘备的叔父名字就叫做刘子敬。他后来改了名字之后一直在刘备的账下做事,那

司马懿都非常欣赏的人才 三国猛将孟达:诸葛亮

在刘备死后,可以说诸葛亮就接管了蜀国的大小事宜,不但为蜀国份内的事操碎了心,就连魏国的事诸葛亮也是操着一万个心呢。魏国的孟达,当曹丕在位的时候,孟达就受到他的宠信,并且孟达还和桓阶,以及夏侯渊的侄子夏

司马懿都非常欣赏的人才 三国猛将孟达:诸葛亮

在刘备死后,可以说诸葛亮就接管了蜀国的大小事宜,不但为蜀国份内的事操碎了心,就连魏国的事诸葛亮也是操着一万个心呢。魏国的孟达,当曹丕在位的时候,孟达就受到他的宠信,并且孟达还和桓阶,以及夏侯渊的侄子夏

司马懿是怎样出兵击破孟达的?他是先发制人吗

魏明帝太和元年,魏国新城太守孟达密谋反曹。当他得到孙吴、刘蜀的暗中支持后,便在新城(今湖北房县)举起了义旗。消息马上传到驻守在宛城(今河南南阳)的曹军元帅司马懿那里。司马懿一听,左右为难。因为按一般程

司马懿是怎样出兵击破孟达的?他是先发制人吗

魏明帝太和元年,魏国新城太守孟达密谋反曹。当他得到孙吴、刘蜀的暗中支持后,便在新城(今湖北房县)举起了义旗。消息马上传到驻守在宛城(今河南南阳)的曹军元帅司马懿那里。司马懿一听,左右为难。因为按一般程

为什么诸葛亮策反孟达的时候,没有直接带领大军去接应孟达

距离太远。诸葛亮在陇右,孟达在上庸三郡的新城,两人之间隔着丛山峻岭。如果诸葛亮想要接应孟达,他需要先退回汉中,然后走水路才能过去。而司马懿在宛城,司马懿距离孟达1200里,距离近多了。孟达占领的新城,

孙权取皖城 以快致胜

  孙权趁张辽援军未到时迅速拿下皖城,打的是时间仗,所谓兵贵神速,领先一步就等于领先全部。以快致胜,先发者制人,后发者制于人。>>  孙权取皖城>>  曹操取了东川,欲得西川,刘备惧,遣伊籍入东吴,约

中国军事人物 司马懿

   司马懿(179?251)是三国时期魏国军事家,蜀、吴两军对抗时期的魏军统帅。博学多才,善于审时度势。后半生战功卓著,南擒孟达,西拒诸葛亮,东平公孙渊,都显示出超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