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蒋介石都受到过王阳明的影响,他的心学核心在这四句话里

Posted 良知

篇首语:古人已用三冬足,年少今开万卷余。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毛主席、蒋介石都受到过王阳明的影响,他的心学核心在这四句话里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毛主席、蒋介石都受到过王阳明的影响,他的心学核心在这四句话里

在1917年,发生了两件很巧妙的事: 一名叫蒋志清的青年,在车间闲来无事做,于是看王阳明语录,突然有所悟,全身一震,于是将「 ”志清”之名改为「 ”中正”。这个「 ”中正”来自王阳明心学的「 ”大中至正”,我们知道,蒋中正就是蒋介石; 也在那一年,湖南省立的第一师范,里面有个年轻人,叫毛润之,深受王阳明相关的书启发,写了一篇文章叫《心之力》,老师给他打了105分。原分100分,因为写得太好了加多五分,这个年轻人就是我们的开国领袖毛主席。(那个老师的女儿杨开慧后来嫁给了毛主席。) 两党领袖年轻时在那年都同时深受王阳明启发,不仅如此,王阳明的心学对外国影响也很大。 让日本强大起来的「 ”明治维新”就是受到王阳明心学的影响;日本军神东乡平八郎,一生伏首拜明阳;创办两家世界500强企业的稻盛和夫,就十分推崇王阳明。 王阳明不像其他理论家,他创立的学说能用到他的实践中,他带兵打战堪称战神:南赣剿匪成功、平定宁王、平定广西戡乱。而且在很多官员的嫉妒陷害中巧妙地避开,所用的兵力、时间极少,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曾国藩也是很崇拜王阳明,在打太平天国也是用了王阳明的一些打战原则。 他这么厉害,拥有这么多的崇拜者,靠的是什么秘诀呢? 其实就是王阳明的心学,而代表这个心学的核心主要是这四句话(我比较赞同度阴山的讲法):无善无恶心之体(王阳明的世界观),有善有恶意之动(王阳明的人生观);知善知恶是良知(王阳明的价值观),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的方法论)。 度阴山曾举过一个很形象的例子: 当王阳明和弟子们在山水间游玩时,他的心很坦荡,无牵无挂,无善无恶,这就是——「 ”无善无恶心之体”; 但当他在玩时看到很漂亮的风景,实在是块风水宝地,而这块风水宝地正如当时农夫借钱想给他的,而他不要,内心突然产生懊悔之心。这说明他意动了,也就是——「 ”有善有恶意之动”; 那这个「 ”意”是对是错呢?王阳明扼腕顿足,那说明这个「 ”意”是错的,错就错在不该有懊悔之意,想占为己有。这就是——「 ”知善知恶是良知”; 最后王阳明马上就静坐,克掉这个错误的「 ”意”,去掉恶,保持善,最终如释重负,开开心心和弟子继续游玩。这就是——「 ”为善去恶是格物”! 接下来明海就具体解读这四句话的意思! 一、无善无恶心之体(王阳明的世界观) 王阳明与朱熹对世界的看法与思维是截然不同,朱熹认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别人那里,所以需要去格物;而王阳明则认为,搞定困难的关键在于自己,在于你的心中。天下间所有的道理都在我们心中,只看你求还是不求,心是万物的尺度。 理学把心分为性和情两种,这两种都是与生俱来。「 ”情”就是人的七情六欲,理学家要求人们不要表现情欲;「 ”性”是一个人作为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主要是仁义礼智信等「 ”良知”),也就是天理。理学大师朱熹说:心不是天理,心其中一部分的性才是天理,情不是。 朱熹 性与情本来就是人的两条腿,理学要求人们「 ”存天理,灭人欲”,就是要「 ”性”这条腿,这样就缺了「 ”情”这条腿,然后需要通过到心外去寻找另外一条腿来弥补。对万物万事进行「 ”格物”,从而得到各种各样的天理与道理,来弥补心的不足。 但王阳明认为,心即理,不需从外面寻找。对于心中的情,只不过是性上的一层灰尘,吹吹就行了,没有什么大惊小怪。情欲是人与生俱来,不必压抑,可以表现出来。但要有个合适的度,过与不及都不好。 王阳明从龙场悟出的道浓缩成三个字就是——心即理,这是王阳明的世界观之一。 心(良知)是手电筒,理就是手电筒的光,心要按下开关,理就没有任何借口地出现,心是理的主人翁。心不但是理的主人翁,还是天地万物的主人翁,他统一着世界。 举个例子: 有一天,王阳明弟子在花园中除草,很累,于是感叹:「 ”善难培养(种花),恶难铲除(除草)!” 王阳明听到就过去传播他的心学:你没有培养善,也没有铲除恶,天下任何事本来就没有善恶,之所以有善恶,全是你强加给它的。你想赏花,花就是善的,草就是恶的。如果有一天,你要在门前搞个草坪,那此时草就是善的,草坪的花反而是成了恶了。这些善恶都是因自己的私欲产生! 我们之所以经常觉得这个世界太残酷,觉得自己经常受到束缚,是因为我们对外物产生了对立,我们总习惯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外物,于是就有好恶之分。我们一旦对外物贴上是非、善恶的标签,它们就有生命反过来干扰你。 其实这个世界就是你内心的反应,我们每个人天生就有良知,按良知去做事,就不会活得那么累了。 二、有善有恶意之动(王阳明的人生观) 所谓人生观,直白而言就是,你的人生应该是什么样的,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人本来没有善恶的,产生善恶是因为私欲的「 ”意”产生,我们需要去打扫。 王阳明曾经对众多弟子诵了一首诗:「 ”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仲尼孔子 人皆有良知,我们需要致良知,以此去打扫心中的私欲。自然而致的是圣人,勉强而致的是贤人,不肯致的是愚人。虽然是愚人,只要他肯致,就和圣人无异。既然大家都是圣贤,或是潜在圣贤,那人人就是平等的,这在古代环境有这个思想很了不起了。 这就是王阳明的人生观之一:要自信,人人都是平等的;不可自傲,因为人人都是平等的,你不比别人差,但也不比别人高明(这里我直接采纳了度阴山的观点)。 王阳明心学一直强调遵循自己内心的良知,「 ”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也就是我们都要有独立意识,不能活在权威和传统之中。而这个独立意识就是源自于我们内心的良知,只以我们良知之是非为是非。 所以独立意识、批判性思维也是王阳明的人生观! 三、知善知恶是良知(王阳明的价值观) 王阳明在龙场悟道后(那时候他一直徘徊在「 ”知行合一”这词的考虑),他对良知的感悟已经很深了,但是还未能突破出来,此后的十几年一直在静坐考虑中。 1521年,经历了皇帝身边红人张忠、许泰对王阳明的不断陷害后,一天在讲学中对弟子们说:「 ”最近我心上总有个词欲蹦跳出来,但它就在口边出不来,我还捉不出来它。”直到有一天,王阳明在静坐慢慢醒来,微笑地对弟子们说:「 ”终于让我把它捉出来了。” 这就是「 ”良知”这个词,他对弟子说:「 ”良知之学是我从百死千难中得来,而等万不可当作两个字轻易对待。”1524年,王阳明又在「 ”良知”前加上个「 ”致”字,王阳明心学就此定型。 孟子谈「 ”良知”只是把它当成人与生俱来的一种道德力,其实只是「 ”仁”的一部分。而王阳明把「 ”良知”抬高到无与伦比的地位,他认为良知是心的本体。 「 ”良知”是与生俱来的,能判断是非、善恶、耻辱等等。比如说你和朋友闹掰,一天朋友急需用钱但又缺钱,有时候第一感觉良知告诉你应该借钱给你朋友。但我们心中有很多顾虑:怕朋友还不上、曾经跟我吵架、有的还幸灾乐祸等等。我们应该按良知行事,其他统统去掉。 所以我们发现,良知有时会被遮蔽,这要我们光复良知。我们平时活得那么累,因为就是不听从真正的内心,不按良知去做事,什么都考虑,私欲太多干扰。 四、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的方法论) 王阳明初创心学后,在贵州龙场为弟子们立下了训诫:立志、勤学、改过、责善。这算是成功做事的方法论,其中立志最为关键,这也是儒学比较重视的。 孔子「 ”十五岁立志于学,三十而立”,孔子15岁开始立志,30岁才立定;曾国藩30岁也立志做圣人。有了志向他们内心好像被赋予某种力量,直往直前。 我们现在很多人很焦虑,或者中年危机、油腻,其实就是缺乏有自己的志向,王阳明12岁就立志做圣人,所以他非常注重立志。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中说到:「 ”现在的读书人,旷废学业,堕落懒散,贪玩而荒废时日,因此百事无成,这都是由於志向未能立定罢了。” 王阳明在讲学 王阳明说的这番话是不是与现在很多人的现状是一样的? 我们回到开头的「 ”立志、勤学、改过、责善”,立志刚刚说了,勤学在王阳明看来,不仅是学知识,还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一种光明良知的过程,是为善去恶的过程;改过就是改过私欲遮住的良知;责善则是针对别人,所谓责善就是要别人向善。 「 ”立志、勤学、改过、责善”是第一个方法论,还有一个顶级的方法论,那就是——事上练。 王阳明之所以那么多人崇拜,就是他不仅创立学说,还利用自己的学说做了很多业绩。比如南赣剿匪成功、平定宁王、平定广西戡乱,从来没有失败过,简直是战神。 放在现在,就像成功学,就像很多人崇拜马云等成功人士一样那么吸引人。而这关键就在于王阳明不仅有很高的理论,而且能实践。 我们很多人觉得看书、在教室上课是学习,王阳明强调「 ”事上练”,一定要在实践中修炼自己。很多人学习了很多理论,一行动起来就乱了套。平时静坐,一个人时道德很好,体会到很深的人生哲理,一到社会就不知所策。 毛主席说:看书是学习,实践也是学习。马云说:可以少看书,但可以多看人。在社会接触各种人各种事当作学习。很多人就是想不通这点,现在很多学生背书、看书才觉得是学习,孩子玩就是玩。其实如果从小教育孩子玩或各种工作也是学习,那感觉就不一样了。 总结本文主要讲的内容: 无善无恶心之体(王阳明的世界观) 有善有恶意之动(王阳明的人生观) 知善知恶是良知(王阳明的价值观) 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的方法论) 看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读人无数!我是明海,专注于撰写有趣的人物!

相关参考

王阳明心学有什么特别之处

王阳明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被称为儒学“第一完人”,他的心学是明代中期以后最有影响力的儒家学派。从理论渊源来看,王阳明的心学继承了先秦儒学和宋代理学思想,汲取了孟子的“

大明第一狂人李贽,他的著作为什么屡次被列为禁书

在明清时期,官方盛行的哲学是朱熹的理学以及王阳明的心学,心学创立者是南宋的陆九渊,到了王阳明这里把它发展到了巅峰,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心里的一个印象而已。在后世当中不少人推崇王阳明,比如蒋介石,他每次到台

王阳明凭这十句话,炼就千古心学

来源:明代大儒王阳明王阳明,被《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称为「”千古第一等人”。他官至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精通儒释道三家,开创出了堪称儒学新局面的心学,被认为是可直追孔孟的大圣人。作为史上罕

历史罕见老照片,受到主席接见的溥仪春风满面,图五蒋介石在逗狗

历史罕见照片,毛主席在颐年堂接见曾经的末代皇帝溥仪。正是主席的提议,才让溥仪成为第一批释放的战犯之一。被释放的溥仪曾经激动的情绪失控,如今在主席的面前已经挺起腰板,毕竟是合格的新中国公民了。他消瘦的脸

历史罕见老照片,受到主席接见的溥仪春风满面,图五蒋介石在逗狗

历史罕见照片,毛主席在颐年堂接见曾经的末代皇帝溥仪。正是主席的提议,才让溥仪成为第一批释放的战犯之一。被释放的溥仪曾经激动的情绪失控,如今在主席的面前已经挺起腰板,毕竟是合格的新中国公民了。他消瘦的脸

5岁都不会说话,长大却成为明朝思想家、军事家,心学集大成者

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也称作: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画像据记载,王守仁长到5岁却仍然不会说话,奇葩的是,人家识字,虽然不到5岁,但已全部读完了他的祖父所读过的书。

蒋介石唯一一次到延安,亲自参观了毛主席所住的窑洞

在枣园,蒋介石终于看见了他的对手毛泽东曾经住过的那间窑洞,与当地农民的窑洞没有任何区别。此时,面对破败的延安小城和这些近乎原始的窑洞,蒋介石还是感到十分震惊。他无法想象毛泽东何以在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中

心学的集大成者大儒王守仁的政治抱负是什么?

明代大儒,心学的集大成者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他继承了前人学者关于心学的精华思想,又从禅学中吸收养分,从而形成了明代独树一帜的心学。但从王守仁心学的体系上来讲又比前两者的学说更为细致且学说内容也更加完

毛主席英明

张逸民,新中国第一代鱼雷快艇艇长出生,先后六次参加海战,共击沉敌舰3艘重创1艘,他是解放军海军中参加海战次数最多、击沉敌舰最多的海军英雄。是人民海军中受到过毛主席单独接见的三位战斗英雄之一。本文摘自其

心学的集大成者大儒王守仁的政治抱负是什么?

...华思想,又从禅学中吸收养分,从而形成了明代独树一帜的心学。但从王守仁心学的体系上来讲又比前两者的学说更为细致且学说内容也更加完整,其观点依据也更为充分合理。王守仁的主要观点有:“心即理也”、“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