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的死,到底冤不冤
Posted 皇帝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岳飞的死,到底冤不冤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岳飞的死,到底冤不冤
原创首发 抄袭必究 岳飞的死,到底冤不冤?在民间看来,那肯定是很冤,甚至是千古奇冤。也难怪,岳飞对朝廷忠心,对百姓仁慈,对士兵宽厚,本人也是廉明节俭、一心报国。他率领的队伍不仅军纪严明,而且战斗力超强,如果岳飞不死,南宋极有可能会收复故土、痛饮黄龙。然而,就是这么一位"高大全"神一般存在的人物,竟然被杀了。不冤,才怪?然而决定岳飞该不该杀的毕竟不是百姓,而是高高在上的宋高宗。有种说法从南宋到今天仍在流传,说是岳飞的死,纯属秦桧等人诬陷,高宗属于被蒙蔽。如果你坚信这种说法,说明你对历史的理解还非常幼稚。记住,决定岳飞最终命运的是宋高宗,不是秦桧。 如果高宗内心里信任岳飞,即使做不到百分百放心,也绝不会轻易将他处死。而他之所以杀死岳飞,那肯定是觉得他有该死的充足理由,大体说来无非三点: 1.岳飞不讲政治 宋高宗的一生,内心处有两条禁忌话题容不得外人触碰,一是迎回二帝,二是择立储君。迎回徽钦二帝虽然是宋高宗一直在高调宣讲的政治口号,但内心里则根本不这样想,让二帝烂在北边才是他最希望见到的结果。这种心理,虽然跟高宗当王爷时受父亲哥哥冷遇有关,其实更深层的则关系到二帝迎回来后自己该往哪儿摆的难题。高宗的心理,其实很多大臣都明白,即使连韩世忠、张俊这帮武将心里面也透亮,虽然口号该喊还得喊,但千万不能较真,更不能付诸实际行动。但偏偏岳飞在这件事上犯了"大混"。他不仅在公开场合高调喊"赢回二帝",在军中也以此激励士兵,就是在私下里与高宗会谈时也这么讲,如果发现皇帝有片刻的思想迟疑或动摇,甚至还跟皇帝急眼。而且他不仅喊口号,而且还真的付诸于行动,这可真是要了命!高宗眼见岳飞如此不上"道",内心处的不满日益加深,"秋后算账"是早晚的事。 再说第二条禁忌话题。金兵第一次南渡时,高宗因为惊吓过度,竟然丧失了生育功能,唯一的孩子赵旉最后还夭折。为延续帝位,高宗虽然收养宋太祖的两位七世孙赵伯琮(即后来的宋孝宗)、赵伯玖为养子,但内心处还抱有恢复生育功能,生一个亲生子的幻想,所以迟迟不肯明立储君。这种"难言之隐"纯属帝王家事,皇帝不会讲,大臣不敢问,这是一种必要的默契,可偏偏又被岳飞打破。绍兴八年(1138年),岳飞回朝述职,办理完公事后,竟然又管起皇帝家的"私事",公开上书要求高宗立储!这一下又犯了两大政治禁忌:暴露皇帝不能生育的隐私,以及武将干政,尤其是第二条最是要命。高宗见到奏折,严厉斥责岳飞,此时的君臣关系算是彻底闹僵,岳飞在高宗心中被彻底判了死刑。 2.岳飞违制抗命 不管与金人议和的决定是否合理,那毕竟是高宗皇帝亲自拍的板、定的调,做臣子的想得通最好,想不通也得奉命。可岳飞偏偏很任性,先是对皇帝的决策指手画脚、冷嘲热讽,"和议"完成后又公开反对,反对无效后,又以辞职作威胁,向高宗表达不满,真是有点"混不吝"。早在被杀前5年(1137年),岳飞就因为和张俊有矛盾,立马上了一道乞罢军职的札子,不等高宗批示便"撂挑子"走人,害得高宗派人连劝6天才把这位"爷"请回来。两年后,岳飞对于"和议"不仅冷嘲热讽,还再次上札子要求辞职,这一次直接遭遇高宗无视。1140年,岳飞回朝后,因为对朝廷不满,再次请求解职,被高宗以"未有息戈之期"为由拒绝。连续四年时间,一而再,再而三的违制抗命,即使脾气再好的皇帝,也难免动杀心。 3.岳飞功高震主 宋朝有制约武将的"家法",武将政治地位低,不能干政,即使行军作战也必须遵照皇帝授予的"阵图",不能自作主张,战事结束后立即要交出兵权,培植自己的势力那是想都不要想事情。我们看"中兴四将"的其他三将,韩世忠、刘光世、张俊便做得很好,打仗时坚决服从指挥,战事结束后马上交出兵权,在朝时坚决不碰政治,让高宗内心处一百个放心,外人想诬陷都不成。但岳飞偏偏不是如此。岳飞作为武将,无论在军事上,还是在政治上,一向以高调示人,显得很"另类"。不仅如此,他还长期把持兵权,以至于他统领的兵被称为"岳家军",虽然很齐心协力,很能征善战,但对朝廷来说,却越强越危险。高宗内心处有杀掉岳飞的一千条理由,但最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岳飞手握兵权、功高震主,对帝国来讲就是"隐患",如果岳飞不识趣,"自废武功",解决他是早晚的事儿。 就这样,岳飞虽然是个大英雄,但是他不讲政治、违制抗命、功高震主,有这三条要命的"罪状"却不自警醒,掉脑袋是早晚的事儿。从这三点分析,岳飞的死,还真不冤。放任何人在高宗的位子上,都很难找出比这更合适的选项。毕竟,皇帝们内心处喜欢的还是听话的人,古今皆然。 今天的内容就讲到这里,想知道更多的历史故事,就多多关注我吧!相关参考
“蓝党”大狱到底冤不冤?>> 那么蓝玉周围及其相关的人如何被扯上“蓝党”的?而所谓的“蓝党”大狱到底冤不冤?>> 我们不妨来看看当年由洪武帝钦定的《逆臣录》及官方编定的国史中所记载的已经勘查坐
甲午战争中留下了很多未解之谜,很多至今在史学界仍无定论,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方伯谦。正史记载,“济远”号管带方伯谦是个贪生怕死的家伙,黄海海战中,方伯谦谎报军舰多处损坏,率舰逃走,由于逃跑仓促,还撞到了
汪精卫到底有没有 ”曲线救国”? 他被称 ”汉奸”到底冤不冤
抗日战争期间,有些人奋不顾身为祖国,有些人隐姓埋名逃亡海外,还有些人却背叛了祖宗,当起了汉奸,抗日时期的汉奸可真不少,日伪军的数量比日本军还多,但是提起抗日时期最大的汉奸,大家肯定都能想到汪精卫,可以
方伯谦此人在历史上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方伯谦,字益堂,为福建侯官人,出生于公元1852年,去世于公元1894年。福建自幼聪慧,六岁进私塾读书,进步颇快。长大
方伯谦此人在历史上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方伯谦,字益堂,为福建侯官人,出生于公元1852年,去世于公元1894年。福建自幼聪慧,六岁进私塾读书,进步颇快。长大后考
方伯谦此人在历史上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方伯谦,字益堂,为福建侯官人,出生于公元1852年,去世于公元1894年。福建自幼聪慧,六岁进私塾读书,进步颇快。长大后考
甲午战争中留下了很多未解之谜,很多至今在史学界仍无定论,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方伯谦。正史记载,“济远”号管带方伯谦是个贪生怕死的家伙,黄海海战中,方伯谦谎报军舰多处损坏,率舰逃走,由于逃跑仓促,还撞到了
方伯谦此人在历史上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方伯谦,字益堂,为福建侯官人,出生于公元1852年,去世于公元1894年。福建自幼聪慧,六岁进私塾读书,进步颇快。长大
公元755年11月,安禄山发动叛乱,从范阳起兵15万,南下反抗唐朝,这也是「”安史之乱”的起始。由于中原地区数百年都没有经历过战乱,因此叛军得以长驱直入,很快就占领了黄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唐玄宗听到消
甲午战争中留下了很多未解之谜,很多至今在史学界仍无定论,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方伯谦。正史记载,“济远”号管带方伯谦是个贪生怕死的家伙,黄海海战中,方伯谦谎报军舰多处损坏,率舰逃走,由于逃跑仓促,还撞到了...