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輕佻果躁”到 ”文弱怯懦”,淺析東吳在江東風氣嬗變中的作用

Posted 士族

篇首语: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從 ”輕佻果躁”到 ”文弱怯懦”,淺析東吳在江東風氣嬗變中的作用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從 ”輕佻果躁”到 ”文弱怯懦”,淺析東吳在江東風氣嬗變中的作用

引言

陳壽在《三國志》中評價孫堅、孫策父子 「 ”輕佻果躁”,並認為 「 ”輕佻果躁”是二人殞身致敗的原因之一。實際上,在漢末吳初,不僅僅孫堅、孫策如此,孫權也是這樣的性格,其弟孫翊亦「 ”驍悍果烈,有兄策風”。 而江東諸將亦莫非輕佻果躁之徒也,這種「 ” 輕佻果躁”實際上是當時江東的風氣使然。然而,僅僅百年後,南朝時期的江東風氣卻表現出與 「 ”輕佻果躁”截然相反的「 ” 文弱怯懦”。這其中的原因,人們往往過多強調東晉南朝期間的變化,卻忽略對立足江東60年的孫氏東吳政權在其中的作用。本文通過東吳政權的儒化來談談東吳在江東風氣嬗變中的作用。

東漢末年的江東風氣

自古以來,江東地區的尚武風氣由來已久,成為一種鮮明的區域性文化傳統。 就人文地理環境來說,江東一帶水域豐富,依山傍海,水澇旱災時有發生。在上古,這里屬於最落後的瘟瘴地區。

「 ”楚越之地,地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贏蛤,不待賈而沽,地勢饒食,無飢饉之患,以故呰窳偷生,無積聚而多貧。是故江、淮以南,無凍餓之人,亦無千金之家。”



江東人民為生存與自然界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從而造就了尚力、好斗、堅忍的民風。春秋時期,此地區屬吳、越二國,兩國都有「 ”斷發紋身”的習俗,這種自殘就是對武力的崇拜。民眾的好戰尚武符合當時江東統治者的利益,受到當權者的大力提倡與支持,越人以「 ”銳兵任死”稱著,吳人則靠「 ”百姓習與戰守”名震中原。於是,這一觀念逐漸熔鑄成全社會普遍承認的行為規范通過漫長的歷史過程,形成為一種社會風氣,這種風氣「 ”明顯異於中原華夏文化”。

春秋時期的吳越爭霸


秦漢以來,政治背景變化天翻地覆,江東地區雖歷經滄桑,社會風氣卻依然如舊,因為幾百年凝聚下來的心理素質具有一定的持續性和穩定性未能馬上隨之改變。 特別是江東地區遠離北方政治、經濟 中心,文化「 ”相對薄弱”,好戰尚武的「 ”輕佻果躁”精神就如存在於社會風氣中的遺傳基因,被一代代地沿襲下來。

孫堅影視形象


江東的這種風氣,在當時的孫氏父子身上表現突出。孫氏父子割據江東,耳濡目染,浸淫日久。當時魏國和蜀國的有識之士也看到了這一點。孫策遇刺前,魏人郭嘉就曾經預判過。

孫策影視形象


「 ”然策輕而無備,雖有百萬之眾,無異於獨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 一人之敵耳。 必死於匹夫之手。”

事態的發展是策臨江未濟,果為許貢客所殺。劉曄說「 ”揚士多輕俠狡桀”,意即江東人多輕佻任俠狡黠殘暴之徒。對於郭嘉的預料,裴松之很不以為然,他認為「 ”嘉料孫策輕佻,必死於匹夫之手,誠為明於見事。然自非上智,無以知其死在何年也。今正以襲許年死,此 蓋事之偶合”。但是,他還是承認郭嘉對孫策的「 ”輕佻”性格的評價是正確的。嘉、曄為曹操著名謀士,雖然清治德業比不上荀攸,但是籌劃所料卻和荀攸差不多,二人均認為江東人輕佻。蜀人黃權認為 「 ”吳人悍戰”,左思在《吳都賦》中也提到孫吳時期的江東為「 ”矯材悍壯,此焉比廬,捷若慶忌,勇如專諸,危冠而出,竦劍而趨”,「 ”士有陷堅之銳,俗有節慨之風,睚眥則挺劍,暗嗚則彎弓,其鄰則有任俠之靡,輕沙之客”,「 ”輕佻於千乘”;形象的說明了江東人的輕佻果躁是當時的社會共識。

這種共識,在吳末晉初有很大的市場,羊祜上疏認為吳人「 ”其俗急速,不能持久”。晉武帝曾以「 ”蜀人服化,無攜貳之心,而吳人趑睢,屢作妖寇。豈蜀人敦朴,易而化誘;吳人輕銳, 難安易動乎”策華譚。華譚則認為:「 ”吳阻長江,舊俗輕悍。所安之計,當先籌其人士,使雲翔閶闔,進其賢才,待以異禮。”

地域空間維度上形成的「 ”輕佻果躁”的文化個性,在時間的歷史長河形成於江東文化之中,經由無數江東人的取舍迎拒,形成了特定的文化基因而得以延續和傳揚。對於本土成長起來的接受者如孫氏父子而言,這種江東文化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主導或影響着這個地域民眾的社會生存,滲透到他們的價值觀念、行為規范、文化藝術、語言表達等諸多方面中,表現出相對有異於其他方域不同特色的人文精神。 因而後人遂認為孫氏父子的「 ”輕佻果躁”是當時風氣的結果。

孫吳儒學政治及其政權的儒化

大凡帝王統治國家,主要在於選馭將相和確立治國方略,即以何准則選馭將相,以何方略治理國家,孫權也不例外。孫權麾下的武將,多為儒將,如周瑜、魯肅、陸遜等。呂蒙有所例外,他以勇武事孫策,身上的「 ”輕佻果躁”習氣明顯,欠缺的是不學無文。孫權特別囑咐他留意術學,他也發憤於此,多所開益,彌補了孫權所望於統帥兼具文武的要求。文臣更不用說均為儒學飽學之士。最終軍權、相權入東吳大姓之手,孫吳政權江東地域化特征尤為明顯。陸遜和顧雍相繼居於武職和朝官的顯位,同是孫吳政權江東化的最重要的標志。這是從政治角度而言。

東吳大帝孫權


從思想意識形態來講,則是孫吳政權儒化的重要標志。

「 ”曹氏始用崔琰、毛玠,以操切治臣民,而法初立。王道息,申、韓進,人心不固,而國祚不長,有自來也。諸葛之相先主也,淡泊寧靜,尚矣。而與先主皆染申、韓之習,則且與曹氏德齊而莫能相尚。三代以下之材,求如顧雍者鮮矣。……雍既秉國,陸遜益濟之以寬仁,自漢以來,數十年間無屠戮之慘,抑無苛繁之政,生養休息,唯江東也獨。惜乎吳無漢之正,魏之強,而終於一隅也。不然,以平定天下而有余矣。”

這是王夫之對於三國治國方略的評價,他批評曹操、劉備、諸葛亮「 ”皆染申、韓之習”,認為三國之中吳國祚最長,是因為孫權「 ”不師申、韓”之法術,實行儒學統治。他的看法充滿了對儒學統治的激賞之情,揭示了孫吳政權的儒化特征。儒化為服膺儒教。陳寅恪認為,服膺儒教即遵行名教(君臣、父子等),其學為儒家之學,其行必須符合儒家用來維系名教的道德標准與規范。從個人而言,孫權早期還多多少少有些「 ”輕佻果躁”的習氣,但後來已經服膺儒教了。史載趙咨使魏,魏文帝嘲咨曰:「 ”吳王頗知學乎?”咨曰:「 ”吳王浮江萬艘,帶甲百萬,任賢使能,志存經略,雖有余閑,博覽書傳歷史,籍未奇異,不效諸生尋章摘句而已。”至於孫權探望病臣、親拜臣母、舉善以教、優待敵虜等合乎儒家道德標准的行為,《吳書》中記載屢見不鮮。孫權郊祀以禮天,立宗廟以尊親,還督促郡守四時奉祀。選大將軍時,依舊拜廟。這些無不表現他崇信周公禮制那一套,宣揚儒家。 從上可以看出,孫權的治國方略為儒家思想,因此他的統治備受稱贊。

孫權


「 ”夫吳,恆王(孫策)基之以武,太祖(孫權)成之以德……其求賢如不及,恤民如稚子,接士盡盛德之容,親仁罄丹之愛。”

那么孫權如何體現儒家之仁義與德治呢?

第一,重用德行之士。赤壁之戰後,孫權「 ”雖然名義上尚未自王自帝,但是局面已成,按治平的要求來用人選士就逐漸成為必需,因此‘尚德行’的標准就自然而然地被重視起來了。‘尚德行’必重姓族”。孫權的舉賢任能,必不能忽視江東大族。孫吳以前就生活在江東的吳郡張氏、陸氏、顧氏,還有會稽孔氏、虞氏等世家大族,在東漢末年已受到儒家濡染,成為崇尚經明修行的文化士族。孫權簡士還很重視鄉閭評議,而「 ”江東大族為鄉閭評議中的核心力量”。

第二,保國養民。早在孫權時,淳於式就指出了「 ”養民”的方針, 得到了陸遜的稱贊,因為他也主張「 ”育養士民”。 太子孫登甚至建議孫權「 ”修黃老之術”。孫氏三代都在推行着這樣的方針,只是到孫皓時才由丞相陸凱總結為「 ”保國養民”之術。所謂養民,就是確立以民為本,先解決衣食問題,這是很典型的儒家思想。孫權注意發展農業生產。華敷曾說:「 ”大皇帝(孫權)覽前代之如彼,察今勢之如此,故廣開農桑之業。”孫權對發展農桑采取了一些措施,首開屯田,其次規定不准「 ”以役事攪民”,老百姓發生飢荒時,「 ”開倉廩以拯貧窮”。

東吳版圖


第三,重視教育,尤其是諸子的儒學教育教育是「 ”敦王化,隆風俗”的最重要手段。 黃龍二年春,孫權下詔「 ”立都講祭酒,以教學諸子”。他為孫登、孫休、孫和諸子延攬名師均見於史書中。在良好的儒學文化的熏陶下,孫和「 ”好文學,善騎射,承師涉學,精識聰敏,尊敬師傅,愛好人物”,已經與他的父輩旨趣甚遠。孫登「 ”或射獵,當由徑道,常遠避良田,不踐苗稼,至所頓息,又擇空閑之地, 其不欲煩民如此”。他的行為已深受儒家禮教的影響了。吳國的私學很發達如唐固、虞翻講學不倦門徒眾多。這些儒學大師在教育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

以上說明,孫權在選馭將相、治國方略等方面,都存在着濃厚的「 ”儒化”傾向。究其原因,陳寅恪認為,「 ”孫吳政權是由漢末江東地區的強宗大族擁戴江東地區具有戰斗力之豪族,即當時不以文化見稱的次等士族孫氏,借其武力,以求保全,從而組織起來的政權。故孫吳政治社會的勢力完全操在地方豪族之手”。本來,孫權崇尚儒學,重用儒學之士,符合江東大族的利益,自然受到了他們的歡迎和支持,使得他的政權「 ”儒化”非常明顯,在移風易俗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儒生形象的周瑜


至孫吳政權後期時,江東民風已呈實質性的變化,丹陽太守李衡妻言及當時是「 ”人患無德儀,不患不富,若貴而能貧,方好耳”。在當時,出現了因父溺死而投水的曹娥,盡心色養的董黯,哭竹生筍的孟宗等孝子現象。此外還有吳郡張溫姐妹、陸績之女郁生誓死不更二夫。對於前者,「 ”吳朝嘉嘆,鄉人圖畫,為之贊頌”,對於後者,姚信上表要求朝廷「 ”褒郁生以義姑之號”。從這些可以看出崇尚忠孝節義的儒家道德之風在民間極其熾熱。

儒生形象的魯肅


儒生形象的陸遜


在民間風氣轉變的同時,東吳上層風氣也發生了變化。甘露元年三月,紀陟、弘璆奉使如魏,魏「 ”壽春將王布示之馬射,既而問之曰: ‘吳之君子亦能斯乎?’陟曰:‘此軍人騎士肆業所及,士大夫君子未有為之者矣。’布大慚”。 紀陟此論發於使魏之際,作為一種外交辭令,難免有偏激矯情之處。但是,孫吳文武觀念的變遷,由此可窺一斑。而且,紀陟是丹楊人,在江東地區此地的尚武風氣尤烈,時人如諸葛恪認為丹楊「 ”俗好武習戰,高尚力氣”,陸遜說「 ”丹楊山險,民多果勁”。出身於好武之鄉的紀陟竟有如此鄙視武事的言論,足見崇尚文化的觀念已深入人心,社會風氣由尚武向尚文嬗變。

東吳後南朝時期江東地區風氣的嬗變

西晉平吳後,司馬氏對於江東大族頗致意籠絡。「 ”江表初附,未與華夏同。貢士之宜,與中國法異。前舉孝廉不避喪,孝廉亦受行不辭。以為宜訪問余郡,多有此比。”足見對江東貢士盡量放寬,與中原不同,有喪而仍行。但此為朝廷規定,北方士人對南人仍有偏見, 孟超「 ”領萬人為小都督,未戰,縱兵大掠。機錄其主者。超將鐵騎百余人,直入機麾下,奪之,顧謂機曰:‘ 貉奴能做督不!’” 貉奴為罵詞,是所謂的中原冠帶對江東人的蔑稱。孟超小都督,敢公然斥罵河北大都督全軍統帥陸機為貉奴,益見其對陸機等南人的輕視。陸家為吳國昔日世家大族,平吳後境況難堪至此。南人在北人前油然有羨慕與欽佩。葛洪在《抱朴子・譏惑篇》中也諷刺吳人強學中國(即中原) 人的語言書法以至居喪哭聲。吳人這種心理狀態,對於東晉立足於江左,極為重要。

南朝時期江南人士形象


東晉之際,僑姓大族與江東大族在種族、地域、文化、宗教、社會階級、名教觀念及實際利益上,雖有沖突,但可調和。北人輕視南人有傳統,但二者之間占主要地位的,是階級和信仰的一致,這決定他們不是分,而是合。江東大族在這種情況下的心理素質也隨之發生巨變,從主導到附庸,最終消滅自己固有的特征與僑姓大族合流。僑姓大族對武人、武事、武職的評價素不甚高,必然對江東大族和社會產生重要影響,因此在江東人民的心靈深處,輕武鄙文的觀念逐漸沉淀下來。

南朝士族生活圖


進入南朝後,武職降為濁官,是世代盤踞「 ”職閑廩重”清官的高門士族所不屑的職位,武職子弟紛紛「 ”諱稱將門”。這些士族憑借世資,位高爵顯,生活豪富,追逐享樂,論是北方士族還是南方士族都明顯腐朽。梁武帝善於騎馬,至元帝則「 ”素不便馳馬”。 梁時士族甚至懼馬如虎。建康令王復,性既儒雅,未嘗騎馬,見馬嘶歕陸梁,莫不震懾,乃謂人曰:「 ”正是虎,何故名為馬乎?”此人居然是建康令。可見這時的社會風氣也遭到腐蝕,輕武觀念擴散為普遍的社會意識。

南朝士族生活圖


東晉南朝時期,優越的地理環境為它的發展提供了一個難得的和平條件,雖然也有內亂,但只是暫時的和局部的(主要被破壞區在建康)。長期的安定的和平環境,也易使這里的風氣受到軟化。此外,這種風氣還深受「 ”經濟條件、政治局勢、和文化背景等等因素的作用和影響”。劉裕言「 ”吳人不習戰,若前驅失利,必敗我軍。”袁淑對顧覬之說:「 ”卿南人怯懦,豈辦作賊?”這種狀態,導致侯景之亂時,江東人「 ”膚脆骨柔,不堪行步,體羸氣弱,不耐寒暑,坐死倉促者,往往而然”。

結語

《漢書》中曾說「 ” 吳越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 劍,輕死易發。”到了《隋書》則說江東的「 ”毗陵、吳郡、會稽、余杭、東陽……其君子尚禮,庸庶敦厖,故風俗澄清,而道教隆洽,亦其風氣所尚也”。 在這種風氣的轉變過程中,孫吳時期是其中的一個很重要的階段,其政權的儒化,開啟了整個六朝時期江東民風從「 ”輕佻果躁”的尚武到「 ”文弱怯懦”的尚文的轉變,從而使江東民風地域性削弱,趨向全國化。

參考資料:

《史記》

《漢書》

《三國志》

《晉書》

《宋書》

《南齊書》

《南史》

《通典》

《讀通鑒論》

相关参考

孫策遇刺到底是怎麼回事

據《三國志》中有載:孫策「為人美姿顏,好笑語,性闊達聽受,善於用人。是以士民見者,莫不盡心,樂為致死。策英氣傑濟,猛銳冠世,覽奇取異,志陵中夏。然皆輕佻果躁,隕身致敗。割據江東,策之基兆也,而權尊崇未

從清朝臺灣進貢西瓜說起,淺析清朝進貢制度及意義

中國朝貢制度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逐漸演變成三種進貢行爲:一、朝貢,朝貢是別國向中國進貢,這一行爲體現了華夏傳統裏的外交關係。二、常貢、例貢,是指地方向朝廷進獻的貢品以及對貢品品種、數量和時間的制定。三

江東多才俊,看四大都督魯肅的將帥之道

三國中的蜀國和魏國,最使人津津樂道。劉備麾下的五虎上將,以及曹操帳中的五子良將、兩夏侯都是話題人物,這就導致了東吳的孫權很容易被人們忽視。其實孫權之所以能稱霸江東、三分天下,除了依靠長江天險,還和東吳

夏侯惇實力到底如何

三國時期,戰火紛飛,群雄割據,英雄輩出。最終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曹魏曹操,漢蜀劉備,東吳孫權都先後自立為王。這三大陣營之中就存在這天下眾多豪傑。東吳在三國戰爭之中出現的頻率可能稍微要低一些,但是曹魏

沙摩柯一箭射殺東吳猛將甘寧,為何卻被周泰二十回合斬殺

關羽大意失荊州,兵敗被擒殺,張飛再次遇害,兩個兇手逃到了江東,劉備忍無可忍,在稱帝半年之後,舉傾國之兵,悍然發動了夷陵之戰,意在一舉消滅東吳,斬殺孫權,為死去的關羽、張飛報仇雪恨。他為了增加勝算,還讓

魏蜀吳三國拼經濟,曹操劉備孫權誰在薅羊毛

三國紛紛民不安,東吳西蜀漢中原,那曹操占了中原地,劉備皇叔駕坐在西川,東吳坐下孫權主,六郡八十一州他占了江東的半邊天。這是「”太平歌詞”有名的唱段,東吳有沒有六郡八十一州、是州大還是郡大,且不去管它,

魏蜀吳三國拼經濟,曹操劉備孫權誰在薅羊毛

三國紛紛民不安,東吳西蜀漢中原,那曹操占了中原地,劉備皇叔駕坐在西川,東吳坐下孫權主,六郡八十一州他占了江東的半邊天。這是「”太平歌詞”有名的唱段,東吳有沒有六郡八十一州、是州大還是郡大,且不去管它,

東晉 ”琅琊王”

在封建王朝,「”名”是非常重要的,孔子說:「”惟名與器,不可以假人”。「”名”不可輕授。一、在東晉,琅琊王對皇位的繼承權東晉開國皇帝司馬睿,是頂着西晉「”琅琊王”的名義,在江東開創了基業。在東晉,「”

東晉 ”琅琊王”

在封建王朝,「”名”是非常重要的,孔子說:「”惟名與器,不可以假人”。「”名”不可輕授。一、在東晉,琅琊王對皇位的繼承權東晉開國皇帝司馬睿,是頂着西晉「”琅琊王”的名義,在江東開創了基業。在東晉,「”

孫權堪稱酒鬼,但他知錯就改,所以酒反而成就了這位賢君

孫權在歷史上評價很高,連曹操都對他伸大拇指,稱“生子當如孫仲謀”。大文豪辛棄疾也曾在他的偉大詞作中稱讚孫權是“英雄”。孫權雄踞江東,建立東吳,跟魏、蜀兩國抗衡,被人稱為東吳大帝,他不愧是一代英主。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