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与清朝交兵中的战略防御问题

Posted 李自成

篇首语:百艺通,不如一艺精。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李自成与清朝交兵中的战略防御问题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李自成与清朝交兵中的战略防御问题

在明末农民战争的漩涡中,李自成几起几伏,在斗争的坚定性和百折不挠方面具有可贵的品质,但在驾驭全局方面还显得视野狭窄。至于他手下的文臣武将,如刘宗敏、牛金星、宋献策等人,都被后人说成是「 ”井窥之智”、「 ”瘈犬之猛”。从他们决策西安为首都,然后进军北京来看,说明这个智囊团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的分析与运作方面,的确表现得能力十分有限。 山海关之战失败后的形势 农民军在山海关失败了,李自成在北京仅停留了一个月,便匆匆撤离。从崇祯十七年(1644)五月一日到八日的短短几天,农民军在和清军、吴三桂军的一系列交战中屡战屡败,从涿州退至保定。由于他们在平原地区已经无法立足,所以经井陉进入山西,留精兵扼守固关。而清军连续作战,人困马乏需要休整,同时也需要巩固占领区的成果,双方军队脱离战场接触。 李自成退到山西后,立刻召集高级官员商议对策。从当时的形势看,农民军由于连遭失败,在对清方面已经处于敌强我弱的被动局面。同时,来自于之前归降的明朝降将又不断反叛,丢失了一些地盘,打乱了他们的部署。 这个时候如何作战,是进攻还是防御,的确是个问题。事实上在这种情况下,明朝降将犹豫和观望的风气还十分浓厚。哪一方取得一两次重大胜利,哪一方就会赢得这些骑墙派的支持。所以李自成的军事策略不应该是消极被动防御,而是在休整期重新部署兵力,开辟新的战场,对清军实施进攻。只有在进攻中获胜,才能消灭对手保护自己,而且打掉明朝降将的反叛气焰。 关于李岩的军事建议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李自成的谋士李岩提出自请两万兵马前往河南,一是将那里的反叛事件平定下去,二是开辟反清的第二战场。但是这个建议不但没有得到李自成的赞许,反而引来杀身之祸,随即引发了农民军的内部分裂。 明末清初之际,很多重要史料都记载了李岩在大顺军中的若干活动。尤其在北京期间,他提出保护明朝皇室等四策,和刘宗敏的「 ”拶官助饷”、牛金星的「 ”太平宰相”等的执政策略迥然不同。由于牛金星等人和他有矛盾,于是他们就在李自成面前挑拨陷害。李岩的被杀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整个大顺军的悲剧。 老作家姚雪垠曾给李岩的建议一个很低的评价。他说:「 ”给李岩两万兵马去河南,断不会扭转当时的历史形势。何况,山西很快被清朝占领,豫王多铎的大军很快从孟津过河,加上河南地方势力已经纷起而反对大顺军,又很快投降清朝,两万大顺军随李岩(假如确有其人)到河南根本没有机会站立脚跟。”错了! 其实李岩的这个建议,在当时的形势来看,不失为是一个积极防御的策略,并且在防御中包含了某些进攻因素和迫使对方分兵的长处。因为李岩提建议的时候,正是大顺军在山西得到暂时安稳,而清军退回北京进行休整,有一个多月没有发起军事进攻。姚雪垠说的几件事都是在八九月份的时候发生,而李岩的建议是在五月。 在山西的消极防御导致李自成的战略失败 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毛泽东指出:「 ”领导者们畏敌如虎,处处设防,节节抵御,不敢举行本来有利的向敌人后方打去的进攻,也不敢大胆放手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结果丧失了整个根据地。”这是他批评左倾路线领导人的张皇失措而丧失了江西苏区。实际上这一评价同样适用于李自成在山西的防御部署。此时对大顺军来说,虽然还处于敌强我弱的大格局中,但是李自成应该考虑的是从各地征调兵力,强化在山西的进攻形势。一方面阻止清军从畿辅地区进攻山西,同时也使山西成为进攻的滩头堡垒,威胁北京。 在这个基础上,加上李岩的建议,派遣一支偏师到农民军力量薄弱的豫东,一旦清军南下试图消灭这支农民军,则山西军队可以相机出击,威胁北京进行牵制。这样不但可以巩固豫东的李岩农军,还牵制了清军对山西的军事压力,对大顺军保卫山西、开辟豫东都是有积极作用的。 山海关之战失败后,拥明的官绅在河南大肆屠杀农民军派来的官员。但他们内部分裂政治腐败,根本不能肩负起统帅河南的重任。而清军由于兵力有限,正在畿南、山东巩固自己的地盘,力量还没有发展到黄河以南。所以李自成退守山西后,迅速派一支军队去河南应是最好的时机。如等清军休整结束,开始新一轮进攻后,这个时间上的优势就随之丧失了。 是积极防御还是消极防御,是把主动性、灵活性和计划性掌握在手中,而力避被动,是检验指挥员战略成败的试金石。李自成的情况正好相反,他率领主力悉数回到了陕西。而且在山西分兵把守诸隘,无法协调军事上的统一指挥,即无主力部队,更无机动部队,甚至没有预备队,完全摆出被动挨打的消极防御策略。 实际上,农民军越是撤离,反叛就越多,原明降将姜镶很快把大同让给了多尔衮。农民军没能在山西组织起一次对清军的胜利反攻,李自成面对危机,不但不加强和巩固山西防御,还分兵开赴汉中,和另一只农民军张献忠作战,军事计划之荒唐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 由于农民军战士在军事素养上并不及清军,在武器装备等方面也属落后,这就更需要指挥员在战略上有统揽全局的能力,和战术上的机动灵活。可是这些都被李自成忽视了。

相关参考

曹仁是怎么死的 曹仁在大战东吴兵中的贡献

三国志曹仁传曹仁,字子孝,是曹操的从弟,类似现在说的堂弟。生于汉灵帝建宁元年,卒于魏文帝黄初四年。其一声跟随太祖皇帝曹操南征北战,战功累累。最终累功升迁至大将军、大司马。年轻时,曹仁喜欢结交豪杰,招募

曹仁是怎么死的 曹仁在大战东吴兵中的贡献

三国志曹仁传曹仁,字子孝,是曹操的从弟,类似现在说的堂弟。生于汉灵帝建宁元年,卒于魏文帝黄初四年。其一声跟随太祖皇帝曹操南征北战,战功累累。最终累功升迁至大将军、大司马。年轻时,曹仁喜欢结交豪杰,招募...

李自成失败因战略错误

在轰轰烈烈的明末农民起义中,李自成建立了大顺政权,却没能在山海关击败吴三桂和清朝的联军,此后李自成接连败于入关的清军,导致功亏一篑,从攻克北京、差点统一全国到政权崩溃、自己死于非命。李自成的事业用功亏

清军入关之战:吴三桂为什么要献出战略要地

长城防线与宁远之战1644年,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活跃着三支不同的政治力量:没落的明朝、攻占北京的李自成农民军和关外正在崛起的清朝。对于这段历史,今天人们谈论的焦点大多是吴三桂献城,因为明朝末期唯一能抵

兵法谋略 茅元仪​《武备志》战略防御的军事思想

战略防御思想在军事战略方面,茅元仪注重边海江防,关注战略防御。明代后期,西北边防、东南海防和江防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而这些地方的守备设施又因多年失修而罅漏百出。为此,茅元仪在《武备志》中多处阐述了加强

清朝使用错误的固守战略 甲午战争必输无疑

中日甲午战争不仅改变了东亚的战略格局,而且也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在恩格斯看来,中国甲午战败的直接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政府和军方所奉行的被动防御策略。今天,重温恩格斯当年的论断,从攻防技术发展的不对

吴三桂为何要献出战略要地山海关 清军入关之战

长城防线与宁远之战1644年,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活跃着三支不同的政治力量:没落的明朝、攻占北京的李自成农民军和关外正在崛起的清朝。对于这段历史,今天人们谈论的焦点大多是吴三桂献城,因为明朝末期唯一能抵

宋朝历史 战略失误导致屡次战败

 探秘北宋王朝主动出兵西北:战略失误导致屡次战败  一、弹性战略防御的概念  弹性防御(又名机动防御,activedefense)是运动战处于防御形态下的一种积极战略。一般来说,防御战有三种

清朝 李自成殉难

李自成殉难李自成退兵西安以后,制定了南取汉中、西征甘肃、攻克兰州、确保关中、以关中作为抗清基地的战略计划。但是,这时李自成的大顺军面临的敌人是兵强马壮、士气正旺的清军和明的残余势力两股力量,农民军虽作

为何清朝可以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明朝却无法镇压李自成

崇祯二年(1629年)李自成开始起义,并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开始正式反抗明王朝,到1645年推翻明朝,这场战争持续了16年,与清朝的太平天国起义持续的时间差不多。可是问题是,李自成从一开始就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